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2020,房貸變得更可怕了嗎?

第一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一個月了,尚未復工卻依然需要還房貸的年輕人,你們還好嗎?!

我一直都覺得,房貸沒有那麼可怕,尤其在已經還了三年房貸之後,最初還貸時的緊張已經變得及其陌生。因新冠肺炎疫情沒能正常開工的這一個月裡,房貸也沒有變得更可怕。

而在年前,我身邊陸續有三個朋友加入了還貸大軍。

還貸前還貸後,她們的生活質量肉眼可見地低了幾個維度,一提起房子,就愁眉不展,肩膀一鬆,低頭長長地嘆一口氣,“唉……別提了,一個月要還XXXX元……”

言語之間充斥著壓力與無奈,喜提購房合同時的興奮已然消失在寒風裡,留下的只有對漫長還貸生活的擔憂。

看到她們的狀態,作為過來人,我有些心疼。

那種對未來的深深擔憂、對自我賺錢能力的懷疑,困住了她們,困住了太多年輕的剛需一族。


第二部分

其中一對是剛結婚的小夫妻。

結婚前,兩人剛從北京回來不足半年,結婚後,火速拿著雙方父母給包的大紅包,分期付了首付。

現在分期首付+月供,每個月需要還近1.2萬。父母每個月支援一部分,剩餘的一部分兩人自己扛。這筆錢佔她們月收入的55%。

除此之外,她們還要拿出15%來交房租,剩下的30%,應付一個月的日常開銷,或者艱難地省下一點點裝修基金。

這樣的生活可想而知是需要精打細算,甚至斤斤計較的。

自打開始還貸,兩人每月逛街買衣服的習慣就不復存在了;淘寶、京東的購物車都挪空了,生怕自己哪天手一抖就下了單;信用卡多了2張,輾轉騰挪的能力愈發見長。

沒買房前,對生活質量要求頗高的兩人,一向是咖啡自由、超市自由、約飯自由,哪怕月光,也絕不委屈自己的嘴。

可如今,兩人拋棄了外賣與火鍋,屏蔽了咖啡和奶茶,開始了一日三餐買菜做飯的省錢生活。

生活的節省倒沒什麼,在省錢同時變瘦變健康,對年輕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面對壓力的心態滑坡,才是真正可怕的。


第三部分

最先出問題的,是女孩的工作。

她其實早就想辭職了。對一個設計工作者來說,大量無創意重複工作,讓她神疲力乏,持續內耗。工作效率不高、作品質量連連下滑,讓她很難找到成就感……她也有過短暫的積極調整,但最終也沒有達成與工作的和解。

讓她始終猶豫不敢辭職的,就是月供。怕換了新工作也無濟於事、怕試用期打折後的工資不夠用……就在這種不開心的狀態中,她的身體也頻頻亮起了紅燈,創意和靈感愈發枯竭。

月供帶來的嚴重焦慮,讓她自我懷疑、束手束腳;不敢花錢,更不敢嘗試任何需要投入成本的機會,哪怕是跳槽;不敢鬆懈,心心念唸的都是這個月的月供齊了嗎,下個月工資夠不夠花,總害怕自己做不好……

彷彿提前邁入了上有老下有小,在誠惶誠恐中夾縫生存的中年時代。

這個月因為疫情,她的工資收入略微打了個折扣,月底要還貸時,她發了條朋友圈:看啥都像錢,可怕的月底又來臨了。

年輕人的成長,真的能被一套房子限制住嗎?


第四部分

我很想跟她以及和她剛開始還房貸的剛需年輕人說,別怕!

年輕人掙錢的能力將隨著自身價值的增長而持續提升,只要不停止自我成長,房貸就會從肩上的大山變成自我成長的內在驅動力,再變成生活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我和陸先生最初買房時,他的月收入統共只有2500,房貸3000。所以最初那一年也是很艱難的,但也沒有焦慮到無法自拔,兩個人一起還著還著就扛過去了。

後來的兩年裡,陸先生通過努力工作,月薪逐步翻到了10000+……

《荼蘼》裡有一段話,我特別認同:

“其實買房子不只是買房賣房的生意,你要擁有的不是兩千萬的現金,而是兩千萬的勇氣。名牌,甚至愛情,那都不是擁有。野心,才是真正的擁有。當你付了定金,就等於為自己買下了野心。你會督促自己,拼命的生出錢來。”

說到底,買房是為了擁有自己的家,邁向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被月供捆綁,持續內耗。


第五部分

換一個角度來理解買房——它其實並不是苦大仇深的連本帶息、欠債還錢,而是經濟意義上的“提前消費”。

買房之後壓力會很大嗎?會的。

但再艱難的時光總有一天都會過去,面對艱難,年輕人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和自信。你要相信你的持續努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會指引你走出困頓,實現更好的生活。

房子本身並不能帶給人所向往的更好生活,勇氣與希望才能。

還沒買房子的,找準機會,儘快入手吧!

2020,加油!

疫情下的2020,房貸變得更可怕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