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本文約3500字,預計需要5分鐘時間閱讀,關注平頭哥數碼,為你帶來更多數碼行業獨到見解)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oppo、vivo(以下簡稱ov)這兩家手機巨頭,在2019年所面臨的形勢,以及所作出的決策。筆者將會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拋開微觀因素,從上帝視角審視ov這一年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以及自我救贖。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2019年初,ov兩家的小日子還是非常滋潤的。ov努力打開歐洲市場,而小米都在用低價機型佔領印度市場,所以我們的國內市場雖然因為大環境的原因整體不佳,甚至開始出現市場容量的小幅度萎縮,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一起賺錢。

眾所周知ov的核心商業模式是線下渠道。 ov在線下無孔不入,養活了無數縣城大大小小的專賣店。

如果按照既定的路線走下去,這兩家應該會慢慢的收縮小型專賣店的規模,在一二線城市逐步開設旗艦店,然後慢慢的完成品牌的升級和轉型。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同時,在兩家產品層面主力出貨的R和X系列,通過約每半年一次小打小鬧的升級,靠著流量明星代言和線下無孔不入的渠道,躺著賺錢。接著,在線上推出幾款性價比機型,用中低端機型嘗試從小米的蛋糕裡挖出幾百萬的互聯網用戶。接下來在東南亞和印度市場發力,從中低端做起,但是保持品牌和價格對於小米的優勢,儘快從這些獲得現金流。

然後呢,靠著這些存量用戶規模的廣告投放、遊戲和做服務器的利潤分成賺錢。說白了,核心策略還是跟以前一樣,依託生命力強大無比的線下渠道模式,躺著賺錢,這個策略放在今年的一季度,其實沒有什麼瑕疵,而且許多其他廠商也在學習ov的這種模式。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雖然華為能威脅到ov的線下核心市場,但是華為並不想也沒必要撕破臉皮。而小米一邊開拓海外市場,一邊收縮線上,已經喪失了威脅ov的能力。至於三星和蘋果,那簡直是連風浪都翻不出來。前者面臨著一系列的失敗後,關閉了中國最後一家手機工廠,幾乎快要退出中國市場。後者發佈xs系列後銷量一直萎靡不振,靠XR才能撐起營收。而從2018年苟延殘喘過來的其他國產廠商,很多已經在破產清算的途中。

因此國內手機廠商,實際上就剩下了華為、小米和ov這四個主要玩家。所以手機市場形勢雖然不好,卻還沒有到威脅ov生存發展的地步。而且vivo很早就醞釀了IQOO這個主打高配置性價比的子品牌產品線,同時又在線上渠道不斷招兵買馬,一度放棄了明星營銷,試圖通過設計和營銷的改變,完成整個公司的品牌升級,賺取更多的利潤。

而OPPO則在海外市場持續發力,試圖通過OPPO、Realme、一加這三個不同的品牌分別佔領東南亞、印度、歐美市場。

但時間來到2019年5月,發生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美國把華為列入了實體名單。想必具體的內容大家都知道,這裡就不展開講。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這件事的後果毫無疑問是,華為幾乎喪失了海外手機市場。海外失去的就要在國內找回來,所以華為以席捲一切的態勢對國內市場發動拼死衝擊,從手機到筆記本,從智能手錶到智能電視,華為已經絲毫不在乎機海戰術帶來的後果,因為什麼都比不上“活下來”這三個字。同時大量的海外員工迴歸國內,加上其他事業部轉過來的員工一起充實到華為的國內渠道。華為如同戰國七雄的秦國,實力雄厚,對其他國家虎視眈眈。

如果說之前國產各個手機品牌只是圍繞著自己的地盤搞一些小摩擦,那麼從二季度開始,就是徹底撕破臉,開啟了全面的貼身肉搏。而在更多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下,儘管三大運營商的4G基站還沒有收回成本,國家就制定了5G標準,工信部提前分配要求三大運營商開始部署5G基站。ov就算是提前與三大運營商進行過溝通,也被打了個猝不及防。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5G手機芯片最重要的供應商高通,其主力產品驍龍x50,因為死磕毫米波這個愚蠢的技術導致了整個5G產品線進度嚴重落後,ov自然也受到牽連。面對血淋淋的現實,此時不管是ov還是小米手上並沒有太好的牌。而他們穩固的大後方也就是線下渠道也發生了改變,消費升級確實正在發生,隨著城鎮化的水平越來越高,大家越來越傾向於購物中心的旗艦店買東西,而不是到街上小店。

同時,還有一個大家鮮為人知的原因,也推高了線下渠道的成本,那就是由於國家政策三大運營商的手機補貼大幅度下降。這就意味著,線下店鋪前面賣手機,後面開手機卡的策略幾乎失效,平白無故的在現下失去了一大塊開卡的收入。而眾所周知,人力成本又是在瘋狂上升的。最後的結果就是星羅棋佈密密麻麻的線下門店正在快速失血甚至萎縮。

在這個過程當中,遊戲廠商同樣受到了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開始要求改變合作服務器的分成比例,要吃掉更多的利潤。而如果手機廠商想找他們搞技術合作,也不像以前那樣痛快,雖不至於直接伸手要錢,但是要求資源置換是不可避免的。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ov對於海外市場不夠重視,也沒能在關鍵時刻撐起銷量和利潤。東南亞市場增長表現雖然亮眼,但是每個國家的人口太少,過於分散零碎,天花板很低,成長潛力比較小。而對於巨大的印度市場則,因為小米採用了更適合印度國情的低價策略,直接吸引了大量的印度用戶,成為了印度市場的第1名,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馬太效應非常明顯。

所以ov在2019年的二季度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突然惡劣起來,雖然在前期有各種佈局,看問題應該比他們想象中的要嚴重,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們就被迫玩命的連續召開了多少新品發佈會?在線上渠道重拳出擊,直接覆蓋了1500~4000元的市場,驍龍845甚至驍龍855,直接被賣到白菜價。手把手教小米性價比這三個字應該怎麼寫。同時vivo大量的新技術,比如44瓦快充,直接落地,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藏著掖著、精準閹割。自己的產品線調整倒沒什麼,這個數量,大概只有他們以前預估產量的零頭。

而OPPO則召喚Realme迴歸國內,在中低端瘋狂的搞事情,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中低端產品線。一時間彷彿ov變成了曾經的小米,主打起高配置和性價比。

至於例如智能手環、電視、無線耳機等的生態鏈智能產品,ov也意識到靠傳統家電廠商協同合作是行不通的。因為這幫人骨子裡就沒有互聯網基因,是一群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必須自己做。這個戰略雖然已經確定,但技術一時半會兒是趕不上的。不過ov的優勢就是非常有錢,這兩家基本上在第三季度完成了物聯網團隊的建設。各種智能設備應該會在2020年跟我們見面。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然而ov並沒有拋棄自己最擅長的線下渠道,重新拿起了這張牌,在線下渠道,兩家也開始嘗試在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商圈,覆蓋企業建提升整個品牌形象,想要給線下渠道的轉型,走出一條新的策略。不可否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華為瘋狂進攻下跌的市場份額,就是最好的回答。在過去不是沒有面臨過危機的時刻,但是那個時候更多的是大環境的影響,他們還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一個一定要跟他們拼歌你死我活的對手。

在戰略選擇上,小米選擇了用低價策略換取海外市場,特別是印度市場的增長。在國內市場的不斷退縮,用非常保守的態度發佈新品,拼命的清理4G手機的庫存,國內只有總銷量的30%也不在乎。頗有用空間換時間的意思。

而ov海外銷量也不盡人意。很多市場研究報告指出,ov海外出貨量加起來跟小米差不多,大約是7000萬左右。華為手機雖然喪失了歐美市場,但ov小米卻進不去。說白了大家必須要在國內決一勝負。而且跟經銷商的利益捆綁必須要照顧到各大門店的感受。這也就決定了這兩家只能跟華為進行最為殘酷的巷戰。投入無數的資源,爭奪一城一地,甚至每一家門店。

去年網上有一種奇怪但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的言論,即ov先要與華為爭奪高端市場,再吃掉小米的中低端市場。這種觀點其實是不成立的,筆者個人認為實際的情況更接近ov小米在線上的壓力都很大。華為的領先是全方位的,更好的產品還有更加成功的品牌策略、持續擴張卻沒有出大問題的渠道、強有力的組織架構和執行力,其他廠商只能望洋興嘆。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但是我們可以說ov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嗎?其實也沒有,ov做到這個級別已經是每家都有年銷量過億的保底,線上或者線下渠道的核心利益,就算是排行老四的小米,都有200億以上的現金流,經過殘酷的淘汰賽活下來的4家,都有著中國其他行業所遠遠不能媲美的結構性健康,只不過消費類電子行業競爭過於激烈,勝負的機會轉瞬即逝,太多的企業死得飛快,無形當中確實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

筆者的另一個看法是,2019年之後,ov和小米確實很難逆轉當前的局勢,但他們也不會像之前的品牌那樣快速的增長。行業始終是有天花板的,當它觸及到天花板的時候,剩下的幾家就會開始瘋狂反攻,進而陷入拉鋸戰。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的,其實是件好事,比如vivo x30用了三星的5G芯片、OPPO Reno3也採用了雙模5G。紅米K30,1500價位,直接上了120Hz高刷新的屏幕,更是把5g直接打到2000檔價位,比行業的整個預測提早了一個季度。就算是最為強勢的華為,在快速擴張的途中也不得不付出代價,比如上一代的榮耀旗艦v20,價格直接跳水,現在已經是1700元檔的真香機了。

深度分析2019年oppo、vivo的自我救贖與轉型發展(3500字)


在2020年,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到,像2k120hz屏幕、億級像素攝像頭、100w快充甚至屏下攝像頭等技術將會以更快的速度推出消費者市場。我們在網上聲討已久的線下產品低配高價的問題,也會得到極大程度的遏制,因為95後和00後已經成長,他們更願意買高配低價的手機,是未來10年消費的主力。所以線下產品整個的產品力也會跟著一起往上提。甚至筆者得到消息,有的廠商會激進到把分體無線耳機作為手機的標配。

在有序競爭下的市場就是這麼美好,過去五六年的高價線下宰客,現在卻搖身一變成了性價比的代表。所以我希望他們能在今年的競爭當中,一邊讓利消費者一邊拿出更好的產品,讓智能手機作為互聯網的基石,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秀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