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據陝北二百多年的、著名折氏墓葬遺址介紹

府谷折氏,本是鮮卑人,祖居河西,安史之亂後內遷陝北定居麟府一代。唐末折氏開始發跡,五代後唐時折氏先祖折宗本為麟州刺史,開始割據一方,直到金朝末年。折氏在北宋時期家族顯赫,事業輝煌。折氏家族成員先後過世後大都埋葬在府谷縣孤山鄉李家窪村的東堬頭和楊家溝村的西堬頭(宋代名天平山),當地稱兩處墓地為“折王墳”。兩堬頭中間隔孤山河,東西相距四公里。

東堬頭折氏家族墓地:

東堬頭墓地處於李家窪村一條支溝的半坡上,面積逾萬平方米,地勢低緩,封土早毀,遍地磚瓦狼藉。據出土資料分析,東堬頭主要遺存摺德扆、折從阮、折嗣倫、折宗本葬墓。墓地現存龜趺及石供桌等。

折嗣倫墓 折嗣倫(約公元855~905年),別號太山公,晚唐時曾任麟州刺史,累贈太子太師。卒年約在唐末天祐年間。墓冢在金初遭西夏人破壞,未能躲避“剖棺戮屍”厄運。“刺史折嗣倫碑”於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發現,原立於墓地面前,後倒臥溝底,1950年左右尚存,今佚。碑額篆“麟州府谷鎮之碑”七字,正文首尾不存,撰書人及年款俱缺,內容上下多處斷滅。見錄19行,計583字。碑文記載折氏家世、墓主戰功政績,述及折氏在麟州任上訪查疾苦,獎勵耕牧,為政以寬,人爭歸附,“享年五十,終祿於麟郡”等生平。

西堬頭折氏家族墓地:

西堬頭墓地位於楊家溝村高約200米的山峁西南半腰上,峰巔現名“殺人疙瘩”。墓地分佈於山腰平緩坡地“二臺子”中央,面積數萬平方米。墓域早被闢為梯田,又因水土流失切割為幾塊,斷崖上暴露7~9座殘墓。墓室上距地表1~2米,青磚砌築,平面呈圓形,穹隆頂,一旁闢門,狀若蒙古包。墓門外有斜坡墓道,通達當時地面,墓穴較大的墓室外鋪有厚40釐米的煤炭。此類葬墓均遭嚴重破壞,墓頂掘開,頂磚和碑石碎塊填滿墓室,葬物、骨殖蕩然無存。1976年試掘數座,折繼新墓是唯一未被破壞的小型墓葬。折可覆墓規模也小,墓頂被一根壯碩的華表捅塌一半,保留了破壞後的現場。折可大墓位於墓區中央,內徑達12米,是為大型墓室的代表。折可大墓西南70米處出土折繼閔神道碑,則為最有價值的收穫。在地表亂磚中,發現折御卿墓誌殘石和折繼全墓磚志。1938年,該地出土折可存墓誌和折彥文妻曹氏墓誌。在另一溝坡上有龜趺,溝底掘出“折克行神道碑”身。該碑《關中金石志》有錄,現重見天日。同時,還發掘有一小塊陵廟建築基址,有門道、門墩石、鋪地磚等。折御卿墓誌載“築一新兆”,以出土的有關資料分析,折御卿以後各代均葬此。在墓地裡散佈著大量的墓磚、虎頭、瓦當及碑石碎塊,許多磚石還雕有花卉圖案,或模印有騎馬奔馳畫像。溝坡及溝底磚石狼藉,間有大型砂石條及覆蓮柱礎等。

折繼新墓 折繼新為折惟質長子、折御卿孫,官至供奉(從八品),早夭無嗣。1976年發掘斜坡墓道小型磚室墓,為折氏家族墓唯一保存完整者。墓室位於墓區西南部,墓底平鋪大方磚,中線一側磚砌棺床,高0.6米。棺朽,遺人骨一具,頭向西,仰身直肢。門洞右側壁上嵌磚墓誌一方,邊長28釐米,厚5釐米;陰刻行體志文3行,為“諱惟質供,大供奉諱繼新,奉之長子”14字。出土有三彩殘片及鐵棺釘等。

折繼閔墓 折繼閔(公元1017~1052年),字廣孝,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病卒,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附葬天平山祖塋,墓冢在金初被西夏人夷。1976年在墓域西部地下1米深的建築廢墟中出土“折繼閔神道碑”一通。碑青石質,首、座均佚。高2.22米,寬1.07米,厚0.27米。碑文由張叔夜撰文,蔡靖書丹。首題:梁州團練使麟府路駐泊兵馬鈐轄知府州軍事贈太尉折公神道碑。正文長三千餘字,可補典籍闕佚。文載立碑旨義、折氏家世、墓主品行、韜略、戰功、政績,反映了李元昊稱帝時期宋、夏關係和陝北地方史的一個側面。碑文上溯六代宗祖父,再記墓主及妻、子、孫、曾孫,凡十代,共八十一人,可謂折氏最詳之家譜。該碑出土地點,原有陵園建築。碑四周盡為紅燒土塊,木炭屑和磚瓦、瓦當等,推測為夏人毀墓焚陵時所致。碑面因火炙烤,裂紋無數,斷成三塊,但文字刀痕尚新,幾無剝蝕痕跡,現存西安碑林。

折克行墓 折克行(?~1108年),字遵道,折繼閔子,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擢知府州。大觀年間病卒,贈武安軍節度使。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附葬天平山祖塋,墓冢早毀。“折可行神道碑”原置地面,西距其父折繼閔碑出土點數十米,近年倒跌溝中,經發掘重新出土。碑為青石質,龜趺,碑身壯碩,高3.26米,寬1.4米,厚0.45米。下端有方形榫,碑邊欄及兩側雕滿牡丹蔓草花紋。正、背皆刻文字,雖磨泐較甚,仍存字近三千。正面記折氏家世、墓主生平事功。背面內容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是為墓主擬定諡號的呈文,下部開列本人所統各寨寨主姓名。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刊石,輸林學士毛友撰文,國史館編修宇文虛中書丹,碑現存西安碑林。

折可大墓 折可大(?~1116年),折繼閔第4孫,折克行子,大觀年間襲知府州事,約卒於政和五年至六年(公元1115~1116年),贈耀州觀察使,葬天平山祖塋。1976年在“折繼閔碑”東北70米處清理大型磚石墓1座,平面圓形,底內徑12米,壁殘高1.3米,厚0.6米。墓壁由臥磚砌築,外表磨磚對縫,每隔一段嵌一方花卉雕磚。遺物、骨殖無存,僅出土一截殘碑和大量碑石碎片。碑青石質,殘高24釐米,殘寬13釐米,厚25釐米,正面殘存行體:“戶可大大碑”。碑成碎片,證明西夏兵毀壞墓地之暴烈。

折可存墓 折可存(公元1096~1126年),字嗣良,折繼閔孫,折克行子。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四月病歿,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祔葬天平山折克行墓東。1939年暴露圓形磚室墓,出土墓誌一方,青石質,邊長70釐米,志文27行,滿行28字,華陽範圭撰書。志文記載折氏家世、墓主戰功及喪葬事宜等,尤其是方臘、宋江兩義軍首領被折可存擒捕之事,由志文中記載,並大白於世。墓誌石現嵌於府谷老城懸空寺牆壁上。

西堬頭還有折御卿、折繼全、折可復夫婦墓及墓誌殘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