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2020.8.8./「原創首發」/作者:楊永輝/審稿:王春 王毅 餘振東 姚生奇/攝影:竇生滿/編輯:竇彥禮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中華文明的根在那裡?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今天,我可以自信的告訴大家:中華文明的根在中國北部的黃土高原,具體在黃土高原的最高處和單位面積最大處的隴東大塬。因為近代以來,國家考古專業團隊和很多民間文史愛好者,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密集的古人類遺址,是全國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看到的一種現象。

這種現象正好印證了一句俗話叫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即我們的祖先,就是在上古時期遇到特大洪水的時候,住在高處、和向高處撤退的那一批僥倖逃過一劫的人,我們就是他們的後裔。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世界各地都有上古時期發生大洪水的傳說,而且在一些地方還驚人的相似,具體為:大約在1萬2千年前左右,上一期人類文明曾遭受一次特大洪水的襲擊,那次洪水導致大陸下沉,文明毀滅。考古學家陸續發現了許多那次大洪水的直接和間接證據。人類學家也通過研究世界各地不同民族關於本民族文明起源的傳說則發現: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古老傳說都普遍述及人類曾經歷過多次毀滅性大災難,並且如此一致地記述了在我們本次人類文明出現之前的某一遠古時期,地球上曾發生過一次造成全人類文明毀滅的大洪水,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存活下來。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而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只要能存活下來的人,必然是當時住在高處、和向高處撤退的人。這個高處就是中國跨陝西、山西、河南、甘肅、寧夏、內蒙古、青海7個省區,面積64萬平方千米的黃土高原。這個黃土高原的最高處和單位面積最大處,就是隴東大塬。近代以來,國家考古專業團隊和很多民間文史愛好者,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密集的古人類遺址。目前,全國有仰韶文化遺址5213處,陝甘有3080處,甘肅有1080處,甘肅的古人類遺址大部分都在慶陽。慶陽有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遺址千餘處(慶陽古為陝西轄屬,劃歸甘肅僅300餘年,其在地域上屬黃土高原腹地)。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裡遍地都是上古文化遺存。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隴東大塬是黃土高原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大塬,黃土分佈佔世界的70%,被譽為“天下黃土第一塬”。這裡洪荒亙古,歷世滄桑,蒼涼荒漠,浩茫厚重。歷史在這片黃土大塬上,曾演繹過多少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畫面。慶陽籍學者於俊德、於祖培先生在《先周曆史文化新探》一書中稱:“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是黃土高原迎接了古人類,一次次挽救了中國古人類,因而舊石器早中期人類生活遺存在這裡發現最多。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不僅僅指新石器時代,可以將她推得很遠很遠。”各種文字記載的歷史和地名記憶、民俗傳承等信息顯示,那些災後餘生的人們,在這個高處與自然搏鬥,繁洐生息,孕育了輝煌璀璨的華夏文明,發展壯大後逐步向外遷徙,成為這一期文明的開創者,他們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隨著人類的進步,我們的祖先逐漸掌握了改造自然的能力,開始逐步走出這個黃土大塬,將這裡沉澱的文明成果,包括宗法制度、文字系統、思想文化帶了出來,並擴大到四方,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龐大族群。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以上分析與日本、馬來西亞、老撾、泰國、印度、澳大利亞、希臘、埃及,以及非洲、南美、北美土著族等各個不同國家和民族對那場大洪水的記憶是一致的;與大多數專家、學者關於黃土高原孕育了中華文明的觀點是一致的;與以竇彥禮先生為首的中國西北地區、黃河中下游流域的文史愛好者的考察和研究結論是一致的。

那麼,我們的祖先究竟是誰呢?

當代學者殷涵、尹紅卿在他們編譯的司馬遷新世紀普及版《史記》的《五帝本紀》開卷寫道:“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華胥氏開始,她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慶陽合水的胥妵山附近有一個村子叫“廟華”,傳說第一代女媧就出生在這裡。慶陽有一個地名叫華池,傳說因華胥氏而得名。“池”在慶陽古老先民中的用意與“地”相近,即源地、根源、根基地之意,因華胥氏起源於此地,故曰“華池”。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地名是歷史文化的記憶,民俗是歷史文化的影子。根據慶陽地區的地名和民俗,可以清楚的看到中華民族始祖母華胥氏,就誕生並活動在這個地方,華池這個地名就源於華胥氏。華池縣有華始山、中華咀。南邊的合水縣有華胥溝、華始村、西華池、伏羲廟。慶城縣古名弘化(華)、安化(華)、順化(華)。寧縣盤克塬有華仙溝、載華村。早勝塬曾稱華原縣。與華胥氏有關的廟宇有:華池玄聖山華胥聖母廟、合水華始村華始聖母廟、肖咀廟華有三聖廟、段家集華胥溝伏羲廟、寧縣盤克華仙溝有三聖母廟。“廟華”是慶陽胥妵山所在的一個村子,傳說是第一代女媧出生地。另外,華池的太古塬、合鵹塬、葫蘆河、大鳳川;合水的葫蘆城、胥妵山、鎮天嶺;寧縣的華胥溝、元盇嶺、地母河、九龍河、地兒莊、五梁山、九尾溝;鎮原的婼水、蒲水、大黑河;環縣的玄天山、姬河、天子莊、黃帝昇天橋、黃帝泉、紅帝城、白馬城;慶城的白馬鋪、太極山、驛馬鎮太諾(樂)堡等地名,都與上古文化有關。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與華胥氏有關的民俗有:中國人至今結婚稱新房為洞房,是隻有在北方黃土高原上才有的窯洞,根據當地傳說,此風俗就是華胥氏在慶陽始男婚女嫁的代代傳承。馳名中外的慶陽香包,一說是上古青年男女在葫蘆裡裝上香料,作為信物互贈傳承下來的;一說是岐伯當年把各種香料縫裝在布袋裡,用“薰蒸”法給百姓治病傳承而來的。不管是咋來的,其傳承時間都在六、七千年以上。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慶陽籍上古文化研究學者竇彥禮先生,在他的《上古慶陽》和《絲路先聲》著作中,梳理出慶陽上古文化儲存了中華民族萬年以來所有時段的文化信息:他們是華胥氏初始農業文化源頭,太婼養蠶文化源頭,男婚女嫁文明源頭,陰陽太極易理文化源頭,民間神話源頭,道文化源頭,中醫藥岐黃文化源頭,龍鳳圖騰文化源頭,月氏古道5000年絲路文化源頭,玉器玉飾品崇拜文化源頭,以及樂器、樂曲、樂舞、樂祖等10餘個中華文化源頭。同時,揭示出慶陽人祖傳說歷史,經過數千年的口頭傳承,逐漸形成了中國神話文學源頭的事實。如華胥氏被演繹成玄天聖母、九天聖母、九天玄女等;女媧被演繹成子孫聖母、送子娘娘、西王母、碧霞仙子等;元盇聖母被演繹成盇娘娘、驅瘟聖母、紫霞聖母、太元聖母、太元玉女等;伏羲被演繹成昊天大帝、東王公、玉皇大帝;盤古被演繹成元始天尊;夸父被演繹成大力神;共工被演繹成水神;祝融被演繹成火神;后土被累封為社神等等。以及吳承恩先生巧用寧縣和正寧的古老地名,以盤克臥龍臺為天宮,以九仙龍池為瑤池,演繹出《西遊記》這樣天上人間的神話大劇。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各種文字記載的歷史和地名記憶、民俗傳承信息顯示,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始祖母。為了人類的文明進步,她在慶陽這塊黃土大塬上,打造了第一葉小舟,裝載著人類文明的燭光,揚起希望的風帆,由中國西部華池的葫蘆河啟航,經歷無數次風雨的洗禮,走到了今天!華胥氏是我們的祖先,我們是她的後裔,我們從黃土高原走來。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當然,關於中華文明發源地的說法一直存在爭議,僅華胥氏出生地就有幾個說法,為此,河南、山東、湖南等地的一些文史愛好者還與陝西、甘肅、山西的一些文史愛好者在網上打嘴仗。近幾年來,由於長江流域也出土了大量的舊、新石器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很多長江流域的文史愛好者也加入這個討論,說華夏文明發源於長江流域而不是黃河流域等等,沒衷一是。但有三點應該是比較有說服力的:一、華胥氏不是一個具體的人,是一個氏族的名稱,是傳說歷史中母系氏族社會最早的首領。華胥氏在全國有七大遺址區,在歷史上存在5000餘年,先後有百餘代首領,所以,華胥氏出生地不止一處是很正常的事。二、那些遍佈大江南北的文化遺址,有的後來斷層、消失,有的被其他文化融入等等,都不夠全面;三、唯獨黃土高原孕育了中華文明的論斷,與歷史、地理、自然、民俗、地名、傳說、神話等相一致,最具說服力。今天,中國大地上發現的眾多舊、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就像絢麗的百花,滿天的星斗,爭相齊放。其實,它們與黃土高原孕育中華文明的論斷並不矛盾,因為它們的營養元素,都不同程度地來自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①《山海經》元陽真人著

②《史記》史馬遷著

③《漢書》班固著

④《上古慶陽》《絲路先聲》竇彥禮著 陝西三秦出版社出版

⑤《麥克尼爾全球史》麥克尼爾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⑥《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原點》大地理館

⑦《地球上到底出現過幾次人類文明》百度問答

《黃土高原——中華文明的搖籃!》


王春:65歲,原慶陽市博物館館長,甘肅省歷史學會、民間文藝家學會、慶陽市歷史學會、民俗學會、周祖農耕文化研究會會員。

王毅:87歲,慶陽祖傳骨科名醫世家,岐黃文化的傳承者,隴東岐黃文化博物館館主,長期致力於上古文化的研究。

餘振東:75歲,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慶陽市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在各類報刊上發表小說、散文、戲劇、論文等400多萬字。

姚生奇:80歲,中學高級語文教師,華夏文明研究者,慶陽民俗文化研究者,合水胥妵山華胥氏文化傳承者。

竇生滿:65歲,華池縣攝影家協會原主席、企業家、文史愛好者,長期致力於上古文化的研究和資助工作。

竇彥禮:70歲,中華上古文化研究資深學者,中華人祖圖騰文化獨立學者。出版《上古慶陽》《絲路先聲》等上古文化研究專著500餘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