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向姓源流略考

平江向姓源流略考

平江縣境居民向姓者,自南宋景定間(1260-1264)落籍以來,歷稱顯族,尤以甕江、浯口、伍市、向家諸鎮蕃息至盛。為彰顯先著,以啟迪來者,並期共同造福桑梓,特溯源追流聊述於茲,敬祈方家指導。

向姓遠祖系考

關於向姓來源之說,因古籍浩繁,各地譜諜所載諸說不一,大體上可概括為三種說法:即以部族為姓;以封邑郡國為姓;以始祖人名為姓。

(一)以部族為向姓起源之說。在何光嶽先生所著《炎黃源流史》中指出:“甲骨文及西周金文“向'字象徵帳篷北向,口字象徵帳篷正中的火塘,其頂為煙囪出煙,到秋後便塞煙擋風防寒。”“說明向本是住帳篷燒火坑的遊牧部族,故將這種習俗和帳篷的形式作為族名。”商紂王時就有太史令向摯。《九域志)載:“同州有向城”詩:“作都於向”。同州即今陝西大荔縣,在西周中葉被作建都對象,說明“這個古老而繁榮的向城,即為向人祖居之地。”

(二)以封邑郡國為向姓起源。歷史記載有兩地:一為周武王伐紂,向立即投周,周朝建立後,向被分封河南射氏之向城。二為東周初年《左傳》所載: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師子向”。一部分向人便南遷至南陽縣北六十公里的向城。另一部分人則隨姜尚東征後留在東夷地區,即今之山東建立向國。後向國被莒國所滅,向人於是南遷至古龍亢,即今之安徽懷遠縣,凡此所建向城、向國的後人,均以郡國地望作為向姓。

(三)以始祖名人為姓。歷來向姓又有尊宋桓公之子名向父肸(讀xi)為始祖的說法。商紂王是皇帝第三十四代孫。紂王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微子啟。紂王昏庸殘暴,微子啟累以仁德諫紂不從而離紂。周建立以後封紂之子武庚於宋。後來武庚叛亂被周成王所殺,宋國的殷商遺民推舉微子啟為宋國國君。微子啟後傳十二代至宋桓公,宋桓公有個兒子叫向父 肸。皆代宋國的國都在河南商丘,故向父的子孫一直在河南繁衍。

平江縣境向姓,明洪武四年初修族譜時,詳考世系源流並以北宋時著名宰相向敏中定為平江向氏始祖。而向敏中“其先宋左師之裔也,後世徙居大梁,子孫因家焉”(《四庫全書向敏中墓碑誌》),可見平江向姓當屬皇帝世系微子啟後向父所傳一脈。

歷代向姓名人

向姓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歷代名人不絕於史。

向姓名人顯赫於世莫過於宋朝的向敏中。位極人臣,子孫官宦綿延兩百餘年而不竭。

向敏中字常之,河南開封人。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受

太宗趙炅、真宗趙恆所器重。自至道三年(997年)八月升同知樞密院事進樞密副使入相,成平四年(1001年)以參知政事加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至天禧四年(1020年),先後與呂蒙正、寇準、王旦等同朝為宰相二十年。曾於天禧三年十月授尚書左僕射,真宗帝認為自己從來沒有把這樣高的職位給人,猜測向敏中受此殊榮必然喜極,肯定要大慶一番。於是派人去暗察。可是向敏中卻閉門謝客,家中悄然。於是真宗帝稱向敏中“大耐官職”。其寵辱不驚之風範概然可見矣。故數百年後,平江向氏以“大耐堂”名之,猶不忘繼承先祖遺風之意。天禧四年(1020年)三月向敏中以在任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兼景靈宮使之職病卒,年七十二歲。真宗親臨哭之,廢朝三日,以示哀悼,並贈太尉加諡號曰“文簡”。

向敏中生有五子,依次為:傳正,官國子博土;傳式,官龍圖閣直學士;傳亮,官駕部員外郎;傳師,官殿中丞;傳範,官密州觀察使。敏中孫向經,襲蔭虞部員外郎,後晉知青州,以女為皇后,而致封吳王。

向皇后,系向經之女。趙頊即皇位,年號熙寧,是為神宗,立向妃為皇后。向皇后賢德有加,然未生子。公元1085年宋神宗以年37歲而崩。向皇后則支持神宗生母高太后的意見,推舉神宗第六子趙煦即位,是為哲宗。哲宗則尊向皇后為欽聖先肅向皇太后。哲宗年二十三歲而卒,哲宗無嗣。向皇太后立哲宗之弟端王趙佶為帝,是為徽宗。初趙佶請皇太后聽政,半年後即還政。未久皇太后去世,徽宗極為悲痛,加封向氏舅宗良、宗回位列開府儀同三司,俱封郡王。並追封向敏中以上三世位列王爵。

宋王朝南遷後,為皇親的向氏子孫也隨之南遷,並累有仕宋為官。所載於史者:向子留,建炎初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親自督師守城,城陷不屈合門列國。向伯奮,孝宗(1189)時任戶部侍郎,曾任靜江知州,而平定廣西叛亂。向子云,於紹興十年(1143年)潛封都統制金吾左衛防衛使。向子理(1085-1152年),南宋初任潭洲知府,率軍抗金有功,曾力諫和戎之非,因忤秦檜被官,卜居江西清江,自稱“薌林居士”,晚年更以詩詞遺述傷時憂國之情,成為一代詩詞名家。南宋詞人向滴,曾任縣令,詞作造詣頗深,著有《樂齋詞》集,在南宋詞)中選錄其詞作43首。

自向敏中以下,續嗣傳遠——系竅——宗麒——子大。子大有二子,分別名許昌、許度。南宋理宗(在位於1225-1264年)末年,許昌任漳洲郡守,許虔任洪州郡守,俱威振一方。許昌有子士壁,許虔四子分別名土衡、士龍、士雄、士淵。

向士壁字君玉,向敏中七世孫,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先後任歸、施、珍、南平、紹慶六府鎮撫使。曾不待朝命,進軍歸州(今湖北秭歸一帶)且捐家資百萬以供軍費,而立大功。士壁治軍,多謀善斷,勇懾元軍。開慶元年(1259年)遷兵部侍郎兼轉運使。景定元年(1260年)遷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適元兵圍攻潭洲,士壁率軍抵抗,在南嶽市與元兵大戰,擊敗元將厄良哈,遂解潭州之圍。因功賜金腰帶。早前士壁因“性直不阿,軍中事皆不關白(賈)似道,似道甚為忌恨。”賈似道入相專權,尤其見士壁功愈高,由此忌恨尤深。景定二年(1261年),賈似道羅織罪名,“詔奪向士壁從官恩數窮究侵盜掩匿之罪。”罷官後被遣往漳州。未久,向土壁被陷害致死,其夫人為防賈似道繼續株連迫害,遂帶兒子向伯英避難四川通江。直至宋恭帝德佑元年向士壁冤案獲平反昭雪,並錄用其子孫。然向伯英等已對官場心灰意冷,執意不再出仕。伯英在四川生有九子,所稱“九子發權”子孫繁衍,並有當地向姓及當地少數民族入籍,遂成四川向氏大族,爾後逐步遠播川陝各地。

向姓落籍平江要況

向士壁任官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時,值遠征交趾之元軍返回圍攻潭州之際,形勢異常緊張。士壁受命於危急,兄弟們十分牽掛。於是,士衡、士龍、士雄、士淵立即從參贊其父許度的洪州任所趕來潭州(今之長沙),協助士壁謀劃軍務。景定年(1261年),向士壁接詔罷官,深知自身受陷已必死,為免兄弟遭荼毒,遂命士衡等四人趕緊隱匿亡命。為便日後聯絡尋訪,約以“衡落坪安,龍遇壙止,雄向山居,淵臨陂住”各自安身立命。

在向士壁離潭州徒漳州前,士衡兄弟四人則離潭州,來到平江,臨時安頓在梓江居住。平江既是山區,便於藏匿,然而南宋時處於南北、東西交通要衝,且為相對安定的地區,經濟文化均發展較好,許多逃難的士族商賈都雲集於此,故向士衡兄弟落籍平江並非偶然。

向士壁在漳州被害,其叔許虔聞訊後憂憤而死,家屬則由洪州官府搬至洗馬市。此時正值元兵大舉南下,戰事緊張之際,親屬之間渺無音訊。後來待局勢稍平穩,向士衡等才到洪州洗馬市迎攜家眷五十餘口,並移其父柩來平,遂葬父向許虔於西鄉下東山之系龍洞。

向士衡兄弟在梓江暫住後,經過一段時間籌劃,並按其兄士壁臨別所囑,分別擇地落業:“衡落坪地”,向士衡則居甕江三聯黃荊坪;“龍遇壙止”,向士龍則選居伍市鎮今盤壙村的張古壙;“雄向山居”,向士雄則擇伍市湖源山下的西山落業;“淵於陂住”,向士淵則選擇緊靠平江的汨羅南陂安家。士雄後代遷徙長沙霞凝、麻林橋;士淵子孫在汨羅智豐之百果洞(後稱向家洞)一帶世居。現在平江境內向姓基本上都是士衡、士龍兩脈之後裔。

平江向氏繁衍情況

自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向氏士衡、士龍、士雄、士淵兄弟落籍平江、湘陰(今屬汨羅市)以後,子孫蕃衍人丁日凸。到明代洪武四年,向士衡第五代孫向元福按宋時哲宗皇帝曾為向中家族御書派語,詳考世系,首修平江向氏族諧,並導向敏中為始祖,以放中之子向傳正兄弟為一世祖,奠定了平江向氏一脈的基礎。以後歷經乾隆59年、道光七年、咸豐四年、光緒甲申年、民國三年、民國三十三年和1994年共七修家譜,形成了平江向氏的派語世系:

傳系宗子許 士公之大元

有能成此道 可以為世本

朝廷重賢貴 國泰振興良

家富青雲至 永載顯名揚

貽裕源先德 文光曜楚天

增修逢萬壽 福澤慶長延

其向氏後代繁衍情況,分別簡述。

(一)向士衡一脈。

宋景定時向士衡按“衡落坪地”之約定,選擇現浯口鎮三聯村當時叫黃荊坪的地方落業。向士衡生有三子,依次名公榮、公明、公用。

公榮生子之秀,之秀生三子,分別名叫大德、大勝、大名。大德在元朝時遷居墈頭,大德生子元福。元福為元時邑廩生,生五子,依次名為:有成、有在、有茂、有職、有明。長子有成生二子,名能高、能傑。有成於明洪武初遷居大頭嶺,成為現在伍市鎮大源村向氏一脈始祖,大源向姓已繁衍達三千多人口。

公明生之奇,之奇生三子,分別為大成、大安、大明。大成遷居湖北。大安、大明遷居臨湘、源潭,至今已有三千餘人。其中大明有三子,一支留源潭,一支遷岳陽城陵磯,一支遷湖北向家臺。

公用生之敬,之敬遷長樂。之敬生大伸,伸從長樂遷岳陽筻口,後裔以琳以下已有三千餘人。

元福次子有在生能文、能志。能文生子成洪,於洪武時遷居阪陂,是為現今阪陂、西江洞所屬向姓始祖。成洪生三子,一支遷到三市鎮託田。有在次子能志生三子,分別名成學、成才、成玉。成學遷居甕江中村,後代延續到壙城。成玉遷居甕江坎頭,成才則元時避亂遠徙瀏陽北鄉。成オ以下向氏千餘人ロ歷19世後,至平江向氏1994年七修宗譜時始序譜歸宗。

向士衡後裔除上述遷岳陽、大源、瀏陽外,元福之子有在有明後代已遍及三聯、長江、四合、止泉、白石、壙城、中村、坎頭、阪陂、西江洞等十餘村,人口超過萬人,且歷代名人輩出。著名文人,有近代中國武俠小說鼻祖之稱的向愷元,即為向士衡之二十七代孫,就是從四合村走出去的。

阪陂向氏自成洪以後,相繼傳於此春、道贊、可聞、以燦、為遜、世蘭、本明而至朝個。向朝為平江向氏第二十ー世,於清康熙中遷居現向家鎮的石洞村槐樹莊,成為遷居石洞始祖。乾隆以後隨著向姓在該地顯赫,連距石洞五里外的市鎮也名為向家市了。

向朝雋,字再永,號甘田,清授徵仕郎。朝生子廷臣,延臣生子重權。向重權,字秉鈞,號鑑亭,一號竹溪,清歲貢生,授儒林郎,著有《竹溪詩草》名世。重權生八子,依次名為阮賢、曾賢、閱賢、思賢、孟賢、遽賢、冉賢、季賢,個個都學有所成。長子阮賢淡泊名利,以詩文名於當時,著有《鴨椎詩草》傳世,(平江縣誌》和(湖南歷代名人大辭典》均有詳載。2000年岳陽市藏書家張國華先生又收藏到向阮賢所著的手寫孤本(石溪詩草》,收錄詩詞三百餘首,書末頁寫有“道光十一年昌江阮賢”。詩中所詠岳陽平江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社會生活極為廣泛,對研究清代歷史文化彌足珍貴。次子曾賢字魯商,是清代平江的傑出文人,幼年就讀天嶽書院六年,深受名師羅典所器重,為乾隆己酉科舉人,乙卯科進士,補國子監崇志堂助教,停滿送部引見,奉旨記名內用。傳說曾為嘉慶帝師傅,授奉政大夫,著有《魯制藝》《愛古堂全集》傳世。三子閱賢,為清思貢,授文林郎,著有《瑤花詩草》。孟賢清廩生,贈奉政大夫。冉賢清序生授修職郎。季賢道光壬午科舉人,授奉政大夫。

向曾賢生四子,分別為貴銓、貴鎮、貴鐸、貴鏡。貴係又有四子,為國源、國涵、國鴻、國治。國源子秦棒系國鴻所生六子中的老二過繼。秦棒字壽吾,與父國源、叔國函、生父國鴻及胞兄泰桐、胞弟泰榿六人都為文職正五品銜的奉政大夫,使福來莊大夫門第顯盡榮耀。向壽吾既是楊開慧的舅公又是外公,同時也是李元縝的外公,向家血脈牽連國共兩黨要人,因筆者已有另文,無庸在此述。向家鎮的向氏一脈至今已傳至三十三世青字輩,總人口兩千餘人,並有不少散居海內外。

(二)向士龍一脈。

宋時向士龍按“龍遇壙止”,選擇平江西鄉湖源山與長沙縣岱華山之間當年稱為張古壙的地方,即現伍市鎮的盤壙村落業。向士龍當初憑藉祖上世代公卿顯爵的餘威,帶來許多財寶。落業後按公卿規格大營居室,當年府第規模已不可見,然宋元時屋場遺址至今仍不斷有所發現,據史載向士龍為其享受,府第中建有藕塘、盤塘、船塘,塘中有水榭亭閣遊玩綵船。為便於湘陰平江邊界地區交通,向士龍出資在河上建石橋。後來山洪將橋沖毀僅留下三個橋墩,後遂以橋墩作村名。士龍玄孫元禮,明初遷居橋墩。元禮生子有奇、有亮、有德,俱子孫發達,至今橋墩村全都姓向皆元禮後裔,當地有諺“橋墩不問向”即可見其盛。士龍第十七代孫朝彬之子藝林由坪上曹公衝遷石泉,第十八代孫廷柱之三子重仁由世居之黑門樓遷登甲嘴。致使向姓由盤壙逐漸擴伸到橋墩、坪上、東陽、合利、石坑、新合、黃金、武蓮等十多村,總人口達八千餘人。

(三)向士雄一脈。

當年向士雄按“雄向山居”則選擇在平江西鄉湖源山下的西山落業。向士雄在向氏家族的一系列劇變後產生厭世避俗的觀念,當年曾建西山寺,自號西山

真人,過起尋求仙道的生活。其子孫在此落業後傳到第七代孫向能謙於洪武時舉家遷往長沙縣的明道都牆門壙。後代散居橋頭、霞凝、麻林橋等地。

(四)向士淵一脈。

向士淵按“淵於陂住”落業在靠近平江梓江、岑川的湘陰(現為汨羅市)南陂。由於向氏子孫蕃息至盛,連當年的白果洞也改為向家洞。在向家洞的向姓居民,除仍住大灣蓮花壩外,一部分遷至長樂,一部分遷到平江岑川。因此,平江岑川鄉的向姓系士淵支脈。

平江向姓源遠流長的良好家風

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存。人的品格秉性很大程度受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漂染,尤其中國曆來重視家族觀念的情況下,許多宗法、家規都極大影響著人的行為規範。就平江向姓居民來說,有兩個觀念特別顯著:

其一是寵辱不驚,謹慎做人。始祖向敏中三次罷相三次起用,受到皇帝最高禮遇時不僅沒有宴請賓客,而且家庭生活簡樸如常。宋真宗稱讚向敏中“大耐官職”,平江向氏一直以“大耐堂”名,以示不忘祖典之風。

其二是淡於名利,勤於耕讀。可能由於向氏家族曾經歷過受奸佞構陷,由顛峰直落的教訓,子孫都不屑於官場傾軋,讀書好的也只做個教諭之類,基本上沒州府正官。至於向姓子弟讀書人卻很多,讀書風氣很濃。清嘉慶時橋有個向仁字意萬,他教子孫說:吾祖與汝祖累世單寒,自力於衣食未嘗廢讀,負未橫經,嘗通公。人生持身涉世要從大處做工夫,倫常宜正,心術品行宜端。治家肅穆,接物謙沖,取合分明,無元荷是非。耕讀是第一要緊事,當力勤毋以貧而不讀書。為後代樹立了耕讀傳家的楷模。

對於向氏家風的以上兩個顯者待點,我並不是單從書上得來的,而是詳細留意考察許多我所熟知的現代向姓人員的歸納。諸如三聯的向禮初、向麓生、向昆純、向繼承、向公軸、向亞良、向良德,大源的向均安、向湘成、向薌林、向品如、向志軍、向國慶、向建明、向高峰,三和的向良欽、向厚桃、向良文、向恭仁,向家鎮的向載興、向良度、向良士等等。均屬勤於學習、勇於任事、誠實謙謹之士。儘管有的早已作古,但他們的品格影響卻長留在人們心中,在此,除對他們表示欽敬之外,更希望這些人所共有的好品質能得以長遠保持和發揚。

(作者系平江縣政協原秘書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