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經典好書,讓我們的靈魂得到一次洗禮

1.

認得幾個字

3本經典好書,讓我們的靈魂得到一次洗禮

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在序言裡說“你認得字嗎?我只認得幾個字,不過,還在學習。”

這是本溫馨逗趣的書,在文中,作者用淺顯和活潑的語言,向孩子們解說漢字,書中告訴我們,認字不僅對孩子們重要,對每個自以為長大了的大人同樣重要。因為看過之後發現,你本以為已經認識的人、瞭解的字、明白的意義總會忽然以陌生的姿態出現,嚇你一跳。於是你不禁會產生這樣的懷疑,會問自己:你認得字嗎?

前面在《聆聽父親》一書中張大春記述了他的父親和先輩,“這部材料對我來說,回頭去看見我這個人以及我面對的當時還未出生的孩子,怎麼向他去訴說五代以上包括我在內這些老人們曾經給予的一些教養,看起來有點小說的氣味,我寧可把它當做是一部嘮嘮叨叨的散文,講給孩子聽的。”而《認得幾個字》是更貼切的文字小品,與孩子的交流,與有些心不在焉的小孩兒關於認字的片段。

“每每一燈獨坐,越是朗讀、臨摹、體會、琢磨,越是覺得中國文字透過輾轉相生的意義積累,發展出無字不成喻的一套辨認系統”,作者這樣描述著他對於文字的感覺,讀來讓人羨慕他所沉浸的美感。


2.

《閱讀的故事》

3本經典好書,讓我們的靈魂得到一次洗禮

打開《閱讀的故事》,“前言”就讓我陷入迷惘。作者的第一句話:“這本書,本來是善意的,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誠實的。”善意?誠實?讀下去,方知作者最初的善意是試圖幫助讀者解決閱讀過程中常見的難題;而誠實,則是實實在在與讀者一起正視閱讀的艱難。

什麼原因讓作者不由自主改變初衷?由善意轉為誠實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作者說,寫著寫著便將“閱讀的故事”寫成了“自己仔細想清楚要不要閱讀的故事”。我以為作者將“閱讀的故事”寫成了“閱讀的真相”。作為酷愛閱讀之人,作者當然希望更多的人義無反顧投身閱讀,但是他拒絕言不由衷為“閱讀”唱讚歌。若只是剛剛萌生閱讀的念頭,並未真正跨入閱讀世界的大門,《閱讀的故事》也許會使人徘徊甚至止步。作者說,我們缺乏的並不是隔段時日就想找本書來讀的善念,我們只是陣亡於一次又一次付諸實戰的種種困難。

善意,有時會粉飾問題。看似撫慰“受傷”的心靈,往往種下“無知”的苦果。誠實,讓人真實清醒,自主選擇。《閱讀的故事》是一本閱讀心理書。

《閱讀的故事》十四個章節,為讀者提供了十四個認識閱讀的視角。或者說作者與我們分享十四個關於閱讀的困惑。每一個困惑,每一位閱讀者都會遇到。對待每一個困惑,作者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慧而有情”深入分析。隨著作者的描述,讀者的思路也跟著深邃起來。


3.

閒話閒說

3本經典好書,讓我們的靈魂得到一次洗禮

整本書的前半部分應該是對中國式哲學的解讀,中國社會的根本就是世俗的。本書的後半部分是對中國小說的歸納,梳理了小說的開端及歷代發展。

這本《閒話閒說》中心思想歸納即:中國文化即世俗文化。

阿城從“儒家,道家,佛教,禪宗等”討論中國自古以來的世俗。

從各個朝代的發展變化來論世俗文化的興盛衰弱。

從文學的種類:詩,詞,曲,小說 等去表現世俗。

從近代的各個作者:魯迅,張愛玲,錢鍾書,沈從文,汪曾祺,賈平凹,三毛,馮冀才,王朔等去證明近代世俗文化的興起。

文末引用了木心先生的“先是有文藝,後來有了文藝腔,後來文藝沒有了,只剩下腔,再後來腔也沒有了文藝是早就沒有了。表達了阿城對“腔”的厭倦。我們也應警惕落入“腔”的俗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