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一半是“老外” 長寧榮華居民努力做好疫情防控

  疫情期間,居住在榮華居民區的中外居民,家家戶戶都及時收到了一張有四國語言版本的“融情卡”,小卡片上簡潔明瞭地告知返滬居民要主動配合登記和自我健康管理,並註明了發熱門診的地址、長寧區疾控中心應急電話、“12345”市民熱線、上海市外事辦網站地址、屬地居委會和物業聯繫電話等聯繫方式,成為疫情防控期間精準傳遞信息的重要一環。

  “我們有42個自然小區,3萬餘常住居民,其中一半來自境外。疫情到來時,信息的準確傳遞至關重要。”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盛弘說道。在疫情特殊時期,防疫信息的快速準確傳達,更關乎防疫舉措是否能真正取得成效。為此,他們將社區裡每一項涉及全體居民,尤其是外籍居民的疫情舉措、政策都採用中、英、日、韓四國語言發佈。為了第一時間向社區內的各國各地區居民“講明白道理”,社區裡不少外籍志願者挺身而出。平日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的“洋議事員”戴維·波特就主動擔任了“防控疫情告知書”的翻譯工作。他反覆研讀中文版,將其迅速譯成英文版,張貼在社區醒目處。盛弘說,目前海外確診新冠肺炎的地區,幾乎都有相應地區的居民居住在古北國際社區,因此幾乎所有人都對疫情發展非常關心。得知要為疫情防控的宣傳資料進行翻譯審核,外籍居民們更加認真,多次討論用詞是否恰當,表述不能模糊或誇張,確保每一位居民都得到最準確的信息。

  坂井先生於春節前自武漢市出差返回上海,為防控疫情坂井主動隔離,他的家人也理解和配合這樣的舉措。“放心”和“安心”是坂井一家談起社區防疫工作的最深印象。“一日三餐由專人送到家,垃圾由專人收取,並做好分類和消毒。”除了專業醫護人員監測體溫,還有社區志願者通過微信、電話噓寒問暖。儘管14天的隔離期有點長,但坂井一家覺得“安全第一,社區很貼心”。他們在電話裡向榮華居民區的志願者再三表示感謝。

  盛弘說,像坂井這樣的武漢返滬者,在榮華居民區內還有多例,且是不同國籍、不同背景情況,他們的隔離生活時刻牽動著社區工作者的心。“志願者如果登門慰問,站立位置會保持‘安全距離’,有時是負責送餐,還會關注這一家人的情緒,假如有些焦躁煩悶,我們要及時溝通疏導,給對方增添信心。”她說。到後來,一些家庭在解除隔離之際,甚至都還有一點點“不捨”,難忘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愛心和耐心。

  “我們在一起並肩戰‘疫’。”盛弘表示,支持社區工作的不僅有主動居家隔離的“老外”,也有外籍志願者。其中,日籍志願者也是上海大型國際化社區內一支防疫活躍力量。來自日本的居民菅沼真理子回國期間得知中國疫情,回到上海後她帶著一包日本家庭常用的消毒藥片來到居委會,免費提供給社區使用。為了方便社區工作者正確使用,她還貼心地自制了中文版的使用說明。在翻譯日語告知書時,真理子則與盛弘多次開會討論,力求讓防疫舉措的表達更精準。

  古北國際花園境外人士750餘人,佔小區居民總數的1/3,其中日韓人士超過半數,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溝通機制的流暢、處置辦法的高效、基層幹部的能力和社區治理的積累,都面臨著考驗。返滬復工高峰開始後,居民區工作人員就每天輪班在小區門口值守,指導進入小區的居民、訪客掃碼進行登記,“一測、二看、三問、四登記”。“一測”即無論居民還是訪客,進入小區都要測量手腕體溫;“二看”即查看小區出入證或“隨申碼”;“三問”指的是“從哪裡來、是否來自重點地區、身體狀況如何”這三項“靈魂叩問”;“四登記”自然是指回滬人員主動向小區物業或榮華居委會進行登記。在古北國際花園物業管理處,接待臺上整齊擺放著四本登記冊,分別為日韓住戶明細、家政人員信息登記、韓國回滬健康管理、健康狀態信息登記等四冊,對小區每戶居民的姓名、住址、證件、聯繫方式、居住類型、回滬日期和家庭人員數都進行了統計。其中,物業工作人員專門用粉色熒光筆標註了需要進行14天居家觀察的居民,讓每一個來輪班的工作人員及時關注該戶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

  盛弘告訴記者,疫情期間,虹橋街道還在長寧區司法局的指導下,發揮虹橋街道全國人大基層立法點的法律資源優勢,由司法所推出疫情相關法律問題雙語“每日一問”,包括“隔離措施的法律依據是什麼”、“不配合疫情防控的法律後果是什麼”、“編造傳播虛假信息要承擔什麼責任”以及防控期間居委會、小區的物業管理是否要配合等法律問題,幫助境內外居民解疑釋惑,推動自覺履行法定義務。“讓大家明明白白抗疫,我們一定會迎來曙光!”盛弘微笑著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