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的师徒(一)

内行身上的一招一式,嘴里的一枪一调都讲究有来路,细究这个“来路”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宗法前辈,也就是早先有名角儿这么唱过;二是符合京剧的程式与规矩,行话叫“有准谱儿”。假如某位伶人自造了某个身段或某个唱腔儿而又不合规矩,行内管这叫“羊毛把式”“造魔毁戏”“野狐禅”。

我是有师傅的

来路必然关联师承。“跟谁学的”,“你师傅是谁”这两句话不仅常见于伶人口中,而且是一项制度。京剧一门打自程长庚等始创成型,就把师承当做规矩制定下来。凡吃戏饭者须在精忠庙具名挂号,除了写明行当外,还要注明内行师傅姓甚名谁。即便某人是无师自通的戏剧天才,要想入行照样儿得拜一位内行师傅。梨园界不许可没内行师傅的人登台吃戏饭。从前演员在台上插科打诨常说:“我是有师傅的”,另一位必答:“我也不是票友儿啊”。来表示自己登台的合法身份。

“师傅是谁”还有一层意义。按旧时戏班儿规矩,管事的戏派一般不问你会什么,只问你师傅是谁。只要你师傅演过的戏,管事的都可以派你。你若不会,只有自己想办法。

过去学戏没有书面教材,都是师傅口传身授。师傅怎么教,徒弟怎么学。伶界最讲“诗授”,最忌讳“漂学”。所谓实授儿就是师傅亲自传授唱腔身段,连师范带看工,一出戏一出戏地教。漂学是私下看先生的戏模仿学习,这样得来的玩意儿不仅不规范而且不瓷实,远比不了实授。除此之外还有“熏戏”一说,“熏”就是耳濡目染。弟子伴随先生左右,聆听先生与行内朋友聊戏,长期浸泡于高水平的剧艺氛围里而必有所得。不能小瞧这个“熏”,见识与鉴赏力往往是熏出来的。

戏曲中的师徒(一)

余叔岩(左),李少春 师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