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野生雞樅菌是怎麼生長的嗎?

用戶155699321


我家是雲南山區農村的,每年到六七月份的時候,我們都要進山撿各種野生菌,雞樅菌當然也是少不了的啦,但只是數量不多。我們這裡流傳著一句話“五月端午、雞樅拱土”意思就是說每年到了端午節的時候,野生菌就出世啦,就有雞樅吃了。話說這個雞樅菌真是一種神奇的物種,是一種昆蟲與植物的共生體,有著相當特殊的生長過程,這種共生關係是極其罕見的。



雞樅菌是一窩一窩的,這個窩就是雞樅菌和白蟻的家,而雞樅菌就是白蟻的養子,每年雞樅都出在這窩上,拾菌的人都想找到這個窩,撿拾到雞樅菌來飽口福,但拾雞樅是講究各種經驗的,一般人是很難撿拾到雞樅的。記得小時候有一些個調皮的小夥伴,經常因為沒撿到雞樅菌,就故意的把雞樅窩挖穿,對白蟻巢穴破壞進行破壞,以後這個窩就再也長不出雞樅菌了,還破壞了自然資源,著實討閒。

那麼雞樅到底是怎樣生長的呢,首先是白蟻的分泌物解質了土壤,隨後,白蟻收集大量的腐樹枝、樹葉等雜物建造巢穴,這雜物和白蟻唾液構成的蟻巢,分泌物的酸性融合了酸性土壤後,就有了菌孢。然後白蟻就將這些菌孢子搬到巢穴上,這些個菌孢就靠白蟻分泌物成長,他們相互依賴,形成一個營養相互共同體,慢慢的就有了雞樅菌絲,而這種菌絲又成了白蟻的高級食物。


當雨季來臨,這些真菌形成生長條件,慢慢的就長成雞樅菌,到每年端午的前後,這些雞樅就出土面世,就變成了人間美味啦。雞樅可能多數人都應該見過,白蟻應該大部分人也知道,但雞樅還有一樣東西,可能知道的人就少啦,我們叫它雞樅膽,怎麼樣,你知道嗎?如果你知道,歡迎點擊評論。




玉蕭聽落梅dxh


雞棕從小吃的很多啦,我是雲南的,山多書多,雨水充沛。

野生雞棕的生長條件是生長在海拔900至2000米之間的樹林中,當然啦,我們那裡低矮的田埂,甚至路邊平地都會生長的喲。

最主要的是採過雞棕菌的人都知道它的生長地下方一定會有白蟻窩,這是雞棕生長的必要條件。

在我們那裡,雞棕有青雞棕,土堆雞棕,白雞棕,黑雞棕,還有火把雞棕,還有那種紅土裡長的,雞棕根很長很長的,還有一些其他種類不太記得了。種類蠻多的,紅土雞棕需要挖根部,但是不破壞它的生長巢。

雞棕的季節來臨時,爸爸媽媽都會早起去山裡,地裡,天裡找雞棕,每天都能找到幾斤,印象中最多的是爸爸有一個早晨找了十多斤呢,還都是沒開傘的,滿滿的一大揹簍,別提多開心了,我家採來主要是賣的,那種開傘的,快要壞的,是自己家吃的,很美味。

我們的做法也很簡單,放入蒜米小米辣油鹽就這樣爆炒就吃了,鮮香美味,我這一出來四年多了,很懷念那個味道。

我小時候,二零幾年之間,那個時候賣二十到八十之間一斤,二十主要是本村那些老人賣的,其他的是城裡賣的。

雞棕所含的人體必需元素也很多。雞棕美味,但是不認識的人還是慎重採之,食之。

《滇南雜誌》《本草綱目》《莊子》都有描寫到雞棕。古書中這樣寫:“雞棕菌,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

據說,古時候的某一位皇帝最愛吃雲南雞棕,每年都要由驛站飛騎傳遞進京。

嘗過見過雞棕的人都知道它的魅力,沒吃過的人自己嚐嚐就知道啦。

據說廣州都百幾塊一斤的,還有真正的雞棕菌是人工種植不出來的,人工種的那種菌和真正的野生雞棕味道差太多了。

所以說雞棕的生長環境最重要的是會有白蟻窩,然後雨水。其他都還好吧,可能溫度之類的也需要。而且我們每年採摘都是拔根,不破壞它生長的老巢,這樣一般明年還會在生長,在過農村採摘都知道。有的時候一窩雞棕同一個地方會出現幾年,當它的白蟻窩或者上面被破壞的嚴重的時候不會長了,我們那裡也有種說螞蟻會搬家的情況,這是雞棕生長的一大特性。嘿嘿,所以雞棕有時候也不一定在它上次長的地方生長,它都是成堆成堆出現的,一般獨個雞棕山裡比較多,獨個雞棕會比較大,比較肥,有的個頭大的能有幾斤甚至十來斤。出的時間相對也比百度科普上說的早一點,週期長一點。

我們那裡年年都有雞棕,所以沒什麼稀奇的,可是雞棕這玩意真稀奇,好吃營養又多。










孟梔槐


雞縱生長時間在6月到8月之間,7月份是豐長期,雞縱的生長時間很快,太陽一上來雞縱它就開始要壞了,雞縱的採收時間是早上9點以前是最好的。傘下面白色沒有受傷的最好,口感也不一樣,要是不新鮮了口感就差很多了。

雞縱是生長在白蟻窩上面的,下雨越多雞縱長的也會越多,所以雞縱的產量還要看下雨多不多的,沒有白蟻窩也是長不了雞縱的。在雨季到來時大家就可以上山找雞縱了,我的桃源雞縱一年比一年多,去年都餵雞鴨鵝了。今年計劃拿去銷售,賺點外塊。




程正興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是開始模糊不清的,後來才明白的。記得小時候老家環境很好所以每到5.6月的時候出去找雞縱,而其一般都是在同一個地點找到很多。非常美味,所以一下完雨半天我們都去採。

直到有一年,那年是98年,下了特大暴雨。下完雨後我也依然像往常一樣去山上找雞縱。暴雨沖垮很多地方,可依然物質不了我對雞縱美味的嚮往。走到經常採雞縱的地方我驚呆了。大水把那兒沖垮了,衝出了很多白螞蟻窩。我當時也不懂事好奇把那些白螞蟻窩全部高的稀爛。再以後的一年兩年三年若干年以後那兒再也沒有了雞縱。

後來我才瞭解到這個雞縱是和白螞蟻巢是相鋪相成。有了白螞蟻巢為雞縱提供所需的生長材料,然後雞縱生長會軟話木屑幫助白螞蟻建巢。只有有了白螞蟻巢才會生長出野生的雞縱。





小黃在四川


我確實沒有怎麼去研究過為什麼會長。

小的時候我們家每年夏天的7月份左右總有那麼幾天幾乎天天都能吃到雞樅。你們叫雞樅,我們叫的是三瓣菇。

三瓣菇呢有兩種,一種是一個一個長的,一種是一堆一堆長的。我奶奶告訴我說,一般長三瓣菇呢,一個地方能長三朵或者三堆,這個才叫做三瓣菇。

我爺爺和奶奶他們是知道在我們那邊有哪些地方會長三瓣菇的,所以每一年大概到三瓣菇可以吃的時間都會去以前見過三瓣菇的地方找找。所以我們每年總有那麼幾天是可以吃到三瓣菇的。我們家自己家邊上的林子裡也會有長,但是長的不是成堆的,是一個一個的。我也是到了時間就喜歡走到邊上,去撿三瓣菇。這種一個一個長的一般都能長的很大,有的比家裡面的盤子都還要大。如果撿到的是這種的話我們家就會用來煮麵。

但是如果是我奶奶他們的話,就經常能見到一堆一堆的。那種的話一般舅爺就會買雞回來,讓我奶奶燉了,大家一起吃。

以前一個叔叔住在我們家的時候,夏天還會帶我們到附近村子裡面去撿。我記得有一年我媽媽、我爸爸和他一起去附近村子的山上撿了很多回來,然後我媽直接就把它們不洗的時候就凍進了雞凍箱,過年的時候吃。

我們很喜歡雞樅,因為它吃起來很好吃,很鮮。


黑鹿咖啡


雞樅菌是一味肉嫩味鮮食菌,採食歷史悠久,廣泛分佈在我國長江以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由於雞樅菌與白蟻共生這一種極其特殊生長過程,科學家能分離出雞樅菌菌絲或培養成功,暫時無法使菌絲生長形成子實體(雞樅菇)。將人工培養的雞樅菌絲體接入滅過菌的菌圃(白蟻巢)上,菌絲體可以繼續生長,能夠佈滿整個菌圃,但是不能形成子實



體。

這就說明雞樅菌並不是完全依賴於白蟻巢而能夠生長出子實體,其中一是雞樅菌菌絲分化發育形成子實體,需要白蟻的某些代謝產物使菌絲生長髮育出子實體,缺少這一因子,我們暫時並未尋找到。二是可能我們試驗下過菌的蟻巢未能滿足雞樅菌子實體生長髮育所需的某種特定環境條件,造成不能形成子實體。


鑑於上述科學家研究,目前來說,我們還不能完整的,準確的知道雞樅菌的生長全過程。只是許多關於生態環境和子實體特徵上一個推斷測定。許多難題等待科學解釋。

雞樅菌的生態環境

1,雞樅菌與白蟻的關係,雞樅與白蟻是共生關係,蟻巢是雞樅菌良好培養基質,雞樅菌是白蟻的食物,另外可協助白蟻分解木質素,供給白蟻抗生素類物質作用。離開了的白蟻的蟻巢,以後很難再生長出雞樅菌。

2,營養,雞樅菌的營養來自蟻巢纖維素和木質素,是雞樅菌絲生長髮育的基質,但形成子實體需要白蟻某些因子參與。

3,光線,雞樅菌能夠在毫無光線的地下蟻巢中正常生長,形成子實體也能順利完成。

4,酸鹼度,雞樅菌無論在發育階段(小白球)還是生長出菇,蟻巢PH值大約在4左右,表面雞樅菌在偏酸環境中生活。

5,空氣,在雞樅菌菌絲交叉織成的小白球(雞樅菌生長髮育過程中一階段),能容忍很高二氧化碳濃度(3-5%),這是其他真菌難耐,並形成子實體的。

6,溫度,雞樅菌在地下較恆定環境中生長髮育(一般維持在25-26度之間)。冬季不低於20度,夏季不超過28度。

7,水分,生長雞樅菌內的蟻巢空氣溼度一般在90%以上。

總的來說,雞樅菌生長過程還是許其他菌類差不多,但其基質必須是蟻巢,其中白蟻參與了其中由菌絲髮展到分化子實體某一過程,這個暫時未能弄清楚,所以在人工訓化上還很困難。


老艾葉


我是攀枝花本地人,我們這裡也盛產雞樅菌以及黑松露塊菌等等,二者均屬於人工無法培植並且營養價值較高的野生“山珍”。雞樅菌是由白蟻構築蟻巢的同時培養了雞㙡菌菌絲體,形成一個共同的生態系統。只要菌絲不被破壞,那麼就在原地其年年都會生長出來。

在我們當地,雞樅配火腿清蒸當然是最無法替代的經典菜系。每年的新曆7月到8月雨季期間正是雞樅大量產出的時間。我想雞樅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高營養價值的存在,更是每一個攀枝花長大的孩子記憶裡最深處那一抹無法割捨的情懷……





麥李詩好水果


家鄉在貴州的小山村,雞樅是每一年最期待的美味

為了知道雞樅菌是如何生長的,小時候曾經順著雞樅往下挖,最終挖到白蟻的巢穴。整體為白色,仔細看表面如米粒一般,因此我們當地稱其為雞樅飯,用來表示這是雞樅菌的糧食。白蟻巢穴上寄生有雞樅菌的菌絲,當每年溫度和溼度合適,雞樅菌便生長出來了。同一窩雞樅菌並非每年都會生長,關鍵需要看當年的天氣情況。



關於雞樅菌我們當地的幾個傳說

野生雞樅菌數量有限,每年去尋找都需要根據老人們留下來的時間和位置信息去尋找,為了保護和尋找雞樅菌,我們當地留下了許多的傳說。

1.找到雞樅菌後不用挖,而是拔出來,否則以後都不會再長雞樅菌了

2.不能在雞樅窩上跳和喊叫,會嚇跑雞樅窩

3.如果只有一朵雞樅菌可以順著它倒的方向找到另一窩雞樅菌

雖然這只是傳說,但我們當地的人一直守著這些規矩,畢竟都想每年享受這種美味。


雞樅菌的食用方法

雞樅菌味道鮮美,只需簡單烹飪便可成為佳餚

1.雞樅油

雞樅菌保鮮期只有1-2天,若想留存這種美味,少不了與菜籽油的結合,將雞樅菌洗淨,菜籽油燒至2成油溫,雞樅菌下鍋,待雞樅菌水分炸幹關火,冷卻後封存,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時候享受這種美味。

2.爆炒雞樅菌

切好青椒與西紅柿備用,將雞樅菌手撕為條(雞樅菌不能用刀切,容易吸收刀上的異味),下鍋炒至汁水流出即可

3.雞樅菌湯

青椒下鍋炒香,加入少許西紅柿,然後加水,水開後加入雞樅菌,煮上幾分鐘即可,加入少許食鹽,不需要添加其他調料。


閱夢者


我是雲南農村的,作為農村人,當然知道雞樅的生長過程啦,雞樅菌的生長是個神奇的過程,簡單的來講,是一種昆蟲與植物的共生體,生長過程極其特殊。

不知道你們那裡有沒有流傳這句話:“五月端午、雞樅拱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每年過了端午節,野生雞樅就拱土而出,到時候就能享受這種農村美味了。話說這個雞樅菌真是一種神奇的物種,這種共生關係是極其罕見的。



我們還是從雞樅窩先說起吧,雞樅菌有窩的,窩下面是白蟻巢,我們叫雞樅飯,巢穴裡住著白蟻。蟻巢是雞樅和白蟻共同的家,他們相互依賴生長。先是白蟻分泌物一種物質,把土壤解質,然後,白蟻找來腐樹皮、雜草等築成蟻巢,是用唾液構成的蟻巢。接下來白蟻分泌物的酸性融合了酸性土壤後,它就產生了菌孢。然後白蟻就將這些菌孢子搬到巢穴上,這些個菌孢就靠白蟻分泌物成長,他們相互依賴,形成一個營養相互共同體,慢慢的就有了雞樅菌絲,而這種菌絲又成了白蟻的高級食物。


當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只等雨水來臨,這些菌絲就慢慢的長成雞樅菌,到每年端午的前後,這些雞樅就出土面世,就變成了人間美味啦。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有喜歡的歡迎點擊關注,並評論。


雲南鄉村小芳


雞樅菌,因其肉質肥嫩,鮮甜味美,富含豐富的營養元素,而且產自素有”菌類王國“之稱的雲南,所以在野生菌中也有”菌類之王“的美稱。野生雞樅菌擁有獨特的生存環境,並且有自己的窩,也稱”雞樅窩“,但因為很神秘,少有人看見雞樅菌的窩。那麼你們想知道雞樅菌是怎麼生長出來的麼?下面小農人就給大家講講這菌中之王的生長過程。

雞樅菌是白蟻的”養子“,白蟻是雞樅菌的”守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