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令不少行業受到衝擊。其中,與普通人聯繫密切的餐飲業遭受“暴擊”。


2月12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餐飲業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春節7天,餐飲業零售額損失達5000億元;疫情發生後,78%的餐飲企業營收損失達100%。


與此同時,許多全國連鎖餐飲品牌創始人也紛紛在網絡上發聲求救。然而,在疫情最嚴重的武漢,餐飲行業集體“失聲”。


1月30日-2月29日,支點財經陸續約訪近10家本地連鎖餐飲企業,因忙於防疫後勤保障,這些企業負責人均婉拒了採訪。進入3月份,武漢疫情防控形勢趨穩,武漢餐飲企業開始為恢復正常經營做準備,我們有機會與其中幾位負責人就“如何過冬”的問題聊了聊。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盛宴“散席”


1月16日,農曆臘月二十三,再過一天就是南方的“小年”,也是武漢人開始吃團年飯的日子。


今年,武漢的團年飯預定比去年更加火爆,此時許多知名連鎖酒樓已經“爆滿”。據武漢市餐飲協會統計,截至當日,全市預訂55萬桌團年飯,同比增長10%左右。按均價2000元/桌計算,總營收將超過10億元。


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型餐飲企業負責人告訴支點財經,因為今年過年早,從去年11月起,有的分店就迎來大批預定團年飯的客戶,到12月中旬就全部訂滿,其他十餘家門店到1月份也定了八九成。


1月22日,農曆臘月二十八,鍾南山院士宣佈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的第二天,武漢餐飲企業接到來自行業協會的通知,要求預定的團年飯均無條件退款,此前繁忙的訂餐電話頓時成了退訂熱線。


這也是武漢大多數餐飲企業對外營業的最後一天。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4.7萬億元,其中有15.5%的收入是來自春節這個傳統的消費旺季。然而,今年武漢餐飲企業們的“盛宴”才開始4天就提前“散席”了。


中國烹飪協會統計,春節7天,全餐飲行業的營收損失達5000億元。其中,處於疫情風暴中心的武漢餐飲企業損失最大。


由企查查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2日,湖北以169萬家餐飲企業的總數,僅次於山東,排名全國第二;餐飲企業佔比為32.8%,僅次於重慶。其中,武漢的餐飲企業有近14萬家,1月24日起全部停止營業。


“1月22日以後預定的團年飯全部退訂,公司僅這項營收損失就超過1000萬元。”前述大型餐飲企業負責人透露。


成立25年的凱威啤酒屋是武漢知名餐飲品牌,以“一人一鍋”的火鍋為特色。凱威啤酒屋總經理姚瑋瑋告訴支點財經,1月19日-22日,公司在武漢三家門店的退餐損失達到20多萬元。


在武漢,撈旺豬肚雞也是商場餐飲中的“熟面孔”。撈旺豬肚雞隸屬撈旺盛哥(武漢)餐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現有36家火鍋門店中,有27家位於武漢,全部為直營門店。2018年,撈旺豬肚雞的營業收入為1.5億元。


葉錦盛是撈旺豬肚雞的創始人,他對支點財經表示,雖然火鍋店沒有預定團年飯一說,但過年正值火鍋行業旺季。往年行情,2月份營收可達1200萬元,利潤約為10%。而今年,截至目前,全部門店都處於停業狀態。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疫情發生前的凱威啤酒屋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燒錢機器”


餐飲行業素有現金奶牛之稱。在武漢,有的大型餐企單店日均流水可達到五六十萬元。然而眼下,門店租金、員工工資、稅費等都在加速“吸乾”餐飲企業的現金池,昔日“現金牛”已淪為“燒錢機器”。


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在受訪時曾表示,企業待業員工有兩萬人,發放工資每月就要1.5億元左右,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


大餐企損失大,中小餐企亦難熬。身在餐飲行業,無人能躲過行業“巨震”。


在支點財經的採訪中,當被問及不開業能撐多久時,多位武漢餐飲企業負責人給出答案的上限也是“三個月”。


成立於2013年的柏年豐,在漢門店數總計13家,屬中小型規模餐企。公司創始人熊飛說,今年春節期間,僅備菜的損失就超過30萬元。


柏年豐是較早在經營上對疫情做出應對的餐飲企業。熊飛回憶,去年12月31日,在看到有關不明原因肺炎的報道後,公司就啟動應急舉措收緊“錢袋子”。具體做法是減少不必要的支出,降低財務費用,加大現金儲備。即便如此,現金池依然很快“見底”。


據瞭解,目前武漢餐飲行業服務人員的人均工資為3500-4500元,廚師還會更高。熊飛粗略算了筆賬:每月門店房租需50萬元,140餘員工的工資支出需50餘萬元,繳稅5萬元,社保及工傷保險2.6萬元。閉店期間,每天睜開眼,就有近4萬元“飛了”。


葉錦盛的日子也不好過。他說,雖然公司有一定現金儲備,但最多也只能撐到4月底。撈旺豬肚雞全部是直營店,每月門店租金190萬元,600餘名員工工資210萬元,員工宿舍租金22萬元,這些都是硬支出。如果再加上春節儲備原材料損失的100萬元,以及每個月的利潤120萬元,2-4月,公司累計虧損超過1700萬元。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柏年豐組織搬運受捐物資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集體“失聲”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賈國龍的“求救”在網上刷屏,國內多家餐飲企業陸續跟進,卻鮮少聽到武漢企業“發聲”。那麼,損失慘重的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2月5日,武漢方艙醫院開始陸續接收肺炎輕症患者。很快,就有患者通過視頻曬出伙食,並表示吃得很好。


實際上,為這些醫院進行配餐的正是被疫情暴擊的餐飲企業,它們成為戰“疫”後勤保障的主力。


據報道,截至1月27日,武漢已有59家餐飲企業為戰“疫”一線提供餐飲供應服務。目前,有的企業最高日供餐量達到2.8萬份。支點財經瞭解到,上述企業的營收暫時為“掛賬”,主要用自有資金先行墊付進行週轉。


除了政府指定的配餐企業,許多餐飲企業還自發為醫護人員送去免費愛心餐。


正月初四起,柏年豐組織留在武漢的員工復工,開始為多家發熱患者定點診療醫院送去免費愛心餐。截至目前,柏年豐先後為武漢市七醫院、水果湖社區醫院、勞動街社區醫院、協和醫院、陝西援漢醫護人員提供近萬份愛心餐。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愛心餐


今年春節前,葉錦盛提前備好4000斤大米、2000斤娃娃菜,還有雞肉等各式菜品。當他看新聞得知醫護人員想吃口熱飯後,就聯合另一家在漢粵菜餐館的老闆一起為醫院送愛心餐。後來,這項舉動得到湖北省廣東商會的鼎力支持,目前,每天送出的愛心餐超過1500份。


武漢的餐飲企業以這種方式逐漸復工。不過,對他們來說,要做好配餐這件事並不輕鬆。原材料採購、營養搭配、餐品配送、員工安全等任何環節都不能出問題。


在為春節儲備的原材料消耗完後,企業開始忙於採購工作,因市內外交通實施管制措施,採購成本增加,也讓採購過程難上加難。


這也是眼下許多武漢餐飲企業老闆們的常態。


“坦率講,現在疫情還沒有結束,我整個人都處在救災的狀態,還沒有心情考慮企業怎麼自救。”對於為何選擇“沉默”,葉錦盛如是作答。


也有大型連鎖餐飲企業負責人回覆,“目前的重點工作是協助政府做好戰‘疫’工作,不希望自己的企業受到過多關注。”


“現在,網上很多聲音呼籲大家關注餐飲行業,關注中小企業。我覺得,現在重要的是‘生與死’的問題,在生命面前先不談經濟問題。”一位武漢的餐飲老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葉錦盛(右一)出發送愛心餐


楚商戰疫 | 損失慘重,武漢餐飲企業為何“沉默”

保住團隊


餐飲業的“寒冬”還要持續多久?這個殘酷的問題每天在敲擊著武漢餐飲人的心。


2月25日開始,在多個外賣平臺上,已能看到有餐館恢復營業,不僅賣菜,也賣熟食。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透露,當天武漢的餐飲外賣數量達到13萬單,這意味著每70個武漢人中就有1人點了餐飲外賣。


柏年豐也在當天推出了火鍋食材團購外賣,每天接單約50份,有298元、388元兩種套餐。


由此看來,武漢餐飲行業似乎有了復甦的跡象。此前,有觀點認為,在疫情結束後,餐飲業將快速迎來消費需求的報復性增長。


不過,葉錦盛並不這麼樂觀。他認為,從疫情完全結束到餐飲業恢復正常狀態,中間至少還需要三個月。這次疫情將成為餐飲行業的分水嶺,武漢的恢復期估計比其他地區更長,餐飲企業必須要靠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來“回血”。


熊飛也表示,做團購實屬被逼無奈,因為火鍋不是剛需,還因此受到很多居民的批評,“但是不做不行了,不做就可能餓死”。


在他看來,不管企業規模大小,餐飲人大多非常焦慮,首先不知疫情什麼時候結束,即使結束了,接下來還將面臨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支付供應商貨款以及員工工資、店面租金。


在採訪中,幾乎所有餐飲企業均表示,如果減租免租、減稅降費、貸款展期、貸款支持等政策能夠落實,可以緩解週轉壓力。


2月20日,姚瑋瑋就接到眾邦銀行的通知,經申請,公司在該行574萬元貸款的利息可延期3個月還款,這為凱威啤酒屋減輕了每月幾萬元的現金壓力。據瞭解,截至目前,眾邦銀行已完成對34筆小微企業貸款的展期和續貸工作,合計金額2.7億元。


不過,除了找錢,還要留人。


熊飛坦言,不論是做愛心餐,還是試水團購外賣,都有一點“私心”,那就是不管寒冬還要多久,如果想要活下去,核心團隊一定不能散,“我要站出來,讓他們看到‘老闆還在,老闆不怕’。”


葉錦盛說,如果錢沒了,還可以找銀行貸款,眼下更重要的是保住團隊。他計劃,等疫情結束後,要加強員工培訓,在下半年旺季時爭取更多的利潤,追回疫情造成的損失。


姚瑋瑋也表示,凱威啤酒屋管理層多數是老員工,其中不少人還一起經歷了“非典”時期,對企業忠誠度高。“如果疫情能很快過去,資金問題得到解決,相信我們一定能熬過這個‘冬天’。”


記者丨肖麗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