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念

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頓悟入道要門論》

無念不是不見不聞,而是儘管見、儘管聞,心不隨境界跑,一切處無心。如果不見不聞,即是強壓念頭,縱使怎麼修,遇到境界還是不得受用。所以,要在事上練,做到事來不受,心不動搖。所以,六祖慧能才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菩提實不可得、涅槃實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此為真得,一切處無念是真念。所謂真念,即是一切處無心;一切處無心,自然解脫。

《楞嚴經》講“歇即菩提”,即是無念,即是一切處無心。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心不隨境界轉、不隨妄念跑。這就是“歇”的含義,就是一切處無心。

那麼,對於初學者,怎麼才能做到把心歇下來、一切處無心呢?方法很簡單,當妄念紛飛時,立即警覺,看著念頭起處,妄念即被斬斷,從而無所連續,當下即是無念。這個無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了了盡知,心不動搖。如果文字上不明白,現在就親自試一下,這樣才能有切身感受。

如果妄念比較堅固,盯著念頭時,妄念還在連續,那就問一下妄念從何而來。這個問一下,是方便法,是轉化念頭連續的方法,是不得已而為之。

日積月累,精勤用功,這個覺悟的方法就成了習慣,妄念未起將起之時,就會了了覺知,從而不給它連續的機會。再進一步,一念不生、我所心滅,妄念一下脫落,即逍遙自在。這便是禪門一脈的修行過程。“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所言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

無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了了覺知,不隨妄念跑,不隨境界轉。如果什麼都不知道,大腦一片空白,不要說成佛,成個白痴倒有份,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所以,慧海禪師說:“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這裡就特別強調“但知”,這個“知”就是覺性。如果不知道無心,即是斷滅空,即是失去覺性,即是失去菩提道種。

因此,無念不是頑空,不是斷滅,不是傻呆呆什麼都不知道,而是念起不隨。我們學佛法,是要起妙用的,不是死坐在那裡什麼都不知道,那還怎麼做事呀?我們要入世,什麼都能做,不是一念不起傻呆呆什麼都不知道,要念頭儘管起,不跟念頭跑,念頭一起就消光,要有這個覺知,這個了了覺知就是佛性,切不可錯誤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