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不平的鏡子》:被認為魔鬼附體的鏡子,只是慾望作祟

契訶夫是俄國的傑出作家,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他的作品,充滿著對人間醜惡的批判,被稱為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

契訶夫年輕時,為了養家餬口,曾經為一些通俗報刊,寫過一些滑稽作品,以掙得稿費。雖然這些滑稽作品的誕生,具有功利性目的,但也展露出對一些社會現象的諷刺天賦,不失為短篇小說精品,《不平的鏡子》便是其中一篇。

《不平的鏡子》篇幅很短,全篇不到2000字,講述了一個略帶魔幻色彩的故事:

我和妻子發現了曾祖母留下的鏡子,這面鏡子曾被認為有魔鬼作祟,因為曾祖母生前一刻也不曾離開它,直到逝世。妻子無意照過這面鏡子後,也和曾祖母一樣,好像被魔鬼附體,再也離不開這面鏡子,每天瞅著鏡子中的自己。

原來,這面鏡子是一面不平的鏡子,會扭曲一個人在鏡子中的形象。妻子長相醜陋,鏡子恰好將她的醜陋,扭曲成豔麗的容顏。妻子因此沉溺於幻象中,認為所有人都在欺騙她,只有鏡子才是真實的。

《不平的鏡子》創作於1883年,距今已經一個多世紀。雖然年代久遠,但由於作品本身,所諷刺的是人性的弱點,而人性的弱點,不因時間改變,不被時代束縛,因此,小說中的故事,即使歷久,依然彌新,在百年之後依然能夠喚起讀者共鳴,或者為讀者帶去某些啟示。

契訶夫《不平的鏡子》:被認為魔鬼附體的鏡子,只是慾望作祟


《不平的鏡子》中,妻子沉溺於自己鏡中的容顏,這種心態,很容易理解。

臭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且自古皆同。《詩經》開篇,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淑女不窈窕,而是虎背熊腰,君子恐怕早已逃之夭夭了。

中華五千年文明,其實也包含著五千年的化妝史。據說早在商紂王時代,胭脂便誕生於世,到漢代時,更是受到匈奴的鐘愛,以至於漢武帝大敗匈奴,讓匈奴人最受傷害的,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後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化妝不僅流行“黃妝”,而且開始貼“花黃”,用黃色紙片,製作成星星、月亮、花鳥等造型,貼於臉上。《木蘭辭》中,花木蘭便曾“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因此,在那個時代,稱呼某個女人為“黃臉婆”,很可能會是一種讚美。

五代十國,宮廷仕女的化妝更是繁瑣細微,傅粉、畫眉、描紅、點口脂、施面靨、貼花鈿,任何一道程序,都不能或缺。李煜曾經吟道:“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其實,朱顏改變,很可能不是老了,而是沒有化妝。

即使貴如老佛爺的慈禧太后,也不能脫俗,率先開了美顏的先河,在畫家為自己繪畫時,要求去掉皺紋、去掉眼袋、把眼睛畫大一些,與現在美顏相機的磨皮美白、明眸大眼、去除黑眼圈,基本屬於同一原理。

既然古人尚且如此,那麼《不平的鏡子》中的妻子,著迷於自己鏡中的容顏,自然也是順理成章了。

契訶夫《不平的鏡子》:被認為魔鬼附體的鏡子,只是慾望作祟


女子愛美,很大的根源,來自於男人對待容貌的態度。

在古代,能夠嫁得金龜婿,往往是女子一生幸福所在。外貌對於女子,自然是嫁人的重要資本,直接決定今後的社會地位如何。因此,在《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五姐妹才會像結婚狂一樣,整天執迷於如何嫁給一個如意郎君。

《不平的鏡子》中的妻子,在看到自己美麗的幻象後,隨之而生的,也有一種幸福感,那便是最漂亮和最高貴的騎士,也將匍匐在自己的腳下。儘管這種幸福感,和她鏡子中的容貌一樣,都是虛幻的。

女人的容貌,不僅決定著找到好老公,而且還能提高自身收入。在著名的溝通學教材《溝通的藝術》中,非語言溝通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它包括身體姿勢、手勢、表情、眼神、聲音等多種類型,外貌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種。

有研究顯示,在職業領域中,一個人的外貌,會影響到面試錄用、職務升遷、績效評定。外表出眾的人,往往因此獲得更多的社會利益。所以,雖然“以貌取人”有失公平,但在現實之中,人們通常這樣選擇。

在目前的網絡直播行業中,外貌更是成為了女性主播吸引粉絲關注、獲取更多打賞的重要條件,使得網紅主播們展現出十級美顏的風姿,去迎接來自粉絲的鮮花和掌聲。然而,一旦原形畢露,就可能需要承受全面崩盤的風險。

2019年喬碧蘿殿下由蘿莉變大媽,引起了網絡上的軒然大波,而喬碧蘿殿下也因此被多家直播平臺封禁。

契訶夫《不平的鏡子》:被認為魔鬼附體的鏡子,只是慾望作祟


1971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他選擇了一些大學生,將他們隨機分為獄卒和犯人,放置在模擬的監獄環境中。

雖然只是一場實驗,但每一個人,都漸漸地進入了角色中,變成了殘暴不仁的獄卒和心理崩潰的犯人,為此,實驗不得不提前終止。

之後,菲利普·津巴多把“斯坦福監獄實驗”中的這種現象,稱為“路西法效應”,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圍的影響,人的性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不可思議的一面。

在這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無疑是獄卒在起主導作用。而在他們面前,也擺放著一面不平的鏡子,那便是權力。也正是權力所帶來的幻象,讓他們發現了自己的不同。

《不平的鏡子》中妻子,也感覺到了權力的存在,那就是美麗的權力,從而認為丈夫配不上自己,自己應該嫁給最漂亮和最高貴的騎士。

契訶夫《不平的鏡子》:被認為魔鬼附體的鏡子,只是慾望作祟


中國神話中,時常有照妖鏡出現,把妖魔鬼怪,還原成本來的面目。

契訶夫筆下不平的鏡子,則是把真實的東西,變成鏡中的幻象。

兩種鏡子的功能,似乎完全相反,但仔細想想,其實一樣。

因為,不平的鏡子所還原的,也是真實的東西,那便是心中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