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提及蒋方舟,条件反射就是“天才儿童”、“80后美女作家”等各种称号,而不是什么出圈的代表作。

毕竟,她当年的名号实在是太火了,而后来又倾向于高开低走。

在学生时代,蒋方舟可说是我等写作爱好者的榜样和眼红的对象。

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散文集《打开天窗》,12岁在报刊开设专栏,2005年担任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后被清华大学破例降60分录取,大学一毕业就任名刊《新周刊》的副主编。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开挂般的人生,简直是将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贯彻到底外加发扬光大了。

奇怪的是,之后的好几年,都不怎么听到她的消息。天才作家蒋方舟,绚烂的如同夜空中的烟花,之后似乎便随着烟花的消散而销声匿迹了。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王安石曾说过:神童长大也可能泯然众人矣。

那时,我想,难不成蒋方舟就是现代版的“伤仲永”,早已才华用尽了?

直到我又在圆桌派里看见她。

我想象里的蒋方舟,或是如董卿这般的沉静内敛,或是如徐静蕾那样的张扬自信。

而圆桌派里的蒋方舟,却像是倨傲和自卑无缝衔接的矛盾体,眼神中缺少了一些文人的淡泊之意,多了些生意场上的精明感。

我特地去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她这两年也是有作品的,比如稍微有点知名度的《东京一年》和《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但也仅限于稍微。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而随着蒋方舟参加的综艺越多,抛头露脸的机会越多,她所受到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知乎上甚至提出了:蒋方舟为什么这么不受人待见这种问题。

每次在网上搜索蒋方舟,总有一群人质疑道:

蒋方舟是谁?

有什么作品吗?

一个作家,不好好写文章,当什么明星?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少年成名

古往今来一众作家里,蒋方舟成名时间之早绝对可算作是数一数二的。

在我们写东西逻辑还不通顺的年纪,蒋方舟已经出版作品集了;在我们为了几百字的作文发愁的时候,蒋方舟已经成为作协的一员了;在我们还在到处写作投稿、参赛的时候,蒋方舟早已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一般作家的作品能够得到出版,原因皆是作品优秀,能够打动编辑,得到读者认可。但是蒋的作品,似乎总是名气排的更靠前一些。

蒋方舟在《圆桌派》里说:你必须要么就非常非常努力,要么就非常非常聪明,你才能勉强过上一种平庸的生活。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这话本身是没错的,错就错在她以一段未曾历经沧桑的人生提出这种观点,难免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没什么可信度。

要知道,多少作者百般努力千般辛苦,也比不上她有一个会“操作”的妈妈,比不上她“天才”的头衔带来的一路顺风顺水。

她在这样的环境下却得出这样不痛不痒的感悟,实在有些牵强。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才不配位

读蒋方舟的作品,觉得她文笔倒是极好的,干净、个性、幽默、见解独到,仿佛是一个睿智的旁观者在对读者娓娓道来。但总觉得缺少那么一丝烟火气,缺少温度,缺少真情实感的抒发。

不知她自己是否意识到,她无论是在言谈或是写文章时,特别喜欢引经据典,通常都是:我之前看到某某作家说了什么,某某流派如何如何,仿佛是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个怪圈。

这本来也无妨,正好从侧面显出她的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然而物极必反,这也恰恰是读者们嫌弃的一个点,吐槽蒋方舟又在“掉书袋”了,就不能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吗?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你写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进步。”蒋方舟说,这是目前为止最让她害怕的一句话。

她曾经讲过一则使她受到严重惊吓的故事:

阿拉斯加犬在雪地上是没有坐标的,有时,它觉得自己走的是一条直路,但可能方向已经发生了180度的变化。

蒋方舟说:“这个故事简直太惊悚了。我生怕自己会毫不自觉、毫无愧疚,甚至非常快乐地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出色的文笔,是成为一个作家的第一步。

但决定一个作家走多远、走多久的,是他的眼界、胸怀。

蒋方舟之所以一直在及格线徘徊,正是缺少一部真正让文坛信服、读者推崇的代表作,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才不配位”。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丢不掉的标签

对于自己所处的尴尬境地,蒋方舟难道不知道吗?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事实上,她很清醒。她对于自己的“芳名远播”是保持着高度警惕的。

奈何各大媒体非要用她的“天才头衔”来制造热点和话题。而她自己,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去摆脱掉这种标签。

在这种情况下,蒋方舟换了一种应对方法,开始将身段降低,不遗余力的自黑。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对此,刘瑜是这么形容蒋方舟的:她在试图用一种自我贬低来解构舆论对其期望太多的压力。

但是显然,读者们并不买账,反而认定她是装傻充愣、不思进取。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天才儿童是对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

人生本就是一场又一场的交易,蒋方舟曾是个被包装推销成功的商品,是在喧闹的秀场上捧出的“天才”。

在这一点上,蒋方舟的确是被动的、无辜的,她自己也把这样一段经历归结于“所有的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

少年成名,带给她的,除了声名鹊起的荣耀,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惶恐和焦虑。

作为一个普通人,她无疑是成功的;可作为一个作家,她的火候却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丢掉那些头衔,只把蒋方舟当做一个爱好写作的普通人,就没有什么所谓的不招人待见。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荣誉和诱惑是写作者的坟墓

但也许,蒋方舟亦是享受这种风光无两的感觉的。

毕竟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名利场绝对不是个好去处,它会侵蚀掉作家独有的那份清高及清醒。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蒋方舟在《作家真正的恐惧》里坦诚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荣誉和诱惑,则是写作者的坟墓。

但她也写道: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

也许,这些也只是她的尝试,是另一种概念的体验,是她对所谓“天才”头衔的一种反抗。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好的作品需要沉淀

其实,是否是天才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想要些什么,又是否在名利场里丢失了自己。

好的作品是需要长久的沉淀的,而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蒋方舟现在才30岁罢了,也许她是厚积薄发呢?

毕竟,曹雪芹一生也只有一部《红楼梦》啊。

蒋方舟:没有天赋的“天才” | 所有不招待见,都是献媚的后遗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