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姥爺又偷偷抽菸了”,小時愛告狀,長大會背信棄義不?

“媽媽,他搶我的小車。”


“爸爸,今天晨晨又沒聽老師的話。”


“媽媽,姥爺又偷偷抽菸了。”

這些告狀的話相信每個家長都不陌生,尤其是3~7歲之間的孩子,更是告狀的高發期,密集的告狀讓很多朋友都感到頭疼。

不支持他告狀吧,怕孩子是非不分, 或者是受到了欺負家長還不知道;

鼓勵他告狀吧,又怕孩子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怕他習慣了這種行為方式,長大後成為被人不齒的告密者。

真是左右為難!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孩子的告狀呢?

孩子的告狀行為看似一樣,其實從內容上仔細分析,卻可以分成很多種不同的類型。掌握其背會形成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正確應對。

“媽媽,姥爺又偷偷抽菸了”,小時愛告狀,長大會背信棄義不?


第一種告狀類型:告發型

先說這個最讓家長擔心的類型。

告發、告密是任何人都不喜歡的行為,孩子小時候喜歡告狀,長大會不會成為告密者呢?

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

事實上,大人的告密行為背後總會有爭取利益的目的,表現出的形式一般也是寡廉鮮恥、搬弄是非等不正派的行為。

而小孩子的告狀,多是因為是非判斷的能力和獨立處事的能力比較弱導致的。

換句話說,孩子告狀並不是為了好處,而是因為已經出現了對錯的意識,但是還沒有維護對錯的能力,所以才經常向成人尋求肯定和幫助。

這和成人的告密行為有著本質的不同。

但是也不能完全不以為然,要針對孩子的告狀內容做出客觀的判斷。

2017年,寧波市一名小學生把巧克力帶到了學校,被同學發現後告訴了老師,結果老師的處理方法卻是懲罰了舉報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校規校紀明明規定,不允許帶巧克力上學。

因為據那個被舉報的小孩說:“他叫我把巧克力給他吃,如果不給他,就告訴老師。”

大家看,這種告狀就不是出於是非對錯的判斷,而是典型的為了謀取好處。

帶巧克力本身確實不對,違反了校紀的規定,但是舉報人的目的顯然並不是為了維護規則。

所以,當時網友也是一邊倒地支持老師的做法。

同樣,如果孩子來和家長告狀,目的是想借助成人的力量來“整”同伴,以達到“損人利己”的效果,那我們一定要嚴肅認真地教育孩子,讓他明白什麼是正派的行為和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媽媽,姥爺又偷偷抽菸了”,小時愛告狀,長大會背信棄義不?

第二種告狀類型:告家人的狀

這種類型在年齡小一些的孩子身上常見。

比如,告訴媽媽“哥哥又穿鞋進屋了”“姥爺又抽菸了”“爸爸吃飯前沒洗手”等等。

為什麼孩子會像一個“小偵察兵”一樣對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進行監視呢?

因為這時正是兒童建立“是非判斷標準”的敏感期。

兒童一般會認可家庭中最權威的人說過的話,並認為這些話不能違背。

當其他成員的行為和這些標準衝突時,孩子就會覺得無法理解和無所適從,從而在內心中產生焦慮,所以想要立刻得到權威的肯定。

  • 應對策略:

如果孩子總是來向你告這種狀,那恭喜你,你在孩子的內心中是非常被認可的,這時候你首先應該立刻肯定孩子的想法,消除分歧帶給他的內心焦慮。

面對這種“告狀”,態度上也一定要嚴肅認真,不要害怕損傷家人的面子而敷衍孩子。要讓孩子明白你跟他是站在同條一戰線上的。

要知道,告這種狀的孩子真實目的並不是想要制止別人,而是想求證這種行為到底是不是真正正確的。

至於別人改不改,其實對孩子來說並不太關心。

當然,最好和家人提前做好約定,當孩子指出這些錯誤時,犯錯的人要當著孩子的面及時改正,以保證孩子的是非觀能夠和諧統一。

“媽媽,姥爺又偷偷抽菸了”,小時愛告狀,長大會背信棄義不?

第三種告狀類型:看到小朋友的缺點來告狀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幼兒園和小學的初期。

孩子在集體活動中看到小朋友不好的行為,便會和爸爸、媽媽講。

這種告狀背後的原因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認可。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愛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現象。越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反而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

而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關注和誇獎,這會讓那些遵守規矩“默默無聞”的乖孩子產生一種不公平的內心感受。

所以,他們才會用看似告狀的方式來和爸爸媽媽講這些事情。

目的就是為了表達別人不好,而我才是遵守規矩的好孩子。

  • 應對策略:

對於這種類型的告狀,父母首先應該及時肯定孩子訴說的內容。

比如:

“沒錯,萌萌上課說話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才是正確的。”


“推搡小朋友是不對的,你能夠耐心排隊是正確的。”

要在回應孩子的話語中,讓孩子體會到他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同時,也要重點把評價放在具體的事情上,把孩子的注意力從“告狀”上轉移到探討事情本身的對錯上。

除此之外,對於這種類型的告狀。父母還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孩子學會從別人的錯誤中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缺點。

兒童的自我反省能力和自我批判能力相對比較薄弱,他們需要依賴和別人做對照才能得出結論。

因此,當他發現別人的錯誤時,父母也可以趁機提醒他,看看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需要改正的類似問題。

“媽媽,姥爺又偷偷抽菸了”,小時愛告狀,長大會背信棄義不?

第四種告狀類型:和小朋友發生衝突來告狀

這也是在集體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告狀類型,而且父母們多少也有些打怵。

一個處理不好就容易讓衝突升級,變成家長和家長之間的戰鬥。

那對於這種類型之間的告狀該怎麼辦呢?

原則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爭執,而不是有了爭端就找老師或者是家長。

畢竟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孩子之間很少存在故意欺凌的現象。

多半是因為一些分配公共資源引發的矛盾。比如說滑滑梯的順序,玩玩具的時間等等。

  • 應對策略: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介紹給他一些排隊和分享的理念,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確實會故意以大欺小,以強壓弱。

這時就要鼓勵自己的孩子勇敢的站出來,義正言辭的維護自己的權利,學會用語言震懾對方,同時也能引起老師和其他夥伴的注意和幫助。

當然,鼓勵孩子自己先去面對問題,也要告訴孩子,家長永遠是她最可靠的底線,如果他嘗試後始終解決不了,爸爸媽媽也肯定不會讓她受到傷害。

孩子總要離開父母的保護,幼兒園和小學是試錯成本最小的階段,讓孩子儘量在這時多積累與同伴交往和妥協的經驗,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長大了才能更好的適應群體生活。

“媽媽,姥爺又偷偷抽菸了”,小時愛告狀,長大會背信棄義不?

總體來說,孩子告狀的背後有很不同類型的理由,該關心關心、該肯定肯定、該放手也要放手,先判斷出告狀內容的類型,再做出反應,才能有的放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