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丘黄小街走出的“硬黄”御史黄绂 张晓峰

从封丘黄小街走出的“硬黄”御史

张晓峰

在河南省东北部,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县——封丘县。在封丘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历史传说,走出了很多历史名人。县城老十字街东边不远,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因为黄姓人世代居住在这里,因此人们把这条胡同称为“黄小街”。在黄姓族人中,出现过一位敢于碰硬、刚正不阿的廉吏——曾任明朝南京户部尚书兼左都御史的黄绂。

从封丘黄小街走出的“硬黄”御史黄绂  张晓峰


黄绂的先祖也住在黄小街,到他曾祖这一代,才迁居到平越(今贵州福泉)。黄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明英宗正统十二年中举,次年考中进士,深得英宗赏识,直接留在朝中任职,任南京刑部员外郎郎中。后又到地方“锻炼”,历任四川左参议、左参政,四川、湖广左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南京户部尚书兼左都御史。黄绂因刚廉公正、疾恶如仇、敢于碰硬、善办难案而被誉为“硬黄”。

从封丘黄小街走出的“硬黄”御史黄绂  张晓峰


初试锋芒除黑恶。黄绂初任刑部郎中的时候,没有像别的刚入官场的同僚那样韬光养晦、明哲保身,而是迎难而上,敢于作为。南京有个谭姓千户,官不大,却极善权术,经常仰仗权贵势力横行霸道,为非作歹,以至当地官员都觉得他不好惹,而对他的胡作非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谭千户强占百姓芦场万亩,被人告到官府,当地官吏却相互推诿,“莫敢问”。黄绂闻知大怒,挺身而出,主持正义,维护公道,查究追索,硬将谭千户侵占的芦场“夺还与民”。

从封丘黄小街走出的“硬黄”御史黄绂  张晓峰


不畏权贵敢碰硬。成化年间,黄绂升任四川左参政。当地有个管仓库的官吏为皇室宗亲节阳王亲戚,倚仗皇亲肆意妄为,贪污官粮巨万,被人告发到官府。节阳王却多方庇护,当地官府怕惹火上身,不敢过问。黄绂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依法严惩了这个官仓里的“硕鼠”。在右副都御史任上,他奉命巡抚延绥。他看见士卒的妻儿衣不蔽体,深感痛心,觉得里面肯定有蹊跷。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铎、王琮等人有侵占、冒领军饷的行为。黄绂将这些人的劣迹上报朝廷,最终这些人都得到了严惩。这些敢于碰权贵的惩恶行动,让黄绂获得了一个“硬黄”的雅号,不法之徒闻之色变。

从封丘黄小街走出的“硬黄”御史黄绂  张晓峰


为民除害破疑案。黄绂在四川左参政任上,去地方上巡视,经过一座古刹,便去庙里进香。主持带着几个和尚出来迎接。那主持30岁出头,眉清目秀,精明干练。来到大殿,黄绂看见大殿的香炉里插着几支香烛的残梗,佛像上蒙着一层灰尘,脸上有些疑惑。主持解释说,他刚刚带领徒弟们云游回来,还没来得及打扫寺庙。第二天,黄绂来到了县城,了解到街上有好几个人莫名其妙地失踪了。黄绂来到县衙,让知县立即派人前去寺庙搜捕捉拿“僧人”。一审讯,知县大吃一惊,这一系列失踪案果然是这几个“僧人”所为。这几个假僧人,以寺庙为掩护,专做杀人掠货的勾当,他们“夜杀人沉之塘下,分其资,且多藏妇女于窟中”。案子破了,知县还不明就里。黄绂告诉他,一座堂堂皇皇的大寺,居然没有香火,主持仅有30来岁,而且眼含凶光,佛像身上满是灰尘,煮茶的铁锅粘有荤腥,以致茶水中还有油腥气味……这种种迹象表明,这些人不可能是真和尚。县城里有好几个人失踪,而不是一个两个,必然是一帮人作案,周边没有听说过有土匪,不是这帮人还会是谁?

从封丘黄小街走出的“硬黄”御史黄绂  张晓峰

黄绂的一生历官四十余年,所至皆有建树,平生所著奏议、诗文,到了晚年被他全部烧掉了。黄绂无意于在历史上留名,但历史没有忘记这位无私无畏、敢于碰硬的一代廉吏。在他的祖籍地封丘和出生地贵州福泉,都流传着大量有关黄绂清正为官、为民除害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