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相对于“在网络上碎片化阅读”,有什么优势吗?

博士大叔爱读书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带你了解历史”等等类似的短视频段节目如今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从点击量和点赞量看,受众不少。这些利用短而不连续的时间片段进行简短而少量的文本阅读。

碎片化阅读的弊端

1、碎片化阅读很容易断章取义

相较于“读整本书”来说“碎片化阅读”更加快捷,但是同样的在速度的同时少了质量。每一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当我们碎片化阅读的时候很容易断章取义,就好像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一样,咋一看这一句话一位是情诗,实际上看了这首词的词牌名才知道这首词是写个他弟弟苏辙的

2、碎片化阅读很容易读不精

长期的碎片化阅读可能会使读者思考浅表化、丧失思考力。很多碎片化的文章阅读都是由一部分的读者精炼出来的骨干内容,这样对我们而且确实很难加深自己的理解,就好比我给你一百天心灵鸡汤文,但是实际上你也就只是看看加个影响而已,并不会记住使用这些学到的东西。

3、其他

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读书的优势

相较于“碎片化阅读”,读书只有一个读书时长的劣势。

读一本书,能陶冶情操,读懂作者写这本书的逻辑,读懂作者写这本书的体会。读书还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减少你的压力,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跟你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能帮助你了解他们的看法,重新审视原有的偏见;读书,可以使人具有抵抗孤独的能力。

所以综上所述,个人还是觉得“读书”相对于“在网络上碎片化阅读”占有太大的优势了。

以上就是我对“读书”相对于“在网络上碎片化阅读”,有什么优势的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卜尘古


开卷有益,无论读书还是碎片化阅读都会有所收益,区别在于,“读书”是系统化的阅读,碎片化阅读接受的知识比较简单和凌乱。

读书是系统化的阅读。一个人一以贯之地阅读某方面的书,学到的知识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和专业。比如你读《红楼梦》,你会掌握整部小说的脉络和故事情节以及故事发展的线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反映的思想论点,了解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对把握整部小说的架构有很大帮助。如果只是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一些关于红楼梦的知识点,则很难把握整部小说的人物关系,组织架构等,更无法全面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立场与观点。

碎片化的阅读犹如散兵游勇,不成体系,很难学到系统而又全面的知识。有些人比较热衷于碎片化阅读,与人交谈也能夸夸其谈,但这样的人所谈的知识点根本不值得推敲。碎片化阅读容易“”产生“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的情况。现实中有很多人凭借一知半解的知识夸夸其谈,但又不够深刻,往往只懂得一些皮毛,这样的人往往属于“半罐子叮当”的那类人。头条中就充斥着很多喜欢碎片化阅读的人。真正做学问,这样是不行的。比如读《三国》,想要真正了解关于三国的知识,你就要系统地读原著,读《三国志》,如果只是碎片化地看看《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那,你肯定弄不懂三国演义真正的精髓和作者拥刘抑曹的主观思想的成因。

所以,读书就要系统地去读,才能学到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切不可急功近利走捷径,这里学一点那里看一点,就站沾沾自喜,那样只能是自欺欺人,于己无益。


文一多


“读书”相对于“在网络上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在于培养逻辑性阅读与读写的语感,我个人认为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平时都在利用碎片化阅读,不能完全因为优势来分辨两者的优劣,而是要通过结合自我对两者看法、分析搞清楚怎么应用两者。

读书的逻辑连贯性与语感是厚积薄发的过程

万事开头难,读书首先也得认清自己当前适合读什么书,也需要知晓自己读书的目的,只有这样思考才能更有效挑选适合自己的书去读,真正获取到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去用“刷书”的方式去阅读。所以今天谈的读书主要先从学习写作、增长见识这块考虑。

选择读什么书,就得先明确了书本身的定位,即情节不是太复杂、逻辑清晰(逻辑结构)、句子优美(语感)、故事精彩(兴趣),综合考虑就选择国内名著来读,而排除了一些单纯的以打造故事和堆砌句子的流行小说,还有国外的翻译著作。


选择了好书籍,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采取必要的方式去读了,这里的读不是咬文嚼字和单纯的快速阅读,而是由计划的读,分为三遍,第一遍读情节,可快速完成;第二遍读关键词理解,进行跳读;第三遍读意境,进行分段的理解。一本书读上着三遍既可以完成对语感的培养,抓住了一些名著里细节的描述,从而在大脑中产生一定的文字变换和感应思维。你会发现在自己写的时候跳出来一些句子。

读书的逻辑连贯性则是从第一页读的过程中,大脑就开始绘制了整个书故事的想象图,名著的逻辑严谨、环环相扣,更能引导你想象的图像与书内的文字相互勾搭上,让它们相亲相爱以后变得唯美精彩。

整体来讲,读书的优势就是一个“煲汤”的过程,需要慢慢来,尤其注意要使用文火,切勿着急。

网络碎片化阅读流行的意义

我们平时查百科,搜索关键词、刷抖音、评论的过程都是在碎片化阅读,解读碎片化阅读需要对其进行分解。我把网络的碎片化阅读分为以下三种比进行分析:

1.工具化、模块化;

我们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主要用于辅助大脑进行思考,有很多时候就是借助信息完成自己的任务,比如程序员的程序、设计师的素材、编辑的模板、老师的教案。这些分享的内容成为了我们碎片化阅读的主流。

这种工具化、模块化的表现为应用型碎片化阅读文化,体现了信息获取的便利,缩短了我们思考的时间,所以我认为他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是辅助性。


2.小众转变大众的文化;

现在直播都比较流行,很多人乐意去围观,不光是猎奇心理,还有一些直播具有了影响力,促进大家“想”要学习,但实际只是兴趣使然。比如英语学习的短视频、管理学的短视频、跳舞的、钓鱼的、冒险的。这些内容吸引占用碎片化阅读的时间最长,但大多数并不能带来实际的作用。

这里的很多内容本身不是指导你生活的主流内容,但是由于直播让它具有娱乐属性,变成了流量体,但实际来讲并不是主流的内容。比如生活类相关的钓鱼、吃播、冒险等。但是这些直播却拥有大量粉丝,原因就是直播本身的综艺大众化的文化影响力,把这些小众进行了转变,从而变成具有娱乐特点的碎片化阅读环境。

所以我认为他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是诱引性。

3.快餐、博文化;

最后要谈的就是快与博,所谓快就是把原有的事情变的更快,比如你看一部电影要2个小时,现在有人剪辑电影进行文化渲染,变成了3分钟看电影。

所谓博就是总是有高额的回报促使你来拼一拼,比如你参加的活动,第一名总是很高奖金,但是要从几十万甚至百万人之中来获取一人;还有你读到一些赞不绝口的文字,利用增值信息覆盖你的未知环境,用来吸引你付费。比如网络小说总是猎奇、穿越、死去活来的情节。

所以我认为他相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是表演性。


总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网络碎片化阅读的几个特点都不具有直接的获取整体逻辑信息的能力,是需要结合与深度读书再去理解。

所以先读书再去尝试碎片化阅读,切勿让碎片化阅读领导你的思维。


值得易读


不管是读实体书还是在网络上碎片化阅读,首先要开始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信息了解某本书的梗概,看看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然后再去详细阅读。自己的实体书好在可以写写画画,随手做做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想;电子书在于便携程度高,价格相对实体书会便宜一些。

我两种读书方式都有,看实际情况,比如出差的时候电子书更便携,在家里的时候拿起一本实体书更惬意。

网络的碎片话阅读也是一种方式,但其直接把别人读完理解的东西写出来,跟自己阅读确实有区别,当今的节奏越来越快,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不管哪种,我们追求的是更优质的内容和阅读体验不是么?


我爱暨阳


首先你要清楚一点他人给你的一定是最底层的知识,我们接收到是 他人的信息肯定是不完整的。明确了这一点你大概会想到读书的重要性了。我们从外部可以摄取到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但是读书是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方式。阅读是我们获取高质量底层信息的重要方式。

其实阅读就包括系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我们平时看的公众号,头条,抖音等,从上面获取的知识都是碎片化阅读,系统阅读指的是阅读完整的书籍。比如说你阅读一本心理学的书,他会讲到概念,某种心理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克服,但是碎片化阅读可能只会告诉你这种心理的存在,你没办法深入了解。你阅读一本书,全书会有序言,会有目录,会有每个章节,教会你的是“体系知识”你需要花费连续的时间,反观碎片化阅读,你可以随时看随时接收,这些知识碎片可能是某个观点,某个结论。

我们经常提到的中国人的年人均阅读量是个位数就是指系统的完整的书籍阅读。读书的好处就是告诉你体系化的知识,告诉你正确概念,错误概念,告诉你什么才是正确的观念并且如何行动。他会帮助你改变你的坏毛病。不过系统阅读也不都是好的,因为他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小块时间是干不了的,而且你如果不加整理,不把他融会贯通加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效果也是不好的。

碎片化阅读的缺陷是要么主题深度够讲解不够,要么知识连贯性不足以让你理解,最后还形成理解偏差,说不定会对你产生干扰。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好像都听过点某方面的知识,但是一问起来就傻眼。一知半解,也是不懂。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摄取有针对性和分辩能力,这样你才能有效的利用碎片化阅读


漫漫读吧


感谢题主!作为一个爱书之人对这方面是有深刻体会的。

当我拿起一本纸质版的书籍,首先是有种郑重感,是对作者的劳动的一种敬佩和尊重。

在这厚重的书本里将能领略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作者所阐述完整的思想境界。

而网络上的东西相对比较繁杂,碎片化的阅读很多都是一种闲暇之余的消遣,消遣之余同时又有很大的收获。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会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网络阅读也是各取所需,适合广大群众对知识智慧各方面内容的探寻。

我的很多书籍就是在网络上看文章时知道的,之后网购回来,仔细看深入了解。

所以对于读书和网络上的阅读它们的优势是互补的。读书让人思想更深入,网络阅读让人眼界更开阔,接触更广泛,普通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接触不到的东西,通过网络都能了解到,只是要想深入探寻那还是要详细读书才可以。



经典智慧国学


在当代这个快节奏时代,网络碎片化阅读被认为是高效的方式。但我觉得首先在大数据时代,很多内容都是主动推送到我们面前的,我们被动接受这些精简的、对我们的喜好有针对性的内容。让我们丧失了自己思考的空间,被动接受了别人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多角度。

我们说一本书的内容,从刚开始阅读到最后一个字,读书下来每个人的感受和对于内容的思考都不一样,读书能带来的共鸣触发点可能在书中任何一个点任何一个内容上,然后引起我们的思维动作,而网络碎片化阅读看似效率高,但是缺乏了读书带来的和作者的思维互动,大多数看过的内容都会被遗忘,不能真正地融于我们的价值体系中。

巨量的信息会让人忘了自己根本需要的什么,大数据更会让人产生思维局限。被动接受,怠于思考,看似每天接触了很多内容,实则什么都没有真正消化。

我还是喜欢读书多一点。不是说非要做到如何博学,只是读书带给我们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迷失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一只活泼的小胖胖


作为读书的忠实践行者,我认为读书相比网络碎片化阅读的益处在于:

1. 读书可以让我们系统的学习或者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

2. 读书时间更固定,会让人更专心;

3. 读书更加专注,会引发人更多、更深去地去思考,书中的内容更容易被吸收;

4. 一本一本读完还能有更多的成就感,激励自己读更多的书。






故事创作者知韵


读书,网络碎片阅读。

从题主提出的问题看,是问读书与网络碎片化阅读的区别。

我先说读书,过去没网络的时代,单纯的说读书二字,人们自然会觉得读的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才有了好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来形容读书的好处,比如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都是对读书的推崇。

确实,人的一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无止境的。才有了学海无涯的至理名言。

网络时代开启后,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更为广阔便捷。打开电脑手机,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扑面而来。获得信息便是获得财富,获得知识便是力量。网络时代给年轻人插上了飞速成长的翅膀。所以,阅读网络上的知识,尽管它是碎片化的,也是有益的,必须的。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点和信息量。

读书,读的是内涵,悟的是哲理。如果说读书提高的是人的文化底蕴。那么读书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读书的过程,是人沉思的过程,是总结的过程,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静下来读书,悟做人的道理,思成败的真因,成人生的赢家。

总之读书和网络阅读,都有益!只是知识的面与点的关系。

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因,不同的获取面,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向,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真的应该感谢我们的先人,留下的知识瑰宝一一书!

真的应该感谢我们的时代,给了我们的生活便捷一一网络!

读书吧!丰富了自己,就是丰富了世界!

阅读吧!把知识的碎片,连结起来,就是知识的海洋!

国人有素质,大国有风范!

让世界瞩目,起中华航帆!


清荷留香


如果有时间,系统读书还是远远胜于网络碎片化阅读。

比如你爱文学,读点先秦两汉的文言及大赋,读点唐诗、宋词、明清的戏曲,读点中外文学史……这样你可以了解全部的中国文学知识。

碎片化阅读则只懂九牛一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