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主要学说是什么?

用户9058905271880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一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心即理"。朱熹理学认为理在物上,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中国思想由于缺乏西方哲学那种极其严密的概念、范畴体系,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西方哲学去分析,所谓心即理,就是先验的道德律令,它独立于经验而存在,先于经验,不依赖经验。比如子孝父,孝道既不在子身上,也不再父身上,而在"心-理"上。阳明常说的"至善是心之本体",就是继承孟子性善论而来。从人之为人的特殊性上来讲,与其说性善是一个事实,不如说是一个价值。事实是"这样",价值是"应该"。提倡性善,有利于事实与价值的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我认为这是孟子比荀子高明的地方(但需留意李泽厚先生提的"举孟旗,行荀学"意见)。而提倡心外无物,发扬"至善是心之本体",也就是致良知,比理在物上更有价值,这也是心学比理学进步的地方。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故引入西方哲学的参照系去理解中国思想,是必要的。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实属无奈救偏之语。在他看来,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严格来说,不是知行合一,而是"知行不二"。当然,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上看,知出于行,先行后知。如是而已。


书评人段超


说说我的理解,可能不按套路。

阳明少就聪慧,遇事喜欢琢磨。他不太信仰权威,又自信心爆棚,想从世间万物琢磨出一个自已的认知来。所以,就有了他的格物之举。格了好久,心力交瘁,没格出来。以竹之一物,格天下之理,估计也难。世间万物太复杂了。就现代学来说,有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等分项,也只是管中窥豹。可见多复杂。于是他放弃了,放弃得很彻底。他开始从“心”方面研究。心之所想,万物俱有。他的这件想法,我认为是有唯心主义的。就象他的看花的段子,你来看此花,此花才在你心中明白过来。

开始参辩“心”后,阳明先生研究的是人性。如果人性的学说能够确立,并行为大道,那么阳明先生就是现范了人的立身,立心,立性之本了。那可真的是开宗立派并成宗成圣为万世开太平了。当然,他确实也开宗了。可惜死得早了点,没有立下万世之基。

他的心学里,最重要的归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什么意思呢。我这个人学识不博,就是自己理会句中的意思。

这是我认为的啊。

他认为,人心本来是混沌的。就如刚出世的婴儿,没有善与恶的区分。这是心的本源。那么,人之所以会分善恶,是在于你的意。意念。也就是现在人讲大脑分出的意识。大脑通过你在生命历程中的见识听闻领悟学习模仿而产生的意念认知来评判。所以,这是意之动。当你真正能不受影响地明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时,心就是有了良知的。后面一句,其实包含了他的另一个重耍观点,知行合一。当你能在自已的行为中做到为善去恶时,你的“心”才是属于你的。是格除一切外物影响,格除了各种欲念的。

重要的是什么呢。其实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人大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是你的良知。可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一回事。就好比在你肚子好饿的时候,把你放在香气四溢的热包子摊边,身边无一人看管。这时,你肯定知道,偷东西是恶。可你吃不?当你格除欲念不为所动,就是不吃的时候,那才是良知与行为的一致,知行合一。

当教化万民都有了良知,而且都能在行为上也格守良知的意念。这便是万世太平的世界。

知是知,行是行。

心是心,本无一物。人行于世,必受万物所惑,而使心生万念。此时以自已的良知,格除外物驱使,回归本心,知行合一,方为大道。


心动马蹄声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因被贬贵州时筑室命名为阳明洞,并创办阳明书院,所以后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历史上继朱熹之后的另一位大儒,是"心学"理论的最终确立者。王阳明秉承陆九渊的学说,确立了理学的重要学派"心学",该学派和佛教禅宗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十分讲究"心性"。王阳明说:"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难"。也就是说,摧毁有形的东西很容易,但是,要摧毁深藏人心中的无形的东西就难了。因此,如果要改变人的思想方式,就必须触及灵魂深处。禅宗是佛教的重要流派,讲究顿悟,不著文字,强调"明心见性,即是福田"。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是心学集大成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与禅宗的基本精神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不但在教化方式上相通,而且在教化流变形式上也有相似的地方。他主张,要认识"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会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他提出"心外无物",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他还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在他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故而说“心即理"。


如一凡夫


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


国脉传薪


一、心外无物。

1、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以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什么世界。或者是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王阳明有一个著名的关于花的段子。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他的意思是,你没看见花之前,花的存在与否,你既不能肯定,对你来说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你现在看到花了,花在鲜艳在你心中留下了印象,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时花对你来说,才是存在的,才是有意义的。

2、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你世界的全部,那么,是不是你见到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也未必如此。

什么是你真实的世界?你能够把握的世界,才是你真实的世界。必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你把握的确定性越高越好,越高越真实。

二、良知。

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让他们从例子中去了解什么是“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类似孟子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或“隐恻之心”,说得现代一点,就是心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或“大脑的基本机能”。

从这一点上说,每个人都有“良知”,而且每个人的“良知”都大致一样,就好像一部电脑,出产时基本都附带装有“WINDOW××××”的软件。

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能做出自己的正确的判断,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尤其不要轻易迷信权威。任何时候,别人的话,尤其是权威的话,都要经过自己思考,要过自己“良知”这一关。

每人都有“良知”,但有些人受欲望、贪婪、虚荣心等的蒙蔽,没有发挥作用。

三、本然与明觉。

那为什么每个人成长以后各有所长,所取得成就不一样呢?王阳明用“本然”和“明觉”两个概念来区分。

所有的电脑,出产时都附带装上“WINDOW××××”的软件,这就是“本然”。

有些人,只是把电脑当打字机使用,基本上就使用“文本文件”,进步一点的使用“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功能。他们的“明觉”就一直停留在只使用“本然”小部份功能的程度。

有些人,电脑买回来就注册激活了,随着“WINDOW××××”不断升级,同时不电业局摸索使用功能,可以把“EXCEL”当数据库使用,甚至把“EXCEL”改编成新的软件。

一样的“本然”,最后的功能不一样,就是说“明觉”是不一样的。

本然是人刚一出生的“良知”,“明觉”是经过不断的“致良知”、“事上磨练”后达到的境界。

四、致良知。

如何把软件升级,如何不停探索开发软件新的功能,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向内求索,一个是向外求索。向内求索是“内省”,向外求索是“事上磨练”,用我们现代的话说是“实践”。

1、“内省”是做减法,减少欲望,减少各种梏桎对内心的束缚,拂除各种灰尘对内心的蒙蔽,回归“本真”。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冥思”、“打坐”,就是寻找自己的潜意识、寻找自己的内心,“聆听内心的声音”,弄清楚自己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生活的目的、生命的目的。有一个富翁和渔翁的故事:一位渔翁在海边悠闲地晒着太阳。一位老富翁看见了,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工作挣钱?渔翁回答说,为什么要去赚钱呢?富翁说,赚到很多钱之后,你就可以悠闲地在海边晒太阳了。渔翁回答说,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是呀,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悠闲地晒太阳,现在就可以晒了。很多人,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自己奋斗来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问问你的内心、“聆听你内心的声音”很重要。

别一种内省就是反思、反省、总结。善于总结的人才会进步。总结就是学习,也是“致良知”的一种途径。

2、“事上磨练”就是践行自己的“良知”,使自己的行事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恰当,才是真知。一个只是在理论上学习掌握了知识的人,与一个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一个从书本上学到游泳的知识,这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一个人学习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到水里了呛了水,掌握了游泳的实际技能,这种技能就是“良知”,他学习游泳的过程就是“致良知”。

五、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观点。

“致良知”的过程一定要有“行”,不“行”能不谓之真知。“行”就证明你真正认同了“良知”。“行”的结果又可以从知识上、心理上完善你的“良知”。“行”和“知”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1、知行合一可以避免陈过高之论,也可以检验“知”的真实性和可行性。锻炼身体对健康的好处,每个人都能说出来。但是,能说出来并不意味着能做得到。有多少人把锻炼身体看得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每天持之以恒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理论一套套地讲,可是孩子不以为然,因为家长的行为在证明着相反的理论。比如很多家长不断在孩子面前讲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自己在电视机面前、在麻将台面前乐此不疲、得意忘形,孩子会怎么看你?

我们的社会不乏空头理论家,缺的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2、知行合一,通过“行”来加深对知的认知和肯定。

一次股市崩盘,新手看到的是恐惧,老手看到的是机遇。因为新手没有经历过如此恐怖的场面,而老手却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场面,并从这样的恐怖事件中活了下来,后来甚至有若干次从中获利的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在新手的心中,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在老手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在战场上,新兵学习了军事理论,经历了若干次战斗并活了下来的老兵,学习了同样的理论。但是,两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新兵,理论跟实战技能是油水相隔,能否在战斗中活下来,就看他的造化了。在老兵,这些知识都是他在战斗中亲身省悟出来的,已经成为他的本能了,理论和行动,已经合二为一,成为一种技能或智慧了。

3、因为“心”就是你的世界。因此,在博弈中,可以通过对“心”的干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的兵法中,有一种战略就是“激将法”,使你的情绪失常、心态失稳,从而影响你正常的思维能力。

从王阳明剿匪和平反的几次经历,他没有复杂的战术,都是通过伪造证据,制造假相,传假信息,使敌人上当,按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王阳明学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心外无物”,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或者说一个通过不断“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达到“内心强大”的人,他对世界的掌控是无以伦比的。


颜渊山庄


王阳明的学说就是王学,或者是心学,这种新心学是,从儒家思想到理学思想,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新学强调,心即是理,知行合一。就是通过修心,通过自己心里境界的提高,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心学认为最高的道理不需要向外面去求,而在于自己内心之中。我觉得心和理,其实是一回事。心是自己的理,理是万物的心。自己的心和外部的理高度融合,就产生了足够的能量去改变世界,影响世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