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民歌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行于乌拉特前、中、后旗牧区及包头西部蒙古族居住区,其内容、唱腔、风格与其他蒙古民歌截然不同。目前,该旗牧区还完整保留着古老乌拉特原生态民歌独特的风韵。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乌拉特前旗文化馆获得“乌拉特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古代民歌的八十一首诗歌长调出自于梅力更庙一、二、三世活佛之手,罗布桑党比扎拉生(1717—1766)是著名的作家,是第三代传教活佛圣徒,词曲并编。他们编创的长短调民歌在乌拉特民间乃至内蒙古各地广泛流传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受鄂尔多斯民歌文化影响形成的老百姓自编自创的民歌。

1840年以前的民歌叫古代民歌,长调诗歌的中心思想以佛教意念、祝愿、赞扬喇嘛僧徒、达官贵人及父母恩德为主,而且还带有哲学理念的深远内涵,这种内容在其它地区民歌里是罕见的。古代民歌、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民歌、建国后的现代民歌,也就是说生活歌曲、红火、花歌等,这些一般认为普通歌曲。

长调民歌结构比较自由,各乐句之间的小节数不尽相同。节奏自由多变,多用徵调、羽调、宫调三个调式。短调民歌短调民歌结构较规整,乐句之间大体一致、多用宫、徵羽调、商调次之,欢乐愉悦、刚健有力、叙述性强。长短调民歌都五声音阶为常用。

乌拉特民歌

乌拉特长调诗歌的影响之大,至今深深熔铸在民间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乌拉特民间大小酒席场合的规矩和特定模式,近代民歌主要以长短调结合成为特殊旋律唱腔。因此乌拉特民歌这四种特点与其他蒙古族民歌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上的各种音乐传播信息的诞生和传入、新老交替,新时代的歌曲趋向于同化,并冲蚀着古老民歌,年轻的一代在无意识间丢失着自己民族最为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必要挽救和恢复古老民歌采取实际措施,从资金和人才培养上大力支持,切实找到保护和发扬传统民歌的有效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