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2020,房贷变得更可怕了吗?

第一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个月了,尚未复工却依然需要还房贷的年轻人,你们还好吗?!

我一直都觉得,房贷没有那么可怕,尤其在已经还了三年房贷之后,最初还贷时的紧张已经变得及其陌生。因新冠肺炎疫情没能正常开工的这一个月里,房贷也没有变得更可怕。

而在年前,我身边陆续有三个朋友加入了还贷大军。

还贷前还贷后,她们的生活质量肉眼可见地低了几个维度,一提起房子,就愁眉不展,肩膀一松,低头长长地叹一口气,“唉……别提了,一个月要还XXXX元……”

言语之间充斥着压力与无奈,喜提购房合同时的兴奋已然消失在寒风里,留下的只有对漫长还贷生活的担忧。

看到她们的状态,作为过来人,我有些心疼。

那种对未来的深深担忧、对自我赚钱能力的怀疑,困住了她们,困住了太多年轻的刚需一族。


第二部分

其中一对是刚结婚的小夫妻。

结婚前,两人刚从北京回来不足半年,结婚后,火速拿着双方父母给包的大红包,分期付了首付。

现在分期首付+月供,每个月需要还近1.2万。父母每个月支援一部分,剩余的一部分两人自己扛。这笔钱占她们月收入的55%。

除此之外,她们还要拿出15%来交房租,剩下的30%,应付一个月的日常开销,或者艰难地省下一点点装修基金。

这样的生活可想而知是需要精打细算,甚至斤斤计较的。

自打开始还贷,两人每月逛街买衣服的习惯就不复存在了;淘宝、京东的购物车都挪空了,生怕自己哪天手一抖就下了单;信用卡多了2张,辗转腾挪的能力愈发见长。

没买房前,对生活质量要求颇高的两人,一向是咖啡自由、超市自由、约饭自由,哪怕月光,也绝不委屈自己的嘴。

可如今,两人抛弃了外卖与火锅,屏蔽了咖啡和奶茶,开始了一日三餐买菜做饭的省钱生活。

生活的节省倒没什么,在省钱同时变瘦变健康,对年轻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面对压力的心态滑坡,才是真正可怕的。


第三部分

最先出问题的,是女孩的工作。

她其实早就想辞职了。对一个设计工作者来说,大量无创意重复工作,让她神疲力乏,持续内耗。工作效率不高、作品质量连连下滑,让她很难找到成就感……她也有过短暂的积极调整,但最终也没有达成与工作的和解。

让她始终犹豫不敢辞职的,就是月供。怕换了新工作也无济于事、怕试用期打折后的工资不够用……就在这种不开心的状态中,她的身体也频频亮起了红灯,创意和灵感愈发枯竭。

月供带来的严重焦虑,让她自我怀疑、束手束脚;不敢花钱,更不敢尝试任何需要投入成本的机会,哪怕是跳槽;不敢松懈,心心念念的都是这个月的月供齐了吗,下个月工资够不够花,总害怕自己做不好……

仿佛提前迈入了上有老下有小,在诚惶诚恐中夹缝生存的中年时代。

这个月因为疫情,她的工资收入略微打了个折扣,月底要还贷时,她发了条朋友圈:看啥都像钱,可怕的月底又来临了。

年轻人的成长,真的能被一套房子限制住吗?


第四部分

我很想跟她以及和她刚开始还房贷的刚需年轻人说,别怕!

年轻人挣钱的能力将随着自身价值的增长而持续提升,只要不停止自我成长,房贷就会从肩上的大山变成自我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再变成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我和陆先生最初买房时,他的月收入统共只有2500,房贷3000。所以最初那一年也是很艰难的,但也没有焦虑到无法自拔,两个人一起还着还着就扛过去了。

后来的两年里,陆先生通过努力工作,月薪逐步翻到了10000+……

《荼蘼》里有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其实买房子不只是买房卖房的生意,你要拥有的不是两千万的现金,而是两千万的勇气。名牌,甚至爱情,那都不是拥有。野心,才是真正的拥有。当你付了定金,就等于为自己买下了野心。你会督促自己,拼命的生出钱来。”

说到底,买房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家,迈向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被月供捆绑,持续内耗。


第五部分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买房——它其实并不是苦大仇深的连本带息、欠债还钱,而是经济意义上的“提前消费”。

买房之后压力会很大吗?会的。

但再艰难的时光总有一天都会过去,面对艰难,年轻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和自信。你要相信你的持续努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指引你走出困顿,实现更好的生活。

房子本身并不能带给人所向往的更好生活,勇气与希望才能。

还没买房子的,找准机会,尽快入手吧!

2020,加油!

疫情下的2020,房贷变得更可怕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