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基础教育如何更好的拥抱互联网?

课堂小不懂


分享一则名言:

你拥护也好,反对也好,新事物都会按照自身规律,不可阻挡地来到我们身边。在经历中,也许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但每克服一次困难,就会往更加成熟的路上迈进一步,绝不会倒退。正所谓道路是崭新的,而实践是美好的。

相识线上教学:

不知不觉,线上教学占据了战疫时期的教学平台,教育教学开始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在学习和研讨的浪潮下,我们逐步对它有了清晰的认识。

线上教学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是通过手机无线网络,在一个网络虚拟教室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学习环境。其好处就是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并且可以实现和现实当中一样的互动。

走进线上教学:

对于绝大多数老师而言,以前从没有过线上教学的经验,角色转变,化身主播,对我们而言挑战不小。为了使我们更好地进入角色,学校在教师工作群进行了集体培训。包括线上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微视频制作和编辑方法;借助第三方工具搭建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网络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直播过程中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进而通过学科组教研我们又把重点落在了新课程理念与线上教学的结合上,情境虽然改变了,但先教后学高效课堂的理念没有变。每个学科基本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对话和讨论也制定了各种预案。紧张地忙碌,但并不仓促。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线上教学开始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实践线上教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们开始进入线上角色,迈入实战状态。任务单展示课堂流程和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抓住课堂的主脉,在脑子中形成一个提纲挈领的概念,学生依循着这个主脉开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微视频根据知识点拓展性地展开,讲求内容的精炼性,画面的情境性和语言的幽默性,利于学生学习的高效性。直播间老师开展同步教学或辅导,同时预留相应的练习作业,学生有效互动,反馈学习情况。也就是说按照平台课程资源预课、教学、指导、答疑、作业、检测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老师们既兴奋又紧张,期间不懂的地方积极向同事、技术人员请教或在网上查找解决,胜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创新线上教学:

空中课堂,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眼睛会受伤害,其实老师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既能学习,还不受伤害呢?老师们课前优选推送资源;课中听说读写问创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后眼保健操、七彩阳光跟踪保障。让学生劳逸结合,快乐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每天阅读一小时。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让读书生活成为战疫期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通过美篇、朋友圈、订阅号等多种形式记录线上学习的精彩瞬间和展示学习成果,把学习变成了一次次美妙无比的旅行。少队活动亲密相伴,线上升旗、主题班会、节日活动,有效疏解了学生蜗居家里的心理,让线上学习生活充满七彩阳光。

线上教学适合战疫时期的孩子吗?笔者的答案是:适合。

教育与时俱进,灵活多样!线上教学让学生开辟了新的领域,掌握了新的方法,体验了探索的喜悦。线上教学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唤起了新的遐想,获得了新的启示。正所谓道路是崭新的,而实践是美好的。


源来有我


我是学校主管教育信息化的老师,很高兴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这次疫情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两点提升:

1、从技术方面讲,让更多的老师学会了直播教学,学会了微课制作。

疫情期间,我校一位58岁的老教师始终参与一线直播教学,从未中断过。这位教师在平常很少使用电脑,对互联网资源也没有特别关注。然而,“停课不停学”没有难倒这位老教师,提前主动学习直播技术,对钉钉群直播研究的很透彻,短时间内成为学校网络教学骨干教师。

延迟开学,让老师们从单纯的互联网搜索,转变为内容输出;由被动的接受网络教学,转变为主动提升网络教学技能。这种改变短时间内丰富了互联网教学资源,倒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提高,使更多沉睡在互联网的优秀教学资源重新发挥作用。

我校开展的多群联播课堂,发挥了骨干教师的优势,也让学生聆听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2、从观念方面讲,教师在被动接受新型教学方式过程中,从消极转变为逐渐接纳。

我们学校刚开始进行直播教学时,大家的兴趣不高,我培训了几次,参与的老师并不多。真正到了开学时,课表出来了,要求大家直播,有些老师才临时抱佛脚,搞得很不流畅。

随着延迟开学的深入开展,我校教师的直播技术有了很大提升,不断寻求更好的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互联网有一个开放的环境,作为老师如何让教育信息化惠及千家万户,还需要解决多方面问题。

一、学校的支持力度是否足够?一个学校的教学观念,与学校管理者的思维有很大关系。

疫情结束后,网络教学必将归于沉寂,这是正常现象。这段时间,网络教学已经疲态尽显,教学效果很难有质的提升。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网络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

校领导更要抓住这次直播浪潮,在正式开学后,积极组织各种家校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家校零距离连线,不断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创新发展。

二、学校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积极寻求最优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常态化沟通。

比如,定期搞一搞班级主题班会,倾听多方意见改进教学。直播课堂,让家长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学生上课情况。社团活动课也可以通过直播分发给家长,让家长看到学校不一样的风采。

总之,互联网的优势逐渐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教学改革,发挥共享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德飞说教育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5G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已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这一大趋势必将对各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也会助力基础教育手段提升,提高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水平。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技术平台,重新设计教育教学策略。

我们大致可以把基础教育分成知识、能力、素质三部分。针对这三部分进行分析,哪些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

1.我认为可以将基础教育的知识点部分,利用慕课等信息平台,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利用业余时间,采取多媒体、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获得。

2.至于能力培养的实验部分,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学习其实验原理,利用VR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去体验,当然最终要到实验室去躬身践行,亲自动手去做。

3.至于素质教育部分,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提高知识类的素质。比如文学修养,礼仪常识等等。

二、针对基础教育,通过“互联网+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手段和考核措施。

教育是一个过程。通过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得以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强化素质。因此教育过程管理非常重要,由于师资力量的问题有时不能做到对全员学生做到精准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教育过程的全程控制,即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随时纠正和引导学生向预订目标修正。

三、有了互联网的助力,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的学生处于“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状态,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由于竞争的激烈,不能完全做到纯粹的素质教育。

那么有了互联网就可以节省很多用于知识传授的时间,这样可以多安排实验、实践,或第二课堂等等。也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精准分析控制可以进行个性化培养。


工匠大咖



怎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寻找可以利用数据提高教学效果的场景?

教学分为四个基本环节,备(课),讲(课),练(习),测(评)。四个环节都可以使用数据,数据渗透的难度依次递减,但是数据效果也依次递减。

数据运用最成熟的场景是测评。测评又可以分终结性测评和形成性评价。在终结性测评中使用数据,在中国往往以自动阅卷系统的测评报告作为产品形态;而在美国则有NAEP这样的全国性标准化考试和ETS这样的自适应测试系统。形成性评价发展相对薄弱,有一些技术尝试,但是没有成熟的落地产品。

测评用于提分的最大障碍是怎么为教学提供有效信息。终结性测评我把它比喻为尸检,孩子都已经完成学业了,也没法再进行有效教学干预了;因此它的作用不是治病救人,而是识别凶手,即识别并排除糟糕的老师(或者学校)。因此,这是个教育管理的刚需,但是未必是教学刚需。形成性评价的确有进行教学干预的时间窗口,但是给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报告很难落地。因为现在大部分形成性评价模型还是对于知识点掌握概率的预测(包装成掌握等级实质上是一样的)。一方面这种预测很难解释,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掌握概率80%(或者五颗星中四颗星),老师问啥意思,立马歇菜;另一方面是很难落实为教学干预,老师问,要做什么才能把这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变成五颗星,继续歇菜。因此,很多报告看上去高大上,但老师根本不用,最后还是要问测评公司要看原始做答数据。据我所知,云校在高频率测评(例如月考)中采用了一些数据挖掘的技术,来指导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但是是否有效未知。

练习的数据使用场景是跨界做教育的公司最喜欢讲的故事。但是大部分场景的教学效果没有特别多实证证据来支持。

举个例子,做练习产品第一个想到的需求可能是错题本。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错题本是一个典型因果倒置带来的伪需求。老师可能观察到有错题本的学生成绩都好,因此推断错题本提分。但是更有可能的因果推断是这些孩子高度自律,因此才会整理错题本,因此才会好好学习分数高。就算用数据和技术实现了错题本自动整理和呈现,学生不去主动纠错与归纳依然抓瞎。

再举个例子,互联网教育做练习的另一个必备卖点是推荐。不论是错题的类题推荐,还是(基于形成性测评的)自适应推荐,实质都是暴露学生的薄弱环节。但是与电商或者内容平台上的协同推荐暴露用户偏好就可以利用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难“利用”。如果我知道你搜索了裙子,我可以给你推荐10款不同的裙子,总有一款适合你。但是如果我知道学生不会这道题,我再给学生推10道TA不会的类题,学生就崩溃了。类似的道理,CTR建模很难在教学中使用。我们有技术可以相对精准地预测学生在所有问题上的答对正确率,但是这个预测很难变成有效的内容推荐逻辑:并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你说优先推70%-80%正确率的内容,教育学上的原理是什么?实证结果有效么?【留白给AER】【留白给松鼠AI】

说到推荐系统,就绕不开标签体系。在2019这个时点上,细粒度的标签似乎成为内容产品的标配。我本人对于细粒度标签的诊断和推荐作用基本持否定态度,但是抛开有没有用不说,打标签这个工作本身可以产生大量数据,并应用数据。如果采用兼职打,那么质控和效率问题都可以数据化;不少数据科学家也会手痒地去自动打标签。

与标签体系类似,拍照识别技术本身与教学不太相关,但是在特定场景下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比如作业帮和小猿带起节奏的拍照搜题,作业盒子带起节奏的口算拍照批改。这个领域可以积累大量数据,并且是应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好机会。应用这些技术拿流量肯定没问题,但是是否有助于提分?故事好坏都可以讲,但是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比如拍照搜题“抄答案”,学霸拿来抄简单题把时间用在攻克难题上可能提分了,学渣拿来抄难题答案就可能降分了。

另一个与拍照识别类似,但是我觉得对于教学帮助应该为正的是语音识别和评分技术。英语口语评判和纠音,绝对是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的痛点。大量语料的积累、模型的完善(比如云知声)和产品形态的迭代(比如一起作业),我主观估计是对于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做出了相当贡献。但是英语口语教学毕竟只是义务教育中相当小的一块。

既然测和练都不太能提分,我们就要谈教学环节,即讲了。这是目前教育和数据相结合的研究前沿。最直接的使用场景是做智能教学系统( Intelligent Tutor System)。这点在国内不太受重视,但是一直是美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领域。这和两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最大支持者有关。美国的教育技术最大买单者是美国军方(特别是美国海军),因此(远程)讲一直是重点;而中国大部分教育技术公司或多或少脱胎于题库产品,因此更注重测和练。但是时间到了2019年,大家发现下沉市场的教学环节有利可图,并且我相信大家会逐步发现,哪怕有辅导老师的“人工智能”,在北京给三线城市孩子们讲课面临的问题本质上和在美国给太平洋上的海军官兵培训是一致的。因此,风头正劲的AI课(例如斑马英语)开始具备ITS的雏形。ITS会生成大量行为数据和形成性测评数据,将深刻改变我们对于学生模型和教学模型的认知和迭代方式。这个商业模式继续发展下去,会是真正意义上大数据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温床。

除了直接做ITS来替代教学,也有辅助教学的场景。利用课堂视频来进行表情/体态/动作识别,找到学生最迷惑/走神的时刻,观察师班互动情况,从而进行评课和复盘是一个逻辑上合理、学术上成熟( Ryan Baker的AFFECT研究)的想法。产品上落地的有好未来的魔镜系统或者海康威视的摄像头进校。但是目前没有看到它们改变教学流程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报道和研究:毕竟要直接改变教师的内容生产和传递模式很容易把自己作死。此外,这个场景对于师生隐私保护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都不容低估。

既然说到了内容生产模式,就涉及了备的环节。备课理论上要考虑六备,但是实际数据能切的是备学生,备教法和备资料。这方面,据我所知,唯一有稳定产品落地的是好未来的智能教学系统,把课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成组件化,然后老师根据对于班级学生学情的理解(不确定有多少是系统辅助),选择相应组件上课,这实现了备资料和备教法的统一。我自己带领的团队在简单交互讲解内容生产上也有一些尝试,利用历史数据还原学生学习路径,找到学生学习的关键障碍点,辅助教研迭代内容,这只能算备学生和备教法的统一。

总结一下,在义务教育中使用数据有尝试,但是还没有很好结果。困难有两个:

第一,教学流程高度依赖纸笔黑板,数据的抓取和收集还是一个很大障碍(也造就了一些技术和数据的场景,例如图像识别用于搜题和拍批,语音识别用于口语打分);线上可以获得的学习数据非常碎片化,而且无法有效获得备、讲这两个环节的数据。因此,数据产品难以切入核心教学环节,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赋能。未来智能终端进校是大趋势,解决全流程的数据抓取存储问题后,数据与教育结合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春天才会到来。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在智能终端上一些应用场景的苗头,但是能否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二,教学内容生产很重,上规模地快速迭代在现有生产和使用体系下是不可能的。因此,从师生反馈到产品迭代的周期非常长。一个知识点一年也就几周的曝光时间(国家对于教学进度有强制要求)。因此,哪怕数据能赋能教学,提高分数,也需要几年时间(甚至是十几年)。


公务员之路


首先看基础教育的概念。

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狭义上讲是九年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从来都是国办,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无法涉足

很明显,国办教育是根本,教育内容国家不可能开放给三方公司,只会控制在教育局手里,这次疫情小学在线教育之所以没开几天就叫停的根本原因是“内容”跟不上,无统一标准,并且发布渠道过于依赖商业公司。

怎么搭上基础教育的互联网快车

1、课程内容通道工具是个选择,课程内容来自官方,可以基础内容做一系列工具给家长选择,比如在内容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工具延伸作业工具、测试工具等

2、官方内容补充,现在诸多课外教育机构做的比较火,但实际测试,网络教育效果不如实际现场培训学习效果。所以在辅助内容选题上应该侧重于什么,长课程不是个好的选择,考试辅导等短课程可以一试。


微聊产业互联网


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未来可以把教育模块化,使教育的知识点录制成小视频,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知识,并且可以反复观看,加深理解;

2.就理科来说,可以把知识运用的经典题目做成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提升学习能力;

3.可以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微课的形式发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可以真正做到温故知新,抓住课堂重点,特别是基础弱的孩子,可以有机会把不懂的问题解决;

4.互联网联通世界各个角落,利用互联网打破教育地域局限,使优质教育教育资源可以实时共享;

5.利用程序化的网络功能,可以更好的实现家校沟通,从孩子日常行为到学习状态,都可以文字化或图片化呈现给家长和老师,让教育更加透明化;


初中数学杜朵老师


网上教学,就像现在的网购一样,让更多的人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和更优秀的教育共享


小学拼音教学



用户孙猴子


个人看法:

1:基础教育是根基,作为教育者,个人认为还是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每个行业都离不开互联网,尤其是今年这种情况,很多学校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为孩子上课。

3:如何更好拥抱互联网,就需要在教育这方面多向互联网倾斜,比如好的课发布与互联网,这样更多的孩子可以受益,互联网也可以为老师们提供更多的平台,鼓励优秀的教育者向这方面发展。



静静呀12306


分享一点个人的了解。

目前基础教育涉及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这都是比较特殊的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客观性。

就拿小学阶段来说。低年级的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除了身心发展水平低这一客观困难以外,还有着大量的困难。比如缺乏教师示范,缺乏同学情感,缺少学习氛围等

而且目前来说,信息传输也不能实时同步。线上课程的卡顿,延时,断线时有发生,稳定性都还需提高,要做到实时同步课堂有困难。但却是教育链接互联网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

另外还需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城市师资力量雄厚,但是部分农村甚至连网络都还不通,客观条件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