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策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

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1日),趙匡胤出生在一個武官人家。他父親趙弘殷在後晉任禁衛軍官飛捷指揮使,後晉遷都,他的家隨著由洛陽搬到汴梁(今河南開封),這時趙匡胤已十二歲。他生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謀求出路,專心學習騎射,成績斐然。

後晉滅亡不久,他投奔漢樞密使郭威部下,協助郭威奪取政權,建立後周,因功被提升為禁衛軍東西班行首。郭威的繼位人柴榮(周世宗)對他也很賞識。當北漢劉崇來犯時,趙匡胤在激烈的戰爭中成長。

趙匡胤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策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

周世宗打敗南唐,取得江北十四州之後,轉戈北伐,想解除北方契丹的威脅,實現其雄圖大略,完成統一的事業。在勝利進軍中,因患重病不得不回師。周世宗病故,其子宗訓繼位,年僅七歲。這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刻,人心浮動,政局不穩。趙匡胤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發動兵變。

趙匡胤在實施“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後,時刻縈繞趙匡胤心頭的是:如何有效地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再現,如何使自己得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如何防止生民塗炭,息天下之兵?

一日,召趙普問曰: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趙普答: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趙匡胤對這一回答非常滿意,接受了他的建議,並一一付諸實行。

趙匡胤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策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

一、稍奪其權。

稍奪其權是奪節度使的權,奪州郡長官的權,奪武夫悍將的權,也奪宰相的權。

自平定湖南後,取消了節度使轄領支郡的制度(支郡即節度使所在地以外的地區),使各州郡直屬京師。因為晚唐五代的節度使,統轄的州郡很多,勢力很大,難以駕馭,每一州郡的行政權,如掌握在知州一人手裡,他可以獨斷獨行,作威作福。趙匡胤極不放心,在州郡長官之下設置通判,知州與通判互相制約,共同管理一州的軍政民事,通判有權直接向皇帝奏報機密。

州郡如果掌握在武將手中,不免有稱兵割據的危險,因此重用文官,將中央的文官派到地方當知州、知縣、其任期一般不超過三年。在地方行政機構方面作了重大改革,

“五代以來,節度使補署親隨為鎮將,與縣令抗禮,凡公事專達於州,縣吏失職,自是還統於縣。”

趙匡胤把縣一級的權力從“鎮將”手裡奪過來,《續資治通鑑長》卷3記載:

“每縣復置縣尉一員,在主薄之下,俸祿與主薄同。凡盜賊,鬥訟,先委鎮將者,詔縣令及尉復領其事。”

為了使地方絕對服從於中央,為了使中央的權力皆屬於皇帝,皇帝獨攬一切,特設置樞密使管軍政,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掌財政,以樞密使與三司來奪宰相的權,使宰相僅保有一般的行政權。而樞密使與宰相的地位相等,共掌大權,號稱“二府”,二府不在一起上朝奏事,從分別奏事中,皇帝可多瞭解一些情況。為恐二府個別人壟斷大權,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在樞密使之下又設樞密副使。為了防止各級官吏狼狽為奸,又提高臺諫言事官的權力,作為皇帝的耳目,保證皇帝的絕對權威。

趙匡胤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策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

二、制其錢穀。

過去藩鎮跋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掌握了財政大權,有經濟憑藉。

過去藩鎮把持場院,巧取豪奪,貪贓枉法。《元豐類稿》記載趙匡胤:

“既下諸國,必先已逋欠,滌煩苛,周乏絕,雪冤滯,惠農民,拔人才,申命郡邑,反覆不倦。”

為了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為了充實中央財力,鞏固統治,對過去的財政制度作了改革。《續資治通鑑長編》卷6記載:

“自唐天寶以來,方鎮屯重兵,多以賦入自贍,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鮮。五代方鎮益強,率令部曲主場院,厚斂以自利。其屬三司者,補大吏臨之,輸額之外輒入或私納貨貽,曰貢奉,用冀恩賞。上始即位,猶循常制,牧守來朝貢奉。及趙普為相,勸上革去其弊。是月,申命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佔留。時方鎮闕守帥,稍命文臣權知,所立場院,間遣京朝官廷臣監臨,又置轉運使通判,為之條禁,文簿漸為精密,由是利歸公上,而外權削矣。”

諸州除必要經費外,所有金帛一律上繳朝廷是明令規定的,不得違抗。各處場院由朝廷派遣官員監臨。早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即遣常參官分主其事,民始不困於重斂。”各路設置轉運使,負責將一路各州縣的財賦運輸到中央。為避免官吏剝削民眾,“定俸戶之制,修益俸之令”,趙匡胤還令五申出庫財以賦吏祿,盡力避免百姓受到煩擾。

趙匡胤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策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

三、收其精兵。

沒有強大的軍隊,難以奪取政權;在奪取政權之後,也難以鞏固它。

趙匡胤的親信石守信、王審琦等功臣宿將,安排不好,可能發生問題,趙普經常提到這件事。趙匡胤不以為然,他說:

“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

趙普說:

“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

趙匡胤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有了認識,特為舉行了一次隆重的酒會。酒酣,趙匡胤把侍從人員打發出去,他無限深情地對出席酒會的功臣宿將說:“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口氣一轉,感慨萬端:“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

石守信等皆問:“何故?”

趙匡胤答:“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石守信等聽到這一答覆,惶恐萬分,宴會的氣氛突然緊張起來,他們表白:“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趙匡胤緊接著追問:“不然,汝曹雖無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何,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趙匡胤說:“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以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這是所謂“金口玉言”,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趙匡胤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策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

第二天,功臣宿將都稱病請求解去軍權。這是“杯酒釋兵權”的全過程。從此將殿前都點檢和副都點檢總握禁軍大權的職位撤消,禁軍由號稱殿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兵都指揮使的三帥分領。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發兵之權掌握在樞密使手中,樞密使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

宋代的主力部隊是禁兵,趙匡胤對選拔、訓練禁軍費盡心血,

“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其後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給散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都下。”

趙匡胤把禁軍組織成驍勇、強壯、精悍的部隊。這樣的部隊,如果被有野心的將領所利用,那就害莫大焉。因此,部隊經常調動,長官經常變換,“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中央和地方的駐兵,規定一定比例,這叫“內外相維”;京師周圍的武裝力量,要比地方雄厚,這叫“強幹弱枝”。這些條條框框,都是為了維護趙宋皇權的長遠統治。

趙匡胤防止分裂割據局面的策略—稍奪其權,收其精兵

總結:趙匡胤採取以上三項措施,將政權、財權、兵權全部集中在他一人手中,這也就成為封建主義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具體內容。實現了統一,維護了統一,防止分裂割據的再現,我們應從這一方面肯定趙匡胤的歷史功績。但趙匡胤所實行的集權政治的階級實質,是對廣大農民階級的防範、束縛和專政,勞動人民沒有任何權利,任憑壓迫和剝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