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殺于謙,其實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但有件事他可告慰于謙

明朝的歷代皇帝們,常被吐槽多昏君,唯一兩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更是其中看上去槽點滿滿的一位:

土木堡一戰敗光明朝二十萬大軍,被瓦剌人當肉票押著在大明邊關招搖,好不容易復辟登基,卻二話不說先殺害挽救明王朝的大英雄于謙。昏君常見的糟爛事,簡直一個人跨界全佔。以至於金庸武俠名著《鹿鼎記》裡,康熙與韋小寶君臣情深嘲笑明朝的橋段,都專門拿他當反面教材說事。

而關於他的工作業績,好些史家更是直接一口大鍋:造成了明王朝的由盛轉衰!

不過在最近這些年裡,這位幾百年來聲名狼藉的皇帝,卻也收穫了不少同情的聲音,照著好些白話寫詩讀物的說法,他的做人做事,更簡直到了“如沐春風”的地步。就連最近十多年,關於明英宗題材的影視劇裡,選來出演明英宗的,更都是清一色男神級別的明星人物。每次都收穫大把粉絲,聲望值刷刷看漲!

當然,捧也好黑也罷,要弄清楚一個真實的明英宗,有一樁公案,卻是從來繞不過去:冤殺大英雄于謙事件!


明英宗殺于謙,其實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但有件事他可告慰于謙

▲ 于謙銅像

一:于謙為什麼會死?


在明英宗的執政生涯裡,殺害於謙這事,是他永遠抹不去的沉重汙點,諸如“自毀長城”“不分是非”之類的惡評,幾百年來更是狠砸了他好多遍!但事實上,這事的嚴重後果,他在向于謙舉起屠刀前,自己也十分門清:謙(于謙)實有功!可為什麼明知有功還要殺?聽聽他最終給於謙拍板的大罪:欲迎立襄王世子!

這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理直氣壯要殺于謙的緣由:于謙涉嫌的,是明朝皇室從來零容忍的官員勾結藩王大罪。只要參考下十五世紀初,皇叔朱棣掀起的“靖難之役”的滾滾烽火,就知道這是一條多麼敏感的高壓線。

而放在明英宗這裡,這條“高壓線”,更是自己從小就擰成疙瘩的心結:傳說中要勾結于謙爭皇位的“襄王”,正是當年差點搶了大明皇位的明英宗親叔朱瞻墡,

早在明英宗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駕崩時,把持大權的張太后,就曾嫌當時才九歲的小明英宗不懂事,一度動了改立朱瞻墡為帝的念頭。後來明英宗不作不死,在土木堡淪為俘虜,朝中好些大臣們更是舊話重提,疾呼請朱瞻墡進京主持大局。這麼個皇位熱門人選,真要和于謙勾結搶皇位?


明英宗殺于謙,其實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但有件事他可告慰于謙

而在幫助明英宗復辟的徐有貞石亨之流嘴裡,于謙勾結朱瞻墡這事,起初貌似有鼻子有眼,就連連明王朝傳召襄王的專用金符也無影無蹤。因此明英宗也嚴重懷疑,是不是金符被于謙拿去給朱瞻墡通風報信,打算聯手殺進北京搶皇位?而身陷囹圄的于謙,卻只是一陣苦笑:這是徐有貞石亨們要置我於死地,我還能說什麼?說罷,坦然受死!

所以,在復辟後的一段時間裡,對殺于謙這事,明英宗心裡肯定有惋惜,但更多卻是心安理得:手握重兵的于謙和我的親叔叔朱瞻墡沆瀣一氣,真複製個靖難之役怎麼辦?必須殺!

可是接下來的事實,卻是連番不斷,啪啪打了明英宗的臉:先是傳說中早被于謙拿走勾結朱瞻墡的金符,竟然在明英宗養母孫太后的寢宮裡找到了。而且因為閒置了十多年,上面竟都落滿塵土!然後一直揹著爭皇位嫌疑的朱瞻墡,更是主動進京表明心跡:我和于謙從無往來,更從沒有動過半點搶你皇位的念頭。于謙一案,是徹頭徹尾的冤案!

而多年後為于謙主持平反的名臣李賢,後來更是當著明英宗的面,戳中了這樁冤案最大的荒唐處:景泰皇帝當時病入膏肓,憑著你是他親哥哥的特殊身份,只要他駕崩,你躺著都能重登地位,何苦那天晚上要傻乎乎站出來奪位!你成功了徐有貞他們是功臣,你要是失敗了?黑鍋就是你來背,本來就是你的皇位也要白白丟掉!他們更借你之手殺死了眼中釘于謙,你是從頭到尾被利用啊!

照著老百姓的話說:這簡直就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


明英宗殺于謙,其實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但有件事他可告慰于謙

難道曾經挺身保衛北京的大英雄于謙,也是在這件事上犯了糊塗,因為愚忠才落進徐有貞的算計裡?最重要的真相卻正在這裡:當徐有貞石亨們簇擁著懵懂的明英宗,悍然發動奪門之變時,于謙也在第一時間就獲知了消息,以他的軍事才能,外加兵部尚書兼總督軍務的強大權位,只要于謙願意採取行動,所謂“奪門之變”,頃刻就能灰飛煙滅!

但奇特的是,于謙什麼也沒有做,哪怕最後蒙冤遇害,他至死都沒有為自己做太多辯解。他真愚到這地步?卻是《明史》裡一句話,道出了他真正的苦心:顧以一死保全社稷也!

因為在那個鬧哄哄的深夜裡,這位大英雄就如當年北京保衛戰時一樣,比任何人都看的更深更遠:這已經不是景泰帝與明英宗爭皇位的簡單政變了,此時景泰帝已病入膏肓,就算自己採取行動,把明英宗一夥也團滅掉。北京城就徹底沒有皇帝了,大明最高皇位虛懸,各路藩王勢力必然蠢蠢欲動。

到時候就不止是北京亂,而極有可能是波及天下的驚天大亂。

於是,為大明國計民生,深知榮辱利害的于謙,做出了最屈辱的抉擇:以自己的含冤而死,換得大明政權的平穩交接。如果說當年慷慨擔起保衛北京大任,痛打野心勃勃的瓦剌強敵,是于謙一生裡無比輝煌的擔當,那麼他的悲情殉難,是同樣偉大的一次!


明英宗殺于謙,其實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但有件事他可告慰于謙


二:此事可告慰于謙


于謙的這番苦心,明英宗復辟後,好幾年都不明白,直到陷害於謙的那幾位“奪門功臣”: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相繼敗亡後,隨著李賢在他面前的一番痛陳,他才算徹底明白。於是,就有了成化二年,即1466年,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終於為含冤的于謙公開平反時,詔書裡那句令天下志士淚奔的話:在先帝(明英宗)已知其枉,而朕實憐其忠!

而當年慷慨挺身的于謙,其實早已問心無愧,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他真心牽掛的,是這個遭受了國難的大明江山百姓。他真心盼望的,是一個勵精圖治的中興盛世。而以這個角度說,儘管有生之年,明英宗終沒有坦蕩面對自己錯誤,為于謙平反的勇氣,但是以執政表現說,他足可以告慰于謙。

因為再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不再是當年冒失製造土木堡之變的炸街青年。經過了草原的雨雪風霜,南宮的幽禁之苦,雖說也一度被徐有貞們利用,但是在了結了這群把他當槍使的奸臣後,他確實徹底成熟,出落成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尤其華麗轉身的,就是他再度登基時,一直兢兢業業的勤政表現。他不再是那個成日玩鷹踢球的朱祁鎮了,相反每天保持著雷打不動的勤勞習慣:每天五更就起床處理國務,且不再講究吃穿享樂,伙食變得十分普通,宮廷的日常開支,連年都是一減再減。就算國事不太繁忙的日子,他也是在埋頭讀書。那幾年裡,他幾乎以直追明太祖朱元璋的勤勞,捲起袖子修補這個歷盡折騰的大明江山。


明英宗殺于謙,其實是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但有件事他可告慰于謙

而他的行政處事水平,也比當年高出了很多,雖說奪走了弟弟景泰帝的皇位,但就像景泰帝當年扛過自己土木堡慘案的大鍋一樣,他也毫不猶豫,捲起袖子去填弟弟挖的坑:江南財政問題。在景泰帝執政的幾年裡,大明雖說打贏了土木堡之戰,但由於經濟幹才周忱等人受王振牽連落馬,曾經見效的江南財政改革,也立刻被推倒重來。幾年裡江南地區天災人禍,經濟凋敝不堪。也正是在明英宗二次執政的幾年裡,通過多次更革調整,這個大明朝的“錢包”,總算恢復穩定。

而比起後世津津樂道的,明英宗晚年廢除“殉葬”制度的仁政,他的另一大善舉,卻也被好多史家無視:建立包括“優老之禮”在內的全民福利體制,舉國七十歲以上老人,都可享受國家錢糧補貼,傳統的養濟院等福利政策,也由他繼續深化。明朝能夠在那些年裡保持穩定,這些國策功不可沒。

但和早年懵懂時期最不同的一條,則是晚年朱祁鎮的用人水平,多年的人生浮沉,終於錘鍊出他精準的看人眼光。他晚年信用的李賢,成為後來輔佐兒子明憲宗的重臣。而他力排眾議,從山東按察使職位上發現的王越,雖然在當時被吐槽為只靠顏值升官的繡花枕頭,卻在之後的幾年裡,大力整頓明朝國防,

甚至多次出擊草原,打的韃靼可汗嗷嗷北逃,為土木堡國難後的明軍再塑輝煌。他沒有辜負明英宗的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也同樣是在明英宗的晚年,他信用鐵腕反貪強人王翱,甚至尊稱王翱為“先生”,力挺王翱發起明朝十五世紀空前的反貪風暴,大批懶官庸臣落馬,天順末年的政風為之一新。好些治國幹才從此大展拳腳。所以接下來的明王朝,才會在成化年間連續二十年遭受極端自然災害天氣的困局裡,有了“保泰持盈”的好局面,和“臣奮於下”的良好行政風氣。

明英宗,世人都知他為明王朝挖了大坑,但在他復辟後,人生的最後八年,確實嘔心瀝血,為明王朝的中興大業打底。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的教訓,這位帝王未必完全做到,卻以有限的執政生涯,努力在做。明朝十五世紀下半葉的中興盛世,同樣也有他的一份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