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出身低微,王皇后身份高贵,寒门为何能战胜贵族成为皇后?

沈丽碧


武则天之所以能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主要在于拥有唐高宗李治对她的宠爱与支持。从小妈到老婆,过程崎岖坎坷,二人已有了特殊的感情经历,命运已经把二人绑 在了一起。懦弱的唐高宗觉得有一个强而有力的皇后支持自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尤其是,在面对关陇集团时,自己不再势单力薄。



1.寒门的武则天得到了皇权的支持。

唐太宗去世之前,考虑到李治的柔弱,特意为他物色了顾命大臣。李治上位之初,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所谓的顾命大臣商议,废立皇后在当时是国家大事,当然也要与这些人相商。

唐高宗懂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首先就要取得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中名列第一。朝廷中,他是文官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携带厚礼,亲自登门拜访长孙无忌。这长孙无忌固执己见,油盐不进,坚决不同意立武则天为皇后,导致君臣关系出现间隙。一个皇帝猥自枉屈给大臣送礼,竟然办不成事,高宗感觉皇权实在是太弱了。

此时,唐高宗与武则天由于受到了挫折,有了共同的反对派,夫妻关系又变成了战友关系。武则天是想从昭仪晋升为皇后,而唐高宗也想利用废立皇后这件事,打压朝廷的元老重臣的势力,以夺回皇权。

鉴此,唐高宗把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元老褚遂良贬到了潭州,此举有利于武则天的上位,更能取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对巩固皇权也是有利的。



2.寒门人士在李治的暗示与支持下,为武则天呐喊助威。

在当时的社会,士族是社会的基石。世家豪门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其中的子弟享有很多的特权。朝廷中,重要的岗位必须由出身士族的人担任,而寒门子弟只能作为辅官,被人颐指气使。

武则天的对手是王皇后,她出身于太原王氏。这太原王氏属五姓七望之列,社会地位尤其尊贵。唐高宗企图打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势力,就必须扶持另一个势力与之抗衡,这时,寒门力量开始蠢蠢欲动了。

以李义府、许敬宗为首的寒门子弟们地位微,但人数众多,是支持武则天为后的中坚力量。唐高宗看得明白,他将首先上疏支持武则天为后的李义府,从中书舍人升到了中书侍郎,不久后又提升为宰相。

这样废后立后的斗争,就转变成了豪门与士族的斗争!于是武则天不再孤立,她有了支撑。

所以,趁着“废王立武”的机会,寒门子弟们各显神通,纷纷打破了晋升机制的障碍,使他们在仕途上看到希望,而且也确实有了升迁的机会。所以,寒门子弟认为:支持武则是值的,于是,唐高宗有了底气。



3.武则天有优势。

武则天生下了儿子,母凭子贵。武则天在太宗朝,耳濡目染,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在给李治的谏言中,有重农减税的利民利国的好建议,这中高宗下怀,使高宗死心塌地要扶她上位。

4.李勣的支持。

唐高宗李治下决心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他把王皇后没有子嗣的事说出来。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们的极力反对。 李治又想得到开国功臣李勣的支持,但开讨论会决定废立时,足智多谋的李勣请病假不来。

李治只好上门寻求帮助,李勣被逼无奈,轻描淡写地回答了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也,何须问外人?” 。高手就是高手,李勣即讨好了李治,使其坚定了信心。又没得罪其它重臣。效果显著!他帮武则天迈出了通往权力的重要一步。


希望星晨58298869


武则天岂止是出身低微?她还曾是太宗的宫人,算是李治的长辈(不能算继母,以她卑微的地位,还够不到“长辈”的身份)。甚至她的年龄,都比李治要大。从哪一个方面说起来,她都没有机会做高宗李治的皇后。

但是,武氏就是一路扶摇直上,做了皇后。

别拿她跟王皇后对比,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王皇后除了出身,恐怕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条件了。

当然,就凭她的出身,只要不犯大错,跟着皇帝做皇后,也不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他碰上了李治这个人。

先别说喜新厌旧、好色薄幸,我们现在没有史料证明王皇后不美,而且在武氏回宫之前,王皇后就已经失宠很久了,那时候怎么没废了她?

也别总拿扼死公主、陷害王皇后的残忍来说事,这件事本来也不一定是真的。就算是真的,王皇后蠢到跟襁褓小儿过不去的地步,废了她就是。她的继任者一定是武氏吗?

关键还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李治才具不足,再加上身体孱弱,对政务、对后宫、甚至对个人事务的处理,都难以得心应手。所以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型的伙伴,来弥补他的不足。而如果这伙伴又恰好是女性,相貌还不差,年纪也相当(大得不太多)的话,那就足以成为他终身的依靠。

当李治全身心地依靠武氏,连执行权力、统治国家都需要武氏的时候,一个皇后之位,还算得了什么?


栖鸿看红楼


武则天之所以能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取得胜利,除了武则天拥有唐高宗的宠爱和感情之外,更重要的是唐高宗认为立武则天为后,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皇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皇权与相劝的斗争

唐太宗去之前给儿子留下了几位顾命大臣,所以在唐高宗继位之初,所有的事情都要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的顾命大臣商议,废立皇后这样的大事自然也不例外。

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但是给长孙无忌送了很多珠宝,长孙无忌还是不同意立武则天为后,君臣关系第一次出现裂痕。唐高宗意识到自己一个皇帝给大臣送礼,还办不成事,自己手里的权利实在是太弱了。

于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成了战友关系,武则天想从昭仪晋升皇后,而唐高宗想利用废立皇后的时机,打压朝廷重臣的势力。后来唐高宗把极力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褚遂良贬到了潭州。

2.寒门与士族的斗争

隋唐时期,士族是社会的根基。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也能享有更多的特权。朝廷重要岗位的任职必须出身士族,而寒门子弟只能作为辅官。

当时有五姓七望地位尤其尊贵,王皇后就是出自五姓七望中的太原王氏。唐高宗想打击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宰相势力,必须扶持另一种阶级与之抗衡,这时寒门力量就得到了扶持。

以李义府、张敬宗为首的寒门子弟是支持武则天为后的主要力量。唐高宗将首个明确上疏支持武则天为后的李义府,从中书舍人提拔到了中书侍郎,不久后又提为宰相。

利用“废王立武”的机会,寒门子弟打破了晋升机制的屏障,让他们在仕途上有了更快的升迁机会,唐高宗对于两种力量的制约,也是乐见其成的。



历史趣话


武则天从一个五品才人成长为一代女皇,她的一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而使她的命运发生改变,从此走向人生巅峰的分水岭正是“废王立武”事件。在当皇后之前,她只是一个受宠的嫔妃,对上要讨得高宗的欢心、王皇后的信任,对下要笼络朝臣、甚至宫女,为她在后宫立足铺平道路。而当上皇后之后,她才真正的从后宫走向前朝,慢慢的大权在握,以致最后建立武周王朝,所以“废王立武”可以称得上是她迎来人生转机的关键一步。然而作为一个前朝遗妃,出身低微的武则天又是怎样战胜出身世家大族、身份高贵的王皇后的呢?

一、为什么说武则天出身低微?

武士彟,并州文水人也。家富于财,颇好交结。高祖初行军于汾、晋,休止其家;因蒙顾接,及为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时盗贼蜂起,士彟尝阴劝高祖举兵,自进兵书及符瑞,高祖谓曰:"幸勿多言。兵书禁物,尚能将来,深识雅意,当同富贵耳。"及义兵将起,高祖募人,遣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分统之......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又历利州、荆州都督。贞观九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曰定。显庆元年,以后父累赠司徒,改封周国公。咸亨中,又赠太尉、太原王,特诏配飨高祖庙庭,列在功臣之上。 《旧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八》

说起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真的是一个具有精明的商业头脑和非凡的政治眼光的人,武则天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完全得益于他老爹的良好基因以及为她创造的一个好的政治环境。

武氏家族原本是山西并州的一个小门小户,家族里既没有人在朝中当官,祖辈也没有给他们积累什么财富,可以说是无权无钱。到了武士彟这一代,家中兄弟虽多,但依然没出什么人才,想要发家致富、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幸运的是武士彟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正值隋炀帝执政期间,我们知道,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隋炀帝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大建宫室等等,这些事情对于隋炀帝来说是灾难,可对商人来说那就是发家致富的福音啊。干工程需要大量的木材,武士彟敏锐的抓住了这一机会,为隋朝提供木材,依靠这个路子他很快家财万贯。


有了钱武士彟就开始琢磨怎么样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毕竟在“士农工商”的封建社会,商人再有钱地位还是低下,于是他就用钱捐了一个官,在家乡做了鹰扬府的队正。于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机又来了,没多久唐高祖李渊就被隋炀帝任命为并州刺史来到了武士彟的家乡。两人都是好结交朋友的性格,没事就在一起喝酒聊天,而武士彟也被李渊的个人魅力所折服,深信这个人的前途必然不可限量。此时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遍地爆发,武士彟看到了李渊的实力、能力以及他的野心,就散尽家财帮助他招兵买马,甚至还给李渊提供兵书,全力支持李渊造反。
要说也合该武士彟平步青云,事实证明,他的宝押对了,李渊当了皇帝后,当然不会忘记他的功劳,就封他为库部郎中,将他列入“太原元谋功臣”之一。

政治地位是提高了,为了进一步提高他的身份,李渊又帮武士彟出了一个主意,给他娶亲。此时的武士彟人至中年,恰逢第一任夫人病逝,于是由李渊做媒,娶了隋朝宗室之女杨氏,这个杨氏真的是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杨达官至宰相,伯父为隋朝观王杨雄,这样的身份嫁给武士彟真的是下嫁了。虽然嫁给武士彟时她已经四十多岁,但是夫妻俩感情很好,接连生了三个女儿,这第二个女儿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武则天。

在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他先后派武士彟出任利州刺史、荆州都督,这个武士彟不仅经商是一把好手,搞政治也很在行,在这两任上都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太宗的表扬,太宗以二等开国功臣的身份授予他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封太原郡公,不久升工部尚书,晋爵为应国公。

按理说武士彟这样的身份地位怎么说武则天也不至于被说成出身低微吧,然而在唐朝门第观念非常严重,坏就坏在武士彟是靠经商起家,无论后来当了多大的官也洗不白他的原始出身,所以武则天的出身确实是朝臣反对她当皇后的一个攻击点。

二、王皇后究竟是什么高贵出身?

说起王皇后的出身就不得不说到萌芽于东汉、鼎盛于东晋的一个特殊阶层——门阀士族。东汉时期,读书人想要入仕为官可以通过察举、征辟这两种方式,这种选拔人才的途径自然需要得到他人的推荐,而这些被举、被辟的人一旦入朝为官自然就成了当年推荐他们的那些人的门生,这些人为了形成稳固的政治联盟,通过联姻等方式报团取暖、亲上加亲,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们在中央把持朝政、在地方则为一方豪强,这个集团的子弟大都是走读书入仕的道路,这样一来,到了东汉后期,就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些门阀大族进一步发展,甚至到了可以操纵皇权的地步,如晋元帝正是凭借着世家大族王导的拥戴才建立东晋登上帝位,并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经过几代的发展,到了隋唐初年,社会上出现了五个顶级姓氏,即“崔卢李郑王”,这五姓家族就是当时社会的一流士族,如果能和这五姓家族联姻那就是莫大的荣幸。

而王皇后正是出身于这五姓中的“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属北朝名门,王皇后的高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高官,王氏与唐朝皇室系旧亲且世代联姻,唐高祖李渊之妹同安大长公主是王皇后的叔祖母,王皇后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的叔母是唐高祖的外孙女。因此王皇后出身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其父母两族还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而且王皇后还是太宗李世民为当时还是晋王的李治钦定的王妃。所以王皇后出身高贵,其家族亦属关陇集团,与长孙无忌等人关系密切,想撼动她的皇后之位着实不易,但任是这样的条件仍然被武则天扳倒了。

三、出身寒门的武则天何以能战胜出身名门的王皇后?

历史上每个重大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多种盘根错节的关系,“废王立武”当然也不例外,而武则天最终胜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唐高宗的偏爱。正如上面说到的武则天的出身,她在朝中并没有给力的外戚能帮她在前朝说话,她敢公开跟势力庞大的王皇后叫板,唯一的筹码就是高宗的宠爱。在武则天还在感业寺的时候,王皇后和萧淑妃斗得不可开交,为了打垮萧淑妃,在知道武则天和高宗的偷会后,王皇后大胆的把武则天接回了宫中,想借武则天之手除掉萧淑妃。事情也的确如王皇后所愿,在武则天回宫后,高宗不再去萧淑妃的寝宫,而是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武则天的身上,从他们生的子女数量就知道高宗有多宠爱武则天,此时的王皇后也终于回过味了,她发现从前在自己身边做小伏低的武则天已经从一只猫变成了一只虎,渐渐的凌驾于她之上,这时候她又和萧淑妃结盟,不时在高宗耳边说武则天的坏话,可这些话高宗根本就听不进去,因为在高宗的眼里武则天能给她温柔还能帮他在前朝出谋划策,简直就是一个贤内助,比起只知道争风吃醋的王皇后和萧淑妃来说太有益处了。

2、武则天的设计。我们知道“废王立武”的导火索就是小公主被杀案,话说当年武则天刚生完小公主没多久,王皇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母仪天下就去探望小公主,没想到王皇后前脚刚走,高宗后脚就到了,抱来女儿一看已然刚刚断气,一问之下宫女们都说是皇后刚来过,这下王皇后成了杀害小公主的凶手,贵为皇后却做出如此恶毒之事,天理难容,而此时武则天正值盛宠,看到哭的梨花带雨的爱妃,高宗产生了废后的想法。而小公主究竟是不是王皇后所杀,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武则天杀了小公主设计陷害王皇后,毕竟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嘛。

3、王皇后的昏招。王皇后之所以被高宗嫌弃,跟她出身高贵,养成的居高临下的性格有关系。史书记载她性情耿直,不会曲意逢迎高宗,又刻薄下人遭到了高宗的冷落。结婚多年两人都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后多年无子这也是高宗想要废后的原因之一。而更让高宗所不能容忍的就是,在小公主被杀案发生后,王皇后六神无主不知道怎么解释能推脱自己的责任,她马上找来了自己的母亲柳氏商量对策,二人病急乱投医竟然想起用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东窗事发后高宗大怒,禁止王皇后的母亲进宫,还免去了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的宰相之职,甚至闹到了要废后的地步。

4、巩固皇权的需要。高宗登基之初,朝政被他的舅舅、三朝元老长孙无忌把持,因为这种关系,以及年龄资质尚浅,高宗在朝堂上几乎没有什么主动权,国家一切大小事务都要经过长孙无忌的批准,相权凌驾于皇权之上。随着皇帝渐渐长大,当然不想事事被朝臣掣肘,当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长期把持朝政,而像武则天一样出身寒门的子弟无法进入政治核心,这时寒门代表李义府洞察先机,首先举起了支持武则天为后的大旗,这时候就演变成了关陇贵族和寒门士大夫之间的斗争,而为了巩固皇权打击关陇贵族,培植自己的势力,高宗和武则天以废王立武事件为缘由,对朝中大臣的设置进行了重新洗牌。

5、李绩的神助攻。关陇贵族根深蒂固、势力庞大,而且都是开国功臣甚至皇亲国戚,不易说动。在废王立武之初,高宗和武则天是想拉拢长孙无忌获得他的同意,谁知在送礼、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爵、甚至亲自拜访之后,长孙无忌仍不松口。就在双方陷入焦灼状态之时,高宗想到了同样是三朝元老、功勋卓著的重臣李绩,李绩的一句“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使得高宗拨云见日,终于下定决定立武则天为后。

四、达达令说

综上所述,武则天能够战胜强大的王皇后成功问鼎后位,既是大势所趋,又跟个人的努力、对手的愚蠢、旁人的帮助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占尽先机,就像沈从文先生曾说的“凡事看似是巧合的偶然,实则是命运的必然”。



达达令观史


武后并非寒门出身,其门第并不比王皇后低。她父是李渊近臣、大唐开国元谋之一,其母前朝血亲、李渊亲赐婚姻。高宗与王皇后不过是政治联姻,并没有爱情基础。而武后与高宗,是在太宗晚年病重期间相遇,并一见钟情,共同照护太宗皇帝,其间相互爱慕,日久生情。他们后来的结合是有牢固爱情基础的。所以王皇后被废是早晚的事,她怎是武后的对手。


涤尘20


按正常历史看的话,一般皇帝选皇后其实愿意选平民的,因为娶平民当皇后,会产生其对于皇帝感恩戴德,贵族与官吏皇帝没必要去那么拉拢,中国的皇权很大没必要,反倒娶平民皇后比较好,也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个是从整个历史走向来看的,没用个别按理来讲


非人协会软陶手工


感谢提问。

从小就喜欢历史,看过国内外很多历史书,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你的问题我来回答。

唐朝是在隋朝基础上建立的王朝,其立国的根本与隋朝一样都是关陇贵族集团,而唐王朝主要的社会矛盾就有寒门子弟与豪门贵族,而这个贵族除了关陇贵族外还有山东士族以及江南士族,王皇后的家族就是五姓七望当中的太原王氏。


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感情甚笃

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间,李治与武则天不分白天黑夜的在一旁服侍,二人自此产生了感情。而当日后李治与武则天在尼姑庵相遇时,感情更加升温。


反观王皇后,他被立为皇后,更像是一种政治合作,王氏乃至整个山东士族支持他的统治,而他则需要给予王氏一个后位,感情自然是没有那么真挚。

打压贵族扶持寒门子弟

虽然隋炀帝杨广首创了科举制度,但是寒门子弟被人看轻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到唐王朝时,寒门与豪门之间更加对立。

但是寒门子弟依然是势单力薄,需要有一股力量的加持,这个力量便是皇权。而通过废后来打压贵族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盛夏一抹清凉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王皇后,王皇后出身高贵,不错的。她的家境非常好,爷爷是原魏尚书左仆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可以说王皇后是官宦世家之后。因为性格善良,漂亮被许配给李治为王妃。随着李治被立为太子,王氏册封为太子妃。李治继位后,王氏顺理成章的册立为皇后。按理说王皇后人生已达到巅峰,只要不犯大错误,不会被废除的。恰恰因为武则天的出现,王皇后改变了人生轨迹。王皇后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为了争夺恩宠,召回武则天。

其次,我们来分析武则天,武则天的出身,并非低微,他的父亲还是唐朝开国功臣,母亲出身隋朝皇室。十四岁的时候进宫,可惜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恩宠,直到李世民去世。但是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李治产生了感情。本以为武则天会随着李世民的去世,会在感业寺度过自己的余生。没想到王皇后因无子失宠,就想拉拢武则天一起对抗情敌萧淑妃。武则天开始了自己的登基之路。第一,武则天怀孕,生下儿子,母贫子贵,迅速得到李治的恩宠。第二,武则天心狠手辣,为了嫁祸王皇后,不惜掐死自己的孩子。第三,武则天目标准确,在废王立武的事件中,与李治站在统一战线。第四,武则天不是为了权力而当夺权。给李治建言中,重视农业发展,减少苛捐杂税等利民利国的好事情。所以最后武则天能够战胜王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