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大臣和亲王,都是清朝皇帝的心腹,到底谁的权力更大一些?

繁华万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亲王的权力曾经非常大。例如汉朝和晋朝的王爷们,能够列土封疆。但是屡屡发生王爷起兵叛乱的事件,朝廷逐步开始限制王爷们的权力。到了唐宋时期,王爷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了。但在明朝建立的初期,再次出现藩王的问题。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藩王,使用武力取代了建文皇帝。在此以后,明朝采用了“防火防盗防藩王”的政策。分封到各地的王爷们,其实就是变相的囚徒,根本不能离开封地。



清朝入关的初期,在爵位和权力分配方便,则出现了极端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一下军机大臣的由来。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延续了议政王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皇帝和一些旗主王爷们一起商议政务。但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皇帝不希望受到权力制约。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雍正皇帝则是直接建立了军机处,从而架空了议政王制度。在军机处工作的宠臣们,被称为军机大臣。一般来说,军机大臣都兼任其他的职务,品级一般是正一品或者从一品。



凡是担任军机大臣的官员肯定都是皇帝的心腹,能够在皇帝面前说上话、提出自己的建议。类似于皇帝的大秘书,由于军机大臣的权力很大,其他的官员对军机大臣都毕恭毕敬,甚至称呼一声“相爷。” 至于亲王则仅仅是清朝爵位的一种,清朝的爵位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辅国将军等等。其中,亲王又分成了能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和不能世袭罔替的普通亲王。亲王是皇帝的亲戚,但不一定是皇帝的心腹。例如恭亲王奕䜣,在咸丰皇帝在位时期,恭亲王虽然贵为亲王,但没有太大权力,一直坐冷板凳。



在权力上明显不如军机大臣肃顺,直到同治皇帝上台以后,恭亲王才迅速崛起。雍亲皇帝的弟弟怡亲王胤祥,在雍正皇帝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雍正皇帝加封自己这个弟弟为铁帽子王,而且负责部分军国重事。对于怡亲王胤祥,即使是军机大臣也需要毕恭毕敬。 不过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情况则又不一样了。和珅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身兼40多个职务,权势滔天。除了皇帝的弟弟弘昼,一般的亲王,和珅根本不会放在眼里。所以说,军机大臣一般都拥有不小的权力。



至于亲王有没有权力,全看皇帝的心思。如果是负责辅政的亲王,那权力明显超越了军机大臣。但如果是普通的闲散亲王,其实和富家翁没有太大区别,根本没有什么权力。亲王属于超品,而军机大臣属于一品。军机大臣见到亲王以后,确实应该拱手请安,但亲王也需要还礼。 到了清朝统治的后期,由于处于多事之秋,一些亲王开始进入军机处,例如醇亲王、庆亲王等等。



自己本身就是亲王,而且在军机处工作,权力上超越了军机大臣。不过这仅仅是少数,大部分王爷的权力不如军机大臣。对于普通的清朝亲王和郡王们来说,由于自己没有什么权力,只能依靠皇族的优势做生意。在京城和直隶省,很多田庄和店铺都有王爷的股份。如果顺天府或者街头的混混找事,王府这个后台能够吓退绝大部分人。很多皇室成员都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毕竟自身没有实际权力。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清朝的军机大臣是在雍正年间才出现,乾隆年间才逐渐形成定制的一个职务。同时,军机大臣又不是一个专门职务,清朝并没有专职军机大臣,清朝的军机大臣都是由皇帝选择中意的宗室王公和大臣兼职担任的。换句话说,亲王可以兼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可以兼任军机大臣、六部尚书也可以兼任军机大臣。如果皇帝愿意,六部左右侍郎也照样可以担任军机大臣。虽然行使了“宰相”的部分职权,但是军机大臣的待遇却还是原来职务的待遇。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尚书兼任的军机大臣,一旦被踢出军机处之后,你依然只是尚书,而不是“退休宰相”。这种体制就注定了军机大臣的权力是临时的,是否可以一直掌权,全凭皇帝一句话。光绪十年发生的“甲申易枢”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恭忠亲王奕訢作为领班军机大臣掌控军机处期间,权力鼎盛,甚至一度达到了可以与慈禧相抗衡的地步。可是,一旦被撸,他就是只剩亲王头衔的闲人一个!



除此之外,军机大臣虽然号称行使“宰相”职权,实际上比起明朝以前的真宰相,他们的权力含金量要低许多。清朝的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更加没有部分朝代宰相的否决权,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咨询和办事机构。军机大臣之所以位高权重,并不是因为其本身的权力,而是因为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同时,作为皇帝的办事机构,皇帝的具体思路、想法,要通过他们来贯彻落实,这才显得与众不同。一旦不被皇帝信任,即便还能勉强身居军机大臣之位,其实权也不会很大。说到底,军机大臣的一切权力都取决于皇帝,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而这,恰恰是皇帝最想要的!也是军机大臣与宰相的本质区别。



再说亲王。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早期,实封诸侯王的实力是相当雄厚的,诸侯国几乎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国家,诸侯王在国内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但是,自汉朝起,历朝历代都在有意无意地限制王爵的权力,将王爵分等、由实封变为虚封(只食禄、不临民)等等,明初略有反弹,“靖难”之后,明朝的亲王、郡王们几乎成了锦衣玉食的囚徒,毫无权力可言。清朝虽然没有像明朝那样对待亲王、郡王,但是却实行了爵位与权力分家的设置。什么意思?以亲王为例,亲王爵位只代表你的政治、礼仪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与权力无关。如果不被皇帝委以具体差事,坐冷板凳的亲王就是一个吃皇粮的“土财主”!但是,一旦被委以实权,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康熙年间的所谓“九子夺嫡”,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清圣祖给了儿子们差事和较大的权力。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了,军机大臣属于职务范畴、亲王属于爵位范畴,两者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亲王如果没有具体差事,政治、礼仪地位的确比异姓军机大臣尊贵许多,但实际权力却要差太多太多。相反,如果亲王充任军机大臣,那权力和地位就大了,远非一般异姓军机大臣可比。最后顺带说一句,能够充任军机大臣的基本上都是皇帝的心腹或者皇帝认为用得着的人。但是,亲王天然不是皇帝的心腹!因为同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理论上亲王对皇位都是存在威胁的。因此,清朝皇帝对于亲王爵位的授予非常慎重,而且对于王爵在差事、权力方面的控制也相当严格。清朝真正算得上是皇帝心腹的亲王并不多,怡贤亲王胤祥算一个、安亲王岳乐勉强算一个、充其量再加上裕宪亲王福全。而且,个人觉得,福全还得大打折扣。其他一些皇帝重用的亲王,无非就是用,心腹真心谈不上!胤祥不用说,清世宗一反清朝宗室严禁结交朝臣的祖制,鼓励朝臣与胤祥亲近,这是真的心腹。清世祖一度曾经想传位给安亲王岳乐,这勉强也算是真心腹。福全作为亲兄弟和对皇位威胁最大的近支亲王,能被清圣祖委以抚远大将军职务、掌握兵权,不说是心腹,起码清圣祖对这位哥哥还是相当信任的。至于其他人,还真不好说……即便是大将军王允禵,恐怕在父亲清圣祖心中也算不上是什么心腹。


农民工歪说历史


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亲王拥有极大的权力,但是历经康雍两位皇帝的不断改革,亲王的权势已经是大不如前了。

清朝的“亲王”“郡王”的称呼,是起始于皇太极时期。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改元称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同时也将原来旗主贝勒的称呼改为了旗主王爷,也就是亲王和郡王,而将贝勒用以称呼支持满清政权的蒙古部落首领。

皇太极时期权势最高的“四大亲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这几位王爷不仅位列亲王之列,爵位显赫,同时还都各自掌握统领着一到两个旗的兵力,并且还分别担任了六部的尚书之职,更是在皇太极去世后握有推举新君的权力。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亲王权力是非常之大。

这种亲王、郡王,又是旗主、又是权臣、同时还是满洲贵族议会成员,可以说是各种权力一起抓的时期,共历经了皇太极和顺治两朝。

顺治皇帝去世后,康熙皇帝登基,在除掉鳌拜重掌政权的康熙皇帝随即开始不断削弱满洲贵族权势的进程,最终,历经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努力,曾经掌握极大权力的王爷们,他们的亲王、郡王已经慢慢变为了单纯的爵位和荣誉称号,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军机大臣是从雍正朝时期才开始有的,此时的亲王权力已然不复存在。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重要集权达到了最高峰。

这些行走于军机处与皇上寝宫之间的军机大臣,所谓“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这些人往往也都是兼职,也还要在六部九卿之中担任着其他的职务,尽管都是皇帝的亲信,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实权掌握者,也仅仅只能算是皇帝的秘书,协助皇帝署理国家的大事要务。所以真正的权力还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而这个时候的王爷们,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全部需要仰仗皇帝对于他们的态度来决定他们的爵位的职务,地位自然也比不上军机大臣。


凡事也有例外,即便是在康雍年间及之后的时间期间里,也有许多的宗室王公被皇帝任命为权臣要员的。

康熙朝时期就有两位亲王,即康熙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以及康亲王杰书,他们不仅享有亲王的爵位,还为康熙授予统兵之权,福全是康熙征讨噶尔丹的实际统帅,而康亲王杰书更是常年带兵驻扎在福建。

雍正朝时期爵位最高并且权势地位最高的,恰恰雍正的弟弟,怡亲王胤祥了。胤祥是雍正最为信赖以及倚重的兄弟,不仅对于胤祥的封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整个国家的大情小事,胤祥都参与其中,与雍正成为了千古君臣兄弟的典范。

清朝末年的时候,恭亲王奕䜣,也是以亲王的身份担任了总理大臣、军机大臣这样的要职,包括后来的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要单纯的比较军机大臣与亲王的权势和地位,确实非常难以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