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被十八路聯軍打敗後,以袁紹為首的各路軍都不願追擊,而急於撤回老家。為什麼?

彩雲東昇戴寶山


看了一下下面的回答,好多人是根據三國演義,甚至三國演義都沒有看完就開始胡亂解答。

首先題目中有三個問題:第一個董卓並不是被18路諸侯所打敗,而是其主動戰略撤退長安,撤退還一把火燒了洛陽。

卓以山東豪傑並起,恐懼不寧。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三國志董卓傳

第二個,這些所謂的諸侯並不像三國演義中所說的是聚集在一起結盟討伐董卓。在結盟的酸棗只有有限的幾個諸侯在此集結。看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最起碼盟主袁紹、袁術等人都是不在酸棗的。

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三國志魏武帝紀

第三個,董卓部將徐榮擊敗曹操後,認為酸棗的人都跟曹操一樣能打的話自己就危險了,於是就撤退。曹操領著殘兵敗將回來一看,這些所謂的諸侯聯軍整天吃喝玩樂,壓根不想著恢復漢室,於是曹操很生氣的大罵了一頓,自己跑到揚州去募兵。留在酸棗的這些人把所帶的糧草全部消耗光之後,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操乃與司馬沛國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得千餘人,還屯河內。頃之,酸棗諸軍食盡,眾散。--資治通鑑

搞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諸侯聯軍除了曹操和孫堅,沒人打算出兵?其實說白了就是下面這幾個原因:

一、 不認可漢獻帝

漢靈帝死後,正兒八經的皇帝是漢少帝劉辯,可惜劉辯的皇帝還沒當幾天,就爆發了何進之亂,引發了董卓進京。董卓掌握了大權後,第一件事就是廢了劉辯,另立年僅八歲的劉協為帝。

而這一點是在外的各地大員所不能接受的,袁紹就以劉協不是正統皇帝為由拒絕承認,並且自己聯合了益州牧韓馥等人打算立聲望較高的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是因為劉虞的堅持不同意才不了了之。

而後來董卓死後,漢獻帝逃回洛陽,其實袁紹是有機會在曹操之前迎接漢獻帝的,但是就是因為袁紹不認可漢獻帝,不願意接納,這才被曹操搶了先,成功拿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勳章。

二、懼怕董卓、保存實力

董卓的西涼兵久經戰陣,戰鬥力極為強悍;而諸侯聯盟的軍隊雖然數量也不少,但都是新兵,無論是戰鬥技巧還是經驗都差了好多。

除了一腔熱血的曹操,以及受命於袁術的孫堅,基本上沒有人原因把自己費勁千辛萬苦才打造出來的老本全部打水漂。

在看到驍勇的曹操和孫堅都先後敗北的慘狀後,這些諸侯更是巴不得送死你去,黑鍋我來!當大家都抱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想法的時候,哪怕明知道最後肯定失敗,但也不會自己先去送死成全隊友。

曹操正是看破了這一點,才脫離了這樣的團隊,自己去單幹。

三、空談誤國

在討伐董卓的這些諸侯中,大部分都是空談誤國的書生,比如“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孔伷、韓馥”等,像袁紹、袁術這樣的都是少有的實幹派了。

不過袁紹的實幹是在圖謀冀州韓馥的地盤,袁術則是有一位強力打手孫堅在前衝鋒陷陣,而其他幾位除了會清談,基本上帶兵打仗這種事還是洗洗睡吧。

所以,在上面這幾個原因的影響下,本來大家就不願意出兵,只不過是以討伐董卓的名義給自己刷刷聲望罷了。

再等到正兒八經敢於出戰的曹操和孫堅損兵折將後,大家更是引以為戒,只顧吃喝玩樂。這麼多的大軍在一起不事生產,只會吃喝,韓馥的冀州再富也是供不起的。

於是在韓馥陸陸續續斷了糧草後,這些諸侯們也就只能陸陸續續回家了,他們留在酸棗既不打仗,也沒了飯吃,你說還留著幹嘛呢?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首先糾正個錯誤,董卓並沒有被關東聯軍打敗,當時的局面是雙方各有勝負,但誰也滅不了誰。

據史書上記載,袁紹到關東後不久,就組織起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而當時參與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主要包括:

袁紹和他的堂弟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佃、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遣、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人,他們每人各有幾萬人,都打著討伐董卓的旗號殺向關中。

表明上看,關東聯軍實力非常的強大,因為這些人全部加起來,足足有三十多萬人,基本上可以碾壓董卓的軍隊。問題是,如果我們仔細取分析,就會發現它們的實力其實非常有限。

因為,當時天下有13個州、105個郡國,這樣合起來,至少可以拉出一百多個諸侯,但前去討伐董卓的人員,總共算起來也就18路諸侯,連五分之一的比列都沒有佔到。關鍵是,這枝關東聯軍,完全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首先是冀州方面,冀州牧韓馥起兵,下面九個郡國,卻只有渤海太守袁紹起兵。

關鍵是,冀州牧韓馥、渤海太守袁紹一直就勾心鬥角,韓馥害怕袁紹利用討伐董卓的機會,把他的權力奪去,所以在這個過此處種,兩個人一直互相拆臺。

接著是荊州方面,荊州刺史王睿本打算起兵討伐董卓,但是還沒有出發,就被自己的盟友孫堅給火併出局;南陽太守張諮也打算起兵討伐董卓,但是也沒有出發,也被自己的盟友孫堅給火併出局。後來接任的南陽太守袁術起兵響應,但他與孫堅一直是勾心鬥角,互相拆臺。

最後是兗州方面,兗州地區有八個郡國,卻只有四個郡國起兵,關鍵是,這四個兗州大佬,也是勾心角。於是兗州刺史劉岱直接就把東郡太守橋瑁給火併出局。

在這種背景下,這枝關東聯軍,能放開手腳討伐董卓嗎?顯然是不能的。

因為,一方面是他們隨時要提防自己身邊的盟友趁機兼併自己;另一方面,其它觀望的80多個郡國,在關鍵時候會怎麼做,誰也沒有底。如果他們憑盡全力和董卓打得兩敗俱傷,那剩餘的那些群國太守,豈不是坐收漁翁之利。



畢竟,當時天下大亂已呼之欲出了。各地大佬,難免都會產生要割據、搶地盤的心思。這十八路諸侯跑到前面與董卓打仗,後面的人趁機在後方擴充實力,搶地盤鬧割據,大發國難財,那他們最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呢?

而且,當時的黃巾叛亂雖然被鎮壓,但是黃巾的殘餘力量大量散落在民間。在帝國政府保持相對穩定的背景下,黃巾殘餘力量自然無法興風作浪,如果帝國政府的大佬們開始全面大火併,黃巾殘餘力量自然隨時會死灰復燃的。

在這種背景下,整個討伐董卓的戰爭,自然是進行的雷聲大雨點小,因為大家都想著要趁這個機會搶地盤。

因此,在解除掉董卓的威脅之後,大家都爭先恐後的跑回去去搶地盤,於是袁紹佔據冀州;陶謙佔據徐州;曹操佔據兗州;劉虞、公孫瓚佔據幽州;劉表佔據荊州;袁術、孫堅佔據揚州;劉焉佔據益州。到此時為止,軍閥混戰也正式拉開序幕。


我是趙帥鍋


據《三國演義》講,董卓戰十八路諸侯難於取勝,就棄洛陽劫漢帝及大臣向西回長安。這時,如果盟主袁紹召集大家分工追擊,擬或可以消滅董卓勢力。但袁紹都按兵不動。曹操去質問,袁紹卻說“諸軍疲睏,進恐無益。”曹操自己率軍去追,中了埋伏,撈個老大沒趣。而孫堅夜晚在洛陽建章殿水井中,撈得傳國玉璽,自認有天子之分,便起了脫離聯盟,回家待時的心意。而此事卻讓孫堅的部下,偷偷告訴了袁紹。第二天孫堅託病辭行時,被袁紹揭穿。孫堅堅稱無有得玉璽之事,而袁紹威逼不讓,孫堅面子上過不去,就發毒誓說:“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箭之下。”古人非常重視發誓,各路諸侯見孫堅發了毒誓,就勸袁紹相信孫堅,但袁紹不理,仗著武力想收拾孫堅,而孫堅也不吃素,兩家幾乎火併。眾諸侯勸說,才各自懷恨散去,聯盟也就此宣告破滅。

《三國演義》這一回裡有個烏龍。大家知道,滎陽在洛陽的東邊,如果董卓從洛陽撤回長安,不會經過滎陽。而《三國演義》中,曹操率自家人馬追殺從洛陽撤出的董卓軍隊,卻追到滎陽去了,而且中了埋伏,卻是有些說不通呢!


二曲人


因為這個時候是搶佔地盤的最好時機,漢帝所代表的朝廷已經被摧毀的差不多了,而試圖挾持漢帝達到操控朝政的董家集團也在連續的打擊下,走向四分五裂,這個時候還不抓緊時間回老家進行爭奪地盤,什麼時候回老家爭奪地盤?

我們看這個聯盟破裂之後,各路諸侯的去向和他們的前景,我們首先來看聯軍的盟主袁紹,袁紹出身名門,拿著大義組建了這個十八路討董聯軍,為他掙足了面子和名聲,他回河北之後幹了什麼?他去搶韓馥的基業了!

人家冀州刺史,做得好好的,他非要跑過去搶人家的地盤,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漢朝廷已經沒有辦法管理他們了,妄圖代替漢朝的管理,他們的董家集團又被打崩了,這個時候正是他們這些軍閥割據擴張地盤的絕佳時機。

小霸王孫堅回老家之後不久就開始南征北戰,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擴張地盤!陸遜的爺爺是朝代名正言順的廬州刺史,資歷老名聲大,也沒什麼惡名,你孫堅圍了廬州是什麼鬼?人家一個漢朝重臣憑什麼要向你這個暴發戶軍閥投降?於是就有了廬州城破後,陸家幾乎死絕的情況。請問,這是什麼情況——不是說要匡扶漢室嗎?

所以說,匡扶漢室都是說說而已,諸侯人人都心懷不軌,人人都想要割據稱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和那些偷偷摸摸的人不一樣,袁術這個人很直接,直接一回壽春就著手準備稱帝了。立馬把旁邊偷偷摸摸擴張地盤的諸侯們給驚到了!


戴老師講歷史


董卓被十八路諸侯打敗後,以袁紹為首的諸侯聯軍,都不願意追擊,而急於回家,是為了什麼?



董卓被諸侯聯軍打敗之後,聯軍都不願追擊?這好像有點絕對了,至少應該還有一枝部隊,曾經奮勇追擊,雖然戰績很差,但其精神可嘉。要說為啥,涉及多種因素,主要是 :



第一,董卓雖敗,未受實質性損失,貿然追擊要損折實力。這一點,在隨後的追擊中得到充分驗證。作為討伐董卓發起人,曹操十分憤怒😠,眼見盟主、眾諸侯都無心出兵,曹操只好帶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等陳留六將,以及剛組建的民兵隊伍,冒險追擊。結果,才追到滎陽,就遇上大麻煩。滎陽太守徐榮,與董卓商議,決定對尾追而來的軍馬,殺一個回馬槍,讓追兵知道厲害,自動撤退。



曹操以前雖然鎮壓黃巾軍,也打過勝仗,但那是烏合之眾,如今的正規軍,曹操還真是第一次對付,缺乏經驗和能力,只僅僅憑著熱情,就放馬狂追,看到前面董卓人馬,距離不遠,就要追上,曹操興奮不已,大叫道:逆賊,劫遷天子,流徙百姓,那裡去?就見呂布一馬當先,直衝曹操而來,夏侯惇趕忙上前接住,二將鬥不數合,李傕、郭汜左右殺到,曹操急令夏侯淵、曹仁分別抵擋。但夏侯惇抵不住呂布,轉身就跑,這一下衝動陣腳,曹軍都是新兵,軍紀特差,戰鬥力弱,潰敗逃散,曹操都差點被抓住。



第二,看樣學樣,諸侯都有自己利益考慮。 盟主袁紹盯住冀州牧韓馥,先挑撥公孫瓚去打韓馥,預料韓馥會來求救,到那時各種機會可以利用。於是,袁紹殺掉韓馥部下關純、耿武,奪佔了冀州。袁紹還以盟主身份,給荊州劉表發信,叫劉表截住返回江東的孫堅,搜查孫堅私自帶走的傳國玉璽……。盟主這個熊樣,其他諸侯也樂得再幹正事,抓緊時間,瞅機會,撈外快……比如,所謂打勝仗的孫堅,在進入洛陽滅火時,發現一具女屍,從女屍身上找到傳國玉璽,心裡就不安分了。編造一個理由,就要領兵回老家去,結果,孫堅這個事,被當時參與的一個小兵,為立功舉報給盟主,袁紹招來孫堅問詢,孫堅賭咒發誓,堅決不承認。雙方言來語去,話不投機,孫堅就賭氣帶兵回老家了。兗州太守劉岱,問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知驍利害,推辭不給,劉岱兇相畢露,乘其不備,殺入喬瑁大營,殺死喬瑁……。



第三,天下大亂,更擔心後院起火。不少諸侯看到曹操檄文,一時激動,憑著一腔熱血,就興沖沖趕來湊熱鬧,到現場一看,這TM真不是玩的,仔細一想,走的匆忙,老家也沒安頓好,現在眾諸侯都各懷鬼胎,有的乘亂製造事端,沒本事爭強好勝的,想到這萬一留守的,心起歹意,可就出來容易回去難了。罷罷罷,這閒事不管了,還是趕緊回去看看,把籬笆抓緊了。



第四,現實環境逼迫。董卓逃走之前,令李傕、郭汜帶五千鐵騎,捉拿洛陽富戶,插上“反臣逆黨”牌,一共數千人,全部斬殺於城外。還把洛陽數百萬民眾,強迫遷往長安,又令對各城門、街巷、民房,大肆放火焚燒,南北兩宮,火焰🔥連天;宗廟官府,盡為焦土。數百年大漢京城,成了一座空城,沒人、沒糧、沒生氣,有的只是死人鮮血,煙火彌天,呆在這裡享受霧霾,喝西北風嗎?



第五,利益得失不同。當場窩裡鬥,粘便宜得好處的諸侯,需要轉移陣地,進一步擴大成果,鞏固既得利益。比如孫堅,就想利用玉璽大作文章,回去背靠根據地,才好放開手腳。在洛陽不說啥動作,還怕被抓住把柄;比如袁紹,搞跨韓馥、奪佔冀州後,還想再幹掉公孫瓚,那就不能呆在洛陽附近;吃了啞巴虧,心裡窩囊憋屈的,想回去補充補充,東山再起,報仇雪恨,比如公孫瓚,回去帶上人,就跟袁紹幹了起來。還有些慫包諸侯,看這陣勢害怕,想趕緊躲開是非之地……。(808)


流譽後


1. 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看似聲勢浩大,實則不堪一擊,各方勢力因利益暫時聚集於一起,涉及到損害自身利益的能推則推,或者出工不出力,這種臨時聯盟得以成立則是因為董卓危害到各方勢力,槍打出頭鳥,一旦董卓勢力被打敗,各方勢力則會因為爭奪而分崩瓦解,各自離去。

2. 各方諸侯的勢力並不平均,各方所派遣人馬也不盡相同,剛開始聯盟,實力強的一方可能基於協議不能對實力弱的一方出手,畢竟是友軍,但共同的敵人一旦被消滅,那所謂的協議也就做不得數了, 實力弱的怕被人吞併而趕緊回駐地佈防,實力強的擔心被其他實力弱的聯合打擊,各自有擔憂的地方,因此不願深追,急急撤回老家。


愛汕美食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後,以大將軍何進為代表的武人集團跟宦官集團矛盾日漸加深。何進想除掉宦官集團,但何太后不同意。(坑兄呀)袁紹提議召邊將逼太后同意除掉宦官集團。曹操當時知道了認為是個餿主意肯定會失敗。結果太監先下手為強殺掉何進,袁紹再領軍盡誅太監。董卓入京廢少帝立漢獻帝,京師大亂。當時鮑信勸袁紹襲殺董卓,對袁紹說:“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懷不軌,我們如不趁機動手,日後必然吃虧,趁他剛到京都,士卒疲憊,我們對他發動襲擊,一定可以擒拿董卓。”但袁紹畏懼董卓而沒有行動。董卓想拉攏曹操,但他不願跟董卓為伍跑了。到了陳留招募士兵準備討董卓。三國志: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公元190年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人同時起兵各帶著數萬人會盟討董卓,推舉袁紹為盟主。曹操也帶著他的人馬來會盟。加上曹操也就十一路諸侯,並沒有十八路。當時袁紹駐軍冀州河內郡、袁術駐軍荊州南郡、孔伷駐軍豫州穎川郡、韓馥在冀州鄴城。劉岱、張邈、袁遺、橋瑁等率十餘萬人駐軍酸棗。二月董卓得知於是遷都長安,董卓率軍坐鎮洛陽。袁紹他們看到董卓兵強馬壯都不敢去打。三國志: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



孫堅率先攻到距離洛陽九十里處,董卓劫持漢獻帝往長安並焚燒洛陽。孫堅進入洛陽後就退軍了,袁紹等人都不敢追擊。曹操對他們講: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袁紹等人不為所動。曹操獨自率領自己的人馬向西進攻董卓。只有陳留太守張邈派了部下隨曹操西行。因曹操人馬少,在跟董卓部下徐榮所部交戰一天大敗。曹操坐騎中箭,還是曹洪把馬讓給曹操才得已趁夜跑了。三國志:太祖失馬,賊追甚急,洪下,以馬授太祖,太祖辭讓,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徐榮兵馬遠多過曹操,也是力戰而勝。認為酸棗很難攻下,於是退軍。曹操回到盟軍處痛斥各諸侯,並離開盟軍去繼續招募軍隊。三國志: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諸侯都有各自的打算,誰都不想當出頭鳥。冀州牧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圖謀另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三國志: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袁紹還對曹操講漢獻帝根本不是漢靈帝的種,並希望得到曹操支持。曹操拒絕並講你們就在北面朝拜新君吧,我還是隻認漢獻帝。諸侯撤回老家是為了爭盤擴充實力。袁紹聽從沮授的建議先奪冀州、再圖青、並、幽三州。那時再回過頭來迎接漢獻帝。冀州牧韓馥而是為了對付幽州公孫贊。後將軍袁術則是回到南陽搶佔地盤。兗州刺史劉岱則和東郡太守橋瑁互相攻殺。河內太守王匡則是讓董卓擊敗,返回招募人馬。陳留太守張邈曾派兵相助曹操追擊董卓,後得罪盟主袁紹。袁紹任命山陽太守袁遺為楊州刺史,跟袁術爭淮南時兵敗蓋被殺。濟北相鮑信會盟後勸盟主袁紹率軍襲擊董卓。這是第二次勸袁紹了,袁紹不敢進軍。鮑信於是率軍返回兗州。曹操日後能白得兗州之地,也是因為他追擊董卓給鮑信留下好印象。諸侯急於返回,除了因為董卓兵強馬壯。有的是因為搶地盤,有的是對盟軍失望。曹操當時只是五千人,如果有五萬人未必不能一戰奪回漢獻帝。這時的曹操還是一個精忠報國的青年。


小鴻哥


首先給大家解釋一下,在歷史當中根本就沒有十八路諸侯這麼多,最多十三,四路諸侯,還大部分只是名義上的討董,真正想要匡扶漢室討伐董卓的只有孫堅一人。像袁紹,袁術,陶謙等人只是派兵意思一下,你們想想一神帶十幾個坑能贏都有鬼了。

還有所謂的“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那就是小說裡寫的,大家看看樂呵樂呵就得了,別當真,只是為了塑造他們的形象,殺了華雄的是孫堅,可不是咱們的關二爺。

如果按照小說來解釋的話,他們為什麼撤軍呢,是因為他們本來心就不齊,都有各自的算盤,在小說當中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只有曹操,曹操最初的夢想就是成為一方大將,保家衛國僅此而已。像什麼袁紹,袁術,公孫瓚,馬騰等等之人全都是有自己的目的的。而袁紹之所以能當上盟主只能說出身太好“四世三公”的名聲夠大,就連袁紹在討董的時候他的頂頭上司就是韓馥,這是以官位來說的,以身份來說的話他還是袁氏家族的門生呢,所以在各有目的的前提之下,只能有袁紹來當這個名一上的盟主了。

為什麼撤回老家很簡單為了底盤,為了利益。都害怕自己在追擊董卓的時候他們背後捅一刀,以至於後方失守,在小說當中和在正史當中都是隻有一個人真心實意的去追擊董卓,只不過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孫堅,真的是心寒啊。

“自古王朝皆以弱而亡,獨漢,唐。以強而亡”為什麼我們到現在都以漢人的身份自居,大家就可以想想當時的大漢王朝何其壯哉。

看看人家劉邦寫的大風歌,何其壯哉,雖然後世對於劉邦的品論不怎麼好,但是不可否認劉邦也是一位好的君王。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所以大家看小說別當真,就圖個樂呵就行了。

歡迎大家點贊,關注。我是 緦念 感謝大家


媤念成癮


很多人認為十八路諸侯(雖然實際上沒有十八路)不追擊董卓是為了爭地盤,增實力,誠然有這個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不敢!

至於爭奪利益這個都比較清楚,這裡就不多贅言了,主要看下他們為何不敢?!原因一,原因二是現實,而原因三是最主要的。

不敢追擊原因一:自身安全

這裡所說自身安全,並非個人的身家性命,而是本勢力的安危,不知道各位仔細看過十八路諸侯當時的職位沒有,絕大多數都是一郡太守而已,濟北相鮑信更只是一個郡國的國相,實權不及一個郡守。

再看下,何為諸侯?按原本的意思至少是有天子分封的爵位,雖然後來也能指掌管地方軍政大權的長官。但是一個郡守能否作為諸侯?當時有爵位的有兩個,分別是祁鄉侯袁紹,烏程侯孫堅,官職分別是渤海太守,長沙太守。而真正能掌握一方軍政大權的只有冀州牧韓馥一個,擁有州郡實權的州刺史三個,分別是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

如果再仔細看下,會發現有好幾個本該是從屬關係的,比如東郡,山陽郡,濟北國都應該屬於兗州刺史部,而陳留郡屬於豫州,廣陵郡屬於徐州,所以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混亂的組合,從屬關係也都平級而坐,說明當時很多州刺史或者太守對自己本身勢力的控制都不太完全的,一旦輕易離開老巢,隨時可能被別家攻佔,真正的割據還沒有形成,漢帝國對各地還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各位都不敢輕出。

不敢追擊原因二:依然強大的黃巾軍

雖然之前張角的黃巾軍主力基本被滅了,但是各地的黃巾軍並沒有就此平息,比如後來圍困了孔融了管亥,兗州刺史劉岱更是在跟黃巾軍作戰時戰死,這時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之前平起平坐的十八路諸侯鮑信成了劉岱的手下,還勸劉岱不要出戰,結果戰死,鮑信就把曹操請來主持兗州大局。

仔細看還能發現,十八路諸侯的根據地多數都是黃巾軍猖獗的青州、兗州、徐州。曹操後來到任兗州後更一舉收降了30萬黃巾軍,精簡出來的就是“青州兵”,但事實上曹操打的也不輕鬆,比如請曹操入主兗州的鮑信就在此時為了就曹操而戰死。強大的黃巾軍讓東面的各諸侯心有顧忌,不敢出動。

不敢追擊原因三:實力不足

這個應該也是最主要原因,當時單個諸侯的實力必然是不如董卓的,不如也不用這麼聯合了,但是聯合之後的整體實力一定是強過董卓的,但為何還說實力不足呢?不知道各位想過沒有,假如,猜想一下,如果十八路諸侯不管不顧,追著董卓死打,就算把董卓滅了,接下來怎麼辦?十八路諸侯有幾個完全忠心漢朝的?而控制漢帝之後的那個人就是董卓第二,只不過是多一個人提前挾天子以令諸侯罷了,而這個人是袁紹,袁術兄弟的可能性比較大,難道各諸侯不能忍董卓,換一個人就能忍了麼?

那控制漢帝的那個人就是第二個被群起而攻之的對象,比如後來的李傕,即便是後來的袁紹也因為考慮到這一點,不願意迎接漢獻帝,才讓曹操摘了桃子,不過曹操的政治水平顯然不是董卓、李傕可以比的,不過即便如此曹操還是被袁紹以此為名進攻,只是官渡一戰實在意外,如果不然,曹操就會是董卓第三了。


胡侃解密三國


因為聯軍根本就是各懷鬼胎,誰追誰就是冤大頭,冤大頭還不說,還要被人家看笑話;看笑話還不說,還有人不懷好意想背後捅你一刀。

所謂十八路聯軍,本身只是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上可沒有十八路諸侯,滿打滿算最多也就十一路,而且其中袁氏的勢力就佔了七路,不如說是袁氏討董卓比較恰當。

盤點一下各路諸侯在討董之後都做了什麼,就明白他們為什麼都不願追擊,急於撤軍。

最強大的諸侯袁紹與孫堅交惡,寫信給劉表,劉表截擊孫堅,導致孫堅陣亡。

袁紹自己,同公孫瓚翻臉,兩人為爭奪冀州展開了長期的戰爭,最後公孫瓚不敵,兵敗身亡。

袁紹又出兵搶奪了冀州刺史韓馥的地盤,這個韓馥,還是袁氏門生,本身屬於袁紹派系。

袁紹的弟弟袁術,也跟袁紹兄弟闔牆,跟公孫瓚和陶謙結盟,與袁紹爭霸。

袁術為了爭奪兗州,隨後又進攻曹操,結果技不如人,大敗而歸。他又退而求其次,率餘部攻取九江,殺死揚州刺史陳溫自領揚州牧。

曹操當然也不會安分,先是與袁紹結盟,共同對付袁術,隨後又進攻陶謙,最終被劉備佔了個便宜。

兩路小諸侯——東郡太守喬瑁和兗州太守劉岱,一個要借糧,一個不肯借,實際還是利益的爭奪,結果喬瑁被劉岱攻殺,地盤和部隊都被吞併。

這十幾路諸侯之間,根本就是一筆爛賬,誰跟誰都無信譽可言,有的只是永恆的利益,這是軍閥的通性。

在漢末軍權逐漸轉移到地方的情況下,中央又沒有足夠的實力來對地方進行控制,特別是“廢史立牧”之後,州牧實際上成了一州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再也不受朝廷控制,成為了實際上的軍閥,軍閥與軍閥之間必然存在著利益衝突。

所以,如果誰急著去追擊董卓,才是見了大頭鬼。冤大頭當然也有,比如曹操,結果其他諸侯在旁邊看好戲,曹操兵馬損失大半,幾乎陣亡,如果不是曹阿瞞福大命大能力強,三國的歷史早就被改寫。

既然不打董卓了,還待著幹什麼,趕緊各回各家,該打誰打誰,該被打被打,回去晚了,恐怕就要地盤不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