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在開始正題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天龍八部》中的段譽武功如何?

相信大家很容易會達成一致意見:武功厲害得沒話說,只是穩定性太差了:

那人還在大呼小叫,喝令段譽和王語嫣歸服,不料段譽已悄悄從閣樓上轉了下來,伸指便往他背心點去。他使的是六脈神劍中少陽劍劍法。原應一指得手,哪知他向人偷襲,自己先已提心吊膽,氣勢不壯,這真氣內力便發不出來……

餘下七名西夏武士見段譽空手虛點,便能殺人,這等功夫實是聞所未聞。他們不知段譽這門功夫並非從心所欲,真有使時,未必能夠,情急之下誤打誤撞,卻往往見功。

但慕容復每一招不論如何凌厲狠辣,總是遞不到段譽身週一丈之內。只見段譽雙手點點戳戳,便逼得慕容復縱高伏低,東閃西避。突然間拍的一聲響,慕容復手中長劍為段譽的無形氣劍所斷……

毫不誇張說,段譽的武功發揮正常時,無形劍氣縱橫,罕逢敵手;一旦情緒太過高興,就會像傻子一樣,連幾個小兵都能追得滿地跑。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很顯然,影響段譽內力穩定輸出的最大因素就是情緒與心態。在金老爺子筆下,類似段譽這樣“唯心”而變的主角還有很多,比如令狐沖、楊過都會受到愛情的刺激,時而劍法精妙,時而被三流選手打的滿地找牙。

最奇妙的是,我們覺得小說人物有這樣的表現很自然。這背後的原因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像段譽、楊過一樣,同時住著喜、怒、哀、樂等幾十種豐富的情緒。而且我們也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跑出來,讓自己忽然像變了一個人。

其實,當我們用稜鏡思維再看金庸筆下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就會一目瞭然:這些豐富的性格與習慣,原本就存在我們腦中,身上,當具備某一個或幾個性格展現的條件時,它們就會像潘多拉魔盒一樣,一一跳出來。


一、稜鏡思維是一種新的分類方法

那麼,什麼是稜鏡思維呢?

原指一種物理現象,即通過三稜鏡的折射原理將原本無色的太陽光,解析出它的七色光譜,從而方便人類對其進行研究。

在這裡我們取它的延伸意義:將原本傳統觀念中認為不可分解、描述的事物(比如性格,喜好,價值觀),通過類似於三稜鏡的工具(前沿科技)準確解析出來事物的詳細分類、特性等,從而指導改進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我們稱之為稜鏡思維。

它的本質就是運用一定的原理與技術將原本不可分的事物完成細分,然後為我們所理解並改造,然後重新服務於原本的那個事物。這裡需要注意一點,稜鏡思維並不分割目標事物,只是通過一種高級的解析、分類方法,把複雜的特性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向我們展現出來,供我們解讀、學習、改造,最終完成優化的目的。就像當年牛頓用三稜鏡將太陽光解析出七色光譜一樣。

正如《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老師所說:稜鏡思維其實只是一種分類方法的思維方式。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二、解析新事物的利器稜鏡思維,3大應用顛覆我們的固有認知

我們為什麼會用到稜鏡思維?原因大致有兩點:

其一,隨著移動網絡高速發展,實時蒐集、呈現、分析用戶的性格、習慣偏好及相關屬性成為可能,這使得,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運用稜鏡思維審視自己或者用戶的這些要素,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

再者,隨著網絡的無限滲透,不僅我們的時間呈現碎片化,就連我們生活、工作的空間,甚至是我們的人格,身份也被無限分割開來。稜鏡思維同樣能夠為我們更好的瞭解,適應這個時代提供啟發和參考。

那麼,這種神奇的思維方式又有哪些應用呢?主要有3大應用:


1、稜鏡思維幫助我們實時解析用戶畫像

稜鏡思維最厲害之處還是在於對用戶性格與習慣的解析,即用戶畫像。

梁寧在她的《產品思維30講》中為我們詳細介紹了一種用戶畫像的描繪方法:

梁老師根據用戶對產品的需求,將用戶劃分三大類:大明、笨笨和小閒。

大明:是指對自己的需求非常瞭解,非常清晰。像男人購物,他們大多對自己的需求十分清楚:買一個防水、續航能力強的剃鬚刀;一件休閒皮夾克;或是一隻出差的專用行李箱……

笨笨:他們有大致的需求,但並不是具體的某一產品。他們的核心需求就是“逛”,在比較中挑選產品,他們原本打算買一頂帽子,最後卻買了收納櫃。他們需要商家的指導和誘惑,助他們拿下這一單生意。

最後一個是小閒,這類人的核心標籤是閒。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這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苦惱。所以,他們的需求是“殺時間”,這類人帶動的就是遊戲產業和視頻產業的發展。想要掙這部分人的錢,就需要建立一個殺時間,且好玩的場景,因為他們有打發時間這一核心需求。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這種用戶畫像方法,其實就是稜鏡思維的一種體現。即,抽象分類的需求——專業解析分類——指導商家優化產品與服務。


2、稜鏡思維將三位一體理論完美移植到我們生活中,讓多重角色擁有同一個“真身”

稜鏡思維對於我們的身份轉換也同樣具有很大啟發。

在基督教《聖經》中有三一神論的說法,又稱三位一體。講得是基督徒們發現在《聖經》中,獨一的神,居然有3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三者,聖父預備救恩,聖子完成救恩,聖靈實行救恩。簡單來講,可以理解為,一個真身,3個化身。

根據這個三位一體理論,在稜鏡思維指導下,其實我們每個不也是如此的三位一體,三合一嗎?

在時間線上,我們有縱向在的不同身份:孩童,小學生,大學生,丈夫,爸爸,爺爺……

在同一時期的不同空間的不同關係網中,我們同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丈夫的妻子,爸爸的女兒,孩子的媽媽,學徒,帶貨網紅……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以前看《大話西遊》,覺得至尊寶的經歷太離奇,太荒誕。一個人如何穿越500年前,再穿越回去?

後來經歷世事,才明白,這就是人生。你原本愛著“白晶晶”,有著自己無上的使命,救自己的愛人復活,卻莫名其妙與紫霞仙子相遇相戀一世。

刪去穿越的虛構,我們的人生不正是如此嗎?

如果說過去,我們工作、生活的環境還是十分單一的場所與固定的人群,那麼,當下的我們,空間轉換的能力,人群切換的機動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發達。我們可以一天跑到幾千公里外去開會,也可以早上、上午、晚上,分別與完全不搭界的幾類人群互動:

在父母面前,我們是孝子賢孫,因為媽媽一句想吃牛肉了,我們會騎車飛奔二十多里路,買鎮上老李頭兒的半斤垛子牛肉;

在培訓課上,我們是聽話的乖學生,如果不是頭上的髮際線過高,真就相信自己又回到了少年時的中學校園,背誦唐詩、古文;

晚上回到家,孩子熟睡,我們躲進書房,開起直播,陪熱心網友和粉絲互動,送他們小禮物;

……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究竟哪個是真我,哪個又是我們的化身?

被分割的不僅僅是時間,空間,連我們自己也已經高度“碎片化”,幻化出萬千分身,去滿足每一個場景的那群人。

有了稜鏡思維,我們就可以分析出我們目前和未來可能擔當的分身角色,它們的特點與付出心血的多少,進行統籌規劃。為自己的分身做規劃,或許會成為將來必不可少的一門必修課。


3、稜鏡思維將外腦與公司之間有機聯合,建立強大的智囊團隊

最後一個,稜鏡思維還能夠指導我們建立強大的智囊團隊。如果說,細分人們的性格,愛好,是細分到極致的體現,那麼,它還有“大無其外”的歸類能力。

對於整個公司來講,能夠使用的資源,大家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公司員工、客戶、人脈資源等等。然而,我們往往會將眼光囿於本企業內部,這樣一來,思維便受到很大限制。

如果用稜鏡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想到的所有資源都羅列出來,我們還會發現很多,比如公司外腦,業務外包,相關資源外聯等等。這些隱性資源統稱外援資源。

一旦有了這個思維方式加持,再小的公司,競爭對手也不敢小覷。因為,這個公司雖然不大,然而,為它賦能的公司能力強大,實在得罪不起。這樣一來,小公司就因為外援的幫助,打贏關鍵的一仗。

還有一些企業,故意將自己的外腦等資源刻意隱藏起來,讓對手難以摸清它的虛實,好多想要整垮它的公司,也不敢貿然出手了。比如,我們知道著名營銷人小馬宋老師是小米公司的外腦,卻不知道是他是不是小米唯一的外腦。

這種外聯思維與原本的各種資源,一起構築成一個巨大的資源網絡,讓競爭對手難探虛實。

不僅如此,對於我們身邊看到、看不到的網絡世界,用稜鏡思維同樣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新概念,抓住新事物的本質。

像近些年流行的熱門詞:邊緣計算。我們並非專業人士,即使看了一些相關書籍,大段的抽象定義也讓人望而卻步。

然而,用稜鏡思維試試,就比較清晰了:

用吳伯凡老師的話說:目前的網絡,大體分為雲、管、端三個部分。

端:即各種終端,像我們個人的電腦,公司、銀行及相關部門的各種端口、界面等;

管:連通雲和終端的各種通道,比如光纖、路由、基站、無線局域網等;

雲:為相應終端提供專門服務的大型計算中心,通常他們有遠超普通終端的專業能力和運算能力,像亞馬遜、微軟、阿里等企業都有專門的雲服務平臺。

然而,隨著雲服務能力的迅速提升,網絡管道不斷的提速,使雲、管兩個部分都得到極大提升,使得終端服務成為三者中最弱的一環。而邊緣計算,正是為了補強區域網絡及個別終端的劣勢,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網絡結構,如果說雲服務代表著古代中央政權的核心能力,邊緣計算就好比是皇帝親自派駐到地方的欽差大臣,專門負責某個地方的網絡,使它們的端能夠跟上甚至超過整個網絡的傳輸、計算能力。

稜鏡思維,讓我們用宏大的視角審視看不見,摸不大的網絡世界,對於一些新的概念和事物,也能輕鬆理解。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綜上,稜鏡思維就是幫助我們理解新事物的“鏡子”,它將我們平時肉眼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像三稜鏡一樣,解析到我們面前,使們比較容易認識、理解、改造它們,為我們服務。


三、如何利用稜鏡思維指導工作和生活?

1、利用小標籤給用戶的性格特點作實時定位

對於人複雜性格的構成,原本是沒有一種合適的語言能夠準確描述它的變化。然而,直到某家公司的出現,徹底顛覆了我們以往的認知。他們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完美結合在一起,通過複雜運算與智能推薦機制,在建立新商業帝國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一種新的“超能力”,解析用戶實時性格、情緒的本領。

這種能力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大數據將所有用戶的某一時期,或者某一個週期內,他所表現出來的所有特點都一一對應貼上小標籤,比如週二心情沮喪,週末心情愉悅。然而,通過智能算法,就能計算出他是什麼樣的複雜性格,比如喜歡的內容:圖文、廣告、遊戲、課程等等。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能夠獲得每個目標用戶的實時購物習慣,喜歡的電影,是否有報課程的打算,什麼時候準備要小孩子……

這種實時分類的方法,分類之細,分析之精準,毫不誇張的說,這個算法比你媽都更加懂你。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2、解析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特點,合理運用提高學習和辦事效率

行為經濟學鼻祖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他的經典之作《思考,快與慢》這本書中,為我們介紹了人類思考的兩種經典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快思考依賴直覺、無意識;慢思考需要主動控制,有意識進行的思考。

然而,快思考的直覺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導致種種偏見和失誤;而慢思考則過於懶惰,很多時候都被快思考佔據主導。這種天然配置往往讓人首尾難顧,做出很多非理智的決策。

怎麼辦?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稜鏡思維解析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種種缺點,對其進行充分分析,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高效運用兩種思考模式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服務。具體分下面2個步驟:


①分析羅列快思考的缺陷:根據丹尼爾·卡尼曼的研究,快思考一共有3種偏好,4種效應共7種偏見和失誤,分別是:

典型性偏好:過度關注典型特徵忽視背後的規律;

可得性偏好:把容易出現和概率高的事弄混;

因果性偏好:對隨機事件用因果解釋;


光環效應:對先接受的信息先入為主,形成偏見;

錨定效應:評估未知事物,先估計出參考;

框架效應:同一問題不同的描述,給出完全不同的決策判斷;

稟賦效應:對我們擁有的物品,往往感覺它的價值更高。

淺析|稜鏡思維:學習新知的“鏡子”,3種應用顛覆固有認知邏輯


②如何避免快思考帶來的問題

我們既然已經知道快思考有這麼多偏見和問題,就應該對其有足夠的重視。可以通過事前檢驗和飲水機閒談兩個策略來解決這個問題:

事前檢驗:我們可以先假設這件事會失敗,想出群體預測失敗的多種可能性,最後按重要性概率排序,重點解決高概率會發生的可能性。

飲水機閒談:讓決策者在公司輕鬆的環境中(大家都是在飲水機旁邊接水,邊聊天),聽別人的閒談,有意放慢思考,主動激活慢思考,對整個事情做理性檢測。


總結

隨著移動網絡的高速發展,實時蒐集、呈現、分析用戶的性格、習慣偏好及相關屬性成為可能,這使得,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運用稜鏡思維審視自己或者用戶的這些要素,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而且,隨著網絡的無限滲透,不僅我們的時間呈現碎片化,就連我們生活、工作的空間,甚至是我們的人格,身份也被無限分割開來。這時候,我們通過稜鏡思維重新認識和改造我們身邊的環境,改進我們的工作。稜鏡思維主要從下面3個方法幫我們提供啟發和參考:

1、稜鏡思維幫助我們實時解析用戶畫像;

2、稜鏡思維將三位一體完美嫁接到我們的生活中;

3、稜鏡思維將外腦與公司之間有機聯合,建立強大的智囊團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