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是魯迅的筆誤還是有意為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7


當然不是筆誤,如果是筆誤,起碼這文章不會流傳至今,還在課本里面出現,甚至當年老師還要求全篇背誦(現在的情況,因為筆者不是老師,所以不清楚)。

魯迅先生的筆下,很多都是針對當時人們的一些壞毛病提出的批評,有許多借助小故事來表達出這種意思,不直接告訴讀者,但是讀了以後能懂其中的意思。本文也一樣,用孔乙己的事情,向人們展示當時的可憐人,最後一句的“大約”很有意思,顯然是魯迅先生有意為之。

那麼,這個“大約”究竟何解?想知道答案,還得從文中尋找。

其實,通讀此文,筆者在魯迅的“大約”一詞中,感受到了很多的情緒,有一種悲涼,有一種同情,有無奈,甚至還有憤懣。

何來悲涼?

魯迅不是和人們有仇,所以才經常寫文章來揭露現實,而是“怒其不爭”,想讓國人從思想上強大起來。可是孔乙己作為一個飽讀史書之人,竟然屢屢偷人東西,然後被人毒打。

連禮義廉恥都沒有,這書都讀到哪裡去了?他對當時的教育表示很無奈,這樣教出來的人,中國怎能不弱?由此心生悲涼。

何來同情?

孔乙己作為一個讀書人,卻屢屢行竊,更可惡的是還為自己狡辯,說“竊書”和偷書不一樣,這固然讓人對他心生厭惡,但是他買酒很少拖欠,即使是缺錢也會很快還上,這樣的人其實還是有一定操守的,只是當時的社會如此,中華遍地都是貧弱不堪的百姓,魯迅同情自己的同胞。

尤其是在最後,孔乙己腿斷了以後,人們在說他偷竊之事的時候,他已經不再像從前一樣激烈辯解,這確實讓人感覺到悲涼,讓人對他心生同情。

何來無奈呢?

這無奈有相當一部分,是說人們對孔乙己消失的漠視,由此心生無奈。初見孔乙己的時候就說,他的頭上是有傷痕的,雖然當時沒有明說,但是根據後文不難看出,他的傷,大部分都是因為“偷”而被打出來的。

因為“竊書”而被打,因為夾帶走人家的紙筆而被打,到了酒坊又被人隨意開玩笑。但是他雖然給別人帶來了開心,“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就連文中的“我”,也是在聽到掌櫃的對賬的時候提到了孔乙己所欠的19文錢,“才”感覺到他確實很久沒來了。

一個活生生的人,竟然被人如此輕視,作者也很無奈。

何來憤懣?

這種憤懣,有魯迅對孔乙己的,也有對當時的人和社會大環境的。他作為一個窮苦的讀書人,雖然不能考取功名,但是文中也說到,他擅長寫字,經常給人們抄寫賺錢為生,但是他卻總是有“夾帶”的毛病,屢屢違背孔孟,幹一些丟臉的事情,因此被打斯文掃地。關鍵是人們嘲笑他,他還辯解,即使是最後被舉人打斷了腿,他依然在狡辯“跌”。

所以,魯迅對他這種行為,感到憤怒、無奈。而孔乙己在消失很久之後,只有買酒掌櫃想到他,而且是因為查賬而想到,人們對孔乙己如此冷漠,也讓魯迅先生感到憤懣。


小小嬴政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認為不是筆誤,就像我家屋後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一樣,只是一種高超的藝術宣演,如果魯迅這樣寫我家屋後有兩棵棗樹,可能給人一種素然無味的感覺,可能就不想往下看了。

再一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把那個時代讀過幾天書,窮極潦倒的小知識分子又不背放下尊嚴他們是即可憐又可悲的,他們在舊禮教觀念束縛下總是不肯放下身架,賣弄那點唯一能讓他們自豪的是比別人多識幾個字,茴香豆有四種寫法,把這種底層人物的這種可悲,可憐刻化的淋漓盡至,這種悲哀的自尊悲哀的賣弄應該慾火重生了。

另外魯迅塑造出來的孔乙己從另一個角度也徹底的反應了那個時代國人的冷漠與麻木,絲毫沒有一點同情心,這樣的民族也的確該脫胎換骨了。

所以我荒謬的認為這不僅不是筆誤而是絕妙的一筆。


說說43430


先說結論:魯迅有意為之,不可能是筆誤。

“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如果有人認為是魯迅先生的筆誤,那麼未免太瞧不起他了。事實上,但凡受過寫作訓練,對短篇小說有一定了解之人,應該都清楚精準地運營詞彙的重要性。熟悉魯迅小說的讀者,應該都清楚,他在寫作上喜歡用白描的手法。即,在文字運用上,魯迅向來以簡練為美。

說個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在《孔乙己》一文中, “茴字的四種寫法”“竊書不算偷”“朝櫃檯上排出四個銅板”以及著名的“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如此豐富的情節與內容,魯迅一共使用了多少字去敘述呢?

兩千六百多一點!是的,《孔乙己》全文只有兩千六百多字!

短篇小說不是字數越少越好,但《魯迅》能到不到三千字的篇幅裡,塑造出一個潦倒而又令人同情的孔乙己。而在這麼小的篇幅裡,我們也瞭解到孔乙己的一生。可見,《孔乙己》一文的藝術成就有多麼高。所以, “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怎麼可能是筆誤?魯迅寫這句話,自然是有其用意。

誠然,“大約……的確”這種表達方式,讓人覺得很是怪異與彆扭。這種矛盾重重、模稜兩可的指向,讓讀者吃不準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死。這正是魯迅想要的表達,至少給小說或孔乙己的命運,留下另外一個表達的可能。如果魯迅直接告訴孔乙己死了,結果是明確了,但小說卻喪失了韻味——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論述過了,我就不再贅言。

另外,“大約的確”的表達方式,可能是魯迅的習慣。在1936年5月14日致曹靖華的信中寫道:“就常有人要趁這機會把我扼死,真不知何故,大約的確做人太壞了。”此話的緣由,是有人造謠魯迅破壞統一戰線。可見,“大約的確”意思是他雖沒有確鑿地斷言,但已經在相當程度上認定了。

事實上,個人覺得現在很多人對魯迅的質疑,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比如說,魯迅通假字問題,“一棵是棗樹,另外一棵也是棗樹”。很多人不學無術,整天在這些細枝末節上糾纏。以我的觀點,有這功夫,還不如沉下心裡,好好去閱讀魯迅。魯迅不是不能質疑,但質疑的問題,得有價值啊。


輝城啊


這恰恰是魯迅先生如來神筆之處。在孔乙己身上發生的一切,讓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吃人的本質。孔乙己正是科舉制度下最典型的犧牲品,我們既憎恨孔乙己的所作所為,為了科舉制度,道德敗壞,竊書,好吃懶做。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又同情孔乙己,因為他的一生和悲慘結局,都是科舉制度的產物。魯迅在《孔乙己》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們應該理解為:這正是魯迅先生借孔乙己的身世,像封建的傳統科舉制度,敲響的死亡喪鐘。

魯迅的偉大之處之一,就是絕不會浪費文字。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深刻的說明一個問題。同時、他擁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正義感!

張延


張延4472


當然有意為之了

一個這樣的人死了、言外之意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活著

他更多希望的是國人的覺醒


相信明天166909931


孔乙己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的一片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文章最後一句話說到:大約孔乙己是的確死了。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種情況解答分析。

一,從文學語言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前後是矛盾的,是個病句。因為大約表示一種推測。是不確定的意思。也就是說,孔乙己到底有沒有死,作者並不確定。而的確是肯定確切的含義,在文中的意思可以理解成孔乙己最後確定是死了。那麼作者到底是能確定還是不能確定呢?從大約和的確兩個詞來看這就是一種矛盾了。

二,如果我們從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角度來回答。我們一般認為,用的確是因為文中的孔乙己在封建舊社會的環境裡,生性既懶惰,沒有相應的生存技能,也沒有獲得功名,且身受重傷,被丁舉人打成殘疾,而且他的聲名狼藉,有偷盜的前科,名聲很不好,再加上封建舊社會人們思想愚昧,麻木不仁,毫無同情心,在這樣的環境裡,孔乙己的結果必然是因為飢寒交迫或疾病而走向死亡,文中的我最後再也沒有見過孔乙己,也能一定程度上證明孔乙己確實是死了。但作者為什麼又用大約呢?這是因為文中的我到底是沒有親眼見證孔乙己的死亡的場景的,因為語言的用語準確性,所以用了大約表示推斷。

三,我們也可以從現代社會這個角度推測孔乙己的結局。假設孔乙己生活在如今的中國社會里。我個人認為,雖然不一定會大富大貴,但一定不會走上如此悲慘的死亡結局。因為孔乙己專注於自己的領域,他的一個回字就有四種寫法,對於傳統文化也比較精通,有大師的專注與風範。君不見流浪大師沈巍在現代社會的受歡迎程度。也許孔乙己在保證溫飽的前提下,在現代社會也能成為一位流浪大師。即使它不能成為大師,那麼在現代的社會保障制度下也可以讓他有一定的生存空間,起碼有能夠安身立命之所。

因此,我個人認為孔乙己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我們更應該為我們能生活在如今美好富足和諧社會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順其自然82259


大約魯迅的確放屁了,大約魯迅的屁的確是臭的。。。

有意思嗎?

魯迅最大的成就,是將孔子描述成“孔乙己”,將幾千年的文化描述成“吃人”文化,而導致千千萬萬的現代中國人,可以“孔老二”、“孔丘”等等亂說,羞辱中華聖人。

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

中國人可以叫板任何人了!

中國人已經不需要通過文化自責,來檢討為什麼有近代的百年落後了!

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愚昧無知的人!

羞辱中華古人,尤其是古代聖賢,你們有什麼好開心的?

比如,別人罵了你的祖宗,你不僅沒有不高興。

你自己還開開心心跟著大罵自己的老祖宗。

而無一點恥辱之心。

一群白痴!


文化科學宗教探索者


這句話不矛盾啊。

現實中我也曾碰到過這樣的事情。我有個分別二十多年的戰友,從轉業後再未謀面,也未聯繫。後來有朋友對我說:“我聽說某某某已經死了。” “真的假的?他才不到五十歲。” “不太清楚,我也是聽說。”

再後來,又有一個朋友對我說;“聽說他已經死了。”

以上這些說法都是聽說,並未確鑿。我更未親見,也只能做出這樣的判斷;“他有可能真的死了。”如果套用魯迅先生的話就是;他大約的確死了。有可能=大約,真的=的確,沒毛病吧?

關於孔已己死的消息,“我”也只是聽到傳言,並未親見,情況和我以上講的是一個道理。“大約”修飾的是“孔已己已經死了”這句傳言。語法上並無矛盾。


秋夜為我長


魯迅的作品為我們塑造許多人物形象,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孔乙己應該是特經典的一個人物形象,一個寒酸迂腐的小“知識分子”。他滿口之乎者也,竊書不為偷,君子固窮,茴字六種寫法等等,皆出之他之口。當年這句話是經常考試的內容,是經典的閱讀理解題,每每考試都有這道分析題。當年帶語文時,也時常問“大約”和“的確”是否矛盾,筆者的理解如下:


一、從語言層面看。漢語講究語法,乍一看似乎是個病句,“大約”表不確定的判斷,是一種猜測,“的確”表示必然的判斷,是確知。這兩個詞用在同一個句子裡,好像出現了前後矛盾的語病。但是從語法上來看,“的確”是修飾死的,作“死”這一動詞的狀語,而大約作“孔乙己已經的確死了”的狀語,是對孔乙己死亡的推測,推測的結果是確實死了,所以並不矛盾。

二、從小說情節層面看。孔乙己本是一位身份很高的讀書人,但因未考取功名,連個秀才都沒撈到,十分落魄,以今天的理解不會混,人情世故也不懂,卻又放不下酸腐的架子,加之好吃懶做、偷人東西的惡習,所以早就喪失了謀生能力。後因偷丁舉人家裡的書,被打折了腿,很久不見,喝酒的人都覺得他“許是死了,但是後來的中秋他又出現了,那是作為咸亨酒店的小夥計最後一面見到孔乙己。 那時孔乙己的健康狀況就已經很糟糕了,他“聲音極極低,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給人一種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感覺,預示著孔乙己已經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小說最後寫道:從中秋到年關,再到中秋,再到年關,他再也沒有在咸亨酒店出現,甚至被提及過,那死亡是肯定的。 當然,小說也有其他的暗示情節,像咸亨酒店老闆一直惦記著孔乙己欠十九個錢的事,可是到了第二年的中秋之後就再也沒有提過,這也暗示著老闆也認為孔乙己已經不在人世,還錢的事也就指望不上了。孔乙己的死既然是確定的,那為什麼還要加一“大約”呢?因為作為小夥計的我沒有從任何人的口中確切的聽到孔乙己的死訊,也沒有親眼目睹孔乙己的死亡。



三、從藝術形象層面來看。小說是文學作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而孔乙己是作者塑造的悲劇人物形象。悲劇的結局用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讀者的悲情。孔乙己的形象為了揭示科舉制度的罪惡,他的死是必然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大約是周圍人的冷漠,的確是社會的冷酷,生活在沉悶和罪惡的社會死是必然的。

孔乙己的悲劇是冷酷的社會制度,封建科舉制度造就的,以現代的理解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沒有推進素質教育的結果,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有點囉嗦,不成熟的看法,歡迎指正。魯迅作品中這種句子也經常出現,似乎是規定動作,不能說句子有語病。)


江南煙雨220667845


前言

《孔乙己》出自魯迅先生所寫的短篇小說。最後有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說到“的確”這兩字是肯定的說法,但前面又有“大約”兩字,似乎又不那麼肯定。看起來,前後有矛盾的地方。

但是不是矛盾,每個人看法不同。如果從咬文嚼字或語法中找錯誤,那你還太傻太天真。

讀文章,必須用心境去讀,才叫會讀。每個階段的心境不同,讀出的文字理解就不一樣。對我來說,這句話不但不矛盾,而且就應該這麼寫。



01

小時候,讀這篇文章,對孔乙己印象就非常深刻。我之所以深刻,是覺得整個故事講述得很好,很有層次感,角色白描傳神,文字精煉有力。敘事緩緩展開,從一個人出現到消失,最終撂筆,一氣呵成。

可最煩就是,每次讀完,就要寫讀後感。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通病。問有何教育意義,反映社會啥現象。是不是在某科舉制度的毒害下,描述了封建地主階級對知識分子吞噬的慘烈現象和吃人本質之類的廢話。

講真,以我當時年紀,那麼的童真幼稚,對現在的生活充滿了無數的期望和幻想。讀完這篇文章以後,卻要我用成人的歷練,去抨擊那個時代的腐敗黑暗,發洩對封建社會階級的憤怒。這對我而言,可比看新聞聯播還要吃力。如果教育是讓我從小就變成憤青,我"大約的確"做不到。



02

孔乙己是個讀書人,身材高大,穿著長衫,寫一手好字。這是江浙讀書人的打扮裝束。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幹體力活爭不過人家。又因階級低微,好的文職工作也輪不到他。要營生,慈不掌兵,義不行賈。讀書人去做生意,往往吃著虧。只能幫人抄抄書,賺幾個銅板換酒錢。

孔乙己被人打,要不就是偷書,要不就順點小東西。偷書是因為愛書如命,順點小東西,是生活窘迫,貼補一下家用。他從來不偷大東西,只是佔一些小便宜。被生活逼到絕境,才迫於無奈,去幹這些小偷小摸的勾當。

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傲氣,穿著長衫,站著喝酒,銅錢是一個子一個子排出來。既讓店家看清楚,他的酒錢分毫不差。也讓到店的客人,看到他遺世獨立的清高。當然,這難免帶點迂腐之氣,但此舉有類別於其他販夫走卒。


他偶爾賒賬,但到月底總是清還。孩子們過來搶他的茴香豆,他也樂意逗著他們玩。仁德雅信,溫良恭儉樣樣俱全。他讓人快樂,大家有調笑的談資。但是沒有他,世界也是那麼的平靜。

可惜,因偷了丁舉人家裡的東西,被打折了腿。同是讀書人,因階級不同,遭遇也不同。意想不到的是,讀書人下手也這麼狠。看來,不是每個讀書人,都有資格談溫良恭禮讓的。



結語

這篇文章寫的客觀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互諒和溫情。但在小夥計的眼裡,他看到孔乙己最溫暖善良的一面,儘管冷酷的現實壓碎了孔乙己的生活。但他卻依然對生活充滿幻想和渴望。就像在寒冬臘月裡,賣火柴的小姑娘,能用一根火柴點燃一個美麗的人生。所以,當大家冷漠的確定,孔乙己死了。而小夥計卻希望從確定的言語中,找出大約的美好。



我是灣火,堅持文化原創。文字講究精煉傳神。諸位若是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關注,留言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