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您有沒有被這種消費新方式“圈粉”?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市民發現無論是叫外賣、網購,還是社區買菜,甚至是健身、上課等等,全都可以在沒有人與人直接接觸的情況下順利實現。“無接觸”的消費模式,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消費行為,更新著越來越多市民的消費習慣和觀念。

  昨天中午12時左右,家住河西區梅江社區的王女士來到小區門口,從一張長桌上拿到了剛剛送來的午餐外賣。記者注意到,這張長桌上,還有另外兩份午餐外賣和兩袋超市快遞。王女士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商家通過“無接觸送貨”的方式送到的。據瞭解,按照這種方式,外賣小哥到達小區門口,打電話與顧客溝通約定好餐食暫存位置後便離開,隨後消費者自行下樓取餐。這樣一來,完全避免了人員直接接觸,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從二月中旬開始,本市很多小區的物業都專門準備了類似的快遞“暫存點”,全力支持“無接觸消費”。

  除了叫外賣、網購等“遠程消費”引入“無接觸”模式外,很多“現場消費”也同樣採取這種方式來避免不必要的人員聚集和接觸。市民李先生接受採訪時表示,最近一段時間他每次到小區附近的菜店買菜,都是“無接觸”的。記者來到這家菜店採訪時看到,店門口擺放了一個寬大的檯面,顧客都在店外排隊,排到了也不需要進店,只要告訴店員要買什麼就可以。店員把各種菜稱重、算好金額裝袋後,就會放在臺面上,顧客掃碼付款即可取走,全程沒有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據店員介紹,這種方法已經實行一個多月了,新老顧客都很歡迎。

  “從過年開始一直宅在家,但體重完全沒有增長,核心力量還有了不小的提升。”熱愛健身的市民楊先生告訴記者,是“無接觸健身課”讓他在家就輕鬆堅持鍛鍊。據瞭解,楊先生常去的健身房最近一直都在歇業,但他的教練每天都會在微信上發來鍛鍊安排,每隔幾天就藉助網絡直播平臺和楊先生一起鍛鍊上課。楊先生在家裡只用幾樣簡單的器材,就能達到相當不錯的鍛鍊效果。楊先生說,他考慮疫情結束後,也要嘗試繼續在家上一些付費的健身直播課。他覺得這種無接觸的方式更方便、更輕鬆,花費也會降低不少。

  疫情防控期間興起的這種“無接觸消費”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市民接受。有市民接受採訪時說,近一個月以來,已經體驗了包括叫外賣、汽車穿梭餐廳、自助點餐外帶等在內的四五種總過十多次的“無接觸消費”了。還有部分老年消費者,也被這種消費新方式“圈粉”。

  (今晚報記者 翟維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