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明宣德爐那麼 "吃香"

在大明宣德爐在中國歷史、銅器發展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不誇張的說,它絕對是中國銅爐中第一珍品、精品、逸品、神品甚至聖品。但由於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宣德爐在中國的古玩界可以算上第一公案了。雖然不是傳說,而且有相當多的實物作為佐證,更有流傳下來的宣德圖樣,但因為傳統文字描述的修飾成分太多,造成了現今宣德爐的鑑定困難。

為什麼大明宣德爐那麼

圖片來自互聯網

大明宣德爐,可以說是中國香爐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爐器之一,如果說宋式爐器是由用到賞的初始,那宣爐則是賞之極致。宣爐的形成,有著偶然,也有必然。偶然者,在於材質,風磨銅當時非我朝所有之物;必然者,帝王好雅,冶銅工藝成熟,香爐使用普及等。如非幾重因緣聚合,也難有宣爐之顯。宣德爐的製造標準、冶煉工藝、過程、造型參考、典籍出處是有據可查的。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經宣德皇帝朱瞻基親自督造,其皇家氣象不遑多讓,工藝之華美精湛自然豔冠群倫。

為什麼大明宣德爐那麼

圖片來自互聯網

真正的宣德爐是黃銅冶煉(此處是有異議的,也有人說“大明宣德爐並不單純只用銅材料冶煉,還有加上金、銀、瑪瑙等貴重材料”),銅質純細,有壓手感,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能夠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大明宣德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寶,光內斂,真品包漿溫潤,寶氣內蘊,從銅質上能鑑別真偽,須看宣德爐底、足,露銅精者為真,粗劣者為假。從宣德爐底款的“德”字心上沒有一橫,當時有“省一德”之稱,經多方查證,也有不省一橫的,真品有自然均勻的磨損,特別是在足底。偽品無磨損或人為打磨,真宣德爐的款識有一、二、四、六字款,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結構嚴謹,字體規整;而假宣德爐一般為“大明宣德年制”的六款,隨意書者為多,字體不規整,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關於大明宣德爐的價格歷史背景藝術價值製造工藝簡單方法我們都講述完了,不懂 的同學可以留言討論,學術交流,傳承古今文化。

為什麼大明宣德爐那麼


宣德爐的實際燒造數量不是很大,一說三千件,一說五千件,無論如何,這數量都是相當的稀少了!正如有位收藏家所說“距今幾千年前的商周青銅器到處可見,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正宗宣德爐難見”,甚至一些仿製明宣德名爐造型、製作工藝精緻、線型飽滿的銅爐,目前也成為收藏市場中的“寵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