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有人說,中國最缺乏的教育就是性教育、愛教育、死亡教育。我們總是非常忌諱與孩子探討死亡的問題,有的人認為和孩子說死亡的事情比較不吉利,也可能是自己都不知道死亡到底是什麼。從這就可以看出除了孩子以外,我們成人都對"死亡"感到無知,如此就更別提和孩子談論關於"死亡"的教育了。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我也有參加過遠房的親戚的葬禮,當所有人都面色悲痛的坐在椅子上的時候,有一個孩子非常大聲的問自己的媽媽。"媽媽,你們為什麼都在哭啊?""媽媽,為什麼沒人陪我玩啊?你們都不說話好無聊啊?"

孩子對於死亡是一點概念都沒有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對於死亡的正確認識,那麼哪兒能對生命產生敬畏之情呢?連失去都不懂得的人,如何才懂得珍惜,如何才知道感激呢?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不懂得"生死觀"教育的家長,會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感情淡漠的人。我們聽到過這樣的新聞,爺孫二人獨居鄉下,爺爺因為心臟病突發去世,孫子也只有7、8歲的樣子,他全然都不知道爺爺已經去世,只是認為爺爺睡著,和屍體一起度過了好幾天,知道家人電話沒人接才回到鄉下,這才發現。事後孩子竟然拿這段事情作為自己都談資,與自己的朋友高談闊論,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感覺,周圍的人都說他沒有感情。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但是歸根結底就是家長對於孩子的"生死觀"教育不足,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生死是什麼,又怎麼能要求他有什麼其他情感呢?

要知道"生死觀"的教育根本,是關乎孩子的本性與價值的。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現在全民寒假,教育事業從當面授課轉變為了線上教學,可能是因為學校安排的課程較多,孩子感到有些壓力,為了表示不滿,孩子竟然選擇跳樓輕生。這樣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放棄自己的生命,將無盡的後悔與自責留給家長,用這種破釜沉舟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反抗。這足以見得他們對生命的輕視,對自己的不負責。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還記得小外甥得病住院,我去醫院看他,隔壁床的孩子打吊瓶時一直在玩平板,他的姥姥就嘮叨了幾句,讓他稍微休息休息眼睛。說話間就要去拿他手裡的平板,沒想到非常大聲的喊了一句"再跟我搶平板,我就殺了你!"我聽到之後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小小的孩子竟然有這麼重的戾氣。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於是我就問那個小孩"你知道什麼是殺人嗎?剝奪他人生命什麼概念你知道嗎?"但是他的姥姥面對這樣一句目無尊長的話卻說。"孩子太小,他不懂事。"但是從孩子姥姥的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平時在家裡,家長就對於孩子疏於管教,導致小孩的"生死觀"淡泊,從而使孩子的根本品格發生變化。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人之初,性本善。

小孩子的本質都是善良的,他們會對受傷的小動物表現出最純粹的善意。但是為什麼一些小孩子伴隨著成長,最終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我認為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過關,導致孩子沒有對於根本道德底線的概念,第二就是因為本人對於"生死"的輕視,從而對生命不尊重。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生死觀"教育?

1、和孩子講明死亡的概念

和他們耐心的講,生生死死都是自然界的自然規律,是生命輪迴的過程。死亡是世上每個人,每個物種都無法避免的,死亡隨時隨地都在發生。也要告訴孩子,正是因為有著死亡的存在,所以才顯得我們得生命更加彌足珍貴。正因為有失去,所以存在才更加值得珍惜。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2、情景結合

小孩子去公園玩得時候,看到了五彩的蝴蝶。小孩子總是對色彩斑斕的東西充滿好奇,想要去抓蝴蝶。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阻止,不讓孩子去抓。告訴孩子"你如果將蝴蝶抓住的話,就會傷害到他們的翅膀,蝴蝶的翅膀如果受了傷就會死亡。你不能因為自己的一己私慾就造成其他生命的逝去。這樣蝴蝶的朋友都會傷心,蝴蝶也再也回不到家。"小孩子是聰明的,如果對他們進行正確恰當的教育,就會培養出他們自己的"生死觀"去尊重生命。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3、與孩子談論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 不迴避

首先應該在態度上坦然,實事求是的解釋死亡這件事。如果家長遮遮掩掩,對死亡刻意的迴避,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好奇。所以在和孩子討論"生死"這個話題的時候,應該做到的就是坦誠相待。

  • 正確的闡述死亡,不要用美好的謊言去矇騙

家長不要給孩子這樣一個錯誤的引導,更不要教孩子讓他們認為死亡是為了去更美好的世界。雖然說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不懼怕死亡,但是死亡是生命歷程中誰都不能逃避的過程。對死亡有個確切的認識才是每個孩子都應該有的觀念。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 不讓孩子害怕死亡

有時會在電視電腦中看到一些比較可怕的死亡場景,血肉橫飛斷肢斷指之類的場面,這個時候就儘量不要讓孩子看到這樣的場面,反而應該教導還愛,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小孩子如果有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的話也應該告訴孩子利與弊,而不是用死亡作為威脅來嚇唬孩子,讓他們害怕。

與孩子們講死,是為了讓他們明白生的意義。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生生死死是生命的開始與結束,之所以活著的每一天都要珍惜,就是因為有死的存在。也正是有著死亡的存在,所以活著才能更好的體驗生活的美好。

不同年齡的孩子的理解有所不同,要有差異的和孩子談"生與死"

1、0-4歲,不能分辨死亡與分離

孩子在這個時段是對"死亡"沒有概念的,他們只知道再也見不到,再也不能擁抱身邊消失的人。但是這種想法會模糊死亡與離別的概念,但是我們不應該與他們聊"死亡"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2、5-9歲,不明白死亡的含義

孩子在這個階段知道死亡,但是不能夠理解死亡真正的意義,他們會對死亡會產生好奇,在孩子的這個階段,父母不應該遮遮掩掩,更不能用死亡作為威脅。應該直面孩子的好奇,和他們講死亡就是生命的畢竟過程。

3、9-18,理解死亡重視生命

這個年紀的人已經在慢慢成熟,知道了死亡意味著什麼。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熱愛生命,對未來抱有期待,幫助孩子樹立對於生死的正確觀念。

生命總有逝去的一天,家長應如何與孩子談死亡?答案在這裡

生死是所有生命都要面對的問題,理解生死是建立三觀的重要部分,從幫助矮子建立正確的"生死觀"也是在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讓孩子明白"死亡"是生命的歸宿,讓孩子明白珍惜現在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