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出風頭,成了芸芸眾生;愛出風頭,成了風雲人物

不愛出風頭,成了芸芸眾生;愛出風頭,成了風雲人物


愛出風頭,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個貶義詞。

我們一直接受的教育引導是這樣的:埋頭做好自己的事,別愛出風頭;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然後,愛出風頭的人,大部分成了風雲人物;沉默不張揚的人,成了芸芸眾生。

不舉實例,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

可是,即使這樣,我依然會從內心牴觸“愛出風頭”,畢竟接受的觀念,已根深蒂固。

不愛出風頭,成了芸芸眾生;愛出風頭,成了風雲人物

直到陸續幾件事的發生,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重新來看待“愛出風頭”。

第一件事,2018年我去新疆工作3個月,回來以後在支部、部門、整個單位副處級以上領導會議上進行心得分享,在單位成立20週年榮譽儀式(類似於一臺晚會)上講述分享,聽眾是越來越多。

當時的我,覺得這就是個出風頭的事,第一反應就是牴觸。可是,身在體制內,我們最基礎的素質就是執行意識,不違法不違規,必須執行。於是,硬著頭皮上,認真準備、練習彩排,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回過頭來再看,挺好的經歷,相當於把新疆工作劃一個圓滿的句號,實踐、感悟、分享,將邊關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第二件事,有位良師益友送我一句話:順其自然,積極作為。

我和他探討,積極作為,不就等同於某種程度上的“出風頭”嗎?這不好吧?

他說,沒什麼不好。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會時時想著去挖掘你,但可以在你展示的時候,關注到你。

同樣的話,你信服的人說出來,份量就是不一樣,那天開始,我一直以來持有的觀念,開始鬆動。

第三件事,疫情期間,我報了一門線上課。

直播課上,同學們舉手提問、積極回答,微信班級群、小組群裡,主動分享、拋出疑問、認真解答、筆記覆盤,還有每日一問、金句分享、技能分享、專項分享等。同學們各種“出風頭”,讓我大開眼界,當然她們稱之為積極主動。

他們說,積極主動,你才能袒露你的不足,曝光了不足,才有可能填補不足,有所改進。積極主動,才有可能創造機會,甚至是老師一對一coach的機會,這比中彩票還值錢。積極主動,才有可能和你欣賞的優秀學員產生鏈接,近距離了解和學習。

原來我在糾結的事,別人已經在理所當然的做了,這就是差距。試著突破自己,做了幾件以前不會做的事,收到同學們的正面反饋,感覺不錯。

出風頭,如果大家和我一樣,不喜歡這個字眼,其實我們改為“個人展示”、“積極主動”、“主動作為”,也是可以的。

不愛出風頭,成了芸芸眾生;愛出風頭,成了風雲人物

簡而言之,出風頭的好處如下:

一是增加個人辨識度。這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而品牌內涵,要靠自己去贏來,而不是躺著等別人看到賦予你。

二是創造更多的機會。與他人產生更多的鏈接,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三是更好的認識和提高自己。有的人躲著風頭,無非是不想別人熱議或評議。其實熱議評論,也沒什麼不好,學會鑑別著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某種程度上還鍛鍊了抗壓能力。

不愛出風頭,成了芸芸眾生;愛出風頭,成了風雲人物

說完了why,再來列一列how。

第一,注重積累,瓶子裡沒水,想出風頭也出不了,所以,要有真本事,無論是專才還是通才,首先得有才。積累的模式大致是思考-行動-堅持。

第二,本著鍛鍊自己的初衷,勇於嘗試。不要被一些固有觀念圈住,總想著我應該做什麼,我能做什麼,去嘗試思考我想做什麼,按照心的指引,做點喜歡的事。機會來了要抓住,沒有機會去主動鏈接,創造機會。

第三,利他思維,成就他人。這其實關於“出風頭”的一個度的把握,你的風頭建立在“曬”、“炫耀”的基礎上,必然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本著幫助他人,給他人帶來啟發的目的,則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成就他人,最後,必然也是成就自己。

希望我們,都愛出風頭,能出風頭,會出風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