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緣何產生?


佛教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作為外來宗教,其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依而存,最終發揚光大。

但佛教融入中國,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之初,王朝統治者的推動對佛教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佛教在中國並未一帆風順。

其中,在不同時期也經歷了幾次聲勢浩大的滅頂之劫,即“滅佛”“滅法”

這一全國性的運動與幾位皇帝有關,史稱“三武一宗”


1

佛教起源於古代印度。

教主釋迦牟尼創教的時候,古印度正處於宗教派別林立的階段。

在當時的古印度,佛教還是一個年輕的宗教。

彼時宗教界的扛把子是印度教,也稱婆羅門教。

印度教有地位尊崇的三位大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後被佛教吸納成為護法神。

佛教創立之初的很多教義也都是受印度教的影響進而確立的。

印度教勢力根深蒂固,在某種程度促使佛教在異域開出了別樣燦爛的花。


“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緣何產生?

彌勒造像 3世紀 犍陀羅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佛教在早期禁止偶像崇拜,也便沒有佛像的製作,而以佛的足印、菩提樹等象徵佛。

後由於傳教之需,製作佛像成為弘法的重要舉措。

犍陀羅和馬圖拉,古印度佛像兩大製造中心。一北一南,兩種風格樣式。


漢代, 佛教東傳中國內地。

主要線路有三:一,經西域、度河西走廊;二、泛海中國東南;三、由東南亞達雲南。

此外,傳至青藏高原又有藏傳佛教,開枝散葉。


傳入中國之初,佛陀被視為一位“胡神”。

當時他被視為可助亡靈升入仙境之神,因此一度被“請”入一些漢代墓葬的裝飾中。

為了更好地傳教,僧人們把佛教教義依附於中國本土文化,同時,佛教諸神的形象特點也不斷向中國傳統審美靠攏。

——佛教的中國化開始了。


魏晉南北朝,連年戰亂,民不聊生。

為安撫民眾,鞏固統治,佛教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

自上而下的倡導,又有“清談”之風盛行,如此種種,促使佛教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勢在中國傳播。

佛陀之教,從此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連。


2

或許,“物極必反”。


就在佛教文化傳播活動在華夏大地風頭正勁之時,一場劫難降臨了。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燾下達滅佛詔令。

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運動。

“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銅人者,門誅······諸有佛圖形象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皆坑之。”


等到拓跋燾的孫子繼位,又下達了修復佛法的詔令。

一百餘年之後,“烽煙”再起。

北周武帝宇文邕又一次掀起了全國性的滅佛運動。


隋唐之際,佛法鼎盛。

“安史之亂”,摧毀了盛世的根基。

唐武宗即位後,主導了第三次由上而下的全國性的滅佛事件。


五代時期,後周世宗再次下詔滅佛。

毀佛像,毀佛寺,僧還俗······


3

“百因必有果”。

佛教何以招致如此劫難?

這實際與當時的歷史情況有關。


北魏太武帝為什麼下詔滅佛呢?


據詔令內容,一些理由歸納如下:

1、中國從來沒有佛這位神,都是漢代那些“荒君”“事胡妖鬼”造成的;

2、佛教盛行讓“政教不行、禮儀大壞”,人們都蔑視王法;

3、影響社會生產,導致“千里蕭條,不見人跡”;

4、漢代的一些人把胡人之言依附老莊之言,“皆非真實”

······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滅佛事件實際存在導火索。

一次,關中擾動,太武帝帶兵入長安。

偶然發現長安僧人私自藏匿兵器、蓄財物、飲酒、與女淫亂。

怒而下詔。


“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緣何產生?

彌勒金銅佛像 北魏太和十年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從北魏太武帝的滅佛事件來看,後面三位皇帝的滅佛緣由基本變化不大。

籠統的一句話來說,莫不是出於現實的統治需求出發的。

僧人不事生產,鑄造佛像等耗費大量的銅等金屬,佛寺之間往往有積財······

或許,犧牲僧團的利益,只是擺在幾位皇帝面前的一種選擇吧。


從藝術層面而言,幾次滅佛運動,著實讓人感到惋惜。

如今,我們看到殘存的木石雕刻,破碎的是亂世下的悲哀。

轉念一想,也應該感到一些慶幸吧。


“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緣何產生?

貼金彩繪菩薩立像 東魏 青州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