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究竟是什么人?

汉史趣闻


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张良、萧何、韩信等名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汉朝的建立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还有一位在今天鲜为人知,在当时却是不容忽视的人物,他就是张耳。

说起张耳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不过要是提到他的祖父,那可就称得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张耳的曾祖父正是战国时期提出"连横"学说,并成功在战略层面让秦国实现独霸的著名纵横家张仪。

那么,这位有着一位厉害先祖,却不被人们所熟知的张耳究竟是什么人呢?

公元前264年,张耳出生在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一带)。据《史记》记载:"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也就是说,他年少便成为了魏国一位叫做"毋忌"的公子的门客,为其出谋划策。

"毋忌"这个名字看着令人感到陌生,但若是说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相信人们会恍然大悟。这位张耳所追随的公子,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招揽了许多才能出众的名士,其中便有少年便气宇不凡的张耳。

张耳亡命到了位于今河南省民权县的外黄县,当地有个商人,其女非常貌美,但夫君早丧,于是商人的门客便向他推荐道:"必欲求贤夫,从张耳。"于是商人的女子便嫁给了张耳,女方家族也拿出很多钱财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

后来,秦国灭亡了魏国,攻占了其都城大梁,张耳定居在外黄,并没有任何的惊慌失措或是潜逃。不过,平静的日子只维持了数年,很快秦始皇听说张耳是魏国的名士,便悬赏千金捉拿他,悬赏五百金捉拿他的好友陈馀。"张耳、陈馀乃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以自食。"所谓"里监门",就是看门的小吏。

二人忍辱负重,直至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义军很快达到了数万人之众,而且很快就攻下了张耳所在的陈县。"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陈胜召集陈县德高望重之人,获得了称王的建议后,他又向张耳、陈馀询问。

二人回答说:"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张耳、陈馀认为,陈胜现在应该做的是拥立各国国君的后裔,从而团结曾经六国的遗民,增加秦国的敌人,从而更加有利于诛灭暴秦。随后再抢先占领咸阳,号令天下。要是现在急于称王,恐怕其他起义军会失去斗志,不再奋力作战。

陈胜没有听从二人的劝告,执意称王,于是日后落得众叛亲离。

项梁成为下一代义军领袖后,便听从范增的建议,立楚国王室后裔为楚怀王,从而团结了原本楚国故地的人们。事实证明,张耳、陈馀的建议十分正确,如果陈胜采纳的话,天下或许就归于陈胜了。

离开陈胜后,张耳跟随义军将领武臣,并助他自立为赵王。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随后,在项羽的主导下,天下诸侯们各得其所,张耳因其贡献也被立为常山王。不过不久,之前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陈馀便派兵前来攻打,张耳兵败,逃往刘邦麾下。

早在张耳还居住在外黄县时,就与刘邦有交情,刘邦还曾在他家居住数月,如今张耳来投奔,刘邦也是厚待了他。汉高祖三年(前204)时,"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

第二年,张耳因功劳和名望而被刘邦立为赵王,定都于襄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又过了一年,张耳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刘邦赐给他谥号"景",于是世人也称之为赵景王。

张耳是名臣之后,自幼有贤名,且战略眼光出众,积极反抗暴秦,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然而,他因为危难时陈馀救援不力便与昔日好友恩断义绝,夺取其兵权,最后还跟随汉军将其诛杀,可谓是生涯中的一点遗憾。


煮酒君


张耳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地比较详细,这里就不多说了。题主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即为什么刘邦将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张耳的儿子。不仅仅是此次联姻事件,其实观察刘邦与张耳的关系始末,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史书没有明言——张耳对于刘邦而言,的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刘邦对张耳也似乎格外的青睐。(窃符救赵的信陵君)

这就需要从刘邦年轻时期的经历讲起。根据李开元先生的研究,战国末期出现了一股游侠风气,游侠们逃逸于血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之外,他们游历江湖,凭义气和信义与人结交。同时,他将当时的游侠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级别的是那些喜欢广纳宾客的王公贵族,比如战国末期的四君子,尤其以魏国的信陵君为代表,他们可以称为“国侠”;其次是各个县里广交朋友的游侠,他们可以称为“县侠”,张耳、王陵等人都是这类人物;再次便是如刘邦一样的在一方小乡中游历的,被称为“乡侠”。作为沛县的一个小小公子哥,刘邦自然无有结交“国侠”的机会,但是他却能去结交县侠,比如沛县的王陵,又比如外黄的张耳。据司马迁的《张耳列传》记载,高祖年轻的时候,曾经不远去找张耳结交,并在那里居住数月。对于当时的刘邦而言,素来有贤名和侠名的张耳是他的偶像,也是他“上级”式的人物。刘邦和张耳的关系,颇反映了战国末期的任侠风气。基于这段特殊的关系,所以刘邦在日后对张耳另眼相看,也就合情合理了。

(张耳)


识小录


张耳年轻时,据说人缘和口碑都非常不错,曾是魏国公子无忌的宾客,前途无量,人称“张耳之贤,有声梁魏”,曾是当时富绅贵戚青睐的对象,都想将女儿许配给他,有个富商对自己的女婿老不满意,便总在女儿面前数落说,要找就找张耳这样的男人,后来,这个女子就真的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嫁给了张耳。

张耳才能的出众和经历的传奇,似乎注定了他成就辉煌的可能。张耳在秦国的时候,曾做了外黄的县令。外黄也称黄,战国时期的魏邑,在今河南民权县西北的内黄集。无论战国还是秦末汉初,外黄都是大邑,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外黄成为了极重要的战略要地,彭越帮助刘邦的许多骚扰项羽的军事行动,包括干扰粮道等行动,都是在外黄开展的,这是后话。

张耳的真正发迹,是因为跟了陈胜。陈胜、吴广起,不久称王,随后命武臣和张耳、陈余北掠赵地,山东六国重新独立后,张耳辅助赵王赵歇,任赵国相国,巨鹿之战后,张耳巧取了陈余的兵权,随后率军随项羽西征,佐项羽入咸阳。

项羽夺取了天下后,分封诸侯,张耳因功封常山王,从此跻身诸侯之列,荣光无限。但是,分封之后,齐将田荣和陈余都因项羽分封不公而大为光火,二人遂合兵一处,一起进攻常山,张耳被打败,带领自己的残兵败将,投靠了刘邦。

刘邦命令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张耳曾率三万兵力,与韩信一起,攻下了代地,又“背水一战”,攻陷了赵国,随后又拿下了齐国,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可谓所向披靡,其中亦不乏张耳的功劳。

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后,封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前202),张耳去世,刘邦念其在自己打天下过程的卓越功勋,厚其后代,让他的儿子张敖继承了王位,依然封赵王,并且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敖,可见在刘邦心目中,张耳的地位之高。

不过有趣的是,刘邦虽然把女儿嫁给了张敖,但刘邦似乎对这个女婿不怎么待见,经常见面时将他无端责骂。比如在前200年,刘邦顺路视察赵国,张敖亲自安排饮食起居,对刘邦礼节周到,恭敬有加。但刘邦却对张敖不断辱骂,让张敖这个一国之君在臣僚面前十分难堪。

这件事惹怒了赵相贯高,贯高因此找了一帮刺客,要谋杀刘邦,后因刘邦的巡视路线临时改变而幸免,不过,此事后来暴露,刘邦将张敖和贯高抓捕入狱,贯高死于狱中,张敖在贯高和岳母吕后的帮助下,逃过了一劫。


帝国的脸谱


一.秦汉时期张耳是一代名士,贤能待客、客交千里,声望远播久远,其内心有雄天之志,淹于世间而等待时机,先依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门客立命,后而在外黄(现河南民权)一带寻觅生存的博弈点,他一生最大的天命是交结了天予贵人刘邦,当时刘邦也是慕名张耳的贤能与张耳有过交往,在司马迁的《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张耳与陈馀以刎颈之交的情谊来说尽二人的感情历程,即个人恩怨在势利面前苍白的表露尽显无虞,势利倾夺、隙末成畔,张耳,虚妄大于实际、心机藏于心底,而欲望待机勃发,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

二.张耳在世间以民望之道可以做为人的贤能取信于民间的里间巷道,但是到了秦汉大势、群雄逐鹿的时代张耳的心底欲望才越见博大,在势利面前他显露出了个人的野心与欲望,甚至顾不上与陈馀的刎颈之交之情谊的绝世之交!在世人眼里张耳最大的投机是败了陈胜的辉煌事业的大局,当时陈胜派张耳等一干人夺取赵地,而后命令他们向西进发,与吴广他们入关合力攻取咸阳,就在此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张耳竟以私心惑乱其势,没有响应陈胜西去入关攻取咸阳,而是留在赵地寻觅时机称王,直接坏了陈胜的辉煌大业,败亡了义军的大事,可以说张耳在此时为了自己的私利其做法可恨至极!败大局者张耳也!

三.张耳到了后来依附于刘邦的势力杀了曾经的刎颈之交的陈馀坐上了梦寐已久的赵王之爵位,野心与欲望可以说都得到了实现,但是,杀了断头不悔的朋友、坐上赵王宝座后不足二年而亡故,好日子没有来得及尽兴,就完矣,是天意?还是命里注定!


杨柳青青春之声


张耳算起来,也是秦末的一个豪杰之士,交游广阔,但是能力有限,不过最后去世于刘邦分封的赵王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说到张耳,不得不说到陈馀,这两个好基友一起在秦末赵国的土地上“呼风唤雨”,“风起云涌”的。两人也从开始的亲密无间,到因“上一个厕所和一句话”,彻底翻脸。

(张耳)

早年,张耳和陈馀因为名气太大,被秦国通缉,两人一起逃跑到陈地当了“监门”。有一次,陈馀犯了点错,要被小吏鞭打,陈馀刚要反抗,被张耳按住了,张耳还对他说,意思大概是“小不忍,乱大谋”,陈馀便明白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耳这个人还是有些“谋略”,并能沉得住气,可能是因为张耳当过信陵君门客的缘故。而陈馀的脾气,个性确实“直爽”了一些,这样的个性,也为日后的“反目”埋下伏笔。

陈胜吴广起义,两人便去投靠,然后到了赵地,辅助陈胜派出的武臣当“赵王”。不久,李良反叛,杀了武臣。陈馀打败赶走李良后,张耳和陈馀因为自己是“外地人”,又找了赵王歇来“领头”。章邯派王离来攻赵地,包围了张耳和赵王歇所在的钜鹿,张耳人少粮少,苦苦支撑。而在钜鹿北面,刚刚招募了几万人的陈馀,却因为实力问题,迟迟不来支援。张耳派张黡,陈泽去责备陈馀并请救兵,陈馀无奈,只好拨出五千人去支援。结果,张黡,陈泽带着五千人还没进城就全军覆没,这是张耳和陈馀误会的根源。

(由解救赵国演变成和秦军的大决战的“钜鹿之战”)

陈馀不亲自去救援张耳和赵王歇,确实很不够意思,毕竟一个是刎颈之交的好友,一个是名义上的领导,“忠和义”都说不过去。但是,秦军的王离确实不好对付,这可是名将王翦之孙呀。所以,包括张耳的儿子张敖和燕,魏等国援军,都在做“壁上观”。终于,还是楚霸王牛逼,楚军发动了“钜鹿之战”打败章邯,大家才敢“群殴”王离,解救了赵王歇和张耳。

张耳和陈馀一见面,张耳就不断询问,张黡和陈泽的下落,陈馀解释了他们和五千援军全军覆没,但是张耳还是怀疑陈馀害死了那两人。有一次,陈馀被问烦了,就说:“你无非觉得我留恋兵权呗”。于是,解下印信推给张耳,然后去厕所解手和冷静去了。张耳楞了,但是手下宾客急忙说,这是好机会,快收了,张耳于是收了陈馀兵权。陈馀厕所归来一看,张耳和印信都没了,就明白了。从此,二人反目成仇。

(陈馀)



楚霸王分封诸侯后,张耳因为跟随入关,又善于交际,被封常山王。陈馀更是不平,于是借齐兵打败了张耳,张耳投奔刘邦。汉三年,张耳和韩信一起攻赵,攻破井陉,张耳杀了曾经的“好基友”陈馀。不久,张耳被封赵王,但是,两年后就去世了。

从这个张耳和陈馀一生来看,张耳有一定的谋略,而且善于交际,情商比较高,但是军事水平要一般。而陈馀是有一定的军事水平,打败过李良和张耳等,就是情商不高,政治素养也不足,当时刘邦要合作,居然提出“杀张耳”的条件,失去信义。而当初,关于援兵一事,完全可以寻找证据来说明,那时和张耳的关系还没有全面破裂,可惜性格能力如此“互补”的二人组,就因“去了那趟厕所”,最终反目了。


大飞熊骑士


张耳是秦末汉初之人。年轻的时候,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后来娶了一位有钱的寡妇,自己也能养门客了,还当了魏国外黄县县令。

刘邦未起事时,相交的“狐朋狗友”里,张耳也算一个,虽然时间不太长。秦国灭魏以后,听说张耳、陈馀是魏国大贤出千金捉拿张耳,五百金捉拿他好友陈馀。



二人于是一起跑到陈县,也就是后面陈胜、吴广起义进入的陈地。接下来不用说,二人肯定选择投奔起义军了。不过这俩不是安分守己的货,得知陈胜称王后,怂恿单独带兵出来的义军大将武臣也称王。张耳得做丞相,陈馀得做大将军。

后来武臣被叛将所杀,张耳带着没反叛的几万人跑了出来,被秦军围困在巨鹿。千辛万苦派人去陈馀处求援,陈馀来了句“如以肉委虎,徒尽亡军”,不来!幸好有项羽,打了场“巨鹿之战”,张耳才逃过一劫。脱困后的张耳,大骂陈馀,陈馀一生气,把配印接下来给他,张耳错愕了一下,还真不客气的收了。二人这仇也算结下了。



秦国灭,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张耳获封常山王。陈馀哪里能服气?到处跟人说:我跟张耳功劳一样,凭什么他封王,我封侯?项羽对我不公!于是去找叛楚的齐王田荣,请兵为他驻守南皮做掩护。有了兵马以后,陈馀就对张耳下手了。

张耳没打过陈馀,又跑去投了刘邦。后来跟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韩信为他请封赵王,刘邦允了。张耳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张敖继位赵王。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时被废掉王位。



司马迁把张耳和陈馀合在一起,写了《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其实这二人放在一起意义深远,也更能揭示人性。二人在贫贱时尚能同生共死,富贵时则各有计较。不过从结局来看,还是张耳更会审时度势。陈馀最后败死抵水上,而张耳选择刘邦跟随,最后称王,年62善终,那时也是高寿了。
我是热爱古代历史的现代创业人如是。关注历史,关注如是。


如是史社


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有时候很难用一个标签涵盖一个人的所有方面。比如说张耳,即使一个很难一言以蔽之的人物。

铁锤姑且给张耳贴上三个标签:名扬天下的大名人;秦末起义军的重要一员;私心太重的无情人;

张耳是一个名扬天下的大名人。

张耳出名相当的早,战国末年就名满天下。原因很简单,当年张耳曾经当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故事您一定听过,就是这位爷。张耳在信陵君门下混饭吃,博得了名声,而且魏国灭国比较晚,因为这个原因,张耳名声远扬,他和魏国另外一个贤人陈余关系很好,堪称忘年之交外加刎颈之交,最后却成了生死对头。这是后话。

张耳名气达到什么地步?秦始皇悬赏重金求子,求这个老小子。后来张耳感觉跟着嬴政混有点福祸难料的感觉,于是带上陈余流浪四方。感觉好怪的一对CP。

张耳是秦末起义军的重要一员。

张耳没有为秦始皇做事情是对的,因为很快各地就开始了反秦的运动。张耳陈余找到了张楚大王陈胜,对陈胜提出了缓称王的锦囊妙计。陈胜虽然没有鸟他们二位书生的建议,但是从尊重人才,相信人才的角度出发,还是派了大将武臣率领三千兵马,让陈余和张耳分别担当左右校尉辅助武臣。这个铁三角组合相当的犀利哥,接连平定了赵国30多座城池。这个时候二人听说陈胜现在毛病不少,嫉贤妒能,加上当初只给了兄弟俩小小的校尉的职称,很不爽。于是乎劝说武臣,不如就地称王。

说实话,这也是陈胜的宿命,他派出去的人只要是混得好的最后都自立了山头。

武臣自命为赵王,分张耳为右丞相,陈余为左将军。

本来张耳陈余这两个可以就此走上人生巅峰,没想到又出现了意外。武臣当了草头王之后有点膨胀,他的姐姐跟着也膨胀,不是三围膨胀前凸后翘,而是趾高气扬的不得了了。赵国大将李良打仗回城,遇见了武臣姐姐的仪仗队,竟然要这位将军下跪。这个快赶上民国时期,一位孔家小姐为了自己家的大狼狗上飞机,把著名将领赶下飞机的桥段了。

不过这位李良可没有那位国民党老家的好脾气,心里一把火被撩起来,加上秦国人过来收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掉武臣和那个惹祸的姐姐,张耳陈余因为情报工作做的好,才捡了一条命回来。

这个小插曲告诉我们,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的家属,是多么的重要。

张耳是一个私心太重的无情人。

张耳陈余跑出来之后,拥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打败了李良。由此可见,他们两人还是有一点军事才华的。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大秦战神章邯打进了赵国,把张耳和赵歇围困在巨鹿城。陈余则率领几万兵马在附近小山头上别苗头。因为章邯来势太猛,陈余一直按兵不动。张耳很不爽,派两位手下劝说陈余早点下山救人,可是陈余不像鸡蛋碰石头,就给了两个手下五千兵马去探路,想不到章邯果然生猛,这五千人浪花都没见一个,就全军覆没。最后知道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才最后解围了巨鹿城。解围之后的张耳怪罪陈余没有及时救援,两位老朋友最后反目为仇,陈余气得挂印离开。后来项羽就问张耳大名,就封张耳为常山王,封陈余为食邑三个县的侯爷。陈余认为自己和张耳一样干革命,为毛他当王,我只能当这么小的官?一气之下带兵灭了张耳的常山国,把赵歇再次迎接会拉当赵王。

张耳听说刘邦混得不错,又去投奔刘邦。汉二年,刘邦劝陈余跟自己一起对抗楚军,陈余提了一个条件:拿张耳人头来见!

刘邦没办法只好找了一个长相酷似张耳的人,砍了脑袋滥竽充数。陈余这才答应参战,没想到这次刘邦打了败仗,陈余也发现张耳还没死,于是又闹情绪,跟刘邦闹掰了。

后来刘邦反败为胜夺取天下,韩信和张耳一道灭掉了陈余。一对好友成为了死仇。

但是张耳的结局还不错,安享晚年,还和刘邦做成了儿女亲家,也算是寿终正寝的有福之人。


铁锤文史


张耳与刘邦的交集缘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才能最为出色的人物,在战国后期秦国国力无双时,犹能二次大败秦军,追赶秦军直到函谷关前,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又雍容大度,礼贤下士,远近都以当他的门客为荣。张耳是魏地人,在信陵君门下当过一段时间食客,做过外黄县令,也喜结交豪杰。刘邦也仰慕信陵君,也想去当门客,可惜到时公子已经死了,愿望不遂,于是寄居在张耳家中,白吃白喝长达几个月。秦统六国后,秦始皇用千金通缉张耳,张耳与好兄弟陈余亡命江湖。


秦法严苛,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天下大乱,陈胜平定陈地称王,招贤纳士分封手下,还出兵分多路攻打各地,命武臣率军北上攻打赵地,张耳陈余便投奔到武臣麾下,冲锋陷阵,攻下赵地后便劝武臣称王,武臣自称赵王,任命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陈余为大将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又派李良平定常山等原赵地,李良打了败仗回来受辱,杀了武臣,被张耳、陈余平定,另立赵歇为赵王。陈胜另一支大军在周文带领下直奔关中,攻打到函谷关前,秦二世令少府章邯率囚徒军抵抗,大败张楚军杀死周文,一路而出消灭多路义军,项梁也在定陶战死,于是移师北上,会合南下的王离军团,攻略赵地。


几十万秦军压境,赵王张耳惶恐不安,连战皆败,退守巨鹿,告急求救书信四出,义军陆续来援,顾忌秦兵势大都不敢出战,只敢远观,陈余其时带兵在外,跟在赵王歇身边的张耳便写信请他来援,陈余说,如此强弱悬殊,我去了也是肉包子打狗,不肯出兵。张耳听了气得半死。幸好楚军强悍,在项羽的带领下背水作战以一敌百,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打败章邯王离军,赵围遂解,张耳跟从项羽一路追杀,进入关中。(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项羽架空楚王熊心分封天下,封了十八路诸侯,因张耳名声大又有功,便分拆赵地为二,封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得知张耳封王,而自己一无所得,愤怒的陈余联结田荣造项羽的反,借兵攻打张耳,赶跑了他,重新拥立赵王歇。张耳失国后,本想投奔项羽,想起汉王刘邦以前,曾在自己白吃白喝,交情更好,于是投奔刘邦,得到热情招待,让他与韩信一同从北路攻打诸侯,韩信背水一战破赵军灭赵国后,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天下未定,张耳去世,其子张敖即位,可能顾念旧情,也可能为收拢人心,刘邦吕后把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张敖。


南方鹏


《张耳大贤者,信陵君的门客,刘邦的挚友》

张耳生於公元前264年,卒于前202年。是魏国大梁(开封)人,曾经是信陵君公子无忌的门客。前243年,信陵君公子无忌死后,魏安厘王清算公子无忌的门客,张耳就逃亡到外黄(河南民权)。

外黄有个大财主的女儿刚刚丧夫,有人说张耳是个了不起的年轻人,就托人说媒给张耳。张耳就娶了这个年轻寡妇,大财主送给张耳很多财物。张耳花钱买了个外黄县令,从此广招门客名声大震。



前240年,荆轲、陈余等人投到张耳门下。前238年,18岁的刘邦也来到外黄。张良在淮阳学书,也经常到外黄交流学习。前231年,荆轲离开外黄前往燕国,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前225年,秦灌大梁灭魏,三、四年后,秦始皇千金通缉张耳,五百金通缉陈余。


张耳、陈余改变姓名,逃亡到陈地,在乡政府看大门。有官吏鞭打陈余,陈余想反抗,张耳用脚踩陈余,别反抗。官吏走后,张耳把陈余拉到偏僻处说:“忍受小的侮辱,保全性命才是大事。”

陈胜自蘄地起兵,进入陈地有兵数万。听说张耳、陈余很贤达,就找到他俩很高兴。张耳、陈余向陈胜建议:“推立六国之后,分散秦王朝的注意力,收取天下人心,以德服人则帝业可成。”陈胜不听,自立为王。

陈胜王以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率3000人北略赵地。武臣等在白马渡黄河,到达诸县,遇到南下的长城军团之一部,游说其带兵的将领,说服了李良和韩广,得到数万人,推举武臣为武信君,攻取赵地十个城池。

范阳人蒯通游说范阳令,范阳令向武信君投诚。武臣又派蒯通游说赵地,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赵地30多城。到达邯郸的时候,听说周文在函谷关遭遇章邯,在戏地败退了;又听说,陈王攻占地方,以谗言毁誉而多诛杀,力劝武臣为王。武臣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武臣为赵王,派韩广略燕地,派李良略常山,此二人本是秦长城军团的将领。赵王妹车驾遇见李良,赵王妹不停车和李良打招呼,李良非常气愤说:“以前我的地位比赵王高的多,今天却凌驾到我的头上”李良设宴杀武臣、邵骚,张耳、陈余的耳目众多,跑了出来。

张耳、陈余的矛盾始自“钜鹿之

围”。张耳、陈余立赵国公子歇为赵王,再次聚合军马。陈余带兵击李良,李良败转投章邯。章邯、王离率领的骊山军,击败周文、打垮陈胜、斩杀项梁,章邯以为楚军再无忧虑,将35万秦军转向山西河北,攻克河内(太原)、邯郸,张耳和赵王歇帅4、5万赵军退入钜鹿城。

王离15万秦军围钜鹿,章邯20万秦军为

甬道,为王离军输粮阻击援军。陈余的常山军3、4万,不敢击秦军。张耳的儿子张傲亦收军万人救赵,救赵的诸侯军有十六、七万,均不敢击秦军。张耳斥责陈余不义。

项羽杀上将军宋义,率十六、七万楚军救赵,当阳君、蒲将军2万人过河击秦军不胜,项羽遂率十几万楚军过河击秦军甬道,九战而胜章邯军,章邯军遂退兵。张耳率赵军从钜鹿杀出,十几万诸侯军一拥而上,全歼王离15万秦军。



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封陈余为侯爵。陈余意见很大,一样反秦立赵,凭什么张耳是“王”,我是“侯”。陈余击张耳,张耳败,投刘邦。陈余使人说刘邦:“杀张耳,投靠你!”刘邦用死囚像张耳的人杀了,陈余遂投刘邦。后来,陈余知张耳未死,就又投靠了项羽。


刘邦命张耳、韩信经营赵地,由于张耳在赵地的威望很高,张耳、韩信发动井陉之战,从而取得了赵地。刘邦封张耳为赵王留守赵地,韩信为右丞相进攻齐地。张耳死,张傲继承赵王爵,刘邦将女儿鲁元公主嫁为赵王妃。前196年,张傲请“去王降侯”,张耳家族得以善终。


冷清先生


张耳是战国晚期魏国大梁人。关于张耳,你必须了解的是:

1、张耳年少是魏国信陵君的门客;

2、张耳的老婆,在回娘家碰到当时逃难的张耳后,于是和老公离婚,带着大量的嫁妆嫁给张耳;张耳用老婆嫁妆开始了他的仕途,官至外黄令;

3、张耳在做外黄令时也招纳门客,当时年轻的刘邦就做了张耳的门客;

4、和张耳有刎颈之交的陈余,和张耳一样都是大梁人,都是依靠老婆的嫁妆起家;和张耳、陈余靠老婆发家相比,刘邦只能去找寡妇曹氏解解自己的寂寞;

5、张耳的年龄应当比刘邦大3、4年左右;张耳的年龄应该比陈余大约十几岁到20岁左右。


张耳和陈余在陈胜起兵攻占陈县后就加入了陈胜的阵营。他们一共提出了三条策略:

1、不称王、只攻秦、立六国后策略。这个策略本质上就是自己种树别人摘桃子,自然不被陈胜所接纳。

2、北收河北之地。这条是扩地,被陈胜接纳了,却造成了张楚分裂为赵国的严重后果。

3、劝武臣称赵王。这条策略本质上还是第一天立六国后的策略,不过是稍有变通。武臣称赵王,让一心扩地的张楚国分裂,进而造成了陈胜军内部的不团结。

简单说,张耳和陈余的策略,对于陈胜的张楚国,是一个祸害,虽然非常适合张耳和陈余建功立业。

在张耳、陈馀二人的政治价值观里,皇帝+诸侯模式才是当时理想的治理模式。劝陈胜暂缓称王,北上收河北地,劝武臣称王等策略,看似目的不一,其实都是服务于皇帝+诸侯治理模式的这个终极目的。

按照张耳、陈馀的看法,陈胜应该先树立诸侯增强自己的实力、削弱秦朝势力,最后占据关中而称帝。

“据咸阳以令诸侯,则帝业成矣”

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张耳、陈馀的政治理想。


张耳的价值观。从巨鹿被围时张耳对陈余所说的话来看,张耳是一个固执不变通的理想主义者。

“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虑!”

在张耳看来,既然陈馀和他约定同年同日死,就应当履行诺言,死也要死在一起。何况在张耳看来,陈馀率军相救张耳有10%—20%的成功机率,即“且什有一二相全。”

面对陈馀认为大家一起死毫无益处时,张耳一方认为:既然约定同死,有无益处,管它那么多呢,践诺才是最重要的,即“安知后虑”。

楚汉争霸时,张耳一直是刘邦坚定的盟友,从不背叛刘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