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融媒体记者 孙国强 王震宇 吴浩宇

∕发自武汉

“何教授您好,我最近好多了,还需要康复一段时间。你们也一定要注意防护!谢谢您的不离不弃,咱们上海见!”

这是正坐班车从火神山医院返回驻地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教授何超,收到的一位被护士们称为“乌大叔”的患者微信。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一直被患者挂念着,何超会心一笑,一身疲惫也仿佛消散了很多,一个多月前在汉口医院重症病房抢救这位患者的往事又涌现心头。

这位乌先生来自上海,是一位室内设计师,1月份在武汉出差时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一向身体健壮的他,却被病毒攻击得极度虚弱。

何超和战友们抵达武汉,第一次走进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就看到呼吸急促的乌先生正戴着面罩吸氧,异常痛苦的表情让何超也很难过。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查房时,何超详细了解了这位患者的情况。在得知何超是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生时,这位56岁的乌先生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泣不成声。

原来,乌先生的家也在上海,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相邻。家人远在上海,身边没有亲人陪护,加上病情较重,他情绪一直很低落。突然见到上海来的老乡,乌先生像是见到亲人一样,一时百感交集,掩面而泣。

乌先生的病情并不是很乐观。何超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时,发现他的肺部存在大片斑片“磨玻璃”,氧饱和度也很低,如果治疗没有效,可能会发生意外。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何超立即调整了前期治疗方案,并与自己的老师李文放主任一起研究制定乌先生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决定在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的同时,用高流量加面罩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

一边治身,一边“疗”心。为让乌先生打起精神来,何超每天和他聊聊家长里短。医护人员积极乐观的情绪,很快感染了乌先生。在病房里,乌先生和医护人员定下了“美丽之约”:一起努力,一起加油,一起回上海!

卸下心理包袱的乌先生积极配合治疗,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转。治疗之余,他还制作了小视频,在朋友圈里说道:“现在我挺过来了!加油!早日摘掉氧气罩!”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2月上旬,何超和战友整体转场火神山医院。得知消息后,乌先生特意跟大家合个影,又一次承诺,“等我好了后,在上海相聚!”队员们都笑了,祝福他早日康复。

人分别了,心却更紧了!何超转战火神山医院不久,乌先生也转出重症监护室,到了普通病房。其间,何超也一直惦记着“老朋友”,隔三差五就给乌先生发微信了解病情,不时提出建议。

前两天,乌先生病情又有些反复,情绪低落。何超一边建议调整用药,一边叮嘱他“记着,你的急性期已经过了。”“没事,你要有信心,等着你跟我们一起回上海。”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另一位“微信好友”孙青护士也不时地鼓励乌先生。乌先生感慨地说,“遇到你们是我不幸中的万幸”,并叮嘱她“要注意身体,保护好自己”。每次孙青发朋友圈,乌先生都会第一时间给她点赞。

前几天,乌先生还给孙青发来一段他在病房里用手机拍的视频:一对老年夫妇都是重症患者,87岁的老爷爷安慰隔壁病床的老奶奶,一勺一勺地给她喂饭。这段视频经网络平台推送后,很快就有1600多万人次点赞。一些网友跟帖评论说:“在颤颤巍巍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真爱的模样。”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孙青第一时间为乌先生点赞留言,每次都会鼓励说,“我们也看到你勇敢的模样!”“要加油,要坚持啊!”当然,她也会不时地提醒:“可别忘记美丽之约啊,回上海,再相聚!”

患者乌先生:“等我好起来,咱们上海见!”护士:“这个可以有!”

(图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