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杨玄感兵变最终惜败?

奥力芙


首先来说说杨玄感为什么要起兵反隋?这得从他老子杨素说起。

杨玄感是隋朝开国元老杨素的儿子,杨素为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又在杨广与太子杨勇的斗争中站队正确,帮助杨广扳倒太子杨勇,成功登上皇位。按理说,这么位大臣应该是隋炀帝的股肱之臣了,事实上,隋炀帝对杨素是非常忌惮的。正所谓树大招风,杨素战功显赫,资历又老,又官至宰相,百官之首,在一众大臣中间的威望极高,这也是隋炀帝忌惮杨素的原因。所以,杨广虽然表面上对这位老臣很是尊敬,但是背地里巴不得杨素快点死去。随着杨素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隋炀帝为了表示自己体恤老臣之心,特地派了太医去给杨素看病,但是等太医回来,隋炀帝马上就问道:杨素这个老不死的还能活多久?

这件事后来传到杨素的耳朵里,杨素在官场混迹这么多年,深知里面的利弊,如今自己已是功高震主,不如就此离去,如果拖着一条老命苟延残喘,保不齐有祸及子孙的危险。于是,杨素干脆药也不吃了,只求速死,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杨素死了,隋炀帝当然是一身轻松,终于没有了这个眼中刺,肉中钉了。可是,却引起了杨素儿子杨玄感的嫉恨,他认为他父亲是被杨广逼死的,心里一直想要报仇,取代杨广做皇帝。

这里说一下杨玄感这个人,其实这就是一个自命不凡,其实是草包的官二代而已。杨玄感的前半生可谓过的是顺风顺水,凭借显赫的家世,他在官场上一路升迁,飞黄腾达,这样的经历让杨玄感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这一切都是靠自己得来的,在杨素死后,父亲的遭遇,加上心里对自己能力错误的判断,让他蠢蠢欲动,想把隋炀帝取而代之。

其实,在起兵前,杨玄感就差点有过一次行动。那是在大业五年,即杨素死后第三年,杨玄感和隋炀帝等一行人巡视吐谷浑,行至半道突然天降大雨,一时间车架狼狈不堪,巡视队伍大乱。杨玄感想利用这次机会,率人攻击隋炀帝行宫,以图篡位,不过为他叔叔杨慎阻止,杨慎认为此事隋朝国内没有什么大乱,正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杨玄感手里也没有什么军事力量,此事行动必死无疑。杨玄感听了他叔叔的分析,顿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杨玄感并没有放弃篡位的打算。公元613年,隋炀帝二征高丽,出动大军近百万,征发民夫数百万,决意要和高丽死磕。杨玄感当时负责管理大军的粮饷供应,这时候,他觉得机会到了,毅然起兵造反,但是,这场叛乱持续了不到半年,就被隋朝扑灭,杨玄感自己也被隋炀帝分尸,杨氏宗亲基本上斩杀殆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01 目光短浅,没有采取正确的战略

关于这个问题,最出名的莫过于“李密三策”了。作为杨玄感的谋士,李密给他出了三个战略:北据幽州,断炀帝后路,为上策;西入长安,为中策;就近攻东都洛阳,屯兵坚城下,为下策。杨玄感在李密的三策中偏偏就选中了下策,理由是“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然而,形势发展与李密所预言的几乎一模一样。 杨玄感起兵虽然声势很大,起初也打了不少胜仗,但一时半会儿之间终究奈何不得洛阳坚城。 很快隋军主力调头南下,会同各地隋军支援洛阳。 杨玄感前有坚城、后有敌军、又无根据地可用,几乎是转瞬之间就陷入了绝境。 这时他再想起来要西取关中也已经晚了,在西进的路上杨玄感又因为贪图弘农宫的存粮, 攻城 3 日未克, 被追兵赶上,只落得个兵败自尽的结局。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李渊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人物。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立马发兵关中,只用了四个月就占据了关中,有了关中这个根据地,在关中休养生息四年后,逐鹿中原,最后建立了大唐。

02 对形式判断错误

隋炀帝和小小的高丽死磕,劳民伤财,弄得天怒人怨,这不假。但是这只是民间对隋炀帝很不满,而在隋朝的官僚系统内部,隋朝的各项机构还是很完善,远没有到崩盘的地步。事实上也是如此,杨玄感起兵后,民间百姓和各地官员对他的态度简直就是两个极端。杨玄感攻占鏶、洛后,鏶、洛的父老乡亲们竞相送牛送酒,慰劳杨玄感,每天都有数千人投奔到杨玄感账下,希望给杨玄感效力,推翻暴隋,从这也可以看到隋炀帝的暴政是多么不得人心。但是,隋朝的官员,如刑部尚书卫玄,民部尚书樊子盖,武卫将军屈突通,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各率军队进剿,纵使杨玄感在勇武过人,也挡不住这么多军队的轮番进攻。就算一个小小的弘农宫,抵抗也非常强烈,杨玄感打了三天都没打下来,这恐怕是他不能理解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