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馬路是上海這城市文化的重要源頭,上海的歷史文化與榮譽都藏在這座城市的一條條馬路上,一座座洋房裡,無言的訴說著神秘而又傳奇的故事。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想要體會上海這座城市的真正底蘊,要從逛上海的馬路開始。十里洋場,花園洋房,海派文化……這些精髓都濃縮在馬路上弄堂裡。如果這些你都瞭解了,也就讀懂了上海。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在上海眾多的馬路中,上海的新華路,是擁有最多異國建築的一條馬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的美譽。和其他早已名聲在外的馬路相比,新華路少了些許人氣與繁華,但是它的含蓄與優雅,卻是其他馬路所沒有的。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新華路東起淮海西路,西至中山西路。初名“安和寺路”1943年10月改名“察哈爾路”,1947年以上海法華古鎮命名為“法華路”,1965年正式改名為“新華路”。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坐落在新華路番禺路路口的上海影城,不僅是新華路的一個地標性建築,也是上海第一家五星級影城。每年電影節這邊總會排最多的電影、排最熱的場次、組織最多的活動。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這裡當年曾是哥倫比亞騎術學校,這個學校專門傳授一些普通的騎馬本領,從上馬、下馬、慢跑、小跑、奔跑到學會跨欄為止。校長是個英國僑民,聘用了兩名白俄教練。而在這座學校上課的大多是這裡的外僑,尤以英國人居多。這裡記錄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的一段歷史和往事。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而當你站在上海影城的門口,向紅綠燈方向看去的時候,會看到對面的馬路兩側有一片紅色的新式里弄房子,清水紅磚外牆,白勾縫,這就是涵蓋新華路73弄、84弄的“紅莊”。

“紅莊”一共有40幢三四層樓房。新華路以北稱“北紅莊”,一排3幢4層樓房;新華路以南稱“南紅莊”,有4層樓房30幢,3層7幢,5排房屋共37幢,。因外牆用紅磚砌成,當地居民又稱為“紅房子”。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這裡曾是中國農業銀行的許多職員的宿舍,當時農行的進步職工為了迎接上海解放,便於聯繫,由當時在農行任職的張兆提議改名為“紅莊”,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新華路最出名的也莫過於這條“外國弄堂”。新華路上的外國弄堂裡,那幾十幢造型、風格各異的別墅,曾經是西區上海生活的最好寫照。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外國弄堂所在地原來是農田荒地。1925年,公共租界當局越界修築哥倫比亞路(今番禺路)和安和寺路(今新華路),整條外國弄堂便是由開發商美國人雷文法蘭及1922年成立的上海普益地產公司為適應當時國內商賈和在上海的上層僑民需要建造的。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這條弄堂是由匈牙利籍建築大師鄔達克規劃和設計的,它由新華路211弄和329弄兩條弄堂相互連接,形成一個規整的馬蹄形,鄔達克之所以把外國弄堂設計成馬蹄形,是因為他希望這裡是一個適宜居住的小區,而這樣前進後出的構造,交通自然十分方便。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弄內綠樹婆娑,環境幽靜,29幢風格迥異、造型別致的歐式花園住宅坐落其內,有英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式樣,被稱為上海西郊哥倫比亞圈內的精華建築群。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新華路179號,這幢沿街佇立的德式風格別墅,現在是是上海外灘花園酒店新華路分店。我沒有進去住過,只是在外面靜靜欣賞老房子,個人覺得如果奔著情懷來的話,住進優秀的歷史建築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體驗。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從新華路旁大大小小的弄堂裡走進去,可透過枝葉間的縫隙,隱約可見矗立在各式小樓屋頂的煙囪、圓拱形的門窗、木製大門、鐵藝窗欄等,使人有種恍入歐洲某個鄉村的錯覺。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弄堂裡主要以西班牙風格建築居多,紅筒瓦、弧形牆及花紋柔美的鑄鐵窗戶是西班牙建築的標誌性特徵。正片區域裡的房子的表面,大多都採用了淡黃和紅瓦屋頂相結合的暖色調,現在看起來依然洋氣舒服。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只是曾經華美的洋房早已攀爬上了年輪的痕跡,加上個別老洋房,早已住進72戶人家後不夠精心維護的原因,暗淡了不少,但依然散發出一種獨特的美麗,就像老去的大家閨秀,皮相雖不及往昔,但風骨猶存。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外國弄堂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位於329弄36號的“蛋糕房子”。這幢房子因其形似蛋糕而得名,由內外兩層承重磚組成圓形排列,這是在上海乃至中國近代建築中可謂絕無僅有。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蛋糕房子的緩坡屋面蓋有西班牙圓筒瓦,下為木基層、木屋架。住宅外牆面結構外露,梁、柱均為白色,紫紅色泰山面磚貼面,白水泥勾縫,前後大門兩側均用玻璃磚砌築,既滿足了室內採光要求,又豐富了建築立面。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蛋糕房子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後為曾任同濟大學校長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時購得,現為周先生旅居海外的女兒所有。據說是鄔達克最為得意的建築作品,或許是太過喜歡,鄔達克設計完這幢房子之後,居然把自己的家也搬到了200米外的番禺路路口。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除了蛋糕房子,329弄的17號別墅也是一幢非常漂亮的西班牙風格的花園別墅。紅磚砌成的拱門襯著洛可可式的黑色鐵質花紋,壁爐煙囪出口有連續的小尖券裝飾。南面的小花園裡滿眼綠意。老上海棉紡業鉅子薛福生的孫女薛安倫,在這座老洋房中度過了她的童年時光,在周遊列國大半生後,還是回到這裡居住,可見她對這裡的情有獨鍾。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新華路的483號,一幢建於1947年的現代式3層平屋頂建築,建築立面水平線條流暢,平面4開間,大玻璃窗、鋼門、鋼窗,立面簡潔,無煩瑣的裝飾。整個建築的立面由圓弧及平直線組成,樓上南面起居採用弧形大玻璃窗和角窗,還設有半圓形陽光室,使簡潔的立面造型富有變化,這裡曾是原造紙大王金潤癢的舊居,現為長寧區藥品監察檢驗中心使用。

這位“上海閨秀”,擁有中國獨一無二的建築,看起來卻像塊蛋糕

如果把上海的武康路比喻為上海風花雪月之地,那麼,新華路低調內斂的氣質,會讓你有種大家閨秀般的舒服,這裡的每個弄堂,每棟建築,都可以讓我們用腳丈量,來認識這座城市的前世與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