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历史一书生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在明初著名的“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举兵造反,最终取代了亲侄子朱允炆,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代明君永乐大帝。这其中,除了朱棣能征善战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素促使他靖难成功。而这其中, 不得不提的就是在靖难之初,朱棣“借用”弟弟宁王朱权的八万精兵以及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正是这批精兵强将,为朱棣登上皇帝宝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宁王朱权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二年之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

朱权手下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朱棣曾对朱权手下的兵将评价甚高,并对宁王朱权本人评价“善谋略”。要知道,朱棣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里,应该是最接近老朱同志的。文韬武略样样在行。所以朱棣一向自视甚高,在众多藩王里,他瞧得起的没几个,而以朱棣如此“狡诈”,还能对朱权出此评价,可见此人确实厉害。

朵颜三卫

除了宁王本身之外,最让朱棣做梦都想得到的,就是宁王手下有一只特殊的武装部队——朵颜三卫。这是一只在当时可以算是国际部队的军事武装,基本人员组成都是蒙古人等外族人,各方面的战斗力爆表。尤其在于骑兵作战,更是难寻对手。这是朱元璋安排给宁王用来镇守边疆的军队,全部归朱权指挥,对于这只武装力量,朱棣早就有据为己有的想法。要想得到这只军队,就必须想办法解决掉宁王。

在建文帝登基后,大张旗鼓的进行削藩,逼的他叔叔朱棣造反,与此同时,建文帝也对他另外这个叔叔,也就是能征善战的宁万朱权不放心。在建文帝对燕王动手的时候,也对宁王有所动作。但是宁万却没有朱棣那样的反抗精神。虽然不愿意,但是也无可奈可。不过看着别的藩王的倒台,心里难免会有兔死狐悲的复杂情绪。

朱棣正是看穿了这一点,于是便率领军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宁王的属地。本来宁王对于自己的这个哥哥是很有戒备心的,因为天下人都知道这是个反贼,而自己虽然不乐意削藩,但是反贼还是不想做的,但是朱棣的行为却让他大吃一惊。朱棣把军队安置在城外,单枪匹马就进了宁王府,见到了宁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向宁王哭诉,表示自己无力造反,请求兄弟向朝廷说情,赦免自己等等,而朱权就信了他这个狡诈的哥哥,却不知在朱棣留宿宁王府时,已经暗中派人带了一件绝密的武器进城,来劝降宁王手下的军队。

这个武器就是--金钱。

在金钱和日后荣华富贵承诺的利诱下,宁王属下的国际纵队纷纷投诚燕王,本身这些外族人打仗就是为了钱,眼看这个新老板大方豪气,而且还许诺事成高官得坐。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朱权送朱棣出城时,随着朱棣一声号令,这些见钱眼开的蒙古人,纷纷投降,变成了朱棣的人。而宁王这边,除大将朱鉴战死外,其他人早就放下了武器。就这样,宁王的所有武装力量全盘被朱棣接受。

朱权的心情可想而知是非常郁闷的,一个善谋略之人被另一个更善谋略的人算计,而燕王朱棣为了安慰这个弟弟,大手一拍讲道;事成之后,我与你平分天下。

《明史》: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随着靖难之役的结束,朱棣也顺利的当上了皇帝,而宁王的安置问题,就摆在了朱棣的面前,中分天下?以朱棣的性格,是万万不可能的。宁王也知道他的这个哥哥给他开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中分天下是不会的,弄不好,中分他的脑袋也不是不可能。于是朱权很务实的向朱棣提出:不掌兵权,给封稻苏杭一带,做个逍遥王爷也好。

朱棣用了很大的篇幅给朱权讲了很久,中心思想就是,苏杭太富有,容易腐蚀弟弟的雄心壮志,不能去。最终朱权无奈,只得按照朱棣的安排,去了南昌。

宁王被打发到南昌后,深感前途无望,遂寄情于山水,并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无论是在音律方面,还是在戏曲、文学等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著有《茶谱》品茶经典、《大罗天》戏曲名段、《汉唐秘史》等著作。也算是为明朝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史晓生


朱棣这一生欠的人情很多,除了欠的最多的他的侄子朱允炆以外,欠的最多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弟弟宁王朱权。

为什么要这么说?朱允炆给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一整座江山,那宁王朱权给了朱棣什么?给了他8万军队,有人说8万军队队争夺全国没有什么用场,可这8万军队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8万军队,其中的朵颜3卫,全部都是清一色的蒙古骑兵,是整个大明王朝最精锐的骑兵。

宁王朱权为什么要帮燕王朱棣,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被自己那个侄子给逼的,本来宁王朱权政首北方听了自己老爹的训话,也知道自己的责任之重,所以也不敢亲自逾越雷池半步,安安心心的守着北方的疆域,盯着一望无际一成不变的北方荒漠,心里想的肯定也就是就这么了却余生也就算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本来斯斯文文的朱允炆,竟然第一个举起了屠刀,对自己的叔叔们开始下手,你打人也必须得看场合!对于那些整天吃吃喝喝的那些人,当然宁王朱权也觉得削了就削了,给他们一点教训,结果这个侄子倒好,动到自己的头上来了,本来动到自己的头上,那还说得过去,反正就是削藩吗?自己这些权力本身就是自己老子给自己的,现在把它还回去也没什么,结果自己的侄子把自己的四哥给逼反了,燕王朱棣可不是一个安心的主,他跑到自己的弟弟那边去哭诉,说自己的侄子逼自己太狠,甚至于要自己的命,问自己的弟弟该怎么办,适合我这个老哥关系亲的还是跟那个侄子关系亲!宁王朱权觉得应该是自己的老哥跟自己关系亲密一点,所以自己老哥说话还是算数的,这次跟着自己老哥一起去反抗自己的侄子,说不定能够按照老哥的说法平分天下。

结果自己的老哥真的进个南京城,宁王朱权开始后悔了,明成祖朱棣可不是什么善茬,自己侄子没有做完的事情,她做得更加欢实了,削藩绝对要削藩,宁王朱权也知道自己老哥可比不比自己侄子少手段,所以主动提出来,北方的军队,我不要我全部送给你,我就到南方去当一个安乐公就行了。

话虽如此,可是你自己的封地总该是要的,就在挑封地的时候呢,朱棣又跳出来了,宁王朱权一开始要的土地是什么?是苏州,就是著名的首富沈万三,所在的那个苏州,虽然沈万三这个人的并不是真实的,也有一部分虚构,但是当时的苏州确实是整个国家的膏腴之地,这个地方每天所产生的赋税以及钱粮,只要是在这个地方待着,父母官的都能富得流油,宁王朱权一开始挺会挑地方,想要苏州,但是朱棣直接告诉他说不行,这个地方不能给你,这个地方离南京太近了,咱们俩万一都说话听谁的。事实上后来朱棣又迁到北京去了,但是他还是不放心南方的富庶之地,所以定了个两京制度。

但是这个时候必须得阻止宁王朱权拿到这一块儿膏腴之地,所以她让自己的这个弟弟重新选一个地方,然后自己的弟弟又选了杭州,杭州吧,苏杭之地,人间天堂,这个地方景色也好,作为一个养老之地也不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朱棣告诉他,这个地方又不行,杭州原先是朱允炆册封给自己弟弟的一个地方,所以你这是要跟晚辈去抢土地,虽然朱允炆这个弟弟也没拿到这块土地,但是这块地方也不能给你明王朱全扔了,说你到底想给我什么,你自己说。

意思很明确,就是你如果真的想给我东西,那你就把自己能够给的价码给提出来,你如果不想给,那就随便。

朱棣也觉得自己不好意思,本身自己认为弟弟为了帮自己夺取天下付出了很多,自己也拿了太多东西,脸皮再厚,总不可能让历史书真的把这件事情给写下来吧!所以就挑了四个地方让自己的弟弟选,最终他都还没等自己的弟弟选择在哪个地方落脚的,立刻就决定南昌,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就在南昌!

这还不算,等到宁王朱权真的在南昌订了户,燕王朱棣隔三差五的就派人过去监视他,宁王朱权就这么战战兢兢的一直活着,即便是朱棣的儿子,他也不敢去招惹,一辈子中情于山水华之间,纵情于如何练丹药。

但是宁王朱权自己不能够去招惹朱棣,他手底下的那些后代,当然觉得这件事情不公平,自己的祖先费了这么多的心血,最后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这显然不是一件公平的事情,我也在《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宁王一直想造反,为什么?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先祖待遇不公,想要去夺回自己曾经的一切,也就是所谓的平分天下。

说实话,宁王朱权真的有一些跳梁小丑的意思,你说无论是哪种情况,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棣,最后的结局不都一样吗?你无论拥护谁,最后都是一个安乐公,那还不如不要去烧饭,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最后没办法,上了贼船,也没办法下车补票了,所以只能够被别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到了历史的前沿,成为了别人耻笑甚至于痛骂的一个贼子。


漩涡鸣人yy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封地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当时朱元璋在分封儿子时,考虑到北方长城一线要面临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所以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由他最年长的儿子来坐镇,比如二儿子秦王坐镇西安、三儿子晋王坐镇太原、四儿子燕王坐镇北京。

但唯有宁王朱权,他在年龄上并没有任何优势,却能够和朱元璋最年长的三个儿子一样,坐镇在北方长城一线,甚至是与蒙古残余势力接壤的最前沿,这也足以说明宁王才能的出类拔萃。而事实上,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宁王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为北方最骁勇善战的部队,朱权更是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并以善于谋略著称。

等到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大范围撤藩,逼得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靖难之役由此爆发。随后,朱棣考虑到自己兵力不足,便威逼利诱宁王朱权入伙,并且还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而对于宁王朱权来说,当时的他实在是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因为,他如果不帮助朱棣,等到朱允炆把朱棣干掉之后,他自己肯定也不会由好下场。但问题是,他如果帮助朱棣夺取天下,到时他会不会有好下场,也是个未知数。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朱允炆会削藩,朱棣上台后难道不会?至于所谓的平分天下,肯定想都别想,这个道理宁王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因为历史上就没有过这种先例。



在这种背景下,宁王只能半推半就跟着朱棣混,而等到朱棣成为皇帝后,宁王就主动找到朱棣,要求将封地改到南方来,他的目的,其实就是主动削夺自己的权力,因为他原来的封地处在与蒙古接壤的军事重镇,需要驻扎重兵来防守,如果他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会让朱棣不放心,所以还不如主动将这个位置给让出来,早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最开始,宁王要求将封地改到苏州,一方面苏州是当时非常繁华的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居住,生活自然是非常惬意;另一方面,苏州距离南京比较近,算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这也算是为了让朱棣放心。但是,朱棣拒绝了宁王的要求,理由是苏州属于南京的管辖范围内,没办法分封出去。

于是,宁王又要求将杭州改成他的封地,但朱棣还是拒绝,理由是杭州作为封地不吉利。因为当初朱元璋本打算将杭州封给他的第五个儿子,结果最后硬是没封成;后来朱允炆上台后,也想把杭州封给他的弟弟朱允熥,结果还没来得及就藩,朱棣就杀进南京,随后朱允熥就被废为庶人。所以,朱棣认为杭州不太适合作为封地。



最后,宁王实在没办法,就让朱棣自己看哪个城市适合,就赐给他哪个城市。于是,朱棣就让宁王在四川建宁、重庆、荆州和山东东昌这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来来作为他自己的封地,结果宁王还正在考虑时,朱棣又告诉他,你不用再考虑了,我决定将你的封地改到南昌。

客观来说,当时的南昌,实在谈不上什么好地方,甚至还远远不如朱棣先前让他选择的那四个城市,但没办法,皇命不可违,宁王只能动身前往南昌。更过分的是,等到宁王到南昌后,朱棣还不允许他再另外修建王府宫殿,而是让他直接用当地政府官员办公的官邸作为藩王宫殿即可,这实在让宁王内心很是受伤,他这个藩王,当得实在是太窝囊。

而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宁王刚到南昌还没有多久,就有人跳出来写信给朱棣,告发宁王在南昌秘密学习巫术,并常以此害人。朱棣便派人下来偷偷调查这个事情,好在没有发现实际证据,便停止追查此事。自此以后,宁王也是心灰意冷,便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整日弹琴读书,不再过问任何军政事务。也因此,朱棣在位期间,宁王未遭祸患,并得以善终。


我是赵帅锅


别说平分天下了,连一块像样的地都没给。

大家都知道古代皇帝是金口玉言,君无戏言,一口唾沫一个钉。

可是朱棣答应他兄弟朱权,说“等哥哥成事儿了,到时候这龙椅咱弟兄俩一人一半,岂不美滋滋?”

《明史》:燕王谓权(告诉朱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结果呢?

朱棣靖难之役打赢了,自己登上了皇位,却绝口不提当年对宁王朱权许下的承诺。

朱权眼巴巴的就琢磨,既然不肯分我皇权,那我也认了,毕竟自古到今皇帝只能是一个,要是俩人真平分,那准得出事儿,但退而求其次,你给兄弟一个好点儿的封地,也不枉兄弟当年借给你的八万兵马吧?

(朱权)

朱权的意思很简单,我不要皇位了,还是要苏州或者江浙那边的封地吧,富庶,有钱,油水儿很多,结果当他给朱棣提出来的时候,朱棣直接找理由拒绝了,且还是屡次拒绝,总而言之,他压根儿就不想把好地方封给这个弟弟。

《明史》:(朱棣)比即位,王乞改南土。(朱权)请苏州,(朱棣说)曰:“畿内也。”(朱权)请钱塘,(朱棣却说)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

这段记载大概意思就是,朱棣即位以后,朱权说我不要皇位,你给我封个南边的土地吧,我好享享福,于是他先请求苏州,朱棣说那是“畿内”,意思就是皇权管辖的地方,类似于直辖地区,给你一个王爷封个直辖地,那肯定不合适。

朱权又说,那要不你给兄弟来个钱塘?

朱棣却说:“建文帝的兄弟当年就在钱塘,那不是个好地方,建宁,重庆,荆州,东昌这几个地方好,你随便选。”

可人家朱权根本不想要这些地儿,还是那句话, 那时候比起江浙或苏州,都差远了。

临到最后,实在说不过去了,朱棣干脆就把南昌封给了朱权,可明朝时候的南昌,论经济发展程度还是比不上江浙和苏杭等地,但朱权无可奈何,好歹也比其他地方好,干脆就认命了。

可谁知朱权没过两天好日子,朱棣派出的眼线又开始日夜监视,未过多久,宁王朱权就对朱棣心灰意冷,既然你不封我地,还这么疑心我,那我干脆就舞文弄墨吧。

(晚年朱权)

于是朱权从此醉心于文学,每日饮酒作诗,终成一代大儒,再不问政事。

《明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从整个事件来看,朱棣的确有失承诺,最早他去找朱权借八万兵马,是为了打败建文帝,更是为了争夺皇权,一统天下。

而且在大宁城内,他也口口声声的许下承诺,说如果借我这八万兵马打下江山,少不了你的好处,然而到最后确实打赢了,朱权这才发现亲哥哥许下的都是镜花水月,比起“平分天下”这个天大的诱惑,只封给朱权一个南昌,几乎跟食言没什么区别。

《明史》: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更何况搬到南昌以后的朱权,日夜还得受朱棣监视,每天出个门少说得有八双眼睛盯着他,说句难听的,就是上个茅房都上不痛快。

若论历史上最提防亲兄弟的人,朱棣绝对能算一份。

况且如果没有当年朱权借给朱棣的八万精兵,外加身经百战的一支“朵颜三卫骑”,朱棣早在北平就被建文帝的五十万大军给一窝端了。

再说一条趣闻,当时朱棣从北平撤兵,跑到大宁去找朱权借兵马的时候,先是跟朱权抱头痛哭,俩人喝酒喝到大半夜,不断回忆着年少时的兄弟情谊,朱权还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结果第二天早上刚起床,朱权就傻眼了。

因为自己手底下掌管八万兵马的大将军,以及掌管朵颜三卫骑的将军们,全部都站在了朱棣身后,也就是说,一夜之间,朱棣就买通了朱权的手下,而从头到尾顾念兄弟之情的朱权,则变成了手无军权的空壳子。

此后,朱权便被朱棣以“表面护其周全,实则绑架控制”的形式,转移到了北平,甚至为了完全控制朱权,不让他反抗,还把朱权的一家老小全都绑架到北平。

《明史》: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说起这个哥哥,我估计朱权的肠子都要悔青了,要是早知道朱棣手段这么狠,当初说什么也不给他开城门。

这倒真应了那句古语:

赔了夫人又折兵。

用在朱权身上,一点儿毛病也没有。

但他是先赔兵,又赔了一家老小和平分天下的愿望,我认为还得再补一下,应该是:

折了兵马,赔了一家老小,又丢了权。

而朱棣的食言,也为日后的“宁王之乱”埋下了伏笔,正是朱权的第四代继承人,他的曾曾孙子——朱宸濠,起兵反叛,但才折腾了四十三天,就被王阳明给干趴下了。。。

如此看来,朱权这一脉,可谓是真没有当皇帝的命呐~~~

——————

参考文献:

  • 《明史》: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
————
  • 《明史》:燕王初起兵,与诸将议曰:“曩余巡塞上,见大宁诸军慓悍。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建文元年,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其年九月,江阴侯吴高攻永平,燕王往救。高退,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诡言穷蹙来求救。权邀燕王单骑入城,执手大恸,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居数日,疑洽不为备。北平锐卒伏城外,吏士稍稍入城,阴结三卫部长及诸戍卒。燕王辞去,权祖之郊,伏兵起,拥权行。三卫彍骑及诸戍卒,一呼毕集。守将朱鉴不能御,战殁。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
  • 《明史》:比即位,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无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皆善地,惟弟择焉。”永乐元年二月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已而人告权巫蛊诽谤事,密探无验,得已。自是日韬晦,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终成祖世得无患。

————


钱品聚


宁王给朱棣的8万人马并不是援助的,而是被迫交出来的。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母杨妃。他算是朱元璋诸子中较为得宠的一位皇子,13岁封宁王,15岁就藩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东连辽左,西接宣府,边疆一大镇,位置极其重要,是防范北元最重要的一个防区。



因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所以朱权就藩大宁后,可谓是手握重兵,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堪比天下少有的精锐之骑。

因此正是基于朱权拥有远超此时明朝大部分藩王的实力,所以自1399年朱棣起兵后,朱权就成为了建文帝朱允炆与燕王朱棣双方所要争取的首要对象。朱棣起兵时就曾对身边的诸将说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因此为了争取朱权的支持,朱允炆与朱棣都做出了相应的行动。

当然朱权这人本身没有啥宏图大志,他没有啥要争夺天下的心思,谁当皇帝他就效忠谁,因此最初朱权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建文帝的,无论朱棣怎么说,他都不为所动。



但是无奈的是朱棣比朱权聪明,而且更为阴险。1399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朱棣前往营救,吴高退兵,而此时朱棣并未直接返回驻地,却是开始酝酿着一个阴谋。他见吴高退兵后,就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向朱权诈称是因被建文军击溃,所以前来求救。

而朱权见朱棣如此“窘迫”,念及亲情,他决定放朱棣进城,当然此时的朱权也并不傻,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大军却是让其驻扎在城外。后朱棣一看到朱权,顿时就成为了一个奥斯卡影帝,他声泪俱下的与朱权说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权听到此居然相信了朱棣的鬼话,他让朱棣安心的住在大宁城,他会上书建文帝,替代求情的,让他再次安心等待朝廷的发落。



可事实上,朱棣根本就没有投降的意思,他在大宁只是为了夺朱权的军权,他先是让自己的精锐部队化装悄悄的进城,然后暗地里收买了朱权军队中的三卫部长及诸守军。而后朱棣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向朱权慌称自己准备回到北京等候朝廷发落,然后将朱权诓出城中。

如此,就在朱权到城外替朱棣饯行时,朱棣的伏兵趁机而起,将朱权生擒,而后在朱棣收买的三卫部长及诸守军的协助下,朱棣顺利的占领了大宁,并借着朱权的名头,顺利的掌握了朱权的8万雄兵。



此后,朱棣为了让朱权真正的效忠于自己,他并再一次诓骗了朱权,许诺“事成,当中分天下”,朱棣骗朱权,说只要夺得天下,就分他一半,于是朱权见此,心想“反正在外人的眼里,我早已是朱棣一派的了,早已是逆党,现在他既然答应日后天下分为一半,那我就索性助他吧!”。

如此,在之后的三年时间里,朱权可谓是尽心尽力的帮助朱棣,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

但是我们都知道朱棣说平分天下,完全就是忽悠朱权的,因此朱棣登基后,朱权自然是什么也得到,且更是被朱棣处处压制着。1402年,朱棣取得天下,此时朱权俨然已经知道朱棣是不分跟他平分天下了,更不会放他回大宁,于是他并请求朱棣希望将他改封在南方。



但这次改封,对于朱权来说却也是百转千回的。朱权先是希望朱棣将他封在苏州,毕竟自己得不到权力,但享受还是要享受的,苏州可是个好地方,堪比天堂啊!可朱棣并不同意,他的理由是“苏州属于畿内,不可封”。然后朱权又希望能改封到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钱塘跟苏州差不多,都是个好地方,所以既然苏州不行,那就钱塘,可朱棣依然不同意,他的理由是“先皇曾将他赐予五弟”。

如此在被朱棣白百般拒绝后,朱权最终被封到了远不如苏州、钱塘的南昌,并被朱棣常年监视着,稍有异动朱棣就会派人前来查探。当然朱权很识趣,他知道朱棣是时时刻刻都盯着他,因此是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弹琴读书于其间,不见外官,不问政事,潇洒于世外。


澳古说历史


朱棣:朕大业已竟,兄嘚你说吧,大明疆域你想要哪块儿封地,随便挑!

(宁王暗自咬牙:不是要中分天下么?这么快就变卦了?算了,别搞不好中分了我的脑袋)

很快冷静下来的宁王:皇兄不可,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天下岂能中分?皇兄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朱棣暗喜,算你小子识相,否则就分了你的脑袋)

戏精朱棣顿时涕泪齐下:为兄怎么忍心,这让天下人如何看朕?

戏精宁王也赶紧登场,噗通跪倒:皇兄折煞小弟了,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小弟终是臣子只听皇兄安排!(这得赶紧走,再不走脑袋真的分了)

朱棣止住悲声:这样吧兄嘚,你就在哥旁边挑一块富庶之地,你我兄弟也好相见。(你跑远了我管不了你了,反了可咋弄)

宁王:我去山东(当时朱棣尚未迁都北京,山东离南京较远)

朱棣:不准。

宁王:江浙。

朱棣:不准

宁王心里顿时羊驼飞舞:那皇兄给安排个地方可好?

朱棣其实早就给他安排好了,就看这孩子懂不懂道理:你去江西就藩吧,这里富庶人杰地灵,离京城也近,你我兄弟不用饱受相思之苦。(离我近点,敢搞事情朕两天就收拾了你)

宁王一边心里、眼里飞舞着羊驼,一边千恩万谢退去。

朱棣手捋着齐腹长髯轻轻的舒了一口长气。。。

(剧终,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狼行千里aa1970


其实对于四哥给自己画的大饼,宁王朱权从来就没信过,朱权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朱棣的鬼话,所以他也没有报任何希望,只寄求四哥别让自己当那个“狗烹”之人就心满意足了。

洪武25年,朱元璋辛辛苦苦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朱标突然病逝,这着实闪了朱元璋一个大大的踉跄。不光要承受晚年丧子的悲痛,作为皇帝,一个天大的难题摆在他的眼前,大明王朝该何去何从?朱家的天下将如何延续?

这一年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为悲痛也最为迷茫的时刻,戎马生涯几十年,再拥有强大心脏的老皇帝此时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嚎啕大哭,他质问上天:难道真的是天要绝我社稷吗?

不过作为千古一帝,对于情绪的控制还是有独到之处的,痛定思痛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他的眼前,谁能接替自己扛起这大明的天下,谁又能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带着对懿文太子的感情和朝臣的意见,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皇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储位已定,天下咸服。

可在立储之后,有一人却显得格外尴尬,他就是燕王朱棣。论能力,他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塞北藩王,长期战斗在抗蒙一线,战功卓著。论出身,自己是现存的皇帝最年长的儿子,无论如何也该是自己被立为太子则对。可偏偏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在强势的朱元璋面前,朱棣还是太嫩,朱元璋立皇太孙的消息相当于直接送给了朱棣三个字:你不配!


看到平日里威风赫赫的四哥都入不了父皇的法眼,其他藩王也就无话可说了,一想到大侄子将来做皇帝,四哥都忍了,也就算了吧。

这也就是朱允炆削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朱棣在诸王之间是一个标杆,是一面旗帜。

如果能把朱棣当做出头鸟来打,自然能够震慑其他藩王,然而,在相继削了几个王之后,朱棣在北平登高一呼,扯起了“靖难”的大旗,也就造成了其他人的踌躇不前和隔岸观火。

朱棣控制了北平城后,一路破关,相继攻陷密云、通州、蓟州、怀来。朝廷接到朱棣起兵的消息大为震惊,为了怕北部的辽王和宁王跟随叛乱,建文帝下圣旨要求二王从海路返京。辽王遵旨回了南京,可宁王怕到了南京再无生路就一直拖着没办。


朝廷忌惮二王,同样朱棣也十分害怕他们突然倒向朝廷给自己背后来上一刀。于是朱棣亲自前往宁王府,哭诉自己如何如何无奈,如何如何逼不得已这才反了朝廷。

宁王一看四哥一脸委屈,在宴席上使劲安慰,但对于四哥提出一起靖难的要求,宁王则不置可否,岔开了话题。

可朱棣的谋略毕竟高过常人,他与宁王把酒言欢的同时,暗派手下去贿赂宁王标下的朵颜三卫。等到朱棣准备离开的时候,宁王出城相送,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可突然朱棣话锋一转,强行扣押了宁王,紧接着吞并了他的八万护卫,朱棣对宁王说道:“老弟,哥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跟着哥干,事成之后咱们平分天下!”


宁王哭笑不得,看到情形也不由得自己不同意,于是就答应了朱棣,但在宁王的内心里,他却是无比愤怒,此时朱棣胜算不大,被他拉上了贼船,将来朝廷镇压成功,自己“从逆”的罪名就再也洗刷不掉了。

不能说宁王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事实上他压根就没想反叛,随着朱棣的节节胜利,宁王似乎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就在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他还想入城劝说建文帝,只不过建文帝也很刚,皇宫的一场大火,直接在人世间蒸发了。

朱棣在南京继位后,宁王知道朱棣的鬼话当不得真,于是就上奏请求回到大宁的封地。可刀把子已经握在了朱棣的手中,那还容你选择?

不但平分天下成了泡影,就连封地也别想回,朱棣一纸诏书将宁王改封南昌,削了他的兵权,回家当个太平王爷吧。


就藩南昌的宁王看透了权力的争斗,再也不过问政治,安心钻研道教与文艺,以此来消除朱棣的戒心。还算不错,朱棣没有赶尽杀绝,宁王朱权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正统13年,也算得上是寿终正寝了,只是不知道在他老年的内心中,会不会有一点愧对建文帝的念头?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平分天下?这种只能在嘴里说说的事情是不能信以为真的。靖难之役,朱棣之所以可以战胜建文帝朱允汶,主要的功劳在于朱权的八万甲兵和勇猛的朵颜三卫骑兵,如是没有朱权的军队朱棣是没有办法登上皇位的,然而朱权并没有想要和朱棣一起谋反,而是被朱棣暗算绑架,夺取了军权,被囚禁了起来。


起初,朱棣根本没有胜算,自己的人马没有办法和建文帝的几十万大军相比,一开始建文帝只派了大将耿炳文带着十几万的大军北伐,没想到耿炳文大败而归,建文帝又再次派五十万大军讨伐,朱棣知还是很有自知之明,打不过就跑,跑去搬救兵。他找到了弟弟朱权,朱权虽年纪轻轻,但有勇有谋,曾和朱棣一起攻打蒙古大军,两个人也是配合的很有默契,立下赫赫战功。

由于两个人表现得十分出色,朱棣获封北平,将大宁封给朱权,大宁属于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就派了八万甲兵和六千战车,以及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


朱棣来到大宁就是想要夺取朱权的兵权,朱棣演技大爆发,见面就抱头痛哭,说自己是多么多么的无奈,迫不得已才起兵反抗,朱权对朱棣所说的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信以为真,就替朱棣写了书信,快马加鞭的送到南京。

朱棣逗留几日后要返程,朱权尽地主之谊对其践行,就在大家依依惜别之时,朱棣的手下把朱权给绑了。这下朱权给整蒙了,你朱棣属狗的啊?说翻脸就翻脸?朱棣又顺便秀了一下演技,告诉朱权,好弟弟,你先暂且委屈几日,也不白借你的兵,等事成之后天下咱哥儿俩一人一半!


最终朱棣如愿以偿,可是他对弟弟朱权的承诺却选择性遗忘了。朱权也不傻,心里明白那一半天下是没戏了,退而求其次,给我个好地儿让我享享福得了,这个要求朱棣竟然也不答应,最终,朱权被封到了南昌。

朱权到了封地后朱棣还是不放心他,明岗暗哨的监视他,对于这一点朱权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在封地朱权几乎就很少与官员往来,对于政事也是不闻不问,每天吟诗作对,以诗歌为伴,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个精神上的升华。


在下山人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的大名,他曾以十几万兵力对抗亲侄子建文帝数倍于自己的几十万大军还大获全胜,之后直接踢下建文帝并篡位成功。

但你知道吗,朱棣篡位成功与从弟弟宁王朱权手中借的八万人马有重要关系,他还曾在借兵时承诺宁王若是起兵成功就与宁王平分天下。当然,最后朱棣不可能真和宁王平分天下,相反,宁王还被他打压得特别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首先就要从朱棣借兵的原因说起了。

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他分封了二十五位藩王各自镇守一方,朱棣便被封为燕王领兵十万为明朝镇守边关。后来朱元璋传位给了自己的亲孙子、朱棣的亲侄子朱允炆后,朱允炆在大臣的怂恿下决定大肆削藩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但是,朱允炆暂时不敢对掌重兵的朱棣动手,就只能先向周王和湘王下手,想要震慑朱棣,让他主动交出兵权。然而朱棣也不傻,他知道自己即使交出兵权皇帝也不一定会放过他,可同时他也明白,就自己手中的十万兵力是完全不可能与皇帝的几十万大军匹敌的。这时候他就想到了宁王朱允炆,朱允炆手中也有八万人马,两人的兵力加在一起,或有一搏之力。

其次我们再来捋一捋朱棣向宁王借兵的过程。

首先朱棣心中其实明白,宁王也是对皇帝有所不满的,同为藩王,他为砧板我为鱼肉,若是真被皇帝夺了兵权,两人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但朱棣也知道,宁王心中还是对起兵这件事有所挣扎,于是他便俘虏了宁王,还承诺若是起兵成功就与宁王平分天下,最后强行借走了宁王的八万军队,发起了“靖难之役”。

不过当然,宁王其实也是半推半就借给他的,毕竟宁王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不过,其实朱棣在借走宁王兵权的时候,也没想过自己真的能赢过皇帝的几十万大军就对了。

再然后就是朱棣篡位成功之后的事情了。

本来宁王觉得,既然朱棣之前承诺过要与自己平分天下,即使不可能真的让一半皇权给自己,也应该会对自己好一点,毕竟朱棣能登上皇位与自己借给他的八万兵力有直接关系,至少给自己一块新的富庶封地。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朱棣会直接翻脸不认人还给他发配到南昌去了。

宁王傻眼了,但也不得不去了南昌。后来宁王觉得朱棣好歹会不看僧面看佛面,自己这么说也给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多给点赏赐不过分吧,结果除了一首送别诗,朱棣不仅没给赏赐,还派了人去时刻监视自己。宁王总算是明白了,朱棣是不会给自己任何好处的,于是为了活命,宁王只好远离政事,整体沉浸在诗词中。

朱棣此人多疑狡诈,没有什么信誉道德观念,注定是不会真应自己对宁王的承诺的。宁王也不怎么好过,伴君如伴虎,为了生存还得夹着尾巴做人,不过最后宁王还因此成了一代文豪,倒也算是另有所得。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宁王虽然碍于形势只得忍气吞声,但是没想到的是百年之后,他的子孙造了朱棣后人的反,虽然结局也是失败,但好歹为他出了口恶气。


旧时楼台月


您好!

先说说这件事情的由来,《明史》里面有详细的记载: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时,就觊觎宁王手上的部队,为什么呢?因为宁王朱权掌握着明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朵颜三卫”;

而宁王当时的日子也不好过,朱允炆要削藩,派人召他回京,他不敢去,自己开始削弱军队,朱棣赶来大宁卫,略施诡计,挟持了宁王,夺了他的军队,并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那么事成之后朱棣跟他平分天下了吗?显然没有。

其实,朱棣没杀了他就算不错了,当皇帝可不像开公司,没有投资人这么一说的。不过朱权也不是死脑筋,非常识趣,要求朱棣把他封到南方去,先是要求去苏州,没有同意,后来要求去钱塘,朱棣还是没同意,最后把他封在了南昌。

朱权到了南昌后,把布政司改为王府,建筑规模毫无改变,非常低调,韬光养晦,终日以弹琴读书为伴,朱棣也对他也渐渐放松了警惕,并没有为难他。

不过,后来朱权的玄孙朱宸濠却造反了,又称“宁王之乱”,于正德十四年在南昌起兵,不过仅仅四十几天就被王守仁给镇压了,至于朱宸濠是不是因为当年朱棣没有兑现“平分天下”的诺言而造反,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仅是个人拙见,如有不当,还请见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