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再引世界矚目!這個大會將在湖南召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7日訊(記者 餘蓉)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將於9月19日至20日在湖南長沙召開,屆時,約40個國家代表將來長沙,就語言多樣性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進行深入交流,並形成成果《嶽麓宣言》,對世界各國語言資源保護工作提供借鑑意義。

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為何會在湖南舉行?湖南語言資源保護有哪些成功的經驗?近日,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教授。

語保工作吸引聯合國目光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全世界有40%的語言處於瀕危狀態,也就是說,平均每2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消失。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文化多元的國家,擁有漢藏、阿爾泰、南島、南亞和印歐五大語系的130多種語言和十大漢語方言(包括97個方言片,101個方言小片),方言土語難以計數,是當今世界上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首席專家曹志耘介紹,2015年開始,我國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範圍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為核心的各項工作。這項工作引起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密切關注,並決定在中國召開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

湖南是個方言大省,方言承載的戲曲、歌賦、俗語等又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湖南優秀地方傳統文化體系。2017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與傳播部門項目專家、世界語言地圖項目負責人佈德博格一行來到湖南,相繼走訪了永州江永縣上甘棠村、女書生態博物館,長沙嶽麓書院、火宮殿等地,對湖南的語言資源保護工作讚不絕口。

“今年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同意在中國湖南長沙召開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可以說,是因為中國、湖南的語言資源保護工作,對全人類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寧說。

“湖南模式”全國推廣

2015年,我省作為國家首批試點省份之一,正式啟動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共設立漢語言方言調查點99個,數量位居全國首位。調查點按照“一縣一點”的原則在全省鋪開,調查內容兼顧語言和文化,尤其是採用視頻和錄音等方式採集帶有地方文化特點的“話語”,完成湖南語言資源保護數據庫建設及相關科研成果。“湖南模式”全國推廣。

我省建立了省語委統一領導,把工程任務納入科研項目管理,鼓勵社會參與的組織領導和實施推進機制。成立了湖南省語言資源保護中心,專業分工合作;充分發揮省內高校的語言文字科研優勢,成立了核心專家組,指導項目實施,對項目實施結果進行驗收。

工作模式上,我省全國首創調查團隊與攝錄團隊分工合作,依託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教育電視臺、湖南省電化教育館等相關機構,組建了專業攝錄團隊,為調查團隊提供服務,確保項目完成質量。

為解決遴選發音人難、攝錄場所不達標等問題,我省發動社會廣泛參與,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採取公開徵招與多方尋找相結合的方式,吸引了當地熱心人士的積極參與,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服務。

同時,我省著名媒體人汪涵常年致力於方言文化保護事業,並於2015年啟動了“響應”(同“響應”)計劃,個人資助經費465萬元,用5至10年時間完成教育部立項外的53個方言點的調查,汪涵個人也被中國語言資源保護中心聘為顧問。2015年以來,我省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項目與民間“響應”計劃相互配合、互通有無,推動我省語言資源保護事業空前繁榮。

下一步,我省將積極探索語言資源保護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積極籌建我省語言文化博物館;籌劃《湖南語言資源資料彙編》和《方言話湖南》等文字和聲像製品製作;計劃通過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等開放平臺來展示工程成果;加強方言研究隊伍建設,通過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促進地方文化建設整體發展,得到社會更加廣泛的關注與支持;進一步促進與民間的合作交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共同推動我省的語言資源保護事業健康、科學、持續發展。

保護語言就是保護文化

方言還有沒有活力?湖南師範大學教授、省語言保護工程項目首席專家鮑厚星認為,雖然在城市裡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在“土話窩子”裡,方言依然活躍在人們口中、生活中。

讓鮑厚星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前去永州藍山的上洞學校,調查發現學生在生活中講桃川土話的依然佔86%,當地的民俗風情依然保持著原貌。“語言的傳承就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傳承,同樣,保護一種語言就是保護了一種文化。”鮑厚星如是說。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省語言保護工程項目核心專家組成員陳暉在調研工作中發現,不少會講方言的人也不好意思講,覺得土話說起來難聽,難為情。“但在我們的工作下,他們漸漸認識到了自己方言的獨特魅力,後來都覺得會講方言是一種本事,還互相比誰講得地道。”陳暉說,“此次大會如果能喚醒大家保護方言的意識,說母語的自豪感,我覺得,這是對語言資源保護工作的最大支持。”

新聞多一點:

一圖讀懂丨為湖南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