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究竟是什麼人?

漢史趣聞


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張良、蕭何、韓信等名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為漢朝的建立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除了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西漢建立的過程中,還有一位在今天鮮為人知,在當時卻是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就是張耳。

說起張耳這個名字,可能許多人並不十分了解。不過要是提到他的祖父,那可就稱得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張耳的曾祖父正是戰國時期提出"連橫"學說,併成功在戰略層面讓秦國實現獨霸的著名縱橫家張儀。

那麼,這位有著一位厲害先祖,卻不被人們所熟知的張耳究竟是什麼人呢?

公元前264年,張耳出生在魏國的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部一帶)。據《史記》記載:"其少時,及魏公子毋忌為客。"也就是說,他年少便成為了魏國一位叫做"毋忌"的公子的門客,為其出謀劃策。

"毋忌"這個名字看著令人感到陌生,但若是說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相信人們會恍然大悟。這位張耳所追隨的公子,便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招攬了許多才能出眾的名士,其中便有少年便氣宇不凡的張耳。

張耳亡命到了位於今河南省民權縣的外黃縣,當地有個商人,其女非常貌美,但夫君早喪,於是商人的門客便向他推薦道:"必欲求賢夫,從張耳。"於是商人的女子便嫁給了張耳,女方家族也拿出很多錢財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

後來,秦國滅亡了魏國,攻佔了其都城大梁,張耳定居在外黃,並沒有任何的驚慌失措或是潛逃。不過,平靜的日子只維持了數年,很快秦始皇聽說張耳是魏國的名士,便懸賞千金捉拿他,懸賞五百金捉拿他的好友陳餘。"張耳、陳餘乃變名姓,俱之陳,為裡監門以自食。"所謂"裡監門",就是看門的小吏。

二人忍辱負重,直至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義軍很快達到了數萬人之眾,而且很快就攻下了張耳所在的陳縣。"張耳、陳餘上謁陳涉。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陳勝召集陳縣德高望重之人,獲得了稱王的建議後,他又向張耳、陳餘詢問。

二人回答說:"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張耳、陳餘認為,陳勝現在應該做的是擁立各國國君的後裔,從而團結曾經六國的遺民,增加秦國的敵人,從而更加有利於誅滅暴秦。隨後再搶先佔領咸陽,號令天下。要是現在急於稱王,恐怕其他起義軍會失去鬥志,不再奮力作戰。

陳勝沒有聽從二人的勸告,執意稱王,於是日後落得眾叛親離。

項梁成為下一代義軍領袖後,便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國王室後裔為楚懷王,從而團結了原本楚國故地的人們。事實證明,張耳、陳餘的建議十分正確,如果陳勝採納的話,天下或許就歸於陳勝了。

離開陳勝後,張耳跟隨義軍將領武臣,並助他自立為趙王。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入咸陽,秦朝滅亡,隨後,在項羽的主導下,天下諸侯們各得其所,張耳因其貢獻也被立為常山王。不過不久,之前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陳餘便派兵前來攻打,張耳兵敗,逃往劉邦麾下。

早在張耳還居住在外黃縣時,就與劉邦有交情,劉邦還曾在他家居住數月,如今張耳來投奔,劉邦也是厚待了他。漢高祖三年(前204)時,"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

第二年,張耳因功勞和名望而被劉邦立為趙王,定都於襄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又過了一年,張耳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劉邦賜給他諡號"景",於是世人也稱之為趙景王。

張耳是名臣之後,自幼有賢名,且戰略眼光出眾,積極反抗暴秦,最終成為了漢朝的開國功臣。然而,他因為危難時陳餘救援不力便與昔日好友恩斷義絕,奪取其兵權,最後還跟隨漢軍將其誅殺,可謂是生涯中的一點遺憾。


煮酒君


張耳這個人的人生經歷,在《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記載地比較詳細,這裡就不多說了。題主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即為什麼劉邦將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張耳的兒子。不僅僅是此次聯姻事件,其實觀察劉邦與張耳的關係始末,我們可以發現——儘管史書沒有明言——張耳對於劉邦而言,的確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劉邦對張耳也似乎格外的青睞。(竊符救趙的信陵君)

這就需要從劉邦年輕時期的經歷講起。根據李開元先生的研究,戰國末期出現了一股遊俠風氣,遊俠們逃逸於血緣為紐帶的人際關係之外,他們遊歷江湖,憑義氣和信義與人結交。同時,他將當時的遊俠分為三個層次,最高級別的是那些喜歡廣納賓客的王公貴族,比如戰國末期的四君子,尤其以魏國的信陵君為代表,他們可以稱為“國俠”;其次是各個縣裡廣交朋友的遊俠,他們可以稱為“縣俠”,張耳、王陵等人都是這類人物;再次便是如劉邦一樣的在一方小鄉中游歷的,被稱為“鄉俠”。作為沛縣的一個小小公子哥,劉邦自然無有結交“國俠”的機會,但是他卻能去結交縣俠,比如沛縣的王陵,又比如外黃的張耳。據司馬遷的《張耳列傳》記載,高祖年輕的時候,曾經不遠去找張耳結交,並在那裡居住數月。對於當時的劉邦而言,素來有賢名和俠名的張耳是他的偶像,也是他“上級”式的人物。劉邦和張耳的關係,頗反映了戰國末期的任俠風氣。基於這段特殊的關係,所以劉邦在日後對張耳另眼相看,也就合情合理了。

(張耳)


識小錄


張耳年輕時,據說人緣和口碑都非常不錯,曾是魏國公子無忌的賓客,前途無量,人稱“張耳之賢,有聲梁魏”,曾是當時富紳貴戚青睞的對象,都想將女兒許配給他,有個富商對自己的女婿老不滿意,便總在女兒面前數落說,要找就找張耳這樣的男人,後來,這個女子就真的離開了自己的丈夫,嫁給了張耳。

張耳才能的出眾和經歷的傳奇,似乎註定了他成就輝煌的可能。張耳在秦國的時候,曾做了外黃的縣令。外黃也稱黃,戰國時期的魏邑,在今河南民權縣西北的內黃集。無論戰國還是秦末漢初,外黃都是大邑,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楚漢戰爭期間,外黃成為了極重要的戰略要地,彭越幫助劉邦的許多騷擾項羽的軍事行動,包括干擾糧道等行動,都是在外黃開展的,這是後話。

張耳的真正發跡,是因為跟了陳勝。陳勝、吳廣起,不久稱王,隨後命武臣和張耳、陳餘北掠趙地,山東六國重新獨立後,張耳輔助趙王趙歇,任趙國相國,鉅鹿之戰後,張耳巧取了陳餘的兵權,隨後率軍隨項羽西征,佐項羽入咸陽。

項羽奪取了天下後,分封諸侯,張耳因功封常山王,從此躋身諸侯之列,榮光無限。但是,分封之後,齊將田榮和陳餘都因項羽分封不公而大為光火,二人遂合兵一處,一起進攻常山,張耳被打敗,帶領自己的殘兵敗將,投靠了劉邦。

劉邦命令韓信開闢北方戰場,張耳曾率三萬兵力,與韓信一起,攻下了代地,又“背水一戰”,攻陷了趙國,隨後又拿下了齊國,韓信開闢北方戰場,可謂所向披靡,其中亦不乏張耳的功勞。

劉邦打敗項羽,奪取天下後,封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前202),張耳去世,劉邦念其在自己打天下過程的卓越功勳,厚其後代,讓他的兒子張敖繼承了王位,依然封趙王,並且將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了張敖,可見在劉邦心目中,張耳的地位之高。

不過有趣的是,劉邦雖然把女兒嫁給了張敖,但劉邦似乎對這個女婿不怎麼待見,經常見面時將他無端責罵。比如在前200年,劉邦順路視察趙國,張敖親自安排飲食起居,對劉邦禮節周到,恭敬有加。但劉邦卻對張敖不斷辱罵,讓張敖這個一國之君在臣僚面前十分難堪。

這件事惹怒了趙相貫高,貫高因此找了一幫刺客,要謀殺劉邦,後因劉邦的巡視路線臨時改變而倖免,不過,此事後來暴露,劉邦將張敖和貫高抓捕入獄,貫高死於獄中,張敖在貫高和岳母呂后的幫助下,逃過了一劫。


帝國的臉譜


一.秦漢時期張耳是一代名士,賢能待客、客交千里,聲望遠播久遠,其內心有雄天之志,淹於世間而等待時機,先依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門客立命,後而在外黃(現河南民權)一帶尋覓生存的博弈點,他一生最大的天命是交結了天予貴人劉邦,當時劉邦也是慕名張耳的賢能與張耳有過交往,在司馬遷的《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張耳與陳餘以刎頸之交的情誼來說盡二人的感情歷程,即個人恩怨在勢利面前蒼白的表露盡顯無虞,勢利傾奪、隙末成畔,張耳,虛妄大於實際、心機藏於心底,而慾望待機勃發,是一個典型的投機者!

二.張耳在世間以民望之道可以做為人的賢能取信於民間的裡間巷道,但是到了秦漢大勢、群雄逐鹿的時代張耳的心底慾望才越見博大,在勢利面前他顯露出了個人的野心與慾望,甚至顧不上與陳餘的刎頸之交之情誼的絕世之交!在世人眼裡張耳最大的投機是敗了陳勝的輝煌事業的大局,當時陳勝派張耳等一干人奪取趙地,而後命令他們向西進發,與吳廣他們入關合力攻取咸陽,就在此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張耳竟以私心惑亂其勢,沒有響應陳勝西去入關攻取咸陽,而是留在趙地尋覓時機稱王,直接壞了陳勝的輝煌大業,敗亡了義軍的大事,可以說張耳在此時為了自己的私利其做法可恨至極!敗大局者張耳也!

三.張耳到了後來依附於劉邦的勢力殺了曾經的刎頸之交的陳餘坐上了夢寐已久的趙王之爵位,野心與慾望可以說都得到了實現,但是,殺了斷頭不悔的朋友、坐上趙王寶座後不足二年而亡故,好日子沒有來得及盡興,就完矣,是天意?還是命裡註定!


楊柳青青春之聲


張耳算起來,也是秦末的一個豪傑之士,交遊廣闊,但是能力有限,不過最後去世於劉邦分封的趙王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吧。說到張耳,不得不說到陳餘,這兩個好基友一起在秦末趙國的土地上“呼風喚雨”,“風起雲湧”的。兩人也從開始的親密無間,到因“上一個廁所和一句話”,徹底翻臉。

(張耳)

早年,張耳和陳餘因為名氣太大,被秦國通緝,兩人一起逃跑到陳地當了“監門”。有一次,陳餘犯了點錯,要被小吏鞭打,陳餘剛要反抗,被張耳按住了,張耳還對他說,意思大概是“小不忍,亂大謀”,陳餘便明白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張耳這個人還是有些“謀略”,並能沉得住氣,可能是因為張耳當過信陵君門客的緣故。而陳餘的脾氣,個性確實“直爽”了一些,這樣的個性,也為日後的“反目”埋下伏筆。

陳勝吳廣起義,兩人便去投靠,然後到了趙地,輔助陳勝派出的武臣當“趙王”。不久,李良反叛,殺了武臣。陳餘打敗趕走李良後,張耳和陳餘因為自己是“外地人”,又找了趙王歇來“領頭”。章邯派王離來攻趙地,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所在的鉅鹿,張耳人少糧少,苦苦支撐。而在鉅鹿北面,剛剛招募了幾萬人的陳餘,卻因為實力問題,遲遲不來支援。張耳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並請救兵,陳餘無奈,只好撥出五千人去支援。結果,張黶,陳澤帶著五千人還沒進城就全軍覆沒,這是張耳和陳餘誤會的根源。

(由解救趙國演變成和秦軍的大決戰的“鉅鹿之戰”)

陳餘不親自去救援張耳和趙王歇,確實很不夠意思,畢竟一個是刎頸之交的好友,一個是名義上的領導,“忠和義”都說不過去。但是,秦軍的王離確實不好對付,這可是名將王翦之孫呀。所以,包括張耳的兒子張敖和燕,魏等國援軍,都在做“壁上觀”。終於,還是楚霸王牛逼,楚軍發動了“鉅鹿之戰”打敗章邯,大家才敢“群毆”王離,解救了趙王歇和張耳。

張耳和陳餘一見面,張耳就不斷詢問,張黶和陳澤的下落,陳餘解釋了他們和五千援軍全軍覆沒,但是張耳還是懷疑陳餘害死了那兩人。有一次,陳餘被問煩了,就說:“你無非覺得我留戀兵權唄”。於是,解下印信推給張耳,然後去廁所解手和冷靜去了。張耳楞了,但是手下賓客急忙說,這是好機會,快收了,張耳於是收了陳餘兵權。陳餘廁所歸來一看,張耳和印信都沒了,就明白了。從此,二人反目成仇。

(陳餘)



楚霸王分封諸侯後,張耳因為跟隨入關,又善於交際,被封常山王。陳餘更是不平,於是借齊兵打敗了張耳,張耳投奔劉邦。漢三年,張耳和韓信一起攻趙,攻破井陘,張耳殺了曾經的“好基友”陳餘。不久,張耳被封趙王,但是,兩年後就去世了。

從這個張耳和陳餘一生來看,張耳有一定的謀略,而且善於交際,情商比較高,但是軍事水平要一般。而陳餘是有一定的軍事水平,打敗過李良和張耳等,就是情商不高,政治素養也不足,當時劉邦要合作,居然提出“殺張耳”的條件,失去信義。而當初,關於援兵一事,完全可以尋找證據來說明,那時和張耳的關係還沒有全面破裂,可惜性格能力如此“互補”的二人組,就因“去了那趟廁所”,最終反目了。


大飛熊騎士


張耳是秦末漢初之人。年輕的時候,是信陵君的座上常客。後來娶了一位有錢的寡婦,自己也能養門客了,還當了魏國外黃縣縣令。

劉邦未起事時,相交的“狐朋狗友”裡,張耳也算一個,雖然時間不太長。秦國滅魏以後,聽說張耳、陳餘是魏國大賢出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他好友陳餘。



二人於是一起跑到陳縣,也就是後面陳勝、吳廣起義進入的陳地。接下來不用說,二人肯定選擇投奔起義軍了。不過這倆不是安分守己的貨,得知陳勝稱王后,慫恿單獨帶兵出來的義軍大將武臣也稱王。張耳得做丞相,陳餘得做大將軍。

後來武臣被叛將所殺,張耳帶著沒反叛的幾萬人跑了出來,被秦軍圍困在鉅鹿。千辛萬苦派人去陳餘處求援,陳餘來了句“如以肉委虎,徒盡亡軍”,不來!幸好有項羽,打了場“鉅鹿之戰”,張耳才逃過一劫。脫困後的張耳,大罵陳餘,陳餘一生氣,把配印接下來給他,張耳錯愕了一下,還真不客氣的收了。二人這仇也算結下了。



秦國滅,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張耳獲封常山王。陳餘哪裡能服氣?到處跟人說:我跟張耳功勞一樣,憑什麼他封王,我封侯?項羽對我不公!於是去找叛楚的齊王田榮,請兵為他駐守南皮做掩護。有了兵馬以後,陳餘就對張耳下手了。

張耳沒打過陳餘,又跑去投了劉邦。後來跟韓信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韓信為他請封趙王,劉邦允了。張耳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張敖繼位趙王。後來劉邦剪除異姓王時被廢掉王位。



司馬遷把張耳和陳餘合在一起,寫了《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其實這二人放在一起意義深遠,也更能揭示人性。二人在貧賤時尚能同生共死,富貴時則各有計較。不過從結局來看,還是張耳更會審時度勢。陳餘最後敗死抵水上,而張耳選擇劉邦跟隨,最後稱王,年62善終,那時也是高壽了。
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人是一個很複雜的動物,有時候很難用一個標籤涵蓋一個人的所有方面。比如說張耳,即使一個很難一言以蔽之的人物。

鐵錘姑且給張耳貼上三個標籤:名揚天下的大名人;秦末起義軍的重要一員;私心太重的無情人;

張耳是一個名揚天下的大名人。

張耳出名相當的早,戰國末年就名滿天下。原因很簡單,當年張耳曾經當過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竊符救趙,這個故事您一定聽過,就是這位爺。張耳在信陵君門下混飯吃,博得了名聲,而且魏國滅國比較晚,因為這個原因,張耳名聲遠揚,他和魏國另外一個賢人陳餘關係很好,堪稱忘年之交外加刎頸之交,最後卻成了生死對頭。這是後話。

張耳名氣達到什麼地步?秦始皇懸賞重金求子,求這個老小子。後來張耳感覺跟著嬴政混有點福禍難料的感覺,於是帶上陳餘流浪四方。感覺好怪的一對CP。

張耳是秦末起義軍的重要一員。

張耳沒有為秦始皇做事情是對的,因為很快各地就開始了反秦的運動。張耳陳餘找到了張楚大王陳勝,對陳勝提出了緩稱王的錦囊妙計。陳勝雖然沒有鳥他們二位書生的建議,但是從尊重人才,相信人才的角度出發,還是派了大將武臣率領三千兵馬,讓陳餘和張耳分別擔當左右校尉輔助武臣。這個鐵三角組合相當的犀利哥,接連平定了趙國30多座城池。這個時候二人聽說陳勝現在毛病不少,嫉賢妒能,加上當初只給了兄弟倆小小的校尉的職稱,很不爽。於是乎勸說武臣,不如就地稱王。

說實話,這也是陳勝的宿命,他派出去的人只要是混得好的最後都自立了山頭。

武臣自命為趙王,分張耳為右丞相,陳餘為左將軍。

本來張耳陳餘這兩個可以就此走上人生巔峰,沒想到又出現了意外。武臣當了草頭王之後有點膨脹,他的姐姐跟著也膨脹,不是三圍膨脹前凸後翹,而是趾高氣揚的不得了了。趙國大將李良打仗回城,遇見了武臣姐姐的儀仗隊,竟然要這位將軍下跪。這個快趕上民國時期,一位孔家小姐為了自己家的大狼狗上飛機,把著名將領趕下飛機的橋段了。

不過這位李良可沒有那位國民黨老家的好脾氣,心裡一把火被撩起來,加上秦國人過來收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掉武臣和那個惹禍的姐姐,張耳陳餘因為情報工作做的好,才撿了一條命回來。

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們,領導幹部管好自己的家屬,是多麼的重要。

張耳是一個私心太重的無情人。

張耳陳餘跑出來之後,擁立趙國後裔趙歇為趙王,打敗了李良。由此可見,他們兩人還是有一點軍事才華的。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大秦戰神章邯打進了趙國,把張耳和趙歇圍困在鉅鹿城。陳餘則率領幾萬兵馬在附近小山頭上別苗頭。因為章邯來勢太猛,陳餘一直按兵不動。張耳很不爽,派兩位手下勸說陳餘早點下山救人,可是陳餘不像雞蛋碰石頭,就給了兩個手下五千兵馬去探路,想不到章邯果然生猛,這五千人浪花都沒見一個,就全軍覆沒。最後知道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才最後解圍了鉅鹿城。解圍之後的張耳怪罪陳餘沒有及時救援,兩位老朋友最後反目為仇,陳餘氣得掛印離開。後來項羽就問張耳大名,就封張耳為常山王,封陳餘為食邑三個縣的侯爺。陳餘認為自己和張耳一樣幹革命,為毛他當王,我只能當這麼小的官?一氣之下帶兵滅了張耳的常山國,把趙歇再次迎接會拉當趙王。

張耳聽說劉邦混得不錯,又去投奔劉邦。漢二年,劉邦勸陳餘跟自己一起對抗楚軍,陳餘提了一個條件:拿張耳人頭來見!

劉邦沒辦法只好找了一個長相酷似張耳的人,砍了腦袋濫竽充數。陳餘這才答應參戰,沒想到這次劉邦打了敗仗,陳餘也發現張耳還沒死,於是又鬧情緒,跟劉邦鬧掰了。

後來劉邦反敗為勝奪取天下,韓信和張耳一道滅掉了陳餘。一對好友成為了死仇。

但是張耳的結局還不錯,安享晚年,還和劉邦做成了兒女親家,也算是壽終正寢的有福之人。


鐵錘文史


張耳與劉邦的交集緣於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是戰國四公子中才能最為出色的人物,在戰國後期秦國國力無雙時,猶能二次大敗秦軍,追趕秦軍直到函谷關前,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又雍容大度,禮賢下士,遠近都以當他的門客為榮。張耳是魏地人,在信陵君門下當過一段時間食客,做過外黃縣令,也喜結交豪傑。劉邦也仰慕信陵君,也想去當門客,可惜到時公子已經死了,願望不遂,於是寄居在張耳家中,白吃白喝長達幾個月。秦統六國後,秦始皇用千金通緝張耳,張耳與好兄弟陳餘亡命江湖。


秦法嚴苛,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天下大亂,陳勝平定陳地稱王,招賢納士分封手下,還出兵分多路攻打各地,命武臣率軍北上攻打趙地,張耳陳餘便投奔到武臣麾下,衝鋒陷陣,攻下趙地後便勸武臣稱王,武臣自稱趙王,任命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又派李良平定常山等原趙地,李良打了敗仗回來受辱,殺了武臣,被張耳、陳餘平定,另立趙歇為趙王。陳勝另一支大軍在周文帶領下直奔關中,攻打到函谷關前,秦二世令少府章邯率囚徒軍抵抗,大敗張楚軍殺死周文,一路而出消滅多路義軍,項梁也在定陶戰死,於是移師北上,會合南下的王離軍團,攻略趙地。


幾十萬秦軍壓境,趙王張耳惶恐不安,連戰皆敗,退守鉅鹿,告急求救書信四出,義軍陸續來援,顧忌秦兵勢大都不敢出戰,只敢遠觀,陳餘其時帶兵在外,跟在趙王歇身邊的張耳便寫信請他來援,陳餘說,如此強弱懸殊,我去了也是肉包子打狗,不肯出兵。張耳聽了氣得半死。幸好楚軍強悍,在項羽的帶領下背水作戰以一敵百,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打敗章邯王離軍,趙圍遂解,張耳跟從項羽一路追殺,進入關中。(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項羽架空楚王熊心分封天下,封了十八路諸侯,因張耳名聲大又有功,便分拆趙地為二,封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得知張耳封王,而自己一無所得,憤怒的陳餘聯結田榮造項羽的反,借兵攻打張耳,趕跑了他,重新擁立趙王歇。張耳失國後,本想投奔項羽,想起漢王劉邦以前,曾在自己白吃白喝,交情更好,於是投奔劉邦,得到熱情招待,讓他與韓信一同從北路攻打諸侯,韓信背水一戰破趙軍滅趙國後,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天下未定,張耳去世,其子張敖即位,可能顧念舊情,也可能為收攏人心,劉邦呂后把唯一的女兒魯元公主嫁給張敖。


南方鵬


《張耳大賢者,信陵君的門客,劉邦的摯友》

張耳生於公元前264年,卒於前202年。是魏國大梁(開封)人,曾經是信陵君公子無忌的門客。前243年,信陵君公子無忌死後,魏安釐王清算公子無忌的門客,張耳就逃亡到外黃(河南民權)。

外黃有個大財主的女兒剛剛喪夫,有人說張耳是個了不起的年輕人,就託人說媒給張耳。張耳就娶了這個年輕寡婦,大財主送給張耳很多財物。張耳花錢買了個外黃縣令,從此廣招門客名聲大震。



前240年,荊軻、陳餘等人投到張耳門下。前238年,18歲的劉邦也來到外黃。張良在淮陽學書,也經常到外黃交流學習。前231年,荊軻離開外黃前往燕國,前227年,荊軻刺秦王。前225年,秦灌大梁滅魏,三、四年後,秦始皇千金通緝張耳,五百金通緝陳餘。


張耳、陳餘改變姓名,逃亡到陳地,在鄉政府看大門。有官吏鞭打陳餘,陳餘想反抗,張耳用腳踩陳餘,別反抗。官吏走後,張耳把陳餘拉到偏僻處說:“忍受小的侮辱,保全性命才是大事。”

陳勝自蘄地起兵,進入陳地有兵數萬。聽說張耳、陳餘很賢達,就找到他倆很高興。張耳、陳餘向陳勝建議:“推立六國之後,分散秦王朝的注意力,收取天下人心,以德服人則帝業可成。”陳勝不聽,自立為王。

陳勝王以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率3000人北略趙地。武臣等在白馬渡黃河,到達諸縣,遇到南下的長城軍團之一部,遊說其帶兵的將領,說服了李良和韓廣,得到數萬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攻取趙地十個城池。

范陽人蒯通遊說范陽令,范陽令向武信君投誠。武臣又派蒯通遊說趙地,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趙地30多城。到達邯鄲的時候,聽說周文在函谷關遭遇章邯,在戲地敗退了;又聽說,陳王攻佔地方,以讒言譭譽而多誅殺,力勸武臣為王。武臣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

武臣為趙王,派韓廣略燕地,派李良略常山,此二人本是秦長城軍團的將領。趙王妹車駕遇見李良,趙王妹不停車和李良打招呼,李良非常氣憤說:“以前我的地位比趙王高的多,今天卻凌駕到我的頭上”李良設宴殺武臣、邵騷,張耳、陳餘的耳目眾多,跑了出來。

張耳、陳餘的矛盾始自“鉅鹿之

圍”。張耳、陳餘立趙國公子歇為趙王,再次聚合軍馬。陳餘帶兵擊李良,李良敗轉投章邯。章邯、王離率領的驪山軍,擊敗周文、打垮陳勝、斬殺項梁,章邯以為楚軍再無憂慮,將35萬秦軍轉向山西河北,攻克河內(太原)、邯鄲,張耳和趙王歇帥4、5萬趙軍退入鉅鹿城。

王離15萬秦軍圍鉅鹿,章邯20萬秦軍為

甬道,為王離軍輸糧阻擊援軍。陳餘的常山軍3、4萬,不敢擊秦軍。張耳的兒子張傲亦收軍萬人救趙,救趙的諸侯軍有十六、七萬,均不敢擊秦軍。張耳斥責陳餘不義。

項羽殺上將軍宋義,率十六、七萬楚軍救趙,當陽君、蒲將軍2萬人過河擊秦軍不勝,項羽遂率十幾萬楚軍過河擊秦軍甬道,九戰而勝章邯軍,章邯軍遂退兵。張耳率趙軍從鉅鹿殺出,十幾萬諸侯軍一擁而上,全殲王離15萬秦軍。



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封陳餘為侯爵。陳餘意見很大,一樣反秦立趙,憑什麼張耳是“王”,我是“侯”。陳餘擊張耳,張耳敗,投劉邦。陳餘使人說劉邦:“殺張耳,投靠你!”劉邦用死囚像張耳的人殺了,陳餘遂投劉邦。後來,陳餘知張耳未死,就又投靠了項羽。


劉邦命張耳、韓信經營趙地,由於張耳在趙地的威望很高,張耳、韓信發動井陘之戰,從而取得了趙地。劉邦封張耳為趙王留守趙地,韓信為右丞相進攻齊地。張耳死,張傲繼承趙王爵,劉邦將女兒魯元公主嫁為趙王妃。前196年,張傲請“去王降侯”,張耳家族得以善終。


冷清先生


張耳是戰國晚期魏國大梁人。關於張耳,你必須瞭解的是:

1、張耳年少是魏國信陵君的門客;

2、張耳的老婆,在回孃家碰到當時逃難的張耳後,於是和老公離婚,帶著大量的嫁妝嫁給張耳;張耳用老婆嫁妝開始了他的仕途,官至外黃令;

3、張耳在做外黃令時也招納門客,當時年輕的劉邦就做了張耳的門客;

4、和張耳有刎頸之交的陳餘,和張耳一樣都是大梁人,都是依靠老婆的嫁妝起家;和張耳、陳餘靠老婆發家相比,劉邦只能去找寡婦曹氏解解自己的寂寞;

5、張耳的年齡應當比劉邦大3、4年左右;張耳的年齡應該比陳餘大約十幾歲到20歲左右。


張耳和陳餘在陳勝起兵攻佔陳縣後就加入了陳勝的陣營。他們一共提出了三條策略:

1、不稱王、只攻秦、立六國後策略。這個策略本質上就是自己種樹別人摘桃子,自然不被陳勝所接納。

2、北收河北之地。這條是擴地,被陳勝接納了,卻造成了張楚分裂為趙國的嚴重後果。

3、勸武臣稱趙王。這條策略本質上還是第一天立六國後的策略,不過是稍有變通。武臣稱趙王,讓一心擴地的張楚國分裂,進而造成了陳勝軍內部的不團結。

簡單說,張耳和陳餘的策略,對於陳勝的張楚國,是一個禍害,雖然非常適合張耳和陳餘建功立業。

在張耳、陳餘二人的政治價值觀裡,皇帝+諸侯模式才是當時理想的治理模式。勸陳勝暫緩稱王,北上收河北地,勸武臣稱王等策略,看似目的不一,其實都是服務於皇帝+諸侯治理模式的這個終極目的。

按照張耳、陳餘的看法,陳勝應該先樹立諸侯增強自己的實力、削弱秦朝勢力,最後佔據關中而稱帝。

“據咸陽以令諸侯,則帝業成矣”

這句話真實反映了張耳、陳餘的政治理想。


張耳的價值觀。從鉅鹿被圍時張耳對陳餘所說的話來看,張耳是一個固執不變通的理想主義者。

“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胡不赴秦俱死?且什有一二相全。”“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

在張耳看來,既然陳餘和他約定同年同日死,就應當履行諾言,死也要死在一起。何況在張耳看來,陳餘率軍相救張耳有10%—20%的成功機率,即“且什有一二相全。”

面對陳餘認為大家一起死毫無益處時,張耳一方認為:既然約定同死,有無益處,管它那麼多呢,踐諾才是最重要的,即“安知後慮”。

楚漢爭霸時,張耳一直是劉邦堅定的盟友,從不背叛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