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不是好孩子的专利,用对了,和调皮捣蛋说拜拜


赞赏不是好孩子的专利,用对了,和调皮捣蛋说拜拜


一、孩子更希望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洋洋原本是一个调皮捣蛋、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孩子。一天,他与班上品学兼优的轩轩发生了争吵。

这件事被老师发现以后,洋洋以为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肯定是自己被批评,而轩轩会安然无恙。

但是,这次老师在经过询问,搞清事情原委之后,却并没有批评洋洋。这让洋洋大为感动,一反常态,主动向老师道歉认错;老师立即因势利导,告诉洋洋:“其实你有很多优点,比如见义勇为、热爱劳动、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像上次由你发起的篮球比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些老师都是看在眼里的,老师这次很想让你来当咱们班的纪律班长呢!你回去想一想,看采用什么方法能把班级的纪律管理得更好,想出一个方案给我,好吗?”

洋洋回到班级后,为了做个好班长,一改原来的恶习,不仅遵守纪律、关心同学,把班级管理得很好,而且课堂上也变得很活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不会的问题主动提问,结果成绩很快提高了。

这个故事的中的调皮小男孩,在当上班长后,自己一系列的改变,刚好就验证了“配套效应”。因为“身份”上的转变,迫使他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调,尽量地改变自己适应新的身份。

“配套效应”也叫“狄德罗效应”,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倾向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

的物品,以达到心里上的平衡。

父母要想改变自己的孩子,不防也给孩子几套有价值的“睡袍”,让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朝着与“睡袍”配套的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配套合一”的“睡袍”是个什么来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配套效应”。18世纪时期有一个法国哲学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考究的睡袍,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行走时,觉得周围环境很不协调:家具破旧不堪,地毯粗糙不干净。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后来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真心的相信孩子值得拥有更好的“睡袍”,给予他,使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达到“配套合一”的效果。我们相信孩子是最好的,他就一定成为最好的。

赞赏不是好孩子的专利,用对了,和调皮捣蛋说拜拜

二、孩子喜欢有价值的“睡袍”的原因。

1.规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规律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马太效应”,它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这部分有这样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通俗的意思就是说,好的往往更好,坏的往往更坏。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曾经概括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越是有声望的科学家越是能够获得更多的奖项,而越是不出名的科学家得到的奖项就越少。莫顿将这种社会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种效应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话,就很容易导致“优生更优秀,差生更差劲”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家长总是夸耀那些听话学习好的孩子,而对那些不听话学习差的孩子持有批评太度,时间长了之后,这两种孩子的发展就拉开的差距。

所以,当发现有些孩子有一些跳脱的行为时,家长和老师不要因自己主观意志,而就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不停的给予批评,否则他就真的自暴自弃,成为坏孩子……

2.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肯定与鼓励,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父母用心去观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长处,并加以肯定和表扬,便会将真正的自信植入孩子心灵的深处。

明明刚开始学滑轮的时候,掌握不了平衡,摔倒过很多次,有一次他气坏了,哭着说:“我不要这双滑轮鞋子了,我怎么老是摔倒呢。”

妈妈很平和的对他说:“学习滑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很难掌握平衡。但我相信,如果你练习了很多次之后,总有一天是可以学会的。”

在妈妈的勇敢鼓励下,明明不断地跌倒,然后又不断地爬起来,不到一个星期就学会了滑轮。

赞赏不是好孩子的专利,用对了,和调皮捣蛋说拜拜

父母真诚的肯定和鼓励,才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必然会引起孩子积极的回应。

三、如何善用那件“睡袍”

1.赏识也要适度

兰心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了,她长得非常漂亮,成绩在全班也总是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兰心还能歌

善舞,综合素质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校中是个受欢迎的孩子。

学校领导很重视她,班主任老师更是将她视为班级中的骨干;在家中,兰心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家里说一不二。

但是,兰心并没有像家长老师所期望的那样,越来越优秀,反而变得自负起来,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学期开学之初,学校重新成立了班委会,班主任很想听听她的意见,她挨个说了同学的缺点,甚至刻薄地说:全班除了她,没有一个人还能有资格当班干部。

她的这种态度,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最终在班干部竞选时,她差了十几票落选,当时就哭了,回家之后任凭父母怎么劝说她都不肯吃饭,就因为这点小事郁闷了很长时间。

表扬孩子是必要的,只不过赏识也应该要有度,不能过分赏识。

马斯洛说,人有满足自我的需要,然而赏识就是满足自我的最大途径了。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赏识的孩子,心理就是不健全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自卑怯懦,长大之后也很少有勇气去面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成功的概率自然也会很低。

当然,赏识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赏识得不够、赏识地过多,都会对孩子内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对孩子的赏识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作为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及心理,遵循一定的赏原则才能够让孩子在赏识教育中受益。

赞赏不是好孩子的专利,用对了,和调皮捣蛋说拜拜

二、孩子有尊严,尽量私下批评他。

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就会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妈妈和客人正在客厅聊天,倩倩拿着试卷走上前来。

“又考那么低!看看这分数!还好意思拿到我面前,真丢人!”妈妈抖着哗哗作响的试卷,像在寻求客人的同情。客人略显尴尬。

看着倩倩没有动静,妈妈更加生气:“我说错了吗?一直都这样,我看是改不了了!我也不报什么希望了!”妈气愤失望的表情,让倩倩无地自容。

“孩子小,一两次考不好是正常的情况,别这么说孩子。”面对客人的担忧,

妈妈仍然“不解恨”地说:“小孩子不说她,就不懂,非得我骂她两句!”。

有的妈妈总是喜欢在众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因为这可以让其他人,在“无意中”看到,自己做妈妈的“权威”,从而令自己“有面子”。但是,这种当众揭孩子的短的做法,虽然成全了妈妈的种自私心理,却极大地损伤了孩子的尊严,让孩子觉得无地自容,脸上无光而羞于见人,无形中不良刺激强化了孩子的弱点。

其实,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而且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强。而且,孩子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也许这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当众批评孩子,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格,令孩子产生逆反抵触情绪,继而与家长产生深深的隔阂。

三、你的赞赏要是能让孩子受益的

首先,赞赏要及时。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及时的赏识可以强化他的记忆和感受。

其次,要根据具体的事物进行赏识和表扬。

一些不符合孩子内心的空表扬,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表扬一定要很具体,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受到表扬。比如,孩子帮助老人拿东西,妈妈夸奖说“宝宝今天真乖”,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感觉。如果妈妈说“宝宝今天帮助老奶奶拿了东西,做的真好”,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肯定,也会很高兴。

最后,要发自内心的表扬孩子。

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表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这样的扬就是虚伪的,孩子也不会觉得这些表扬有什么意义。赏识是一种交流,如果用假惺惺的话来哄孩子,那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所以赞赏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发自真心,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

赞赏不是好孩子的专利,用对了,和调皮捣蛋说拜拜




美国心理学家里维斯博士认为,赞扬应当在,孩子完成某一个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行为时进行,而且要恰如其分。对孩子空洞或不当的赞美,不仅无益,还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里维斯发现,许多妈妈常常用“你是个好孩子”之类的话来称赞孩子。这种总体的、笼统的赞美,起不了引导孩子正确自我估价的作用,因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好在哪里。

妈妈应当对孩子具体的行为进行及时具体的表扬,如孩子洗了手绢,可以夸赞他洗得真干净;孩子收拾了玩具,可以表扬他收拾得真干净。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鼓励,有好的表现就要加强鼓励的感情色彩。如果妈妈留心,总会找出具体理由来赞与表扬孩子。

同时,家长对孩子具体行为的夸奖也要适度,廉价的赞美一定会贬值,这样的赞美在孩子心中不会起任何作用,或者使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估价而盲目自满,总之是会危害他们成长的。

表扬是一门艺术,过多的表扬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动机,还会促使孩子为了得到表扬而采取行动。所以,聪明的家长一定要学会表扬孩子的方法,没有价值的赞美最好尽量杜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