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以前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教师比现在大学培养的老师更受学生和家长欢迎?为什么?

陇州核桃之窗


重点学校的老师、文联干部、青年作家等活跃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相对于现在大学培养的老师,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适应能力较强,自然比较受学生和家长欢迎,这些差距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是文化知识基础不同。以前师范学校招生对象都是班里的尖子生,要想进师范学校,必须有优异的成绩,录取比例非常低;而现在的师范学校招生,基本上都是非重点中学毕业的学生,有的学生自身学习并不是太好,也没有端正的学习的态度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可见老师的基础区别非常大,一些学习好的、悟性高的学生,就错过了教师岗位。


二是师范学校教学方式不同。以前的中等师范院校,管理非常严格,学校的作息时间、考试管理、教学管理都非常严格,而且教学的方式多元化,教学的针对性比较强,授课内容非常广泛------语数音美体样样不缺,自然教师的综合素质非常高,教学的效果也非常好;而现在的师范大学,基本上一进校门就分好了专业,然后分专业授课,学生的知识面自然不够广,毕业后的学生当老师时,教授的内容自然比较单一枯燥,没有融会贯通,绘声绘色的效果。


三是教师的精神追求不同。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出来的老师的思想比较单纯,品德高尚,绝大数教师甘于奉献,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断努力进步,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会不一样,给学生的家长的印象自然比较好;现在的教师中有的老师在上学阶段并没有过多的思想教育,或者自身反思不够,思想上并不单纯,自然会有浮躁的心境,不够踏实,比较功利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可见,以前中等师范老师比现在大学培养的老师,各方面更具有优势,自然会更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一些本真的东西不应该丢失,这也是当代的老师应该找回的东西。


决胜网


我是1991年初中毕业考入中师,当时的目的并非为了教书育人,而是进入体制内。在那个农业时代能够捧上铁饭碗实属不易,读书不交学费,每个月有五十元左右的生活费(基本父母不再花钱),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我们整个县有一万多考生,录取了50个人左右,这些学生基本都是农村户口的优秀初中生,也叫小中专生,现在都是我们当地基础教育的顶梁柱,各级名优教师,各个学校的校长、主任。不过从1992年开始,有了定向委培,指定到某些村小,录取分数线开始降低,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再到后来,随着教师学历要求的提升,初中毕业优秀学生不再报考师范,到1998年中等师范学校有的升级为师范学院,有的改为普通高中,中师生成为历史。附加一句话,我们当年考不起中师中专的才会去读高中,我们师范录取线远超高中录取线!四十三岁了,逐渐从考师范是为了有工作,演变为人生理想实现的事业!现在回头看当年考师范,多少有一些遗憾,虽然后来也读了专科、本科,但是毕竟没有进入高等院校系统学习,如果当年读高中参加高考,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展示一下读中师时留下的好习惯,现在闲暇时间也写一写字,基本功还算扎实吧!😄





xieqiang24


我也是老师,让我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当时初中毕业时觉得中专没劲,也没有怎么努力,当时我10点就睡觉了,我的那些同学学到十二点左右,初中毕业后我的成绩可以去上自费,我爸让我去上卫校,我没有去卫校自费上的高中,高中毕业还是当了老师,我承认能考上中师的部分人很优秀,但我觉得许多中师生把自己看得高了,我觉得让他们上高中,也未必能考名牌大学,高中的数学、英语、物理完全和初中不是一个档次的,没有上过瞎猜想,认为自己上高中就是清华、北大,完全是自欺欺人罢了,我的同学初中考上中专没去的好几个,最好的一个考了军校,有一个校长的儿子,初中毕业没有上师范,高中毕业分数够师专,又没去上,补习一年,校长安排老师补英语,第二年考了重庆大学,有一位女同学比较惨,初中毕业没去上师范,高中毕业补习一年才上了中专,所以说没有经历过的不要乱猜想了。我的老师们都是八十年代的,有的是高中毕考的师范,迟一点的是高中毕业后参加中考考的师范,我只能说那时侯中专很吃香,当时和现在一样,成绩最好的不是去了师范、卫校,而是去了电力、邮电、银行。我们那年师范490就可以上,当年的第一名590,多出来的那100分不是闹着玩的,我当时的理想是电力,可惜物理根本学不好,我天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学英语了,到现在是英语老师。有一个时期的中师很牛,不是什么八九十年代,而是解放前后,我爷爷1948年师范毕业的,那个时侯的师范生,好比现在海归的博士,可惜只教了几年学而乙。

我的堂哥的经历比较传奇,初中毕业由于家庭条件打算上中专,本来学得很好,中专就是考不上,初三补习了两年都没有考上,虽然家境不好,逼上梁山才去的高中,高中毕业当年就是兰州大学物理系,初时的兰大挺牛的,本科期间过了英语六级,所以凡事都不要以偏概全,当时农村的孩子上高中所受的压力,没有体验过的,凭想象无法体会的,这样假设问题的人有两个特点:第一、当时的家庭条件不好。第二、自以为是,把自己看的很高,小心眼,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如果有人再这样假设,你就给他说,按照你的意思,现在初中毕业的尖子生,高中毕全部上985吗?高中毕业好像个别的还是上的二本。


英语老师David


我是80年代的中师生,我也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考上的中师生是现在教师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没有之一。当时每个县能考上中师的不超过50个,每个乡镇中学一般一到两人,录取率低的令人发指,有许多应该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滑入这个群体,举个例子吧,当年和我同级一个学生考了613分(总分640,而且当时政治最高分是83分)。这些同学都是因为穷和国家户口(懂的人不多了)最终变成乡村中小学中一员,实在令人唏嘘。

第二,这些学生在当时读书时受当时信息传播所限,思想单纯,品德高尚。绝大部分人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努力学习,振兴教育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加上天资又高,真正是藏龙卧虎

在教学中自然得心应手,备受学生喜欢

第三,因为出生大都贫寒,在求学过程历经坎坷,他们对贫寒学生自然多了几分关爱,学习上要求严格,也使他们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

第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即将老去,他们也是自己人生最失败一批人,他们不会挣大钱,不屑于溜须拍马,自我清高,买不起房,送不了子女出国,都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连他们的子女都瞧不起他们,而且子女们都发誓不再成为他们(这也是他们希望的),希望社会能善待他们吧


边角见


确实存在题主说的这种情况,在我还是学生的时代,我的老师好像没有现在这么多负面的新闻和消息。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时代的背景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那个时候,高中教育远远没有中专教育吃香,因为中专毕业可以分配工作,毕业后就能找到正式的工作,而上高中还要等上几年才能去工作,因此,很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就是中专,中专里面以师专最为抢手。在看现在,师范类专业已经不是黄金职业,包分配的时代早就结束了,再加上年年发生在老师身上的种种新闻,很多学生对老师这个行业望而却步,一个班里报考师范类大学的人太少了。

第二,从人们的教育观念来看。过去,我们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孩子也多,家里对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属于放养,家长恨不得老师天天给自己管孩子,至于老师打骂孩子,家长也很少会找老师理论,相反,家长很高兴老师管自己的孩子。现在,物质水平上去了,孩子也少了,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小皇帝。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别成为文盲,至于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家长们丝毫不介意,因此,家长对老师管教自己的孩子是非常反感的。

不管什么时代,家长和老师之间都应该多一些理解。


鸣人给路飞上课


第一,那时中师生基础好,中考,高考高分考生先录取师范,其他院校才录,县市招办说得算!第二,师范学校注重专业精神的培养,记得我们师范第一课是师范附小校长也是当时省级特级教师给我们上课,讲她一生从事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的体会。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她说喜欢一个优秀生老师容易做到,但是,那些流着鼻涕的差生你也能主动喜欢,才是真的爱!所以,我们这一代师范生无论从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师毕业后来进修成为大学教授)都特别关注班里的那些心里脆弱的丑小鸭们!第三,终身喜欢读书,热爱学习。中师毕业三十多年了,许多同学都当了校长,但是,无论自学还是函授都取得本科学历,不少获得学士学位的!有不少同学还保持记日记,读经典,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第四,三十年无论世事如何沧桑,都能泰然处之,都抱有孩子般的童心,尽力工作,乐观生活,对人友善。无论社会如何看待这个职业,我们都心怀崇敬,不改初衷!永远热爱这个职业,感谢社会把我们放到这个生神圣的岗位上!


用户10397915174


以前有位老教师,退休了。

他的课怎样我不知道,因为患了病,嗓子不能发声了。但是懂乐谱,会拉二胡。学校或者村里墙上写大字也都是他在写,别人不会,也写不好。还会画画,画得很棒。

还有一位退休的老师,毛笔字粉笔字写得真棒。

哪里毕业的我不知道,但就凭这几点,他们就比现在的年轻教师多才多艺。

我小时候上学,老师教给我们正确的用笔姿势,每每写字的时候,都要纠正一番,让我们做好,坐直,头抬高。他们给我们上思想课,告诉我们要善良,要尊老爱幼。

现在孩子上学,老师考虑的最多的就是一定考个好成绩。嘟囔最多的也是成绩。其他一概不理。

据说以前的孩子上课,真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老师真的都会,都教。现在好像注重成绩更多,体美音稍微兼顾,更多的靠父母课外班,农村的孩子更惨,没有课外班或者上不起,也没有专业的教师教体育美术音乐。

劳动课更不敢劳动了,磕着碰着都是麻烦事。有那时间还多上会课提提分数呢。

并不是现在老师就不好,不受欢迎。而是整体比较之后,过去老师知识更扎实,更注重全面发展。


独立疏篱趣味浓


我是95年初中毕业上的中师,99年毕业工作,先在小学教了两年,后来由于中学差老师,就把当时小考成绩第一的我调到了中学。在中学教了7年数学,4年科学,现在主教物理。我对自己这个中师生身份很矛盾。1.为什么有的中师只读3年,我们偏要读4年,出来后待遇一模一样;2.那时我校尝试办了一届小教大专班,多读1年拿大专文凭,一毕业定级就比我们高一级,起点高步步高,还再多算2年工龄;3.学校各科教绩都是中师毕业的老师名列前矛,但中教高级、一级教师还是教院、电大这些不入流专科毕业的多;4.


春去夏犹清40767021


本人现年52岁,85年大学毕业,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也来谈点看法。

第一,我总体支持楼主的观点,认可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当时很优秀。

第二,文革后的中师生实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7年到80年代初入学的,是高中毕业生进入中师,毕业后差不多都是中学教师,很多还是教的高中。第二阶段是83年左右(部分地区略有差异)入学的,是初中优秀毕业生(主要是农村的),毕业后多数教的小学,少数教的初中。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师的,这个时候随中国经济的进步,进入中师的学生就很差了。

第三,正如楼主说的,第一、二阶段的中师生,有很多后来继续努力,成为教育界的特级教师或其它各界的社会精英的不少,我身边的也非常多。

第四,第二阶段的中师生分化最大(楼主文中主要谈的是第二和第三阶段的),一部分人通过各种努力进步很大,变化很大,现在早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中师生的水平。另一部分人总是陶醉在自己曾经的优秀之中,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到现在也还只是一个中师生的水平,并且是过时的。

第五,不管多么优秀的团队,都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综身优秀。我95年教过一个学生,是95年中师毕业,分到我所在中学的对面小学教书,但只是占了编制,实际上是到我教的其中一个班插班复习考大学(文科),他中师的数学老师是我的一个朋友,我朋友告诉我他这个学生数学很优秀,但事实上,这个学生在我这个班学习一年,承包了全班数学所有考试到数第一名(含高考),并且与到数第二名还有很大差距。我还认识一个84年考上清华大学核物理系并于88年顺利毕业的朋友,现在就在卖烧烤,我还常去照顾他的生意,他的生意也很一般。当然,这两人都是个案,不能否认整体。我只是想说,曾经的优秀只是暂时领先,不代表终身优秀。那个时代的中师生再优秀,也只是一个优秀初中毕业生而已,后来的事,相差太远。

第五,我自己并不优秀,读高中时很懒,并且严重偏科,所以读不上一流大学。工作中也不算优秀,除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还可以外,也少了很多努力,喜欢喝酒聊天,不爱读书,懒于写作,常与领导对着干等等,都决定了我成不了什么大事,但我仍然为我的同学、同事、学生和朋友的成功鼓掌。


黄成186200535


我不评判谁强谁弱,我只说说我们学校的事情。学校近几年考调进来很多老师,有师范院校毕业的,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今天安排课程,今年新考调进来的数学老师表示,自己无法胜任5.6年级数学教学,1年级没有经验,所以只愿意上3.4年级的某个班数学,不当班主任,接学校食堂管理的出纳,一脸不高兴。其他年轻老师是这样的:第一个老师教导主任,报账员,二年级语文当班主任,第二个老师德育主任,六年级班主任教语文,第三个老师因为家长不要他教这个班数学,现在安排四个班科学,第四个老师,修产假刚回来,带小孩,一个班语文,当班主任。老教师,两个班数学,一个班班主任,伙食团会计。我不知道现在年轻人怎么回事,拈轻怕重,各种找借口,不愿意上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