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奔襲,出奇制勝——蒙古滅大理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一、欲圖全蜀,先滅大理—蒙古滅大理之戰的時代背景

公元1252年,蒙古拉開滅宋的大幕已近17年了。這期間,蒙古人以攻滅南宋為目的。兵分兩路,西路軍攻四川,東路軍取安徽。兩路大軍均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其中,東路軍更是慘敗於南宋名將孟珙之手。長江沿線重鎮—襄陽,被孟珙收復,長江防線得以重建。此外,餘玠就任四川制置使以後,建立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山城防禦體系。將蒙古鐵騎牢牢地牽制在四川一線,令其無法延長江南下。其實,早在攻宋以前,蒙古涼王闊端,早已預見到可能會形成如此的局勢。他針對此種情形,結合蒙古人常年使用的長途奔襲,四下合圍的戰術手段。制定了先南下攻取大理國,繼而北上攻佔四川的"回馬槍"行動。力圖對南宋形成西、南、北的三面合圍。至此除了東面面臨大海,南宋可謂是面臨鐵壁合圍。正當闊端躍躍欲試,想將自己的戰略構想付諸實施時。奈何天不遂人願,闊端於公元1251年去世。同年,蒙哥繼任蒙古大汗,繼任大汗之初,蒙哥便全面採納了闊端的戰略構想。任命自己的弟弟忽必烈與大將兀良哈臺共徵大理國。至此,蒙古滅大理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千里奔襲,出奇制勝——蒙古滅大理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大理古城門樓


二、兵分三路,分進合擊—蒙古滅大理之戰的戰爭過程

公元1253年,忽必烈集結軍隊十萬於甘肅省臨洮縣。同年九月,領軍至忒剌(今甘肅達拉溝)。至此地,蒙古軍隊兵分三路南下,兀良哈臺領西路軍穿越四川阿壩草原,經四川省理塘縣、稻城直趨旦當(今雲南省香格里拉市),宗王抄合、也只烈領東路軍經茂州(今四川省汶川縣)向會川(今四川省會理縣)進軍。不為人知的是,這一路大軍實為偏師。只是為了牽制大理國軍隊主力。忽必烈並未給他們安排詳盡的攻城略地的戰術任務。忽必烈自領中路軍經黎州(今四川省漢源縣)渡大渡河,並經建昌(今四川省西昌市)向寧蒗彝族自治縣進軍。早在出師之前,忽必烈便派人詳細探知了大理的山川形勝。瞭解到進軍路線上多有大河阻擋,如大渡河、金沙江等。便針對性的想出了革囊過江,即用羊皮筏子橫渡江河。前番,已用此法渡過大渡河。在中路軍抵達寧蒗彝族自治縣以後,又故技重施,渡過金沙江,進而攻擊三賧(今雲南省麗江市),招降了當地的麼些族(今納西族)首領麥浪。謀統(今雲南省鶴慶縣),善巨(今雲南省永勝縣)等地也望風而降。至此,大理西北部的國土均被蒙古軍隊攻克。擺在蒙古軍隊面前的就是大理國都—羊苴咩城(今雲南省大理古城)。羊苴咩城自南詔以來,就是雲南地方政權的都城。歷經南詔、大理兩國500餘年的苦心經營,北南有龍首、龍尾兩關,西鄰蒼山,東面洱海,可謂是固若金湯。忽必烈率領的中路軍與兀良合臺所率的西路軍和兵一處,攻破龍首關,並派兵攀登蒼山迂迴,終於洞開羊苴咩城的大門,大理國君臣棄城而逃。國相高泰祥退守姚州(今雲南省姚安縣),蒙古軍隊乘勝追擊,攻克姚州,俘虜高泰祥。高泰祥一心求死,忽必烈勸降不成,將其斬首。公元1254年,大理末代國王段興智逃奔善闡(今雲南省昆明市),兀良哈臺率軍圍攻善闡,並最終克城,俘虜段興智。段興智投降,並受封世襲大理總管。至此,立國316年的大理國滅亡。


千里奔襲,出奇制勝——蒙古滅大理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大理蒼山


三、周密規劃,攻心為上—蒙古滅大理之戰的勝利原因探究

蒙古進攻大理,歷時僅一年有餘,便取得了大獲全勝。如此輝煌的勝利其實是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起兵之初蒙古大汗蒙哥便令都總帥汪德臣領軍入川,進抵嘉定府(今四川省樂山市),牽制南宋軍隊,使南宋不敢支援大理。令南宋的聯滇保蜀的戰略設想成為泡影。其次,忽必烈在臨洮時也派遣使者要求吐蕃薩迦派的宗教領袖八思巴,為大軍過境藏區提供方便,八思巴也盡心盡力的促成了此事。最後,蒙古軍隊在進入大理境內後,忽必烈一再約束手下,一改以往的殘忍嗜殺的政策,主張攻心為上。對於地方部族,多以納降為主收附,從根本上瓦解了大理國的基層統治。此外,大理君臣自身也缺乏戰略警惕,總是妄圖以所謂的天險,即金沙江、大渡河,大小涼山,川西高原等地區崎嶇難行的地形就能夠阻隔蒙古軍隊的進攻。期間,南宋也曾派遣使臣詢問是否需要軍事援助,均被大理君臣一口回絕。在蒙古軍隊兵臨城下之際,又盲目自信,以賭徒的心態全軍壓上,妄想畢其功於一役,以至於一場慘敗便再無翻盤之可能。


千里奔襲,出奇制勝——蒙古滅大理之戰勝利原因探究

昆明市金馬牌樓


四、結語

由蒙古滅大理之戰可以看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任何事都需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需要事前周密的規劃,需要團結絕大多數可以團結的力量。如此,便可以無往而不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