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缘何产生?


佛教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作为外来宗教,其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依而存,最终发扬光大。

但佛教融入中国,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之初,王朝统治者的推动对佛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佛教在中国并未一帆风顺。

其中,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几次声势浩大的灭顶之劫,即“灭佛”“灭法”

这一全国性的运动与几位皇帝有关,史称“三武一宗”


1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

教主释迦牟尼创教的时候,古印度正处于宗教派别林立的阶段。

在当时的古印度,佛教还是一个年轻的宗教。

彼时宗教界的扛把子是印度教,也称婆罗门教。

印度教有地位尊崇的三位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后被佛教吸纳成为护法神。

佛教创立之初的很多教义也都是受印度教的影响进而确立的。

印度教势力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促使佛教在异域开出了别样灿烂的花。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缘何产生?

弥勒造像 3世纪 犍陀罗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佛教在早期禁止偶像崇拜,也便没有佛像的制作,而以佛的足印、菩提树等象征佛。

后由于传教之需,制作佛像成为弘法的重要举措。

犍陀罗和马图拉,古印度佛像两大制造中心。一北一南,两种风格样式。


汉代, 佛教东传中国内地。

主要线路有三:一,经西域、度河西走廊;二、泛海中国东南;三、由东南亚达云南。

此外,传至青藏高原又有藏传佛教,开枝散叶。


传入中国之初,佛陀被视为一位“胡神”。

当时他被视为可助亡灵升入仙境之神,因此一度被“请”入一些汉代墓葬的装饰中。

为了更好地传教,僧人们把佛教教义依附于中国本土文化,同时,佛教诸神的形象特点也不断向中国传统审美靠拢。

——佛教的中国化开始了。


魏晋南北朝,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为安抚民众,巩固统治,佛教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

自上而下的倡导,又有“清谈”之风盛行,如此种种,促使佛教以前所未有的迅猛之势在中国传播。

佛陀之教,从此与中国文化密切相连。


2

或许,“物极必反”。


就在佛教文化传播活动在华夏大地风头正劲之时,一场劫难降临了。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下达灭佛诏令。

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

“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皆坑之。”


等到拓跋焘的孙子继位,又下达了修复佛法的诏令。

一百余年之后,“烽烟”再起。

北周武帝宇文邕又一次掀起了全国性的灭佛运动。


隋唐之际,佛法鼎盛。

“安史之乱”,摧毁了盛世的根基。

唐武宗即位后,主导了第三次由上而下的全国性的灭佛事件。


五代时期,后周世宗再次下诏灭佛。

毁佛像,毁佛寺,僧还俗······


3

“百因必有果”。

佛教何以招致如此劫难?

这实际与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关。


北魏太武帝为什么下诏灭佛呢?


据诏令内容,一些理由归纳如下:

1、中国从来没有佛这位神,都是汉代那些“荒君”“事胡妖鬼”造成的;

2、佛教盛行让“政教不行、礼仪大坏”,人们都蔑视王法;

3、影响社会生产,导致“千里萧条,不见人迹”;

4、汉代的一些人把胡人之言依附老庄之言,“皆非真实”

······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灭佛事件实际存在导火索。

一次,关中扰动,太武帝带兵入长安。

偶然发现长安僧人私自藏匿兵器、蓄财物、饮酒、与女淫乱。

怒而下诏。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缘何产生?

弥勒金铜佛像 北魏太和十年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从北魏太武帝的灭佛事件来看,后面三位皇帝的灭佛缘由基本变化不大。

笼统的一句话来说,莫不是出于现实的统治需求出发的。

僧人不事生产,铸造佛像等耗费大量的铜等金属,佛寺之间往往有积财······

或许,牺牲僧团的利益,只是摆在几位皇帝面前的一种选择吧。


从艺术层面而言,几次灭佛运动,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如今,我们看到残存的木石雕刻,破碎的是乱世下的悲哀。

转念一想,也应该感到一些庆幸吧。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缘何产生?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东魏 青州博物馆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