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賞不是好孩子的專利,用對了,和調皮搗蛋說拜拜


讚賞不是好孩子的專利,用對了,和調皮搗蛋說拜拜


一、孩子更希望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洋洋原本是一個調皮搗蛋、不遵守班級紀律的孩子。一天,他與班上品學兼優的軒軒發生了爭吵。

這件事被老師發現以後,洋洋以為按照自己以往的“經驗”,肯定是自己被批評,而軒軒會安然無恙。

但是,這次老師在經過詢問,搞清事情原委之後,卻並沒有批評洋洋。這讓洋洋大為感動,一反常態,主動向老師道歉認錯;老師立即因勢利導,告訴洋洋:“其實你有很多優點,比如見義勇為、熱愛勞動、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像上次由你發起的籃球比賽,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這些老師都是看在眼裡的,老師這次很想讓你來當咱們班的紀律班長呢!你回去想一想,看採用什麼方法能把班級的紀律管理得更好,想出一個方案給我,好嗎?”

洋洋回到班級後,為了做個好班長,一改原來的惡習,不僅遵守紀律、關心同學,把班級管理得很好,而且課堂上也變得很活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不會的問題主動提問,結果成績很快提高了。

這個故事的中的調皮小男孩,在當上班長後,自己一系列的改變,剛好就驗證了“配套效應”。因為“身份”上的轉變,迫使他對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進行調,儘量地改變自己適應新的身份。

“配套效應”也叫“狄德羅效應”,即: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總傾向於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

的物品,以達到心裡上的平衡。

父母要想改變自己的孩子,不防也給孩子幾套有價值的“睡袍”,讓孩子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朝著與“睡袍”配套的方向發展。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配套合一”的“睡袍”是個什麼來歷。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作“配套效應”。18世紀時期有一個法國哲學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考究的睡袍,當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行走時,覺得周圍環境很不協調:傢俱破舊不堪,地毯粗糙不乾淨。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後來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真心的相信孩子值得擁有更好的“睡袍”,給予他,使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達到“配套合一”的效果。我們相信孩子是最好的,他就一定成為最好的。

讚賞不是好孩子的專利,用對了,和調皮搗蛋說拜拜

二、孩子喜歡有價值的“睡袍”的原因。

1.規避“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規律性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作“馬太效應”,它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這部分有這樣兩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句話通俗的意思就是說,好的往往更好,壞的往往更壞。

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曾經概括過這樣一種社會現象:越是有聲望的科學家越是能夠獲得更多的獎項,而越是不出名的科學家得到的獎項就越少。莫頓將這種社會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種效應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如果稍微不注意的話,就很容易導致“優生更優秀,差生更差勁”的現象。在日常生活當中,也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家長總是誇耀那些聽話學習好的孩子,而對那些不聽話學習差的孩子持有批評太度,時間長了之後,這兩種孩子的發展就拉開的差距。

所以,當發現有些孩子有一些跳脫的行為時,家長和老師不要因自己主觀意志,而就給他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不停的給予批評,否則他就真的自暴自棄,成為壞孩子……

2.孩子更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肯定與鼓勵,這一點毋庸置疑。當父母用心去觀察自己的孩子,瞭解他的長處,並加以肯定和表揚,便會將真正的自信植入孩子心靈的深處。

明明剛開始學滑輪的時候,掌握不了平衡,摔倒過很多次,有一次他氣壞了,哭著說:“我不要這雙滑輪鞋子了,我怎麼老是摔倒呢。”

媽媽很平和的對他說:“學習滑輪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很難掌握平衡。但我相信,如果你練習了很多次之後,總有一天是可以學會的。”

在媽媽的勇敢鼓勵下,明明不斷地跌倒,然後又不斷地爬起來,不到一個星期就學會了滑輪。

讚賞不是好孩子的專利,用對了,和調皮搗蛋說拜拜

父母真誠的肯定和鼓勵,才是孩子前進的動力。必然會引起孩子積極的回應。

三、如何善用那件“睡袍”

1.賞識也要適度

蘭心今年上小學五年級了,她長得非常漂亮,成績在全班也總是名列前茅,不僅如此,蘭心還能歌

善舞,綜合素質的發展比較全面,在學校中是個受歡迎的孩子。

學校領導很重視她,班主任老師更是將她視為班級中的骨幹;在家中,蘭心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在家裡說一不二。

但是,蘭心並沒有像家長老師所期望的那樣,越來越優秀,反而變得自負起來,和同學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在這個學期開學之初,學校重新成立了班委會,班主任很想聽聽她的意見,她挨個說了同學的缺點,甚至刻薄地說:全班除了她,沒有一個人還能有資格當班幹部。

她的這種態度,引起了同學們的不滿,最終在班幹部競選時,她差了十幾票落選,當時就哭了,回家之後任憑父母怎麼勸說她都不肯吃飯,就因為這點小事鬱悶了很長時間。

表揚孩子是必要的,只不過賞識也應該要有度,不能過分賞識。

馬斯洛說,人有滿足自我的需要,然而賞識就是滿足自我的最大途徑了。一個沒有經歷過任何賞識的孩子,心理就是不健全的,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自卑怯懦,長大之後也很少有勇氣去面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成功的概率自然也會很低。

當然,賞識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賞識得不夠、賞識地過多,都會對孩子內心產生不良的影響。對孩子的賞識是一種教育的藝術,作為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及心理,遵循一定的賞原則才能夠讓孩子在賞識教育中受益。

讚賞不是好孩子的專利,用對了,和調皮搗蛋說拜拜

二、孩子有尊嚴,儘量私下批評他。

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就會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媽媽和客人正在客廳聊天,倩倩拿著試卷走上前來。

“又考那麼低!看看這分數!還好意思拿到我面前,真丟人!”媽媽抖著嘩嘩作響的試卷,像在尋求客人的同情。客人略顯尷尬。

看著倩倩沒有動靜,媽媽更加生氣:“我說錯了嗎?一直都這樣,我看是改不了了!我也不報什麼希望了!”媽氣憤失望的表情,讓倩倩無地自容。

“孩子小,一兩次考不好是正常的情況,別這麼說孩子。”面對客人的擔憂,

媽媽仍然“不解恨”地說:“小孩子不說她,就不懂,非得我罵她兩句!”。

有的媽媽總是喜歡在眾人面前,批評自己的孩子,因為這可以讓其他人,在“無意中”看到,自己做媽媽的“權威”,從而令自己“有面子”。但是,這種當眾揭孩子的短的做法,雖然成全了媽媽的種自私心理,卻極大地損傷了孩子的尊嚴,讓孩子覺得無地自容,臉上無光而羞於見人,無形中不良刺激強化了孩子的弱點。

其實,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而且孩子越大,自尊心就越強。而且,孩子每一個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也許這些原因在成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裡那是很嚴重的事情,不瞭解原因當眾批評孩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格,令孩子產生逆反牴觸情緒,繼而與家長產生深深的隔閡。

三、你的讚賞要是能讓孩子受益的

首先,讚賞要及時。

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者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及時的賞識可以強化他的記憶和感受。

其次,要根據具體的事物進行賞識和表揚。

一些不符合孩子內心的空表揚,對孩子來說並沒有什麼效果。所以表揚一定要很具體,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受到表揚。比如,孩子幫助老人拿東西,媽媽誇獎說“寶寶今天真乖”,孩子可能會有什麼感覺。如果媽媽說“寶寶今天幫助老奶奶拿了東西,做的真好”,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得到了肯定,也會很高興。

最後,要發自內心的表揚孩子。

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表揚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那麼這樣的揚就是虛偽的,孩子也不會覺得這些表揚有什麼意義。賞識是一種交流,如果用假惺惺的話來哄孩子,那孩子也不會相信的。所以讚賞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發自真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誠。

讚賞不是好孩子的專利,用對了,和調皮搗蛋說拜拜




美國心理學家裡維斯博士認為,讚揚應當在,孩子完成某一個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行為時進行,而且要恰如其分。對孩子空洞或不當的讚美,不僅無益,還會引起相反的效果。

裡維斯發現,許多媽媽常常用“你是個好孩子”之類的話來稱讚孩子。這種總體的、籠統的讚美,起不了引導孩子正確自我估價的作用,因為他們無法知道自己好在哪裡。

媽媽應當對孩子具體的行為進行及時具體的表揚,如孩子洗了手絹,可以誇讚他洗得真乾淨;孩子收拾了玩具,可以表揚他收拾得真乾淨。只要孩子有進步就要鼓勵,有好的表現就要加強鼓勵的感情色彩。如果媽媽留心,總會找出具體理由來贊與表揚孩子。

同時,家長對孩子具體行為的誇獎也要適度,廉價的讚美一定會貶值,這樣的讚美在孩子心中不會起任何作用,或者使孩子形成不切實際的自我估價而盲目自滿,總之是會危害他們成長的。

表揚是一門藝術,過多的表揚一定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動機,還會促使孩子為了得到表揚而採取行動。所以,聰明的家長一定要學會表揚孩子的方法,沒有價值的讚美最好儘量杜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