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居高臨下是在戰爭中握有先機的重要手段。放在技術條件較為簡單的古代,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些城牆高塔。乃至橫行水面的各類戰艦,也期望能在身形上壓過對手。


然而,唯有在東亞地區,兩者被非常直接的拼接起來。以至於在漫長的水/海戰歷史上,都浮現出樓船這個名字。


秦漢盛世的浮動碉堡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春秋時期 最早的樓船雛形就已出現




早在公元前5-6世紀,春秋時期的先民就留下部分關於水面作戰的形象,為後人體察其狀態提供方便。雖然當時的船舶技術非常原始,但也有了樓船型戰艦的雛形。

尤其是在水網密佈的江淮等地,都有人用木板搭建船隻的第二層,以便搭載兵士用於近身搏擊。由於沒有弓弩等遠射武器出現於技術影響,我們便可以大致想見,這個階段的水戰到底有多直接和殘酷。


當然,原始的樓船思維絕非東亞本地專屬。時間略早200-300年的腓尼基人,就在地中海東岸也搗鼓出類似東西。儘管其航海技術明顯高於吳越土著,但對作戰框架的理解卻是驚人類似。通過為划槳的船隻加裝第二層,建立有效的作戰平臺,甚至比數百年後的東亞競品更類似早期城樓結構。然而,這樣的做法還是在公元前5世紀初就宣告淘汰。原因當然是希臘人的後來居上,用更加適合近海作戰的低矮槳帆船,將笨重而不靈活的腓尼基樓船取代。結果,原本的師傅反而向徒弟學習,也使得整個地中海沿岸的戰艦都逐步偏向希臘樣式。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公元前8世紀的腓尼基樓船 就因適用性問題而被淘汰


這倒不是因為西方先民不懂居高臨下的好處。但近海風浪,是無論如何都強於內陸大河。所以,若只是粗糙的在船體上架設多餘結構,就容易造成整體性傾覆。因此,在淘汰腓尼基式樓船後,整個希臘-羅馬世界的艦船都更加追求整體性結構升級。一面增加划槳手的數量,同時也在增加船體高度,對體量較小的對手形成天然優勢。至於個別突出的小型塔樓,也不會在整體上影響整船平衡。


與此同時,東亞地區的樓船技術還始終停滯不前。由於木工技術欠佳,原先的小型船隻很難按照原結構進行直接放大。為了迅速追求效果而不耗費太多時間用於研發,便有人在兩艘小船之間架設平臺木板,從而開發出秦漢帝國盛世階段的古典樓船。這種船型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將內河小船迅速“增強”為多層浮雕碉堡。無論是秦軍從漢水或長江上游出發遠征,還是漢武帝派人走近海攻打箕子朝鮮,都用這些古典樓船輸送部隊及糧草。甚至在攻滅南越國的戰爭中,樓船成為南下大軍的主要載具。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秦漢時期的樓船 技術和造型都相當原始


儘管古典樓船的技術上毫無優勢,但在缺乏競爭者的東亞世界,已算得上是頂級的王牌戰艦。到了公元1世紀初,還有東漢將領馬援率2000艘大小樓船出海,遠征到越南中部。這也不是因為漢軍的航海或水戰技藝多麼超強,只是人丁稀少的地方部族無力抵抗同時趕來的20000人大軍。笨重的樓船就得以順著海岸,慢慢依靠有效的人力划槳移動。


也是在東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成形為東亞輸入更多船隻技術。真正適合走海路的帆船,由印度和南洋商人引入交趾或番禺等地,向北輻射到吳越沿岸。由此逐漸成型的東亞海船,勢必將對來自內河的樓船發起挑戰。遺憾的是,我們在之後的幾百年歷史記錄中,都發現這個跡象很不明顯。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東漢的樓船艦隊 最遠抵達過越南中部




曲折的技術性對抗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漢末的亂世 讓南方水系成為戰場




漢朝末年,隨著時局危機和軍閥四起,許多江河湖海又重新開始成為鏖戰沙場。曹操就有意識的在鄴城挖掘人工湖泊,為草創階段的樓船部隊提供訓練場所。然而,直到領地推進至淮河與長江北岸,才用收編的荊州人馬擴充出龐大艦隊。結果,樓船的弱點在赤壁戰役中暴露無遺,被順風而來的火船悉數焚燬。


當時的水師將領,早就意識到樓船的機動性弱點。因此,在戰術上謀求大小船隻的編隊配合。大型的樓船往往居於中央,擔任瞭望、指揮和決戰功能。大量沿襲先秦特色的戈船小艇,則搭載近戰部隊到周圍警戒,同時也成為攔截火船或敵方小股破壞力量的先鋒。但南北船舶技術的不對等發展,還是讓曹魏方面的樓船顯得比東吳對手更加原始。後者已開始摒棄古典雙體船結構,慢慢在改良的單體船上假設木質城樓。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樓船始終是水師艦隊的核心所在




只是礙於當時的技術發展條件,這些新式樓船的體積不弱古典前輩,屬於比較罕見的中型戰船。

在熟悉水性的江東兵士操作下,其適航性、機動能力和反應水平都勝過了曹魏方面。雖然因為結構性問題,很難離開海岸線太遠,但風帆技術的普及還是讓她們在順風時顯得非常好用。孫權就數次派出這類船隊,南下夷州探險,或北上遼東進行攻掠。曹魏方面的反應卻非常遲鈍,經常以老式雙體樓船從淮河流域南下。到其王朝的滅亡前夕,才終於招募沿海水手打造海船,併成功攔截了從遼東返回的東吳遠征部隊。


司馬氏的西晉王朝建立後,並沒有將戰略重心轉向沿海。相反,南下滅吳的主要力量,是從上游出發的巴蜀艦隊。依靠大量陸軍在長江沿線發起突襲,掩護船隊成功突破中游的東吳水師攔截,從而規避了自身技術弱勢。但南方船舶技術的向北蔓延,才是晉軍迅速磨平水面戰差距的基礎性因素。當然,由於戰爭中的雙方都開始擁有技術水平類似的樓船,大家都紛紛開始為己方水師增添攻擊手段。但直到西晉滅亡與衣冠南渡,東亞樓船的主要武器還是單兵弓弩。對比地中海世界已流行多年的弩炮來說,無疑在火力方面弱了一截。同時,由於缺乏撞角等大殺器設備,也無法通過加速度來迅速破壞敵方艦船。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新式的單體樓船 逐步取代老舊的雙體結構


南北朝階段,整個長江及其支流都成為各方水師交手的熱戰區域。建都東南的東晉等偏安政權,一方面需要應付新躥起的北方勢力,也必須直面各類此起彼伏的內部紛爭和地方起義。單體樓船的體積也隨戰爭需求而不斷加大。

於是,來自巴蜀的大型拍竿開始被裝上樓船,成為破壞敵方同類戰艦的物力大殺器。加上大型床弩與小型手拉式拋石機的引入,讓這個年代的樓船相爭也呈現出激烈化趨勢。類似孫恩這類沿海義軍,也不得不在進入內河時改用樓船,顯示出海戰水平在東亞地區的停滯不前。最大的問題,始終是中小型船隻缺乏可靠的殺傷手段,給笨重的樓船以致命一擊。哪怕有印度船隻不斷登陸到廣東與山東之間的大片海岸線,也無法將複雜的外來技術做到迅速本土化。


因此,無論隋文帝打造的五牙戰艦,還是楊廣和李世民派往遼東的樓船部隊,都在以數百年前的技術和操作準則行事。北宋王朝也在汴梁開鑿人工湖泊,容納可隨運河調度的樓船大軍。留下沿海的大片水域,依舊是印度、波斯或阿拉伯海商橫行的天下。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中小型樓船 在更多時候成為主流




最後的抗爭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宋朝的大部分樓船 已經趨於小型化




隨著靖康之變與宋朝的統治中心南移,沉寂多時的江淮水域也再次成為戰爭前沿。古老的樓船也在這個時期,迎接新一輪技術升級所帶來的挑戰。只是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她們還能以最為傳統的方式挽回尊嚴。


1132年,自封大聖天王的楊么在洞庭湖流域崛起,並組織義軍反抗臨安朝廷。在控制足夠多的周邊支流後,他們的部隊也開始裝備大型樓船,並引得宋軍調集大量水師趕往鎮壓。得益於南印度海船技術在五代前後的東傳,許多沿海宋軍已換裝了新興海船,自信能以技術優勢獲得完勝。然而,當他們逆流進入洞庭湖後,就經常不能依靠順風優勢推進。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宋朝的頻海戰艦主要源自南印度地區


由於技術底子源於外海帆船,這些南宋海船所配備的划槳數量有限,無法在逆流環境中保持機動。更要命的是,海船本身為追求平衡而沒有裝配高聳塔樓,同步傳入的希臘火技術也無人繼承。於是,面對來勢洶洶的義軍樓船,南宋水師不僅遭火力壓制,還被拍竿砸的異常痛苦。

這種海軍敗於內湖水師的奇妙景象,也成為全世界範圍內的奇葩孤立。雖然楊么最後還是兵敗被殺,但那與宋軍水師的發揮已沒有直接聯繫。


在更早之前的黃天蕩戰場上,名將韓世忠也以大量趕造的樓船封堵金兵退路。然而,後者很快發現樓船的機動能力堪憂,不斷出動小船予以突襲。不僅從包圍圈中成功脫離,還險些將南宋的中流砥柱擊殺。但基於後來的洞庭湖戰區反饋,南宋君臣還是在建設水師部隊時會強調樓船重要性,併為中型帆船也假設木質塔樓。只是苦於技術進步緩慢,終究不能克服當初就已發現的諸多問題。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舊式樓船的缺陷 在黃天蕩這類案例中也非常明顯




當蒙元帝國在13世紀後期南下,就迅速以大量小型船隻組成先鋒水師。南宋方面則將各類內湖或沿海艦艇改造為樓船,期望以居高臨下的射程優勢構築水面長城。最終,艦隊不是被火船燒的不勝其擾,就是遭部署兩岸的配重投石機重擊。整個水師部隊的潰敗,也決定了臨安宮廷的最後宿命。元朝的水師則以海外的日本、占城和爪哇為作戰對象,基本捨棄了無法出海的樓船。不過,古老的樓船思維,還是繼續在東亞地區被留存下來。


1363年,同為紅巾軍分支的兩位梟雄,在鄱陽湖展開水面大戰。以荊湖為基本盤的陳友諒,依然大造樓船出擊,並經常利用高聳的塔樓直接攻取沿岸城池。趕來增援的朱元璋,則基本上以長江下游為依託,所用戰艦也皆為靈活的中小型版本。結果,陳友諒的樓船隊被封鎖在內湖盡頭,陷入進退兩難的不利局面。朱元璋的船隊則擁有不少早期火器,連縱火都有原始火藥作為助燃劑。結果,那些來自荊湖的樓船便因後勤和火力劣勢而毫無用處,在爭相突圍中紛紛擱淺。陳友諒本人也在混戰中被流矢擊斃。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鄱陽話水戰的結果 已預示著樓船即將被淘汰


此後,明朝的正規水師也繼承蒙元傳統,放棄以樓船等過於陳舊的型號作戰。鄭和的遠航部隊,也以大量引入阿拉伯技術的“雜交”船型為主,不再將高聳的樓船視為大國象徵。


1519年的寧王之亂,是大型樓船在東亞戰場的最後回魂。然而,叛軍既不能拿下設防城市,也無法在靜態防禦中保存自己。隨著王守仁的火船戰術得手,這種古老而原始的內河武器也終於不再受到青睞。但各類接受類似改裝的中小型艦船,還是在內河漕運與沿海訓練中發揮作用。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16-17世紀 樓船基本在東南亞水域消失


在1522年的西草灣之戰中,廣東水師就出動大批設有高臺的帆船出陣,圍毆葡萄牙人的小型槳帆船戰艦。到16世紀的中後期,明軍才終於將古老的樓船思維完全摒棄。


不過,在技術傳播條件稍差的日本,古代樓船的變體還繼續流行了一段時間。整個戰國階段,大量帶有中古遺風的安宅船,都是日本各路大名的水面戰主力。其中也不乏日本丸這樣的巨型個體,在外觀上顯得很有氣魄。然而,一旦戰場從本土的瀨戶內海轉向朝鮮半島,這些船隻的能力就在新環境下暴露無遺。


海市蜃樓:古代東亞帝國的特色超級戰艦

日本本土是最後秉持樓船思維的戰場




到17世紀初,戰端平息的日本也不再大量保有這些“古船”。至此,在東亞地區流行2000多年的特色樓船,終於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消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