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石巖頭鎮黃溪洞村的5個紅色故事

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石巖頭鎮九江嶺山腳下的田垌中,有一個叫做黃溪洞的古村落,一條小溪從村旁緩緩流過,春天綠色環抱,秋天金色裝點。

村落很小,但古意盎然,村頭一棵樹齡達500年以上的大樟樹巍然而立,給人一種古老滄桑的感覺,卻又透漏出生生不息的旺盛挺拔之力。翻過九江嶺,山那邊便是廣西桂林全州縣。

黃溪洞村自清乾隆元年建村至今已近三百年,始祖宗神公是前清太學生。相傳神公攜兄弟遊學路經此地,天熱難耐,同兄弟在小溪中嘻戲,突降大雨,上游山水裹黃泥入溪,儘管溪水混濁也消減不了兄弟們沐浴的興致,上岸後神公察覺此地形似蓮花,是立宅的風水寶地,於是同兄弟商定的在此立新宅,開創家業。村名初稱黃溪沐,大概因兄弟在黃溪沐浴後發覺此塊風水寶地有關,也曾叫過蓮花村得因蓮花寶地吧,也有古圖標系老村裡,現稱黃溪洞村。

永州市石巖頭鎮黃溪洞村的5個紅色故事

該村的房屋建造與周邊村散居樣式很不相同,佈局十分規緊,井然而有秩序。大體可用一句話來概括以忠孝堂為中心五縱、兩邊(廂)、一橫(屋),一樹、一塘、一圃園。如何稱圃園呢?忠孝堂邊的坪場裡有一條小水渠從忠孝堂外邊流出,穿過場坪流入村外的水塘,水渠上有三座相距不到十幾米的形狀各異的小橋,小橋邊種有美人蕉、石榴樹,溝渠里長滿水菖蒲,春天裡小渠邊開滿了各色的花朵,這是村裡小夥伴們兒時的樂園﹗村內每條小巷裡都留一條小水溝,小溝用清石條砌好,小溝裡的水是從村旁小溪引入的活水,水裡有水草、魚蝦,每個村口的進出都設有拱門且晚上要上門閂的,外人難以進入村裡,這是神公兄弟最有智慧的設計了,既考慮了立宅不僅要宜居又要嚴防盜匪。

村落的房屋建築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典型的清代當地民居,如以忠孝堂為中心的分五縱排列的房屋;另一種是橫欄式民居,形似商鋪,都是塘屋面向村內,外牆背朝村外,包括兩邊(廂)、一橫(屋)。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房屋結構,將該村打造成一個極具防禦性的村院,每一座房屋看不到有任何一閃門與村外相連,外人要想進入村裡只有走村口的拱門。每座房屋外牆都是清一色的火磚砌成,裡面全是木質結構,窗子和木壁上雕刻有各型動物、花草圖案,圖像栩栩如生,屋內天井是大清石條圈砌而成,光滑而緊齊,屋外的巷道全是用大而長的清石塊鋪就的,連通到每一座房屋及房屋的每一個角落,就是連巷道外的小徑也鋪上大小不一的鵝卵石,族人出去竄門時就是下雨天也不會髒了鞋面。

永州市石巖頭鎮黃溪洞村的5個紅色故事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神奇的地方總是充滿著各種故事,在黃溪洞古村落裡,流傳著5個紅色的故事,激勵著村裡的世世代代要時時刻刻牢記黨史,要永遠緬懷那些為中國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要永遠熱愛自己的祖國。

一、古老的紅色忠孝堂

黃溪洞村的忠孝堂建於乾隆初年,距今近三百年,修建者京銓公自幼勤學,年少進貢士,位居五品,其一生倡導外忠國家,內孝父母,修忠孝堂以教育後人銘記。忠孝堂在大革命時期就已名聲遠播,後因紅軍的到來而更添光彩!

1934年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實行戰略轉移,突破國民黨軍的層層圍阻來到湘桂邊界的湘江,經過幾天幾夜的血戰,主力紅軍渡過了湘江,但部分後衛部隊遭到國民黨軍和民團的阻截未能渡過湘江而分散在都龐嶺周圍的崇山峻嶺中,其中一支從湘江邊、仙子腳、紅巖、壽巖等地,被一位團長收容來的一百餘人的紅軍部隊在12月的一天夜晚來到黃溪洞村。這時候紅軍戰士們已身心俱疲,當看到黃溪洞村背倚大山,地形易守難攻,決定暫時在此修養,再轉戰井岡山打游擊。紅軍戰士們的到來驚動了村民,村民以為來了廣西蠻子,就敲響了銅鑼,一個頭戴紅星帽,腰佩手槍的高個子紅軍戰士上前解釋他們的來意,說道:“我是紅軍部隊王團長,我們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工農紅軍”。村民唐太元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參加過廣州起義,對當下國內形勢十分清楚,見這些年輕的紅軍戰士們衣服上還滲著鮮血,有許多人還受了傷,但卻沒有一個人發出呻吟,感到十分的敬佩。於是主動將紅軍戰士迎到村裡的忠孝堂去休息,並召集村民們紛紛抱來柴草幫紅軍戰士們燒火取暖,燒熱水洗腳、抹身,端來熱茶、送來食物給紅軍戰士們充飢,這讓長期在外征戰的紅軍戰士感受到了久違的親人般的溫暖。

不料,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國民黨的追兵來了。紅軍戰士來不及休息,就從忠孝堂出發,集合到村頭的大樟村下,經過短暫動員,告別前來送行的鄉親,由村民唐書田帶路攀上九江嶺,同國民黨軍和民團展開殊死的戰鬥。一百餘名紅軍戰士經過一整天的英雄戰鬥而血染山崗。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和國民黨左派的支持下廣泛地開展起來,零陵各鄉鎮也紛紛成立農協會,建立農民自衛隊。村民唐書田時任興仁團團長,作為國民黨左派的他,多次陪同同樣是國民黨左派的劉桐在忠孝堂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廣泛發動貧苦群眾。1927年2月在黃溪洞村成立興仁團農民協會,會址就設在忠孝堂,興仁團農民協會是當時屏湘鎮最早的農協會,並建立一支三十多人的農民自衛隊。唐書田親任農協會會長,讓侄兒唐德元擔任農民自衛隊隊長。那時候忠孝堂熱鬧非凡,打土豪劣紳收繳的財物帶回忠孝堂分發給前來領取的貧苦百姓。不久“宥日事變”發生,國民黨反動派解散了農協會和自衛隊,唐書田攜侄兒唐德元避禍他鄉。大革命失敗了,但作為見證大革命歷史的忠孝堂光輝永存!

忠孝堂是族人祭祀先人的祠堂,也是緬懷英烈的紅色祠堂!


二、紅軍血染九江嶺

九江嶺位於黃溪洞古村的背後,它屬都龐嶺山脈的支脈,從興安、全州方向沿湘桂邊界一直延伸到這裡,後因民國二十三年的一場戰鬥而光耀千秋!

1934年12月紅軍在黃溪洞村裡宿營後的第二天早晨,天剛矇矇亮,王團長的耳邊突然響起“噠噠噠……”的激烈的槍聲,他判斷是國民黨反動派的追兵到了。王團長馬上分析形勢,冷靜制定戰鬥計劃,立即將紅軍戰士們集合到村裡的大樟樹下,做好了戰鬥動員,並與趕來送別的村民道別後,由村民唐書田帶路撤退到九江嶺上。在九江嶺的大地山、選山仔等地搶挖戰壕,修築工事,抗擊國民黨匪兵,經過激烈的戰鬥,數次擊退敵人。道縣保安團團長唐季候見出師不利,惱羞成怒,每人賞五塊光洋組成敢死隊強攻仍未得逞,殘酷的戰鬥過後,九江嶺的山坡上,國民黨民團屍橫遍野。傍晚時分,天下起了大雨,冬天的雨冰冷刺骨,

但勇敢的紅軍戰士們儘管穿著薄薄的單衣依然同國民黨軍頑強地戰鬥著。這時候黔驢技窮的國民黨軍改變了進攻策略,由桂軍和零陵保安團從正面發起猛烈攻擊,掩護道縣保安團沿著一條水溝貓著腰偷偷地從北側摸上九江嶺,前後夾擊紅軍。紅軍戰士們邊打邊往山上撤,最後在黃心嶺、天爺腦堅持最後防線打擊敵人,但在敵人猛烈的圍攻下英雄的紅軍戰士們一個個倒下去了,戰壕裡齊腰深的雨水被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了。一百餘名年輕的紅軍戰士為了中華蘇維埃新中國血染九江嶺上。

九江嶺山連著山,紅軍心向井崗山,軍民魚水情意深,紅色薪火代代傳!

三、甘做紅軍護墓人

1934年12月,紅軍同國民黨反動派在九江嶺血戰後全部壯烈犧牲了。村民們等到唐季候的保安團走後,偷偷上山將紅軍戰士的遺體就地掩埋在戰壕及低窪地。戰鬥結束後的第三天早晨,村民唐朝福到村邊的河灘上去收撿前幾天砍下的柳枝,突然發一個年輕的紅軍戰士躺在柳枝上已犧牲多時了,藍灰色軍裝上沾滿了黃泥和烏黑的血漿,領章和帽子上的紅星也被血染成了暗紅色,衣褲褸爛得不成樣子。這是一個在戰鬥中受了重傷撤下山的戰士,他頑強地爬到石期河邊,因流血過多而犧牲。村民唐朝福立即回家把看到一切告訴自已的哥哥唐朝祥,他們決定為這個牲犧的紅軍戰士找一個安葬地。他們在家中用木板做了一簡易的方棺,黃昏時候兄弟倆將小戰士的遺體安放到木棺裡,抬上銀象山安葬在自家祖墳地頭。不料,第二天天剛矇矇亮,國民黨的追兵來了。紅軍戰士來不及休息,就從忠孝堂出發,集合到村頭的大樟村下,經過短暫動員,告別前來送行的鄉親,由村民唐書田帶路攀上九江嶺,同國民黨軍和民團展開殊死的戰鬥。一百餘名紅軍戰士經過一整天的英雄戰鬥而血染山崗。

永州市石巖頭鎮黃溪洞村的5個紅色故事

此後每年的清明節,他們都把這個犧牲的紅軍戰士當作自已的親人來祭奠。倆個老人已去世多年了,但這個傳統一直讓其後人堅守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唐朝福的兒子唐鎮為紅軍烈士重新立了一塊“無名戰士”碑,他要讓子孫後代守護紅軍烈士墓,讓紅軍精神代代相傳。

四、一個珍貴的草鞋耙頭

有一個草鞋耙頭一直珍藏在村民唐月花家裡,從其爺爺傳到他手上已歷經三代了。

1934年12月的一個夜晚,紅軍戰士們來到村裡後紀律嚴明,對村民友善,這讓平時受盡國民黨軍欺壓的村民們,真正感受到了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大家紛紛前來幫助紅軍。村民唐超景家裡很窮,平日靠打草鞋為生,實在拿不出什麼東西來幫助紅軍戰士。當他看到這些年輕的紅軍戰士有的草鞋爛了,有的打著赤腳,有的腳打出了血泡,裂開了道道口子,他感到很心痛,他想我給戰士們編織幾雙草鞋表表心意吧。於是立馬搬出草鞋耙頭,拿出平時常用的布條、麻繩及搓成條的稻草,架上工具就編織草鞋來。他整夜沒有休息,趕織了十幾雙草鞋,連同家裡賣錢用的草鞋共30多雙,一同提到忠孝堂送給紅軍戰士,紅軍戰士們看到這30多雙草鞋非常感動,告訴他:“紅軍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我們一定會勝利的!到勝利的那一天我們再付你草鞋錢。”唐超景回答說:“不要錢,你們為我們窮人打天下,讓我們過上好日子,連生命都不顧。”他親眼看到這群可敬可愛的紅軍戰士穿著自已親手編織的草鞋與國民黨反動派英雄戰鬥而血染九江嶺上,這給他留下了永遠難以忘懷的記憶,而這個為紅軍戰士編織過草鞋的耙頭也為他留下難以割捨的心情。直到去世那一刻,老人家還囑託他的兒子一定要把這個草鞋耙頭保存好!

它是紅色傳承的重要證物,是軍民魚水情的重要紐帶。這個見證了軍民魚水深情的草鞋耙頭,一定會代代相傳下去。

五、偉岸的英雄樹

黃溪洞村村口那棵數百年的古樟樹,至今仍然枝繁葉盛,它在不停地述說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

1934年冬天的清晨,村外東面的槍聲“砰、砰、砰……”地脆響著,紅軍王團長鎮靜地將走出忠孝堂的紅軍戰士集合到古樟樹下,自己站立在樹下的土臺上,矗立在寒風中,面容堅毅,目光如炬地對戰士們說:“同志們!我們是打不垮的紅軍,勝利一定是屬於我們的,為了蘇維埃新中國戰鬥!戰鬥!”戰士們跟王團長一道高呼,陣陣口號聲在古樟樹上空迴響著。趕來送別的村民,也受到了鼓舞一同高喊起來。槍聲越來越近了,王團長和戰士們跟村民依依道別,“鄉親們,感謝你們!再見了!我們一定會回來的,我們一定會打敗國民黨反動派!”道別後的紅軍戰士由村民唐書田帶路朝九江嶺方向奔去。紅軍告別了鄉親們,毅然地奔赴到未來的九江嶺的戰場上同國民黨軍展開了英雄不屈的戰鬥。

唐書田生於1885年,字太緘,他幼年聰慧,少年時就受堂兄唐太元的影響,長大後思想進步。民國初年,在唐承緒(唐生智的父親)任零陵知縣時,他就是屏湘鎮縣議會的議員了。他非常關心貧苦百姓,有一次他從縣城回來,看到一個挑柴的人腳打出了血泡,坐到石頭上走不動了,他將自己鞋子脫下來送給他,自己打起赤腳回來。在大革命時期,他作國民黨左派在劉桐的領導下,親自任屏湘鎮興仁團農協會會長,帶領貧苦農民就是從古樟樹腳下出發,打土豪劣紳,開展工農革命。1927年5月,零陵發生了“宥日事變”,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毒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他同樣遭到追殺,每天東躲西藏,直到多年後待形勢緩和才回到家鄉。正因為有這段經歷,他知道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是革命的隊伍,所以在紅軍遇到危難時他勇敢地給紅軍戰士們帶路。

直到天色漸黑,國民黨軍仍未攻破紅軍陣地,道縣保安團團長唐季候想出個餿主意,他把黃溪洞村的老百姓全部召集在古樟樹下,用一把光洋威逼利誘村民帶領他們抄小道爬上九江嶺頂峰,村民誓死不從,堅決保護紅軍部隊。當時,唐季候的一個手下認出村民唐書田就是給紅軍帶路上山的人,氣憤之下,將唐書田槍殺在古樟樹下。

永州市石巖頭鎮黃溪洞村的5個紅色故事

數十年光陰荏苒,古樟樹依舊鬱郁蒼蒼,它那偉岸的英姿,前傾的身軀,彷彿一直在側身回望著九江嶺盼望著紅軍戰士們歸來!也好像為被國民黨劊子手槍殺於它的腳下的唐書田鞠躬表達敬意!【資料來源:村民口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