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马路是上海这城市文化的重要源头,上海的历史文化与荣誉都藏在这座城市的一条条马路上,一座座洋房里,无言的诉说着神秘而又传奇的故事。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想要体会上海这座城市的真正底蕴,要从逛上海的马路开始。十里洋场,花园洋房,海派文化……这些精髓都浓缩在马路上弄堂里。如果这些你都了解了,也就读懂了上海。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在上海众多的马路中,上海的新华路,是拥有最多异国建筑的一条马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的美誉。和其他早已名声在外的马路相比,新华路少了些许人气与繁华,但是它的含蓄与优雅,却是其他马路所没有的。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新华路东起淮海西路,西至中山西路。初名“安和寺路”1943年10月改名“察哈尔路”,1947年以上海法华古镇命名为“法华路”,1965年正式改名为“新华路”。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坐落在新华路番禺路路口的上海影城,不仅是新华路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也是上海第一家五星级影城。每年电影节这边总会排最多的电影、排最热的场次、组织最多的活动。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这里当年曾是哥伦比亚骑术学校,这个学校专门传授一些普通的骑马本领,从上马、下马、慢跑、小跑、奔跑到学会跨栏为止。校长是个英国侨民,聘用了两名白俄教练。而在这座学校上课的大多是这里的外侨,尤以英国人居多。这里记录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的一段历史和往事。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而当你站在上海影城的门口,向红绿灯方向看去的时候,会看到对面的马路两侧有一片红色的新式里弄房子,清水红砖外墙,白勾缝,这就是涵盖新华路73弄、84弄的“红庄”。

“红庄”一共有40幢三四层楼房。新华路以北称“北红庄”,一排3幢4层楼房;新华路以南称“南红庄”,有4层楼房30幢,3层7幢,5排房屋共37幢,。因外墙用红砖砌成,当地居民又称为“红房子”。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这里曾是中国农业银行的许多职员的宿舍,当时农行的进步职工为了迎接上海解放,便于联系,由当时在农行任职的张兆提议改名为“红庄”,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新华路最出名的也莫过于这条“外国弄堂”。新华路上的外国弄堂里,那几十幢造型、风格各异的别墅,曾经是西区上海生活的最好写照。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外国弄堂所在地原来是农田荒地。1925年,公共租界当局越界修筑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和安和寺路(今新华路),整条外国弄堂便是由开发商美国人雷文法兰及1922年成立的上海普益地产公司为适应当时国内商贾和在上海的上层侨民需要建造的。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这条弄堂是由匈牙利籍建筑大师邬达克规划和设计的,它由新华路211弄和329弄两条弄堂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规整的马蹄形,邬达克之所以把外国弄堂设计成马蹄形,是因为他希望这里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小区,而这样前进后出的构造,交通自然十分方便。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弄内绿树婆娑,环境幽静,29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的欧式花园住宅坐落其内,有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式样,被称为上海西郊哥伦比亚圈内的精华建筑群。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新华路179号,这幢沿街伫立的德式风格别墅,现在是是上海外滩花园酒店新华路分店。我没有进去住过,只是在外面静静欣赏老房子,个人觉得如果奔着情怀来的话,住进优秀的历史建筑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体验。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从新华路旁大大小小的弄堂里走进去,可透过枝叶间的缝隙,隐约可见矗立在各式小楼屋顶的烟囱、圆拱形的门窗、木制大门、铁艺窗栏等,使人有种恍入欧洲某个乡村的错觉。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弄堂里主要以西班牙风格建筑居多,红筒瓦、弧形墙及花纹柔美的铸铁窗户是西班牙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正片区域里的房子的表面,大多都采用了淡黄和红瓦屋顶相结合的暖色调,现在看起来依然洋气舒服。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只是曾经华美的洋房早已攀爬上了年轮的痕迹,加上个别老洋房,早已住进72户人家后不够精心维护的原因,暗淡了不少,但依然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美丽,就像老去的大家闺秀,皮相虽不及往昔,但风骨犹存。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外国弄堂内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位于329弄36号的“蛋糕房子”。这幢房子因其形似蛋糕而得名,由内外两层承重砖组成圆形排列,这是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建筑中可谓绝无仅有。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蛋糕房子的缓坡屋面盖有西班牙圆筒瓦,下为木基层、木屋架。住宅外墙面结构外露,梁、柱均为白色,紫红色泰山面砖贴面,白水泥勾缝,前后大门两侧均用玻璃砖砌筑,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蛋糕房子曾是西班牙公使官邸,后为曾任同济大学校长的著名民主人士周均时购得,现为周先生旅居海外的女儿所有。据说是邬达克最为得意的建筑作品,或许是太过喜欢,邬达克设计完这幢房子之后,居然把自己的家也搬到了200米外的番禺路路口。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除了蛋糕房子,329弄的17号别墅也是一幢非常漂亮的西班牙风格的花园别墅。红砖砌成的拱门衬着洛可可式的黑色铁质花纹,壁炉烟囱出口有连续的小尖券装饰。南面的小花园里满眼绿意。老上海棉纺业巨子薛福生的孙女薛安伦,在这座老洋房中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在周游列国大半生后,还是回到这里居住,可见她对这里的情有独钟。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新华路的483号,一幢建于1947年的现代式3层平屋顶建筑,建筑立面水平线条流畅,平面4开间,大玻璃窗、钢门、钢窗,立面简洁,无烦琐的装饰。整个建筑的立面由圆弧及平直线组成,楼上南面起居采用弧形大玻璃窗和角窗,还设有半圆形阳光室,使简洁的立面造型富有变化,这里曾是原造纸大王金润痒的旧居,现为长宁区药品监察检验中心使用。

这位“上海闺秀”,拥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看起来却像块蛋糕

如果把上海的武康路比喻为上海风花雪月之地,那么,新华路低调内敛的气质,会让你有种大家闺秀般的舒服,这里的每个弄堂,每栋建筑,都可以让我们用脚丈量,来认识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