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袭,出奇制胜——蒙古灭大理之战胜利原因探究


一、欲图全蜀,先灭大理—蒙古灭大理之战的时代背景

公元1252年,蒙古拉开灭宋的大幕已近17年了。这期间,蒙古人以攻灭南宋为目的。兵分两路,西路军攻四川,东路军取安徽。两路大军均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其中,东路军更是惨败于南宋名将孟珙之手。长江沿线重镇—襄阳,被孟珙收复,长江防线得以重建。此外,余玠就任四川制置使以后,建立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将蒙古铁骑牢牢地牵制在四川一线,令其无法延长江南下。其实,早在攻宋以前,蒙古凉王阔端,早已预见到可能会形成如此的局势。他针对此种情形,结合蒙古人常年使用的长途奔袭,四下合围的战术手段。制定了先南下攻取大理国,继而北上攻占四川的"回马枪"行动。力图对南宋形成西、南、北的三面合围。至此除了东面面临大海,南宋可谓是面临铁壁合围。正当阔端跃跃欲试,想将自己的战略构想付诸实施时。奈何天不遂人愿,阔端于公元1251年去世。同年,蒙哥继任蒙古大汗,继任大汗之初,蒙哥便全面采纳了阔端的战略构想。任命自己的弟弟忽必烈与大将兀良哈台共征大理国。至此,蒙古灭大理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千里奔袭,出奇制胜——蒙古灭大理之战胜利原因探究

大理古城门楼


二、兵分三路,分进合击—蒙古灭大理之战的战争过程

公元1253年,忽必烈集结军队十万于甘肃省临洮县。同年九月,领军至忒剌(今甘肃达拉沟)。至此地,蒙古军队兵分三路南下,兀良哈台领西路军穿越四川阿坝草原,经四川省理塘县、稻城直趋旦当(今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宗王抄合、也只烈领东路军经茂州(今四川省汶川县)向会川(今四川省会理县)进军。不为人知的是,这一路大军实为偏师。只是为了牵制大理国军队主力。忽必烈并未给他们安排详尽的攻城略地的战术任务。忽必烈自领中路军经黎州(今四川省汉源县)渡大渡河,并经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向宁蒗彝族自治县进军。早在出师之前,忽必烈便派人详细探知了大理的山川形胜。了解到进军路线上多有大河阻挡,如大渡河、金沙江等。便针对性的想出了革囊过江,即用羊皮筏子横渡江河。前番,已用此法渡过大渡河。在中路军抵达宁蒗彝族自治县以后,又故技重施,渡过金沙江,进而攻击三赕(今云南省丽江市),招降了当地的么些族(今纳西族)首领麦浪。谋统(今云南省鹤庆县),善巨(今云南省永胜县)等地也望风而降。至此,大理西北部的国土均被蒙古军队攻克。摆在蒙古军队面前的就是大理国都—羊苴咩城(今云南省大理古城)。羊苴咩城自南诏以来,就是云南地方政权的都城。历经南诏、大理两国500余年的苦心经营,北南有龙首、龙尾两关,西邻苍山,东面洱海,可谓是固若金汤。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与兀良合台所率的西路军和兵一处,攻破龙首关,并派兵攀登苍山迂回,终于洞开羊苴咩城的大门,大理国君臣弃城而逃。国相高泰祥退守姚州(今云南省姚安县),蒙古军队乘胜追击,攻克姚州,俘虏高泰祥。高泰祥一心求死,忽必烈劝降不成,将其斩首。公元1254年,大理末代国王段兴智逃奔善阐(今云南省昆明市),兀良哈台率军围攻善阐,并最终克城,俘虏段兴智。段兴智投降,并受封世袭大理总管。至此,立国316年的大理国灭亡。


千里奔袭,出奇制胜——蒙古灭大理之战胜利原因探究

大理苍山


三、周密规划,攻心为上—蒙古灭大理之战的胜利原因探究

蒙古进攻大理,历时仅一年有余,便取得了大获全胜。如此辉煌的胜利其实是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起兵之初蒙古大汗蒙哥便令都总帅汪德臣领军入川,进抵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市),牵制南宋军队,使南宋不敢支援大理。令南宋的联滇保蜀的战略设想成为泡影。其次,忽必烈在临洮时也派遣使者要求吐蕃萨迦派的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大军过境藏区提供方便,八思巴也尽心尽力的促成了此事。最后,蒙古军队在进入大理境内后,忽必烈一再约束手下,一改以往的残忍嗜杀的政策,主张攻心为上。对于地方部族,多以纳降为主收附,从根本上瓦解了大理国的基层统治。此外,大理君臣自身也缺乏战略警惕,总是妄图以所谓的天险,即金沙江、大渡河,大小凉山,川西高原等地区崎岖难行的地形就能够阻隔蒙古军队的进攻。期间,南宋也曾派遣使臣询问是否需要军事援助,均被大理君臣一口回绝。在蒙古军队兵临城下之际,又盲目自信,以赌徒的心态全军压上,妄想毕其功于一役,以至于一场惨败便再无翻盘之可能。


千里奔袭,出奇制胜——蒙古灭大理之战胜利原因探究

昆明市金马牌楼


四、结语

由蒙古灭大理之战可以看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都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需要事前周密的规划,需要团结绝大多数可以团结的力量。如此,便可以无往而不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