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太原縣城(晉源)關帝廟

關帝廟,又名關王廟、老爺廟,位於晉源鎮(舊太原縣)北街路西。關帝廟創建時間現已無法稽考,根據明嘉靖《太原縣誌》中“關王廟,在縣北街西” 的記載,可知該廟起碼是建於明嘉靖年之前。


古太原縣城(晉源)關帝廟

復建中的關帝廟


關帝廟坐西朝東,南北寬36米,東西長110米,總佔地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照壁、戲臺、膳廳、正殿、春秋樓、三代閣,整座廟宇主次分明,佈局嚴謹,氣勢雄偉壯觀。臨街戲臺面寬11.6米,進深8.2米,臺下中間為正門,南北兩面建有鐘樓、鼓樓,二樓之下各設偏門,隔大街路東有綠琉璃團龍照壁,約寬5米。進人關帝廟,迎面正西是一座膳廳,為祭祀關帝擺設供品之處,兩旁馬廳中塑馬童牽馬之狀,高大逼真,類乎真物。膳廳之西為正殿,面寬3間(11米),進深2間(8.9米),殿內木雕神龕中塑頭戴冕旒,身著帝裝,凝神端坐的關帝像,廊中豎置關帝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仿製模型及兩通石碑。正殿與膳廳之南有小門通一磚砌窯洞式建築的小院,約佔地100平方米,此為達官顯貴及當地街閭、社首們聚會議事之處。小院之西又設小門通往後院,正殿之北有通道,朝西亦設小門通往後院春秋樓。正殿之後院落,南北長36米,幾成方形,迎面春秋樓(一名二代閣)內塑關帝夜讀《春秋》像,紅臉長髯,身著綠袍玉帶,形象生動。神龕后辟穿行門,直通後院三代閣,春秋樓南北兩面各有廂房,為廟中道人居所。春秋樓、關王殿、膳廳、鼓樓之南, 留有馬道可直達最西建築三代閣。三代閣總高十數米,是一座二層樓閣式的建築;底層磚砌窯洞3間,南北寬15.7米,東西深9.6米,西南有磚砌臺階可登二層;三代閣層為硬山頂磚木結構樓閣,面寬2間(10米),迸深1間(5.7米),閣中供奉關帝歷代祖先木主神位,周圍有通道和磚砌低欄。三代閣南北兩面各有廂房小院等,恕不一一詳述。


古太原縣城(晉源)關帝廟

關帝廟三代閣舊照


關帝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羽,字雲長,東漢末年河東解良(今山西解州常平村)人。他自幼熟讀《春秋》,極重義氣,又有一身過人的武藝,只因生於朝政腐敗混亂、民不聊生之際而無用武之地。當劉備招兵買馬時,他與張飛前往投軍,三人志同道合,結為兄弟,發誓生死與共。 “官渡之戰”前,劉備屢敗,關羽被逼降曹操。曹愛其忠勇,十分器重,贈以美女名馬,賜以金銀珠寶,並奏請漢獻帝封關羽為偏將軍、漢壽亭侯,想把關羽留在自己軍中。然而關羽不忘舊情,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助曹平定袁紹後封金掛印,仍投奔劉備。劉備取西川后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鎮守荊州期間,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其後孫權派兵偷襲荊州,關羽驕傲輕敵敗走麥城被殺,追諡為壯繆侯,當地人在其死處湖北當陽玉泉山立祠奉之。


宋朝以前,關羽在民間影響並不很大,自宋哲宗封其為“顯烈王”後, 宋徽宗封“義勇武安王”,元代封“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著名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更使關羽名聲大振,在民間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明萬曆年又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帝聖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關羽的封號竟長達26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關羽由一員武將升為王,升為帝,升為大帝,其地位無比顯赫,不但成為民間供奉的神,同時還成為享受國家祭祀的高級神衹, 成為儒、道、釋共同尊奉的超級大神。明清兩朝,關羽極顯,有“武王”、 “武聖人”之稱,儼然與“文聖人”孔子並肩而立。由於關羽被美化成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消災、驅邪避惡、巡察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許多法力的神,所以人們對關羽的頂禮膜拜,遠遠超過孔子。再加上關步是一位重義氣、講忠誠、見義勇為的好漢,所以成為舊時江湖中人的楷模, 是人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統治階級利用集忠孝節義於一身的關羽來教化百姓,維護封建統治,所以在全國各地廣為建廟,許多城市乃至集鎮鄉村,都有各式各樣的關帝廟、關公廟、關聖廟、老爺廟、關王廟、伏魔廟,僅晉源舊太原縣一地奉祀關羽的廟宇就不下10餘處。


太原縣關帝廟從始建至今已歷500餘年,明、清二朝屢屢修葺,所有殿臺樓閣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極其富麗堂皇。太原縣有司歲以五月十三祭祀, 屆時唱戲演劇,熱鬧非凡。七七事變以前,全國上下掀起抗日熱潮,中國共產黨與閻錫山結成統一戰線,成立“犧牲救國同盟會”,隨即向全省各縣派出 特派員,發動群眾抗日救亡。太原縣犧盟會特派員慕湘當時就住在關帝廟正殿之南小院中,他在這裡組織進步師生在關帝廟戲臺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等節目,廣泛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使古老的縣城變得沸騰起來。又發動群眾在關帝廟鬥爭了貪汙受賄的豪紳張守義(姚村人),組織起太原縣第一支抗日遊擊隊。著名小說《晉陽秋》對太原縣犧盟會抗日救亡活動進行了藝術性的描述。1937年,日軍侵佔太原之時,曾往太原縣扔過幾次炸彈,關帝廟春秋樓及南北廂房遭毀不存,正殿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損壞。日軍侵佔太原縣後,關帝廟後院蘭代閣曾一度為偽“新民小學”所佔。新中國成立以後,關帝廟前院相繼為晉源電影隊、供銷社收購站所佔用,後面三代閣為晉源公社民辦中學所用,其時戲樓、廟門、膳廳等基本完好,馬廳中塑像尚存,戲臺上多次演劇唱戲。


20世紀70年代以後,關帝廟後院二代閣成為晉源印刷廠的車間,被農業社生產隊佔用,做粉、養豬、磨面,戲臺、膳廳、正殿也被拆毀,殘敗破損、不堪入目。那時,關帝廟只剩後院三代閣為民國建築風格和前院照壁、廟門……


進入21世紀,太原縣城修復。關帝廟的山門、戲樓、膳廳、正殿、春秋樓等建築,正在逐步重建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