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

小干探


与其说是高拱对徐阶赶尽杀绝,不如说是皇帝纵容太监集团与高、张二位阁老联合将徐阶扳倒更为正确。


明朝党争是常态

嘉靖四十五年春,在首辅徐阶的大力推荐下,裕王(太子)府出身的吏部尚书郭朴与礼部尚书高拱先后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自此明帝国的内阁成员中,又增加了有裕王党背景的高拱。

本来徐阶此行为,主要是为了向裕王示好,但示好归示好,并不代表执政理念上就会完全看裕王一派人的脸色。他在出任首辅后来就曾特地在自己居室挂了这样一幅条幅。

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要革除严嵩在位时的弊政,回到旧的体制上来。

此时的大明朝需要的是革新,而不是守旧!虽说帮着隆庆帝任用贤人,但终究不免有些偏向平庸(或者用求稳也可解释)。

隆庆皇帝对自己的帝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无法做到像老祖宗朱元璋、朱棣一样的一心扑在工作上,也无法做到父亲一样数十年不上朝,更做不到武宗皇帝一样的离经叛道,他会的只有用人!而且隆庆帝比起之前皇帝更为聪明的是,他将权利中心下移,极力避免了皇家卷入到与文官的权利纷争中,他只是轻飘飘的将自己的老师高拱推出去限制徐阶的权利。

隆庆帝这种不作为的工作态度虽然放权给臣子们,让明朝开启了一段继“弘治中兴”后的再次发展,但留下的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帝国权利系统内部的派系之争。

隆庆元年,徐阶越发感觉到高拱在内阁对他是一种威胁,而且此人不感恩,喜欢用“文暴力”,经常会让他这个首辅下不了台,于是不久之后,设计将高拱排挤出局,高拱见阵势不对,主动提出辞官,这才让党争的事情告一段落。虽然徐阶这次嬴了高拱,但高拱纬并不是省油的灯,他暗中与徐阶看不起的滕祥、孟冲、陈洪等太监联络紧密,不久后给事中张齐因私人恩怨弹劾他,这些太监趁机在隆庆帝身边大行诬陷之道,最终在隆庆二年,黯然告退,隆庆帝亦无丝毫挽留之意。

隆庆三年,高拱被提拔为内阁首辅,鉴于之前徐阶对他的强势态度,高拱也不是一个大度的人,他在徐阶乡里安插下天下第一清官——海瑞,让海瑞这个小官狠狠折腾了徐阶一番。虽说徐阶受了些羞辱,但作为退休高官,高拱也并未真的做到“赶尽杀绝”,毕竟徐阶在当时号称“名相”,身负天下名望,就连海瑞都对其尊敬不已,高拱也只能玩一些小动作而已。


那么,真的是高拱对徐阶下的黑手,逼徐阶辞官归隐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想让徐阶辞官的,正是隆庆皇帝。

嘉靖帝驾崩后,徐阶乾坤独断,篡改了嘉靖帝的遗诏,而另行起草了一份新遗诏,在这份新遗诏中,徐阶将“大礼仪”之争中因言获罪的大臣们全部平反,存者大用,死者优恤。这封诏书颁布时期,天下一片叫好之声,许多大臣家属更是对他感激涕零,徐阶得到无数声望。

但这封诏书的颁布并没有经过隆庆帝的同意,所以徐阶在无意之中已经犯了忌讳,更何况这封诏书纯粹否定了嘉靖帝的一切生平,作为儿子,这是不孝;作为首辅,徐阶借诏书为自己揽清名,这是收买人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隆庆帝对徐阶之恨,已从隆庆元年登基时已萌生,但奈何徐阶势力庞大,就连隆庆帝也不敢轻举妄动,惟有等待时机。

这也正是隆庆二年,徐阶被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因私人恩怨弹劾,就被隆庆帝罢免首辅的主要原因,甚至完全有可能,给事中张齐完全有可能是隆庆帝推出的人物也未可知!

其次,想让徐阶下台的,更是整个太监集团。

隆庆帝对政事的放手,意味着他与大臣们接触的时间更少,与内官接触的更多,所以太监们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够左右他的思想及行为方式,尤其是大太监滕祥,更是以唐文宗时期权宦仇士良为偶像,不断引用仇士良名言来教育宫中太监。

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勿使读书亲近儒臣,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疏斥矣!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迷龙术”,明朝太监颇为推崇的一套理论。

面对着这样一群人,徐阶保持着传统士人的风度,并未将其看在眼内,而且对所谓的“内相”们动辄斥责谩骂,逐渐引起太监集团的不满。于是在给事中张齐弹劾徐阶之机,滕祥等一帮太监围绕在隆庆帝身边集体诬陷中伤他,不久后徐阶想以退为进,上表请辞,但没想到隆庆帝直接恩准,连挽留一下的意思也没有,这中间太监集团起到的作用无法估量。

最后,徐阶的出局,正是高拱与张居正联手而为。

高拱与张居正同属于裕王潜邸派系,不同的是,张居正是徐阶的学生,而且是得意门生那种学生。本来依照张居正的资历是很难入阁的,但事急从权徐阶在下台之前推举了自己学生张居正入阁理政,其意图不言自明,就是为了牵制高拱的壮大。

然而,高拱也非常看好张居正,他评价张居正“年少聪明,孜孜向学”,他们二人有了共同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那就是为大明朝动一次手术!这是徐阶根本给予不了张居正的,所以徐阶让张居正入阁,不仅没有起到牵制高拱,二人反而联合起来极力打压徐阶,以免他东山再起。

其实从最开始张居正尽管以徐阶学生自居,但他执政理念是与徐阶相反的,之前说了徐阶就是一个妥妥的保守派,虽然有创新之举,但也仅仅限于改良而已。而张居正是改革派的大家,他与徐阶尽管是师生关系,但从理念来说,他与高拱的理念更为接近,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与高拱相互配合,携手开启了长达十多年之久的“隆万新政”,显而易见的为大明朝续命多年。正是在这样得情况下,张居正其实在私下早已和高拱达成合作协议,所谓隆庆帝、太监集团甚至是高拱,都是其手中的棋子。

因而,不难推测出,徐阶的落寞退休,张居正也是幕后推手,只有推翻徐阶的主政,才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大明的改革才会有机会顺理展开。从后来张居正与高拱配合默契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完全可以看出,这是二者蓄谋已久的改革。

所以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徐阶的下台已经是注定的,其中不仅仅是人为推动,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需要适合发展的新领导,徐阶已然不能胜任,因而最终只能惨淡收场。


结语:明朝文官的合作者大多都是一个模式,即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就算聪明如徐阶也逃脱不了这个特殊规律,即便当时没有出现高拱、张居正,也会出现其他人来扮演二人的角色,这既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更取决于社会发展,还取决于徐阶个人的性格,所以说高拱对徐阶的态度,代表了大部分当时既得利益者的态度,徐阶的下台,真的不算亏。


望风瑟瑟


夏言输给了严嵩,严嵩输给了徐阶,徐阶输给了高拱,高拱输给了张居正。政治斗争从来都是马虎不得的,而明朝的政治斗争似乎格外精彩,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对手什么时候会东山再起。

一、高拱和徐阶的斗争

高拱曾经在裕王府九年,任裕王老师,与裕王的关系与旁人不可同日而语。当裕王被确定为继承人的时候,他入阁绝对是一件非常顺利成章的事情。

当初严嵩执掌官场,徐阶与他斗争了二十多年,作为一个官场老手,他对这一点洞若观火,所以提前让高拱进入了内阁,以此对高拱表达善意。

但是高拱认为他能够入阁,完全是靠的自己,徐阶真是多此一举,甚至是利用自己去让隆庆皇帝满意。所以高拱根本不领情,甚至是非常讨厌徐阶。

后来高拱找人举报徐阶的儿子横行乡里,且有凭有据。这一下子激怒了受徐阶保护的言官,于是他们纷纷弹劾高拱,一次接着一次,隆庆皇帝万般无奈之下,高拱于隆庆元年的五月间辞官回乡。

后徐阶对隆庆皇帝贪图美色、滥用药物等一系列行为不满,失望之下,上书辞职还乡了。

至此首辅的位置空缺了下来,后经朝臣,奏请重新启用高拱,于是高拱又重新踏上仕途,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

二、徐阶回乡后,高拱的追击

徐阶在退休后,回家养老。高拱将刚正不阿的海瑞调到了徐阶老家那边做官,此公被称为海阎王,从来都是六亲不认。

在一番操作之下,海瑞查到了徐阶贪污巨款的罪行,结果徐阶的儿子被打发去充军。

地方官在高拱的报复下,在当地鼓励小民找徐家麻烦,凡是把田卖给徐阶的,允许回赎,或者向徐阶要求追加售价,一时间松江百姓积极响应,徐阶全家焦头烂额,无法安睡。

有时小民指名道姓骂徐阶,徐阶也只是让仆人不要回嘴,说:“权当狗咬人,人难道还能咬狗吗!”

据说他写诗自嘲道:“昔年天子每称卿,今日烦君骂姓名。”以前皇帝都叫我爱卿,现在你们居然直接叫我的名字了!

三、高拱的结局

徐阶的学生张居正,几番斟酌后,找到了自己最可靠的盟友冯保。冯保可以说对高拱积怨已久。

第一次隆庆元年,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论资历应由冯保升任,但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掌印司礼监。陈洪对高拱有恩,也就罢了。

可是等到陈洪被罢职,高拱又推荐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

而张居正知道,要想扳倒高拱,必须要有可靠的盟友才行。于是张居正选择了对高拱有积怨的冯保。

冯保开始协助搜罗高拱的罪证。后高拱因一句“十岁孩子如何治理天下”的言论,传到了太后的耳中。让太后认为高拱在影射年仅十岁的明神宗,认为他是准备废立,所以立刻将高拱给拿下了。

张居正胜出,成为了内阁首辅,风云大明王朝十年之久。而作为他的合作人冯保,也如愿坐稳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


楼顶的猫


说到徐阶,从嘉靖到万历,能坐到如此高位的重臣,有几个能善终的,唯有徐阶做到了,这种人已经不能用忠奸来区分,徐阶告老还乡,纵容族人大肆收敛土地,鱼肉一方,圈地20多万亩,难道徐大脑袋想不通这是祸是福么?

徐阶画像。

按小编的理解,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之位上退下来,尽管回到乡里,就真的清静了么,还不是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何种姿态养老才是善终的主因,闭门不出修书钓鱼,鬼知道暗地里在干什么,如果鱼肉一方,做一个名声哄臭的布衣,才能让朝廷放心,自黑的方式才是生存之道,徐阶心里明镜儿。

图为徐阶墓遗址。

再者,自古金钱与权利就形影不离,有钱人就有权,于是谄媚的政治家向广大愚民标榜清廉政治,广大愚民便支持这政治,但社会的风气是,有钱人很容易被当成坏人,徐阶入阁数十载,岂能不懂其中道理,在钱权一体的情况下,告老还乡又一身布衣的徐阶还真成了毫无杀伤力的平民了,所以没权了,就一定要有钱,最后也能看到,金钱成了徐阶晚年的利器,而皇帝根本没拿他怎样。

高氏后裔保存的高拱画像。

说到高拱,《明史》对他的评价就十分中肯,“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什么意思,高拱这人气量小,不能容人,连他身边的亲信都处不好关系,高拱上台后,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殷士儋等接连被挤走,大肆排斥朝臣,所以当年有仇的徐阶自然难逃打压。

高拱故居。

世人都知道鱼肉乡里的徐阶,罪行都摆在台面上,就看谁敢下手办了,高拱很高明,派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瑞去办理,判他几个儿子充军,幸好朝中还剩个乖乖臣张居正,这可是徐阶的门生,拉着秉笔太监冯保,几个回合高拱就下台了,按事态发展,就算穆宗不死,高拱也不是对手,徐阶儿子们被放还,就这么一个晚年“奸恶”的徐阶,权钱名集一身,活了80岁才老去。


图文绘历史


整个有明一代,尤其是嘉靖、隆庆年间,党争就比较历害,仅仅短短六年,徐阶整倒严嵩,高拱又推倒徐阶。李春芳又被高拱击败,高拱又被张居正轰跑,几乎一年一变,风水轮流转。只要,一个首辅倒了,就牵连出一批官员被贬谪,今朝得势的,来年就有可能被赶下台。

其实,徐阶和高拱结下梁子,还要源于嘉靖未年,由于徐阶思想为日后连络裕王,为今后朝廷更替早做安排.便于嘉靖四十四年把高拱举荐为内阁大学士.但徐阶忽略了高拱要求平等处事的自尊心,仍把高拱当做后生晚辈,由此种下了纷争的种子。隆庆元年,高拱指使手下言官弹劾徐阶,揭发徐阶的弟弟和三个儿子横行乡里,有凭有据,这激起了受徐阶保护的言官的愤怒,他们纷纷把矛头对准高拱,弹劾一次接着一次,高拱实在撑不下去,高拱只好于隆庆元年的五月间就辞官回乡了,直到隆庆未年徐阶致仕后,才做为顾命大臣重回朝廷。

本来,徐阶整垮了严嵩,成了当朝首辅,他很看重高拱,就提拔了高拱让他入阁。徐阶本来以为自己这样做,高拱好歹会感谢自己,结果高拱完全不领情,进阁后处处和徐阶作对。

一段时间内,高拱回到老家后积极活动,和一些大臣联络,不久徐阶自己退休走了,高拱马上就重新回到内阁了。可能,他觉得徐阶的退休生活太惬意了,就开始针对徐阶。因为,徐阶虽然退休了,但故旧满朝廷,还有影响力。于是,他就用了一招借刀杀人,让去当刀子,因为他知道海瑞太正直了,不会因为徐阶提拔过他就网开一面。于是,趁着海瑞整顿田制整顿到徐阶家的机会,狠狠地修理了徐阶,让他的儿子去充军。

从此开始,高拱跟徐阶的矛盾开始爆发。高拱仗着自己背后有朱载垕,因为入阁此时对他来说,只是迟早的事情。当然,徐阶还有另一手棋,那就是张居正。因为,张居正能力不在高拱之下,而且是徐阶的学生,徐阶致仕以后,完全就靠张居正帮忙了。

高拱清算“大贪污犯”徐阶的的手段可谓毒辣,他动用了海瑞去清算徐阶。海瑞的耿直众所周知,令人跪喊“海阎王”,差点没要了徐阶的老命,结果硬是让徐阶的儿子去充军了。徐阶送了三万两银子,向张居正求救。高拱得到了消息,张居正也被打压。但是,高拱居然没有追究张居正。

张居正,也找到了自己最可靠的盟友冯保。冯保对高拱又是恨之入骨的,因为第一次自己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按资历应由冯保升任,但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掌印司礼监。等到陈洪罢职,高拱又推荐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陈洪对你有恩,也就罢了。于是,冯保和张居正密议,达成共识,各取所需,一个要掌印太监的位子,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置。

这样一来,最终的批红盖章的权力斗集中到冯保手里了。这就意味着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在请示冯保了。而且,冯保和张居正结成同盟。高拱相当于被排除出权力游戏了,加上高拱又口无遮拦,结果因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论而被打倒,彻底失去机会,没有再回到内阁的可能了。

当然,高拱在任时,政绩还是非常好的。虽然人缘不大好,但是功绩还是深得人心的。所以,在嘉靖45年到万历元年的内阁中,因为有了高拱,而变得太平。

所谓的高拱对徐阶的赶尽杀绝,也只是党争政治罢了。


超凡博弈


徐阶、高拱在嘉靖、隆庆年间曾同朝为官,并且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徐阶机敏过人,权谋老道,大奸臣严嵩的倒台就是徐阶的手笔。高拱性格耿直、有见识有魄力,开启了隆庆新政,令帝国发展走回正轨。

在《大明王朝1566》中俩人是站在同一阵营的,同属裕王的老师,虽然表面上互相客气,其实已经暗中争斗。

而在正史中,俩人关系更加恶劣,矛盾重重、互相拆台,甚至一度激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种情况在徐阶卸任内阁首辅之后,体现的更加强烈。

史料记载:

“拱再出,扼阶不遗余力。郡邑有司希拱指,争齮晷阶,尽夺其田,戍其二子。会拱复为居正所倾而罢,事乃解。”

隆庆三年,高拱复职,内阁大学士并兼管吏部,此时的徐阶已经回乡养老。理论上讲,徐阶不在其位,对高拱的威胁也会变小,但高拱却不这么认为。上任后,高拱马上就开始给徐阶找麻烦。

徐阶从高位退下,生活也是十分滋润,家财田产颇丰,可是徐阶的两个儿子并不让徐阶省心。他们仗着父亲的权势横行乡里、为非作歹,高拱抓住机会狠狠整治了徐阶一番。

徐阶大量田产被没收,两个儿子还被罚去戍边,这让威望甚高的徐阶颜面扫地,固然无性命之忧,也是晚节不保。高拱对徐阶的打击从未停息,直到张居正掌权后,这才罢了。那么为何高拱要纠缠不休、不遗余力地整治徐阶?

一、高拱性格孤傲、偏激,仗着太子宠信目空一切

高拱是嘉靖二十年进士,并成为庶吉士,学识渊博且能力出众,被赋予编修之职。最重要的是,之后他成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也相当于朱载垕的老师,裕王就是之后的隆庆皇帝。

太子身边的人可谓富贵不可言,当时朱载垕还不是太子,但高拱跟对了人,朱载壡去世后,朱载垕成为太子。新皇即位后,老师们出将入相那是大有人在,高拱侍奉了朱载垕九年,谆谆教导之下,朱载垕也对这个老师极为看重。

徐阶主持朝政后,也希望攀附太子,随即对高拱加以提拔,从国子监祭酒一步步升任礼部尚书。这其中都有徐阶的帮扶,最后高拱在嘉靖四十五年进入内阁,同样也是徐阶推荐的。从此可见,徐阶对高拱是有恩的,哪怕动机不明,但徐阶是实打实在提携高拱。

只不过徐阶总像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高拱对徐阶的提拔并不在意,进入内阁后,高拱甚至还“负气颇忤阶”。高拱自负甚高,认为徐阶的提拔是多管闲事,他有太子后台,进入内阁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对徐阶的示好不以为然,甚至经常顶撞徐阶。

高拱的性格有些自负和孤傲,他对自身的能力太过自信,对徐阶也有些许不屑。这大致就是矛盾的起始点,小摩擦慢慢变成大矛盾,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二、徐阶和张居正草拟遗诏,没有征求高拱同意

在嘉靖帝去世后,便该由内阁起草遗诏,这本应由全体内阁成员商议决定,但徐阶私自和张居正起草了诏书。徐阶作为内阁首辅,就算他自己起草诏书也无人敢说什么,毕竟当时权势最大的就是徐阶。徐阶十分看重张居正,把张居正看作真正的接班人,于是让张居正同他一同起草这无比重要的遗诏。

史料记载:

“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

高拱作为隆庆帝的老师,位高权重,起草诏书此等事情竟然把他排除在外,这令高拱极为愤懑。内阁成员就那么几个人,其他人还好说,只是如此要务并没有叫上高拱,这必定是徐阶故意为之。此时的徐阶和高拱早已走向对立,矛盾公开化,高拱对徐阶的忌恨也变得更深。

在徐阶的遗诏中,大肆批判了嘉靖一系列荒唐行为,比如崇尚道教、方术等弊端。废除了不少嘉靖时期的不合理政策,平反了不少之前治罪的大臣,其次就是安稳地政权交接。

徐阶写的遗诏中对嘉靖的正面评价太少,还不加判别地提拔了大量官员,这也让嘉靖的极端政治变成了另一个极端,而高拱看到了这个缺陷。在高拱复职后,立马就重新给予嘉靖皇帝一个合理评价,也让隆庆新政得以实行。

也就是说徐阶、高拱不仅在性格上不和,政见同样相左,加之高拱有仇必报的脾气,整治徐阶就成了必然。

三、徐阶曾弹劾高拱,致其罢官

徐阶曾卧薪尝胆多年斗倒了严嵩,为朝廷除掉一大祸害,并把内阁权力提高到史无前例的地步。徐阶的权谋水平已难有人匹敌,于是面对高拱的挑战,徐阶也是慨然接受。

高拱由于没有儿子,就把家安排在内阁值班房附近,以便于上下班。在嘉靖帝重病期间,高拱却经常偷偷出来搬东西,高拱处于内阁高位,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过错。徐阶抓住把柄,暗中指挥胡应嘉弹劾高拱擅离职守,好在嘉靖皇帝病重,无暇过问奏章。

当然,胡应嘉弹劾的过程中并没有暴露出徐阶,只是高拱感觉这是徐阶在搞鬼,随即对徐阶更为忌恨和不满。不论胡应嘉是不是徐阶的人,高拱都是必定要报复的。隆庆帝继位后,当时胡应嘉掌管吏部,协助部院考察,在事情快完结的时候,胡应嘉却要求补充。

皇帝对此不太满意,下令要求内阁商议惩处胡应嘉的办法,内阁成员郭朴马上嚷嚷道:

“胡应嘉没有臣子的礼节,应当贬为庶民。”

郭朴和高拱是统一战线,这其中必定是高拱要报复胡应嘉。

史料记载:

“言路谓拱以私怨逐应嘉,交章劾之。给事中欧阳一敬劾拱尤力。”

徐阶、高拱的较量如期展开,双方各施所能,要置对方于死地。徐阶反攻高拱,弹劾高拱以私怨驱逐胡应嘉,徐阶当时仍是内阁首辅,能量仍很强大,在徐阶若有如无的安排下,高拱成为了众矢之的。

高拱专横也是被大家看在眼中,而且给事中欧阳一敬也参加了弹劾高拱的大军,高拱淹没在一片口水中,皇帝也爱莫能助,只能罢免了高拱。

徐阶剔除了高拱,但徐阶并没有赶尽杀绝,一方面由于高拱是隆庆帝的老师,位置稳固,难以动摇,另一方面皇帝的对徐阶的信任也有所下降。不论如何,徐阶、高拱这梁子是结下了,以高拱快意恩仇的性格,可谓此仇不报非君子。

虽然高拱对徐阶有些“残忍”,但他对明帝国的贡献也极大,他促成了隆庆和议,让边境安定了几十年。朝廷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一改嘉靖时期颓废,不论高拱多么专横跋扈,他对国家的功绩都会名留史册。

《大明王朝1566》下一部作品就是《大明王朝1587》,但已经胎死腹中。如果真能拍出来,我想,徐阶跟高拱的斗争,也将会是其中的一笔重彩。

杨角风发作


徐阶和高拱之间的斗争本质上也是权力争斗,不过由于掺杂了很多信息不对称因素,而产生了喜剧的效果。


徐阶是上海人,明朝的上海远没有如今重要和突出。在当时喜欢按照籍贯互相攀交的文官体系中,徐阶原本是不太起眼。当时江西派系很庞大,原因在于内阁首辅是严嵩。

所以徐阶才得以躲在严嵩的影子下,隐忍了20多年,也装孙子装了20多年。所以徐阶是“狗”的性格。他非常懂得权力是主人的,他只是依附于权力的。


而高拱是河南人,出了名的“老年愤青”。所以他一辈子人缘不好,不过恰恰由于不受整个文官体系待见,他运气却异常爆棚,因为他有个学生叫朱载垕,原本也是个坐冷板凳的。结果熬死了哥哥和弟弟,成了嘉靖唯一的儿子。接班的不是他也是他。

所以虽然高拱当时地位不高,但是他非常高傲,原因很简单,作为朱载垕的老师,朱载垕即位,无论按规则还是论亲疏,他必然入阁,不但入阁,由于和朱载垕的深厚关系,内阁首辅也是时间问题。所以这是典型“猫”的性格,认为自己才是权力的主人。

徐阶扳倒严嵩,成为内阁首辅的时候,开始考虑嘉靖身后的权力格局。


在嘉靖43年,安排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做了朱载垕老师,为此后入阁打基础;在嘉靖45年,把高拱推荐入阁。

这个操作彻底底惹毛了高拱。我需要你徐阶送这个人情么?朱载垕一即位,你们现在这些内阁首辅、次辅的全部给我滚蛋。内阁才是我的主场。

而徐阶想的是,我才是首辅啊,你们入阁不应该听我的,像当初我对严嵩那样对待我一样毕恭毕敬,感恩戴德么?

当时内阁在嘉靖炼丹的地方有个值班室,随时听奉旨意。徐阶作为首辅,知道谁第一时间得到嘉靖旨意,谁就有话语权,所以老霸着值班室。其他认一看首辅在,就很识趣地躲开。结果高拱脾气了没那么好,阴阳怪气地说,“公元老,常直可矣。”弄得徐阶非常下不来台。


此类小矛盾,得罪人的事情高拱做得很多,但是高拱根本不在乎,因为在裕王朱载垕最艰难的9年中,都是高拱陪着,并给打气的,高拱不需要在乎其他人的想法。

但是高拱最终还是为此事买单了,到了隆庆2年,徐阶退休了。高拱就迫不及待地打压首辅李春芳,准备自己做首辅了。

结果徐阶并不是真心想走,只是自己儿子在乡间鱼肉乡民的把柄抓在人家手里。但是徐阶知道留着高拱,自己就真没机会回去了。


所以动用了身后的资源,让言官胡应嘉、欧阳一敬等人不断上书弹劾高拱。结果朱载垕说,高老师你也回家去吧。

李春芳是个老实人,是挑不起首辅的担子来的。所以朱载垕又想把徐阶或者高拱两个请回一个来。结果在张居正和太监李芳的合谋下,最终请回了高拱,因为只有高拱回来,才能清洗言官集团。


重新回到内阁的高拱就再无顾忌,大肆清扫,做了首辅,并且对徐阶开始了大追杀。

徐阶在职时贪的那些养老本,被自己亲手救出来的海瑞全部查处清退,自己的两个儿子也被充了军,到老孤苦无依。

只不过高拱并没意识到,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自己的也不过是人家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炒米视角


关于明朝的那点破事可谓是说不尽道不完。谈高拱为什么对徐阶赶尽杀绝前,我们要先看一看徐阶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对其如此。

高拱,1515年生,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为人还算正直的,和前任首辅大贪逼严嵩相比,但做事呢,想法很好,考虑不周到且太过决断,以至于让徐阶和张居正将其干倒在地。

嘉靖41年(1562年),高拱、徐阶和张居正三人合作‘倒严’,严嵩一下台,首辅的位置空了下来,高拱和徐阶都有意想当,这个时候张居正还是个臭弟弟呢。偏偏这个时候高拱还很相信张居正,而张居正、徐阶和太监冯保早已穿了一条裤子,就这样高拱傻不拉几地告诉张居正,张居正再告诉徐阶。高拱之前是裕王的讲师,是徐阶把他引到内阁里的,这下可把徐阶气得不得了,知恩图报,天经地义,你这个白眼狼。

双方矛盾逐渐公开化,这个时候我们的小张依然两边吃香,牛逼!就这样,在嘉靖皇帝去世后,双方恨不得在朝堂大打出手。高拱说徐阶遗诏造假,徐阶不屑,你有证据吗?高拱说我不在场,就这样像两个孩子吵架一样,你一下我一下。这次争执以高拱落败,我们高拱兄弟不服,你等着!

1567年三月份,京官大考核。不查不要紧,一查不合格的居然全是南方人。主持京察的吏部尚书就是山西人,没有一个山西人有问题。这谁能忍?言官马上出来叭叭叭,于是一个叫胡应嘉的吏部言官跳出来向吏部尚书开炮,指责他京察腐败,包庇乡里,打击异己。但是这个人很笨,这种做法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吏部京察完毕以后,要和本部的言官们商量,言官们都同意了才能颁布最后结果。也就是说,吏部尚书公布的这个结果,胡应嘉是同意的。既然之前同意,现在不同意,说明这是他本人居心叵测。就连智商偏低的隆庆皇帝都看出不对劲了,下令处罚胡应嘉。

高拱知道后高兴得像个三百斤的胖子。因为胡是徐阶的人,马上拿起自己的小本本,像皇上告状去。殊不知徐阶早有应对,同意让胡革职。然而暴风雨还在后面,言官平时没个屁用,一说到怼人,当仁不让。自己同伴被罚,这能忍?上奏的,私下告黑状的一大堆,任凭高拱脸皮再厚,也顶不住,无奈请辞,皇上一开始死活不同意,最后还是流着泪说分手。

其实要说赶尽杀绝也没那么严重。高拱重新上台后也只是让徐阶的两个儿子在监狱住了一段时间,徐家家底拔净而已,毕竟还有条命呢,是吧。



青年论


导语:

  • 徐阶1503年出生,嘉靖时期进入内阁,成为仅次于严嵩的内阁次辅。隆庆皇帝朱载垕上台后,徐阶升任内阁首辅,后被高拱整垮。
  • 高拱,1513年出生,隆庆朝的内阁大学士,万历初年内阁首辅,掌握朝中重权,推到前任首辅徐阶,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 张居正1525年出生,隆庆时期的内阁大学士,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为了给老师徐阶报仇,整垮了高拱,自己取而代之。

我们通过他们的出身年份就可以看得出,这三个人是有年龄差距的。徐阶岁数最大,比高拱大了10岁,而张居正年纪最小,比高拱小了12岁。他们入阁的次序其实也是按照年纪来了,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严重了论资排辈政策。

01高拱是一个能力很强,情商太低的内阁首辅。

高拱是隆庆皇帝朱载垕的心腹,也是帝师,这成分入阁绝对是一件非常顺利的事情。徐阶作为官场老手,他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提前将高拱提拔进入了内阁,希望高拱能够成为他的合作伙伴。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朴复助之,阶渐不能堪。而是时以勤与张居正皆入阁,居正亦侍裕邸讲。阶草遗诏,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会议登极赏军及请上裁去留大臣事,阶悉不从拱议,嫌益深。应嘉掌吏科,佐部院考察,事将竣,忽有所论救。---《明史》

但是高拱这家伙可不领情,他认为他能够入阁,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徐阶真是多管闲事。而且高拱认为自己的资历不比徐阶差多少,所以应该跟徐阶平起平坐。

  1. 当年严嵩执掌官场的时候,徐阶与之斗争了二十多年,早就锻炼成了一个顽强不屈的战士。而高拱一门心思躲在家里读书,压根就没有得到锻炼。
  2. 所以这两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平起平坐,徐阶一味退让之下,没想到高拱却得寸进尺。为了能够早点成为内阁首辅,高拱找人举报徐阶的儿子在乡间鱼肉乡民的事情。
  3. 最终徐阶无奈之下,只好在退休之前,提前辞职回家养老。等到徐阶完全退休以后,没想到高拱又来了一棍子,他将刚正不阿的海瑞调到了徐阶老家那边做官。

海瑞这家伙被称为海阎王,从来都是六亲不认。在一番暗示之下,海瑞查到了徐阶贪污巨款的罪行,结果徐阶的儿子硬是被海瑞打发去充军了。

02高拱对徐阶可谓是一点也不手下留情,这是为什么呢?

高拱是徐阶提拔上来的吗?看着好像是的,因为是徐阶提议让高拱成为内阁大学士。可是在高拱看来,这件事跟徐阶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高拱曾经在裕王府做过九年的老师,跟裕王的关系非常好。当裕王成为继承人的时候,高拱的仕途显然会一片明朗。

  1. 裕王成为隆庆皇帝以后,自然会提携自己的老师。而这个时候徐阶趁机提拔高拱,不仅是为了讨好高拱,更是为了让隆庆皇帝感到满意。
  2. 高拱非常讨厌徐阶的这些政治手段,他认为徐阶是一个伪善的小人,所以高拱压根不领情,彼此之间更加没有师生情谊。高拱总认为自己完全不比徐阶差,应该跟他一样掌权。
  3. 而且高拱想要彻底掌握首辅大权,当时徐阶虽然不得已退休,可是高拱知道,他在朝中根深蒂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既然选择徐阶作为对手,那就不能让对方有复出的机会。高拱这一招虽然狠毒,却比较实在。只能说他是一个没什么情商的政治家。

高拱是一个喜欢直来直去的人,他做事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要跟谁结仇,当天就能够打响最激烈的战斗。这种性格的人,的确可以做成一番事业,但是未必适合在朝中做官。

徐阶做了多年内阁首辅,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这样一个人连严嵩都不敢轻易去动,高拱一上台就要把提携自己的人给赶下台,并且是赶尽杀绝。

拱复上疏曰:“人君陨于非命,不得正终,其名至不美。先帝临御四十五载,得岁六十有余。末年抱病,经岁上宾,寿考令终,曾无暴遽。今谓先帝为王金所害,诬以不得正终,天下后世视先帝为何如主?乞下法司改议。”帝复然拱言,命减戍。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赖帝仁柔,弗之竟也。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明史》

不管你升迁是什么在起作用,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徐阶拉了高拱一把。而高拱给大众的形象是那种忘恩负义之人,所以才会被众人所唾弃。

03张居正是徐阶留下对付高拱的重量级选手。

谁也想不到,重新复位的高拱,是一个嚣张跋扈之人。为此所有人都比较后悔,不过他已经掌握了权力,似乎谁也动不了他了。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居正乃与仪请留拱,弗许。请得乘传,许之。---《明史》

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本来应该轮到冯保了,可是高拱偏偏选中了陈洪,陈洪下台以后,高拱又选中了猛冲,总之就是轮不到冯保。

为此这个大太监对高拱也是怨声载道,好在有一个人正在暗处默默注视着这一切,那就是张居正。

  • 张居正知道,要想扳倒高拱,必须要有结盟才行。
    所以张居正选择了对高拱有仇怨的冯保作为自己的结盟对象。
  • 冯保开始搜罗高拱的罪证,其中有一句十岁孩子如何治理天下的话,传到了太后的耳中。这可是谋逆大罪,在影射年仅十岁的明神宗,太后认为高拱这是要搞废立了,所以立刻将高拱给拿下了。
  • 高拱下台以后,张居正如愿成为了内阁首辅,统治了大明王朝十年之久。而作为合作伙伴的冯保,也如愿得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

高拱的能力的确是有,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这种耿直的性格,早晚会让他吃大亏。张居正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得到首辅大臣的位置,也是为了帮自己的老师徐阶报仇。

当年徐阶花了几万两白银,四处苦苦哀求,都没能得到高拱的原谅。这一次张居正对高拱,其实也没有手下留情的想法。

总结:是非对错,我们需要细细品味。

明神宗五年,张居正路过高拱老家,两个人聊了很长时间,似乎是在许久,可是时不时会泪眼婆娑一阵子。

其实大家都很明白,这两个人是一对政敌,而他们的这种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将过去的种种仇怨都说了出来。

事后高拱用尽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将张居正勾结冯保夺取权力的事情给完全描写了下来,内容详实程度,就好像高拱亲眼看到了一样,或许正是张居正亲口告诉高拱的。

但是当年你高拱不也是用了类似的办法,把自己的恩人徐阶以及老实宰相李春芳给赶下台的吗?所以政治场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立场不同,所代表的利益方不同而已。


江湖小晓生


导读

明朝嘉靖年间,他痴迷道教,又被宫女险些勒死,于是开始怠政。那些优秀的内阁成员开始走上权力舞台,开始了一轮一轮的表演。先是夏言斗倒张璁,严嵩打败夏言,徐阶打败严嵩,高拱清算徐阶,张居正挤走高拱。

本篇回答的是为什么高拱对徐阶要赶尽杀绝。

先简单介绍徐阶,从他的仕途经历,高拱为什么要对他赶尽杀绝,可以一窥一二。

十八岁,家住松江府华亭县,结识聂豹,当时七品知县,传授徐阶“良知之学”——王守仁的学说,从此“知行合一”的理念伴随徐阶一生。

二十岁,乡试,本为解元,奈何批卷官与主考官意见不一,妥协录取徐阶,徐阶与解元失之交臂。

二十一岁,会试通过,顺利进入殿试,完全可以成为状元,时任刑部尚书林俊认为可以得状元,可是林俊与内阁大臣费宏矛盾极深,费宏认为其中有猫腻,徐阶由状元改为第三探花。

也是这一年,他见到了首辅杨廷和,听到了他高声的预言:

“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辈之下!”

能被首辅肯定,徐阶有多优秀不言而喻。


嘉靖三年(1524),徐阶二十二岁,进入翰林院,成为了一名七品编修,这里虽然没有地方官的威风和油水,却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因为一旦进入这里,半只脚就已经踏入了内阁。

二十八岁,面对首辅张璁,他敢于挑战权威,大义凛然。

然后他前途尽毁,家破人亡,被发配蛮荒之地福建延平府做了推官,在那里历练八年,他成熟了,成为一个隐忍、城府很深的人。

四十六岁,看着自己的老师夏言被人杀死,不发一言。

六十二岁,经过十余年的忍耐与经营,他除掉了严嵩,杀死了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个工于心计、城府深不可测的政治家。

就是这样有着传奇经历的政治家,高拱通往权力之巅,能不把他作为眼中钉、肉中刺吗?

徐阶做了四年的内阁首辅,六十六岁,请辞,隆庆皇帝允许。

徐阶这一辈子,被人整过,也整过人,干过好事,也干过坏事。在他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许多正直的官员得以任用,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

而高拱就是他整过的人。徐阶为什么要整高拱呢?简单一句话,他们不是一条战线的人。

高拱,人如其名,高傲又极其难拱。与他同朝为官的人很少能成为他的朋友,自负才高,经常藐视同事和上级。


他什么时候和徐阶结仇呢?

言官胡应嘉弹劾工部副部长李登云,嘉靖病入膏肓,根本不看,于是这份奏章落入内阁学士高拱手里。而李登云是高拱的亲家,巧的很,胡应嘉和徐阶是同乡,高拱认为这是徐阶的阴谋,他公开表示与徐阶势不两立。

嘉靖驾崩后,裕王继位,即为隆庆皇帝。高拱作为裕王的四大讲官之一,非常受隆庆皇帝的重视,他开始和徐阶公然对抗。可是他小瞧了徐阶的实力。

首先是欧阳一敬弹劾高拱,说他比历史上的著名奸臣蔡京同志还要奸。徐阶又找来了几个六部官员,大家一起弹劾高拱。

隆庆元年(1567),高拱主动提出辞职,一个月后,他的同乡好友郭朴也退了休。

绝顶聪明的徐阶赶走了高拱,安插了张居正,在他看来,高拱已经永无天日,事情已经万无一失,可是凡事都有意外。

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赋闲在家的高拱借助一个御用监掌事太监陈洪的帮助,经过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幕交易与协商,离职一年后又回来了,进入内阁。

他的回归,最高兴的就是隆庆皇帝,他还给老师一个职务——吏部尚书。

因为吏部是人事部,是中央六部中权力最大的部门,如果把人事权和政务处理权都交到一个人的手中,后果很严重。

为了得到那内阁首辅的宝座,高拱开始清算了,原则是“先软后硬”。

高拱黑名单上的第一个目标,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首先打压言官

短短几个月中,二十多名言官不是撤职,就是调任,当年弹劾高拱的基本都被他整治了,可见高拱是“有仇必报”,心胸并不宽广。

弹劾他的欧阳一敬主动辞职,胡应嘉吓死了。

其次,开始斗内阁

高拱当时在内阁只能排第五。要想爬到首辅宝座,他还必须挤掉前面四个。

第四位是赵贞吉。论资历他最老,李春芳和张居正都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进士,陈以勤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而赵学士,是嘉靖二十年(1541),可他排在最后,心里不平衡。

他开始找高拱麻烦。高拱也想除掉他。两人开始内斗,老实人陈以勤看不下去了,主动辞职。

后来,还是高拱权力大,赵贞吉败了。而高拱则再接再厉,直接超越了张居正,排到了李春芳的后面,成为了次辅。

三、最后的敌人——徐阶

按道理,徐阶当时已经退休,李春芳又是老好人。高拱没什么障碍了,就没必要再赶尽杀绝了。

可高拱不这样想。

徐阶门生遍布朝野,不除掉徐阶,以后自己施政会有很大障碍,况且徐阶又整过他。


当然徐阶也让高拱找到把柄,不是徐阶本人,而是他不省心的儿子。

他的两个儿子,仗着老爹权大势大,在地方上肆意横行,占有大量土地,成为当地应天最大的地主。

而当时应天巡抚是鼎鼎有名的大清官海瑞。

说实话, 海瑞能够飞黄腾达,全靠徐阶。在徐首辅看来,海瑞是个靠得住的清官,是应该重用的,临退休前把他提拔起来,也算为国家尽力了。

海瑞面对民怨沸腾,要求徐阶退地,徐阶象征性地退了部分,可海瑞不依不饶,毫不领情,要他全部退地。这下惹恼了徐阶,徐阶坚决不退。

这时候,海瑞就成了高拱对付徐阶的绝佳工具了。

高拱很快对海瑞的行为表示了支持,并且严厉斥责了徐阶的行为。海瑞得到了鼓励,更加抖擞精神,逼得徐阶退无可退。

徐阶表示,愿意退出全部的田地。

可是朝廷里的言官突然发难,攻击徐阶教子不严,而一个叫蔡国熙的人被任命为苏州兵备使,专职处理此案,很巧的是,这位蔡先生恰好是高拱的学生,还恰好和徐阶有点矛盾。

事情闹大了,徐阶的两个儿子被抓去充军,家里的所有田产都被没收,连他的家也被一群来历不明的人烧掉了,徐大人只能连夜逃往外地。

最后的胜利者只有高拱。

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三年后,他将沿原路返回老家,而赶他回家的,是另一个太监冯保。

徐阶一手提拔的张居正联合和高拱有仇的冯保,赶走了高拱,也算是为他的老师报仇了。

结语

其实从根本上说,高拱和徐阶并没有区别,可谓是一脉相承。他们都是实干家,都想做事,都想报效国家。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遗憾和无奈。

高拱在三年首辅期间推行“隆庆新政”。在他的统领下,大明朝还是很有活力的。

徐阶是明代公认的顶级政治家,他的权谋、手段和政务能力除张居正外,可谓无人匹敌,但这位高拱在历史上却能与之齐名,可见高拱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历史逸事


赶尽杀绝谈不上,想彻底打倒徐阶及其势力才是真的。

一、与徐阶智数和高拱的性格有关

徐阶“有权略,而阴重不泄”,他其实很腹黑,在大奸臣严嵩为首辅时,身为次辅的徐阶能与之周旋十数年,也是一个心机极重的阴谋家,《明史》说他“器量深沉”、“任智数”,便是这个意思。

而高拱性格很冲,“性强直”,他对徐阶的印象未免不好,在他看来徐阶也是如严嵩那样的蒙蔽皇帝,“怙宠弄权”,是操弄权术的奸臣。

虽然徐阶引高拱入阁,但是大权仍掌握在高拱手中,“然阶独柄国,拱心不平”,“同列高拱、郭朴以阶不与共谋,不乐”。

而且高拱当时遭受给事中胡应嘉的弹劾,高拱怀疑是徐阶背后指使的,“拱疑阶嗾之”,以他的性格当然要报复。

二、与帝位更替时的核心权力争斗有关

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徐阶毕竟是嘉靖朝的首辅,后来嘉靖病逝,隆庆皇帝继位,国家核心权力要重新洗牌。

高拱具有一个优势,“拱初侍穆宗裕邸”,他是隆庆在潜邸的侍讲,“侍裕邸九年”,是隆庆皇帝的心腹。

现在隆庆继位,高拱地位上升,这首辅之位他势在必得,而徐阶便是他最大的障碍。

“阶虽为首辅,而拱自以帝旧臣,数与之抗。”

权力的争斗是残酷的,本来高拱就是负气凌人之人,“拱骤贵,负气颇忤阶”。

在隆庆元年,徐阶和高拱的争斗已经逐渐白热化。

不过徐阶毕竟年老,深知隆庆皇帝信任高拱,“帝意亦渐移”,徐阶也主动请辞乞老,得到容许。

不过徐阶在请辞前夜没让高拱好过,高拱也被他打倒,“拱遂引疾归”。

后来高拱复出,开始报复徐阶,徐阶虽然致仕,但是朝中党羽门生很多,势力还是非常大的。

这对想掌控隆庆朝全权,一心要革新政治的高拱来说自然不是不能容许。

“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郤,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

高拱气量不够,“才略自许,负气凌人”是一方面,他想彻底掌握新朝大权,清除徐阶势力也是一方面。

权力争斗中,心狠手辣基本是政治家的标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